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7 10:23:10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初中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途徑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I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6―0049―01
在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語文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變革推動了初中語文教學的有序發展。其中,在新課改下積極提升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對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具有推動作用,能夠實現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文章從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出發,探究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方法與對策,為提升中學生學習水平,實現新課改發展目標奠定基礎與保障。
一、有效教學的內涵與重要性
1. 有效教學的內涵。所謂有效教學主要是指應用各種方式與方法,提高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有效教學的應用能夠滿足教學要求,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望與需求。有效教學的特征主要包括:有效教學面對全體學生,對學生的心理特征有所了解,能夠讓給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提高學習效率。有效教學還能將生活實際與教學理論相結合,應用合理的教學方式進行挑戰性思維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教學質量。
2. 有效教學的重要性。在新課改的深入推動下,積極追求課堂教學效率成為了當前最為主要的內容與任務。從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現狀可以得知,課堂效率關系到教學質量,但是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非常多的不利因素,比如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活動存在偏差,教學活動過于盲目等,所以要想真正解決這一問題,則需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有效教學,不斷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
二、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的方法與途徑
1. 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在初中語文教學之中,語文教師需要從語文學科的實際角度出發,采取可行性教學方案,在教學過程之中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從而真正讓學生愛上語文學習,實現有效教學。
2. 提高教師文化素養。在新課改的要求下,語文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在日常生活之中不斷學習,這不僅可以深入貫徹語文教學理念,并且能夠將新課改融入到語文教學活動之中。其中,語文教師在提升自身文化素養的時候,需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不斷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另外,語文教師需要遵循新課改的基本要求,設計合理的教學環節,在適當的地方對學生進行點撥與鼓勵,讓整個教學過程行云流水,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
3. 創新語文教學方法。在初中語文有效性教學的過程之中,需要不斷創新語文教學方法,將語文教學方法進行優化處理,以此來提高學習能力,這不僅符合新課改的基本要求,并且也會提高教學效率。通常情況下,在語文課堂中語文教師需要將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進行整合,以此用來改變當前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中語文教師需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所以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采取有效的方式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
關鍵詞:新教改;教學活動;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的作用
1.在新教改下情感教育被列為語文教學改革的必要要求
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需要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能力相聯系結合,這對于教學目標的完成起到了有效的推進作用。情感教育通過新課改的內容確定了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它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關注與尊重學生的內心情感,繼而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并且通過情感教育有利于學生的興趣培養,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教學氛圍中接受語文教育。
2.情感教育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初中語文教育中情感教育將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的發展狀況與語文教材結合起來,充分挖掘語文教材的內在情感因素,從而誘導學生對課文內涵產生共鳴,而對于學生的情操培養、興趣產生均有著促進作用,而對于學生身心全面發展也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具體措施
1.重視導入,融匯情感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情感導入語文教材中去,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情感豐富的教學環境。教師可以運用富有情感的優美的語言文字帶領學生進入作者在課文中描繪的環境之中,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情況進行體會,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挖掘課程內容的情感并自己有所體會,這也是融入情感教學的前提。
2.多種手段創設情境,強化情感
一、 人文素養的基本內涵
人文,主要是指人類社會中存在的各種文化現象,主要包括政治學文化現象、經濟學文化現象、歷史學文化現象、哲學文化現象、文學文化現象、法學文化現象等;素養,主要是指由人的“精神要素”和“能力要素”共同組成的基本素質。宋代哲學家和教育學家程頤在《伊川易傳》中曾說:“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謂日月星辰之錯列,寒暑陰陽之代變,觀其運行,以察四時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倫序,觀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禮俗,乃圣人用賁之道也。”由此可知,人文素養主要是指人類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科學現象、文化現象以人為對象所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和能力,即人的內在精神和品質。
人文素養主要包括人文精神和人文能力兩方面,人文素養的核心內容是人文精神,即以人為對象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其本質內容是對人類發展和人類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的關懷和理解,主要包括一個人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和“世界觀”等。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主要是指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和“世界觀”,教會學生正確認識和把握人的內在價值,深刻理解人類社會所表現出的各種文化科學現象,同時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提升學生的幸福感知能力。
二、人文素養的培養目標
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因此,初中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的重要時期。初中語文教學大綱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確的人生觀、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深刻認識到人文素養的基本內涵,明確人文素養的培養目標,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初中語文教學人文素養的培養目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即初中語文教學應該通過相應的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主要包括學習熱情、愛的能力和基本審美情趣等;其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素養教育的極其重要的任務之一,應該得到所有初中語文教師的重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幫助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可以顯著提升人類生存的幸福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利用各種健康向上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養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使學生在以后的人生中可以用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生活。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主要包括向上的學習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知足的生活態度、勇于承擔的社會責任意識等。
三、人文素養教育是學生素質教育的基礎
人文素養教育是全面實行素質教育的基礎,因此,在我國全面實行新課改、促進素質教育的大浪潮下,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人文素養是全面實行素質教育的基礎,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素質教育的本質宗旨是提高學生的素質,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可以幫助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其二,初中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時期,生理、心理上并不完全成熟,此時極易受到外界物質環境的影響,養成各種不良的生活習慣,因此,初中時期往往被教育學家看作是學生學習成長過程中的“過渡期”,此時是學生形成各種人生態度的重要時期。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向上的生活態度,從而幫助學生平穩地度過“過渡期”,為以后的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人文素養教育是社會健康發展的需要
人文素養教育是社會健康發展的需要,因此,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文化、經濟環境,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人文素養是社會健康發展的需要,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學生群體的人文素養水平會直接影響整個國家的人文素養水平,人文素養的缺失會嚴重阻礙一個國家的健康發展,因此,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將人文素養教育和科學知識教育相結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素質水平,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其二,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物質環境給學生帶來了極大的誘惑。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看待生活中各種誘惑,促進健康社會氛圍的形成,推動社會的健康發展;其三,道德水平的缺失是影響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加強人文素養的培養,可以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道德觀,促進社會健康發展。
五、 強化教師的人文素養教學意識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應該使學生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但目前我國大多數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并沒有進行過較大的革新,語文教師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教學意識相對較弱。初中語文教師的人文素養教學意識相對較弱是目前我國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在我國全面實行新課改,推進素質教育的大浪潮下,強化教師的人文素養教學意識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該深刻認識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深刻認識人文素養的基本內涵,將人文素養的培養融入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強化教師的人文素養教學意識是人文素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首要培養策略,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學校應該給初中語文教師提供更多學習和培訓的機會,教師在學習和培訓的過程中,應該積極把握機會,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道德修養、知識素養和情感素養,深刻理解人文素養的深刻內涵,積極掌握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教師應該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塑造一個健康向上的人文學習氛圍,將教學內容所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態度和人文精神給學生進行詳細分析,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強化人文素養教學意識,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六、 改進初中語文教學的教學方法
目前,我國教育部和廣大教育學專家都深刻認識到了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意義,相關的理論研究文獻很多,但對具體的教學實踐方法的研究文獻相對較少,不斷探索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國大多數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初中生的學習能力,不斷創新人文素養教育教學方法,探索最佳的教學方法,致力于追求最佳的教學效果。
改進初中語文教學的教學方法是人文素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主要培養策略。首先,應該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閱讀優秀的歷史文學作品。歷史文學作品往往融入了作者價值取向、人文精神和生活態度,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可以與作者產生共鳴,感知到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精髓。歷史文學作品可以塑造學生的人文精神,同時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語文文字的魅力,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其次,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和學習熱情,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通過“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獲得應有的成就感,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最后,在寫作練習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寫作是學生表達自己的生活態度和情感態度的過程,教師在寫作訓練中可以適當給學生提供一些有深度的寫作話題,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同時應該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認真批改,聆聽學生的心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七、 改進課堂教學和課后教學內容
目前,我國大多數初中語文教師仍采用傳統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較為單一,已經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不斷改進課堂教學和課后教學的內容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實踐,不斷改進課堂教學和課后教學的內容,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改進課堂教學和課后教學內容是人文素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主要培養策略。首先,語文課堂教學內容應該貼近生活實際。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結合教學內容,引入一些貼近生活的實例,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思辨能力,使學生能夠正確分辨出生活中的各種善惡美丑現象;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增加相互交流的機會。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人文話題,組織學生積極進行小組討論和交流,營造健康向上的人文教育氛圍,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對學生進行熏陶,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最后,應該增加課外實踐活動。學校和教師應該組織各種人文教育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教師應該營造一種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使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達到心靈上的溝通與交流,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 現代信息技術 有效整合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表現形式的多樣化發展,對語文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充分注意到對學生的基本特點的總結,利用合理的教學輔助手段,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使學生能夠通過接受語文教育,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達到素質教育改革的目標。
一、初中語文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需要解決的問題
1.信息技術教學的兩面性問題
相比較于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方式,采用信息技術教學方式,可以充分的利用好信息技術表現力強、內容豐富的特點,活躍初中語文課堂,有效提升初中語文教學效率。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信息技術的發展很有可能導致網上出現大量雷同的PPT,初中語文教師備課不認真,或者產生過度依賴于互聯網的實際情況,導致初中語文教學過程產生和初中語文知識的脫節,造成對初中語文教學的惡劣影響。針對這樣的情況,要想實現初中語文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信息技術教學方式的兩面性問題。
2.傳統語文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往往容易忽視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興趣的考察,這就導致語文教學方法往往容易出現枯燥乏味、難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情況。在這樣的背景下,就要結合新課程教育改革的實際要求,在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打破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的桎梏,通過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方式,打造多樣化的語文課堂,滿足素質教育改革的實際要求,幫助學生在快樂中完成語文的學習。
二、初中語文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方式
1.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插入時機
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正成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參考指標,而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提升離不開合適的語文教學方式。針對這樣的情況,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的基礎上,合理的插入信息技術手段,促進語文課程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與此同時,在進行語文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充分意識到學生的語文學習特點,合理選擇信息技術的插入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的過程中,如果只是單純的讓學生進行語文課文的學習,很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對語文課程的厭煩感覺。這就需要在進行《濟南的冬天》教學的過程中,穿插使用多媒體幻燈片,讓學生欣賞《濟南的冬天》中所涉及到的濟南的冬天景象,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迅速提升。
2.優化初中語文課程結構
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語文教師可以在充分調查學生的實際特點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方式,優化現有的初中語文教學結構,有效提升語文課的教學效率。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注意到對于語文教學內容中情感精神的傳遞,合理的利用好多媒體技術手段的表達方式,進而有效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放松身心,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樣,在進行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結合信息技術的實際特點,優化初中語文教學結構,促進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進行《羚羊木雕》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木雕的美,可以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情意重,還是你自己的享受更加重要?”讓學生思考,加深學生對于課文背后蘊含的人生道理的思考。學生沉浸在語文的魅力中,能有效的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學生的語文水平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3.實現信息技術和教學內容的深度契合
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下,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通過觀看多媒體,加深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理解程度,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快速進步。
例如,在《皇帝的新裝》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問題討論,讓學生在多媒體短片的敘事背景下,通過互相探索,順利完成課文的研究分析工作。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對于語文課程運用的初步認知,有效提升語文的教學效率。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語文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實現信息技術和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趙財經. 推進小學語文教學整體改革 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J]. 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2] 龐光輝、秦錫純. 識讀結合 識寫一體――新編小學語文第一冊《影子》教學述評[J]. 黑龍江教育,2000年09期.
[3] 杜潔瓊. 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 基礎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4] 陳妙興、林月娥. 小學語文目標教學淺探[J]. 教育導刊,2000年Z2期.
[5] 張鳳鳴. 淺談小學語文插圖的作用[J]. 教育實踐與研究,2000年03期.
【關鍵詞】初中語文;心理健康;必要性;可行性
正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凱洛夫所說“心理活動的規律貫穿人的生命過程的始終,貫穿于人類社會實踐的始終,貫穿于每門課程發展的始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人們的生活開始由傳統的追求物質生活到現代的追求精神生活。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當前教育的必需品。初中學生正是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長的時期,同時也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性階段,在這個重要的階段,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是教育部門的職責。當前,我國的很多初級中學并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因此,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自然而然落在了語文教師的肩上。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擺在眾多語文教師面前的難題。本文從初中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發,探索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策略。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時展的需要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國家繁榮富強的希望。初中學生正處于心理發展的關鍵性階段,發展的不穩定性使得他們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因此,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加強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歷年來,青少年犯罪已經屢見不鮮,一樁樁、一件件血淋淋的校園突發事件以及種種帶有一定普遍性的灰暗的心理慢反應向人們昭示著當代青少年學生諸多嚴重的心理病垢。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很少有學校、教師和家長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致使青少年犯罪率逐漸上升。而素質教育的背景下,作為新世紀的教育工作者,無論從黨和國家教育方略的高度,還是從廣大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狀況的實際出發,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初中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新時代賦予的神圣職責。
2.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要求
傳統的應試教育,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往往是教師青睞的對象,教師基本不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致使很多學生在考上大學、走向工作崗位之后,由于其自身的性格缺陷,在社會生活中屢屢碰壁。近年來,大學畢業生走極端的案例并不鮮見。一些曾經在初高中時成績優秀的佼佼者,在大學和工作時卻難以融入到正常的生活中。究其原因,那就是在初中或者高中階段,由于成績的優異,使得他們的心理健康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而一旦走向工作崗位,當這些學生自己獨自面對生活時,心理上的問題以及性格上的缺陷完全暴露出來,致使其不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這就是傳統應試教育對青少年一代的殘害。而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健全學生的人格成為教師教學的一部分,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為教學的目標,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3.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以“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核心理念,與之相適應,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要“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可見,初中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必須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新課程改革和發展的內在要求,既反映了新課改的基本理念,又標志著新課改實踐的深入和發展。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從前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時展的必然選擇,是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如何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又成為了教師教學的難點。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具有可行性呢?筆者認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原因如下:
1.初中語文教學內容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有交叉性
《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目標就是要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他們人格的健全發展。而當前我國的初中語文教師絕大部分是班主任,班主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兼顧著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重任。語文新課程改革標準強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這里可以看出,語文新課程標準和全國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綱要之間,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和共性,這就為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初中語文教學本身也涵蓋了心理健康教育
當前,國家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尊重學生的心理需求,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促進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形成。而教師在教學中實施的小組合作學習法、情境教學法、課堂教學氛圍營造等教學方法,都涵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從這里可以看出,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
總之,初中階段的學生正是生理和心理未成熟的時期,也是快速發展的時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極為重要。初中語文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因此,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當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
【參考文獻】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教基[2004]14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