發布時間:2023-10-08 17:37:1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課程建設現狀及其進展,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實踐向導 高職教育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017-02
1.高職教育課程建設的現狀
我國的高職院校課程建設的早期主要受普通高等教育學科本位課程體系的約束。隨著國內外科學技術和教育領域的廣泛交流,在國外高職教育經驗的借鑒基礎上,開展了能力本位、項目課程、工作導向等模式的課程改革。但課程模式的改革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崗位能力培養和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實踐向導的高職教育課程改革與創新,是把培養學生較強的工作崗位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為最終目標的。但我國高職教育課程建設的現狀仍然不太適應高質量人才培養的目標,在課程內容上存在著知識教育與實踐能力培養不協調,對學生的崗位能力培養不足和課程內容比較單調不E引導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等現象。這些現狀嚴重影響了學生對專業的學習質量。因此,解決并改善高職院校的教育課程建設問題,對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有重要意義。
2.高職教育課程建設中出現的突出問題
(1)對學生的崗位就業能力培養不夠,課程目標定位比較的模糊,缺乏功能性的向導。技術和技能兩者的培養不能明確區分。造成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和對高職學生畢業后的崗位能力缺乏引導作用。其次,在課程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對教育模式的考量、教育策略的設計和實踐能力培養課程設計中存在不足。最后是課程評價常常以知識掌握程度為評價內容,以終結性評價為主要評價標準,忽略了技術技能操作和實踐能力培養的評價,從而導致學生畢業后的崗位適應能力、專業運用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嚴重不足的后果。
(2)中職教育到高職教育的沒有實現良性過度,高職教育課程建設缺乏高職教育的特色。國家教育政策明示中職與高職課程內容應該做到緊密銜接。但實際上兩者的緊密性不強。
二、實踐向導的高職教育課程改革與創新的必要性
實踐向導的高職教育課程改革與創新是促進學生技術技能的實踐能力發展,確保學生能夠正確的完成企業崗位任務并且有所創新。這就要求高職教育課程改革與創新不能只注重技術技能訓練,而忽略理論知識學習和創新。把實踐能力培養和盧綸知識學習相互融合,在課程設計中技術理論知識為主,以工作實踐學習為過程,突出實踐能力和理論知識相互融合的重要性。其次,對學生的評價定位要從多方面了解和收集學生學習信息進行評價,給學生正確的向導作用。實踐向導的高職教育課程改革與創新的必要性由高職教育特色發展、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高職院校生源特征所決定。高職院校結合自身教育特色和招收學生的特點,對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做出精確定位。實施因材施教,構建以實踐為向導的高職分層次教學課程體系。做到“以人為本,以教育為手段”的理性教育,為實現高素質、高質量、高技能和高創新的新型人才,以達到國家培養適應社會需求和改善就業現狀的教育目標。所以,以實踐為向導的高職教育課程改革與創新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必要性。
三、實踐向導的高職教育課程改革與創新的實施特點
1.建設以培養職業崗位核心能力為主題的專業課程體系
高職教育課程建設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點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是通過“學科到知識,然后在到課程”的過度。是按照學科知識體系構建的課程體系。在實踐向導的高職教育課程建構中,高職院校要有核心決策的專家、教師和專業技術人員團隊,對職業崗位進行差異化分析,制定適合高職學生的核心崗位,對學生的核心能力和專業素質進行評估,從而最終制定適合學生發展的專業核心課程體系。
2.以培養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相結合的專業課程
高職院校課程改革與創新藥在實踐向導下實現,這就需要課程建設要體現提升學生職業素質和專業能力相結合的宗旨。開發提升學生職業素質和專業能力的通識課程,是培養學生專業應用能力和社會競爭能力,以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課程體系。課設以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相結合的專業課程是對學生職業素質服務和專業服務學習能力的提升。
3.建設適應實踐教學需求的專業課程
實踐教學是高職教育課程改革與創新的重要特色,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找尋規律,制定適合每個學生的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在知識中教授實踐能力、在實踐活動中吸收專業知識、在實踐能力提升的同時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教育課程的改革與創新并不只是簡單的換課本內容,和對課程安排進行調配。而是要從根本上,解決高職院校學生職業崗位就業能力和人才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問題。實踐向導的高職教育課程改革與創新應該滿足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發展、個性發展、全面發展|的價值訴求。課程的改革與創新把實踐應用能力和專業知識學習相結合,以學生的學習特征和習慣,及個人對職業崗位的適應能力為標準,讓每個學生都有自主選擇的權利,為學生的就業和終身發展奠定了基礎。提升了高職教育人才適應職業崗位的能力,為高職教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供重要的途徑。
參考文獻:
[1]丁金昌. 實踐導向的高職教育課程改革與創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119-124.
[2]實踐導向的高職教育課程改革與創新[J].職教論壇,2015,10:59-60.
[3]楊彩平. 實踐導向的高職思政課程改革與創新[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10:226-227.
[關鍵詞] 醫學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1(a)-012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academic master degree in medicine of China.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2,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1210 respondents including 550 supervisors, 550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110 expert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from 11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and medic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designed from course load, coverage of knowledge, frontier of content, content and pattern of core courses construction and elective courses. Results 430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supervisors in which 417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75.8%. 513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which 461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3.8%. 99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expert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which 93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4.5%. The total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0.2%.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s, 89.6%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course load could meet the demand; 37.4%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coverage of knowledge was wide; 44.3%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frontier of content was average; 77.5% respondents supported the modulization of core knowledge courses; 56.3% respondents considered that the range of elective courses should not be limited. Conclusion The present curriculum system for academic medical master degree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meets the requirement for carrying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perfectly in China. Therefore, setting educational goal should be accurate; necessary knowledge should be the core of construction of interdiscipline and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further expand scope of knowledge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strengthen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ology during the reformation.
3.3 科學設置課程內容和覆蓋面
課程內容設置關乎研究生對基礎理論的認識與理解,對研究生知識體系的構造與完善及知識創新應用能力[12]。美國研究生課程主要是以問題為主線,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探究知識、發現新問題[13]。美國醫學院校聯合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edical Clinics,AAMC)資料表明,美國有26所醫學院校完全徹底打破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或實行以問題為基礎模式,或實行人體器官系統模式,或實行整合模塊化課程,或實行社區基礎模式,或實行混合模式等等,其課程名稱和設置已與傳統名稱大不一樣[14],大致可以分為核心課程、專業課程和選修課程[15]。我國目前研究生課程設置存在較大的封閉性和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16]。調查數據顯示,我國醫學高校研究生學位課程開設量比較充足,但課程涵蓋的知識內容和各專業課程涉及的前沿進展則并不能完全滿足開展科學研究的需要。按照研究生學位課程體系框架,公共課程的設置上除政治理論、英語外,還應開設生命科學研究工具性、方法類課程,通過研究方法的系統學習使他們學會如何做研究[17],核心課程應突出研究生開展生命科學領域研究所應具備的交叉知識和前沿進展,專業課程要有本領域發展起源、歷史、現狀及最新研究的知識和技術,選修課程則實行開放性選修策略,體現寬泛而自由的原則,研究生可結合自主學習和科學興趣選修。
3.4 為研究生構建開展生命科學研究的核心知識框架
當前,更多的科研工作不再局限于本領域而是從其他學科中尋求突破思路,獲得創新靈感[18]。學術型醫學研究生作為高層次科研人才的儲備力量,是突破科研瓶頸的主力軍,當前生命科學發展日新月異,研究生必須要做到能夠緊跟科技發展趨勢和最新進展,才能保證課題研究的質量、深度和實現創新不落伍。在美國醫學高校,普遍為研究生開設了一門跨學科的核心課程,如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生物醫學科學基礎》[19],研究生入學后通過高強度集中學習,很快能夠掌握在生命科學領域開展科學研究應具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取得了明顯成效。我國高等醫學院校應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經驗,打破以學科開設課程的壁壘界限,開設跨學科領域的生命科學核心課程,為學生構建必備的知識框架,全面了解生命科學領域基本知識、前沿進展和實驗技術,促進交叉學科知識融合,開拓學生眼界,激發科學研究的興趣與靈感。
3.5 采取多種形式開展教學活動
教學方法作為影響研究生能力發展的基本前提,是提升研究生全面發展能力的關鍵環節[20]。在美國等發達國家高校,高強度課程教學始終作為保證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同時又提供大量專業課程供研究生選修,導師也資助研究生參加各種類型的學術活動。我國高等醫學院校研究生課程教學中,應根據課程類型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如公共課程和核心課程可采取高強度集中教學,專業課程和選修課程可以講座式、研討式、案例式教學為主,輔以前沿問題、重難點問題和學術爭鳴問題為選題的探究式研討。同時,還應舉辦各層次和類型的高水平學術交流、研究生創新論壇和暑期學校等系列學術活動,擴展學術視野和知識面,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21-24]。
學位課程是研究生打好理論基礎、拓寬知識面、培養科研創新能力最基本的環節,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學位課程體系,覆蓋從基礎理論到前沿知識的教學內容,輔以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進改革,不僅為研究生構建開展科學研究所必須掌握的知識結構,更利于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熊玲,劉芳,李忠.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思考與探索[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6):93-96,118.
[2] 梁珍淑,劉忠,李昌模,等.研究生課程建設探究[J].中冶金教育,2015(6):14-16.
[3] 何勇濤,羅長坤,黃國瓊.醫學科技發展對我國醫學研究生教育的影響[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12,25(3):191-193.
[4] 汪霞,卞清,孫俊華.論學術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10):30-34.
[5] 田紅旗.基于服務需求、提高質量背景下加強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與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8):18-22.
[6] 李莉.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1998,(5):56-57.
[7] Kevin FM.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Looking back,Planning ahead [J]. JAMA,2012,307(6):619-620.
[8] 藍丹,李登峰,高宗燕,等.醫學研究生教育現狀及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6(11):5-6.
[9] 陳h,翟月.21世紀以來世界高水平大學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基本特征[J].外國教育研究,2016,43(7):104-114.
[10] 章麗萍,金璽,顧建民.研究生課程建設:從理念到方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3(7):66-70.
[11] 張三強.美國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特點及對我國研究生學術能力培養的啟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1):92-94.
[12] 胡春平,劉斯偉,許燁婧.研究生教育質量影響因素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6):105-111.
[13] 馬舜,陳工.美國研究生教育的認識及其啟示[J].科學經濟社會,2016(2):94-99.
[14] 孫寶志.中國與美國醫學課程詳細比較及重要借鑒[J].醫學教育,2002(4):16-18.
[15] 崔爽,段麗萍.淺談美國大學醫學研究生課程設置特點[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4):108-109.
[16] 岳昌君,呂媛.碩士研究生創新精神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5(6):20-25,112.
[17] 宋遠方,李艷麗.構建學術型研究生培養鉆石模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12):7-10.
[18] 安江,邢花,郭瑩,等.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規律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1(31):27-30.
[19] 何勇濤,羅長坤,黃國瓊,等.中美醫學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2,32(3):466-469.
[20] 李澤.基于研究生教學特點的LPC教學方法的探索與推廣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4(6):16.
[21] 王蘋,唐燕.醫學院校研究生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7):137-140.
[22] 尚立芝,季書,曹珊,等.基于COPD中西醫基礎研究對研究生實施PBL教學[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14):113-115,119.
[23] 姚珍松,唐永超,江曉兵,等.仿真模型模擬操作聯合模塊式教學法在研究生學習椎體強化術中的應用[J].西部中醫藥,2014,27(6):45-47.
1.論商務英語的“雙軌”發展模式
2.我國商務英語研究十年現狀分析(2002-2011)
3.基于可視化技術的國外商務英語研究進展考察(2002—2012)
4.商務英語學科定位的學理依據
5.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要點解讀
6.商務英語專業人才需求和培養模式調查與啟示
7.基于語料庫的商務英語語域特征多維分析
8.商務英語寫作多模態設計的實證研究
9.學生感知需求的調查分析:商務英語專業課程重構設想
10.跨學科構建商務英語理論體系的共同核心——基于北美商務溝通和歐洲商務語篇的跨學科設想
11.商務英語詞匯:描述、認定與教學——基于《財富》商務英語詞表的數據分析
12.中國商務英語研究:現狀與趨勢
13.商務英語學科建設中的教師能力要素研究
14.構建商務英語學科教學知識的研究框架
15.跨文化商務交際學對商務英語教學研究的啟示
16.論“商務英語專業國家標準”的學科理論基礎
17.論商務英語翻譯的4Es標準
18.商務英語電子郵件體裁分析
19.商務英語學科定位的學理依據:研究目標、主題與本體
20.語言經濟學視角下商務英語的生態位思考
21.商務英語函電的文體特征
22.商務英語的文體特征及其翻譯研究
23.新世紀十年來商務英語翻譯研究:回顧與前瞻
24.商務英語文體特點和英語商務報告寫作
25.模糊語言在商務英語信函中的運用
26.商務英語教學模式理論脈絡、特色與實效分析
27.基于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高校商務英語課程建設
28.論商務英語專業培養目標核心任務的實現
29.“商務英語”課程實施項目化教學的實踐探索
30.高等學校商務英語本科專業的定位
31.探析商務英語特點及其翻譯原則
32.論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應具備的能力
33.商務英語信函的文體特征及其翻譯
34.商務英語教師專業素質與教師發展——基于ESP需求理論分析
35.析幾種商務英語翻譯教材及其譯例
36.基于隱喻使用的《商務英語綜合教程》評估
37.任務型教學法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38.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及實施建議
39.商務英語:歷史、現狀與未來
40.國內商務英語教材編寫和出版的現狀與分析
41.基于網絡連接主義的商務英語教學設計及評估
42.論商務英語語言學的理論體系
43.商務英語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構——以西華師范大學商務英語專業為例
44.ESP需求分析理論框架下的商務英語課程設置
45.商務英語的語言特點及翻譯技巧
46.商務英語詞匯名化的語料庫考察及批評分析
47.大學商務英語課程目標及教學原則
48.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商務英語口語教學
49.商務英語語言特點與翻譯信息對等
50.商務英語課程設置的ESP需求分析視角
51.商務英語的界定
52.商務英語本科專業若干方向的商務內涵建設構想
53.商務英語談判:國際研究現狀分析及拓展(2004—2013)
54.論商務英語二級學科的核心概念及理論基礎
55.談如何加強高校商務英語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與課程建設
56.基于國際商務溝通的商務英語理論體系
57.國內商務英語專業課程設置論綜述
58.商務英語語言特點研究——兼談商務英語的學科定位
59.商務英語信函的文體特征分析
60.商務英語學:學科概念與學科屬性
61.《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地方性解讀:國標與校標的對照
62.商務英語專業有效實施商務課程全英教學的策略芻議
63.國外商務英語演講研究進展考察及啟示(2004—2014)
64.商務英語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
65.商務英語專業詞匯學習策略的實證研究
66.關于編制商務英語立體教材的探討
67.國際商務英語語言特點研究
68.從目前的研究看商務英語學科體系的構建
69.教師發展“大師復盤模式”:以商務英語教師發展為例——顧曰國和Evan Frendo訪談錄
70.淺談商務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
71.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的商務英語翻譯
72.基于語料庫的商務英語與普通英語的詞匯比較研究
73.英語專業設立商務英語課程的需求分析
74.商務英語學科理論體系架構思考
75.中職商務英語口語教學中“任務教學法”的應用
76.商務英語信函寫作的語篇連貫研究與教學
77.商務英語翻譯原則探討
78.淺談商務英語信函寫作原則——“4C”原則在商務英語信函寫作中的運用
79.商務英語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譯策略
80.CBI教學理念融入商務英語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81.語言經濟學視角下的體驗式商務英語教學探索——以《商務英語》課為例
82.形成性評價在英語教學中的實施策略——以合作項目中的商務英語教學為例
83.我國商務英語專業教育的起源、現狀和發展趨勢
84.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基礎英語實訓教學的改革思路
85.中西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英文)
86.商務英語用語特點淺析
87.商務英語中的翻譯策略
88.商務英語教學與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
89.淺議商務英語口語課中交際活動的設計
90.二語習得理論視角下的教師發展性學生學業評價行為影響因素探究——大學商務英語課程實證研究
91.合作原則在商務英語函電中運用
92.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翻譯原則在商務英語翻譯中的應用考量
93.交際法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94.商務英語詞匯特征分析及翻譯芻議
95.河北省高校商務英語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對接研究
96.商務英語教學中英語知識與商務知識的關系
97.論國際商務英語學科的定位
98.論商務英語談判中商務文化意識的體現
99.高校機輔商務英語寫作教學系統的研發
100.商務英語理據和課程設計原則
101.商務英語的漢譯原則
102.商務英語翻譯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103.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詞典使用調查研究
104.商務英語翻譯與文化信息等值研究
105.國際貿易中商務英語翻譯的文化差異及應對策略
106.試論商務英語學科的發展
107.探究中職商務英語教學中的情景教學模式
108.學科創新與商務英語的復合型特點研究
109.高職高專商務英語項目教學法之我見
110.商務英語的語言特征及其翻譯技巧
111.商務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探討
112.從商務英語到英語商務——培養英語復合型人才的一種模式
113.構建高職商務英語專業課程體系之探索與實踐
114.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商務英語口語學習
115.廣西商務英語人才專業能力需求調查與分析
116.論商務英語詞匯學
117.商務英語詞匯特征及翻譯策略
118.解讀《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要求》(試行)
119.對大學本科商務英語課程的比較研究
120.基于功能翻譯理論的商務英語翻譯研究
121.探析商務英語翻譯中東西方文化差異帶來的影響
122.國內商務英語翻譯研究綜述
123.中西文化差異與商務英語教學
124.商務英語詞匯的特點及翻譯
125.商務英語語篇閱讀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應用
126.論大學商務英語教學課程戰略理念與模式構建
127.商務英語研究的功能語言學探索
128.高職高專商務英語課程設置現狀調查——以成都紡織高專為例
129.論商務英語翻譯策略中的文化差異因素
130.商務英語課程設置及教學現狀調查分析
131.商務英語綜合能力評價研究
132.商務英語教學視角下跨文化意識培養模式研究
133.論商務英語對漢語的影響
134.論基于商務內容的語言教學——兼論商務英語學科定位
基礎科學
(1)駝乳對大白鼠腎病模型組織結構的影響 那仁滿都呼 蘇布登格日勒
(4)不同放牧強度對家畜生產性能與牧草干物質體外消化率的影響 烏依勒斯 烏魯木山·布仁巴依爾 謝靜 敖特根 王成杰
(7)4種中心原子不同的鎢鉍酸雜多酸毒性及對新城疫病毒的抑制試驗 程廣東 岳麗紅 劉海燕 劉風華 張瑞仁 繆月英 宋春香 劉紅
(10)氨芐青霉素完全抗原合成及問接競爭elisa檢測條件的初步優化 馬麗蘋 趙君峰 邱智軍 秦翠麗 楊鳴雷
(14)魚肉中微量氨的酚一次氯酸鈉光度法測定 杜淑紅 陳劍杰
(16)不同脫鈣液對大鼠骨髓切片染色的影響 高甜 李慧強 吳曉紅
(18)禽呼腸孤病毒c-98、t-98分離株s2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何建文 黨娟 關平原 李平安 高魁
(23)海帶多糖對豬冷凍效果影響的研究 何濤 李軍
(26)氯氮平片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驗證 沈旭 周小花
(29)北寒水石對大鼠胃液分泌的影響 高甜 陳朝軍 陸景坤 王芳 張斌
(30)影響中衛山羊初生重的非遺傳因素研究 俞春山 張振偉 葉勇
(32)長效土霉素注射液對豬喘氣病臨床治療試驗 金文吉 崔光春 韓旭東
(34)不同抗球蟲藥物對雞球蟲病的療效試驗 陳春苗
教學研究
(36)《動物解剖與組織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思考 趙玉娥
(37)高職畜牧獸醫專業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張紹男
(39)高職院校如何提高畜牧獸醫專業學生實踐操作技能 何淑玲
(40)高職畜牧獸醫專業“漸進式”實踐技能培養的研究 王靜 姜鑫 范學偉 張紹男
(41)高職畜牧獸醫專業《獸醫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俞寧
(44)《豬生產與疾病防治》課程教學項目的開發與實施 范學偉 姜鑫
(45)《牛羊生產》精品課程建設探索與實踐 孔雪旺
(48)《種子檢驗原理和技術》課程設計 汪秀志 苗興芬 張德檢
(49)退化羊草草場配套改良技術的研究 趙榮林 周艷春 李淑萍 王洪君
草業科學
(52)混沌理論對草原地區生態經濟發展的啟示 于傳宗
(54)我國青貯玉米種植及其產量與品質研究進展 張曉慶 穆懷彬 侯向陽 閆偉紅 李平 蘇佳樓
(58)鎮江丘陵地區青飼玉米“新青1號”高產栽培技術 劉泉 劉偉忠 花衛華 徐志偉 劉照亭
(60)紫云英種植管理技術 王靜
生物工程
(62)人體益生菌種類及其功能的最新研究 汪盂娟 徐海燕 辛國芹 武香玉 曹銀生 谷巍
野生動物
(67)北極狐人工授精的優點和注意事項 閆大任
(68)浣熊在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的適應性探討 何志清
遺傳與繁育
(70)對克隆技術研究的理性分析 祝鐵鋼
(71)dna甲基化及其作用意義 祝鐵鋼
經濟與管理
(72)內蒙古節糧畜牧業調查與分析--以內蒙古喀喇沁旗為例 司曉輝
(75)寧夏中衛市畜牧業增效、農民增收現狀及對策 俞建奎
(78)大麥蟲養殖效益分析 陳智毅 葉柱良
畜牧生產
(81)小尾寒羊的養殖要點與注意事項 李蘊華
(83)淺談高檔牛肉生產技術 郭文華
(85)優質雞雜交組合選擇研究 毛建
(87)雞場生態養殖新思路及實用策略 胡雅芬 周慧玲
(89)提高肉牛胴體重的措施 趙景娣
(90)舍飼育肥肉羊的技術措施 孫曉利
(91)母羊圍產期的管理 劉興明
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
(93)棉酚對奶牛日糧營養及免疫的影響 徐曉鋒 張力莉
(97)礦物質元素缺乏與畜禽異食癖的關系 眭丹 周玉香 侯鵬霞
(99)"高營養肉牛自配精補料"在養牛生產中飼養效果試驗 李強 趙振軒
(101)奶牛日糧配合及檢測 易美麗
疫病防治
(103)養殖場動物免疫失敗的原因及預防措施 張利
(106)中藥防治雞球蟲病的研究進展 金文吉 崔光春 韓旭東
(108)冬季雞慢性呼吸道病的防控 袁斌香
(109)注射部位與雞病療效的關系探討 袁有才 賀金紅
(110)羊巴氏桿菌病的流行特點及綜合防治措施 陳品安 汪義金
(112)肉牛養殖場衛生防疫管理及群發病的防治 劉鑫 哀互濃 與歡厭
(114)羔羊白肌病的診治 文育勝
(116)豬圓環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代紅剛 王琳 王新梅 王蓓蓓
(117)豬氣喘病的治療與預防 趙升平
(118)秋冬季節奶牛常見病治療與預防 張彝
(119)羊疾病發生的原因與預防及幾種常發羊病的防治 郭亞利 閆忠一 劉鳳祥
(121)鉛、砷、銅、硒、鉬中毒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高春孝
(123)2種常見奶牛產后疾病的癥狀與防治 王秀芳
(125)奶牛繁殖疾病及其防治 張凱
(127)羊破傷風的防治 敖敦格日勒
(129)生豬高熱病的診斷與防控措施 韓振俠 趙滿麗
&nbs
p; (130)豬沙門氏菌病的用藥調整及防治思路 永元慶 趙紅英
(132)犬、貓鼻炎的病因及診治 彭春霞 馮玉娟 李圖丫 薩如拉 程賀宇
(133)犬細小病毒病的防治與護理 趙滿麗 王濤 韓振俠
(134)仔豬副傷寒的綜合防治體會 趙振軒 王曉偉
(136)仔豬黃痢的診斷與防治 郭利英
(137)母豬乏情的原因及綜合防治技術 郭紅星
(138)牛羊口蹄疫的發生、鑒別診斷及防治 劉鳳祥 郭亞利 張素娟
(140)痘病的診療要點 趙有兵
(142)肉牛寄生蟲病防治措施 劉洋
(143)肉牛寄生蟲病防治要點 韓彩霞
無
1.空間計量經濟學的研究范式與最新進展
2.論多元方法論框架下的計量經濟學觀
3.計量經濟學的地位、作用和局限
4.計量經濟學局限性研究
5.觀計量經濟學的局限性,望大數據背景下的計量經濟學
6.關于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與思考
7.經濟統計學與計量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關系及發展前景
8.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的可信性革命
9.關于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思考
10.計量經濟學中的潛變量模型:一個方法論角度的考察
11.論計量經濟學教學中的能力培養
12.計量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的若干新近發展及展望
13.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
14.計量經濟學精確性研究
15.我國計量經濟學發展的三個階段與現階段的三項任務
16.中長期負荷預測的計量經濟學與系統動力學組合模型
17.現代計量經濟學模型體系解析
18.空間計量經濟學的發展及其應用
19.基于WinBUGS軟件的貝葉斯計量經濟學
20.再談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論研究
21.中美計量經濟學課程設置的比較研究
22.計量經濟學教學效果影響因素研究——兼論探索性實驗教學方法的運用
23.空間計量經濟學研究的最新進展
24.國外空間計量經濟學研究回顧、進展與述評
25.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功能與局限
26.注重創新能力培養的計量經濟學教改方案研究
27.空間計量經濟學研究綜述
28.本科計量經濟學“問題導向型”教學模式研究——基于問卷調查的教學效果實證分析
29.健康計量經濟學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其在我國衛生領域的應用展望
30.關于現代計量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31.廣東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評價——基于計量經濟學的研究
32.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模式改革研究
33.空間計量經濟學理論體系的解析及其展望
34.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與比較
35.計量經濟學的應用及其反思
36.我國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問題探討
37.計量經濟學案例教學法及小而精案例探討
38.提高“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效果的幾點思考
39.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探討
40.中國計量經濟學發展之路
41.基于計量經濟學的陜西省建筑企業經濟分析
42.基于空間計量經濟學的碳排放與經濟增長分析
43.計量經濟學研究范式:批判與超越
44.關于計量經濟學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思考
45.論PBL教學方法在經濟學各專業課教學中的應用——以計量經濟學課程為例
46.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的總體回歸模型設定
47.文科背景下計量經濟學教學的問題與改革
48.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研究型教學模式改革
49.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50.本科計量經濟學“任務驅動型”教學改革探討——基于問卷調查數據的分析
51.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論文教學模式研究
52.省域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擴展及其決定因素——空間計量經濟學模型實證
53.計量經濟學探索性實驗教學研究
54.國內計量經濟學的文獻計量分析
55.打破應用計量經濟學的迷思
56.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幾個問題的思考
57.計量經濟學課程理論和實驗教學改革實踐
58.《計量經濟學》課程中“最小二乘法”的教學方案研究
59.應用蒙特卡洛方法輔助理解計量經濟學原理和方法——基于Eviews程序設計的兩個實例
60.本科計量經濟學案例庫建設研究
61.計量經濟學的經濟學特性
62.案例教學法在《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中應用探討
63.計量經濟學理論與案例分析的整合
64.財經類高校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研究
65.注重應用能力的計量經濟學教學及反思
66.《計量經濟學》本科課程“三維”教學模式的構建及實施
67.對高校《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思考
68.應用型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探索——以三亞學院國貿專業為例
69.諾貝爾經濟學獎、計量經濟學與現代貝葉斯方法
70.我國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進與探索
71.計量經濟學高級課程的設置與內容體系研究
72.從本科畢業論文看《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改革方向
73.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探討
74.計量經濟學和統計學視角下的線性回歸模型——再議線性回歸模型的設定
75.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對匯率預測的綜述
76.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思考
77.論大學本科教育中計量經濟學對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
78.關于計量經濟學案例教學的探討
79.灰色計量經濟學模型在中長期電力需求預測中的應用研究
80.基于“學、拓、化”架構下的計量經濟學教學模式探索
81.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學術文獻可視化分析看計量經濟學的演進
82.《計量經濟學》研究生課程教學芻議
83.本科與研究生課程的教學銜接問題探討——以計量經濟學為例
84.現代計量經濟學中的非均值模型:一個方法論角度的理論綜述
85.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
86.本科學生計量經濟學教學中若干問題的探討
87.計量經濟學實證項目的設計與案例分析
88.計量經濟學課程論文的教學設計
89.網絡環境下計量經濟學課程實驗教學研究
90.合約計量經濟學研究綜述
91.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新思考
92.計量經濟學在中國服務業生產率測度中的應用
93.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的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
94.研究型大學高級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95.簡述現代計量經濟學及其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96.關于案例教學法在計量經濟學教學中的實踐的研究
97.結合應用軟件的《計量經濟學》教學初探
98.計量經濟學模型對數據的依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