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2 18:08:3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醫學影像現狀,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 醫學影像學 教學 改革
[ABSTRACT]ObjectiveTo asse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medicalimageology teaching and reforming.Methods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medical image teaching and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were analyzed, the modified measures were then proposed.ResultsWith the amendment of the teaching plan and progra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course system reform, the optimized course group was formed.ConclusionImproved course system of medical imageology,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diagnostic radiology and multimedia teaching, greatly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of students major in medical imageology.
[KEY WORDS]medical imageology; teaching; reform
醫學影像學是一門以影像為主的實踐性很強的醫學學科,是介于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如何使學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的同時,提高對影像圖像的獨立分析與判斷能力,為今后更好地勝任臨床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近幾年來,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 醫學影像學成為臨床醫學中發展較快的一門學科,在臨床工作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20年來從傳統X線診斷學到現代醫學影像診斷學經歷了巨大的發展和變化,該課程的教學不再是一本教材一支筆就可以完成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21世紀教學的需要。因此,醫學影像學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如何高質量地完成現代醫學影像學的教學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艱巨的任務。
1 現代醫學影像學的特征
1.1 現代醫學影像學教學的內涵在不斷豐富
自1895 年倫琴發現X線以來的百余年間, 放射學經歷了巨大的變化, 隨著B超、CT、MRI、ECT 和 DSA 等技術的出現和介入放射學的興起, 放射學已發展為診療兼備的現代醫學影像學。
1.2 醫學影像學發展日趨強勁
隨著計算機技術在醫學影像學中的廣泛應用,醫學影像診斷已從顯示宏觀結構發展到反應分子、生化水平的變化;從顯示形態改變到反映功能變化;從單純診斷向治療方面發展。尤其超聲醫學在現代醫學四大影像診斷技術(CT、MRI、同位素掃描和超聲醫學)中發展更為迅速,在各種影像診斷學中,以其儀器體積小、便于移動、價格相對便宜、對人體無創傷以及可以重復檢查等優點,受到醫學界的高度重視。由于各種電子探頭相繼問世,計算機前處理和后處理能力不斷增強,以及數字化處理的實現,使圖像質量、儲存、編輯、轉錄的能力有了極大提高。現在超聲探查的途徑已從體外進入到腔內、血管內;超聲診斷儀已從超聲診斷室進入了手術室、監護室、急診室。目前,胎兒超聲、經顱超聲、血管內超聲、心腔內超聲、體內超聲、介入超聲、三維超聲已取得或正在取得驚人的進步。 隨著影像診斷技術不斷提高,目前醫學影像學在臨床應用日趨廣泛,且臨床地位日趨重要,專職從事醫學影像學診斷的醫務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隊伍也日益壯大。
1.3 醫學影像學是一門涉及學科知識面廣的綜合學科
醫學影像學從內容上涉及到了內、外、婦、兒等多門學科、多個專業,這就要求不論教師還是學生應有一定的廣度醫學知識面。①解剖是基礎:影像聲像圖實際上就是人體各組織聲阻抗的分布圖,各種檢查方法都是以人體不同部位和斷面成像為基礎的。因此, 只有熟知大體解剖,了解正常斷面解剖,樹立平面和立體觀念,才能正確認識正常組織的圖像和鑒別異常圖像,并能對病變做出準確定位。②病理是關鍵:各種疾病都有其病理與生理的改變,組織和臟器的不同病理生理變化決定了超聲波對其的不同反射,從而表現出不同特征的聲像圖。因此,掌握病理學與生理學知識對疾病診斷至關重要,特別是對一些比較難鑒別的病變,把聲像圖與其病理生理改變結合起來分析,往往能得出更加符合臨床的正確結論。③臨床是目的:影像診斷的目的是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然而影像診斷入門容易,精通難,一個好的影像診斷醫師必須熟悉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等多方面的臨床知識,了解各科有關疾病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這樣才有可能更全面地分析臨床提出的主要診斷問題,從而避免出現漏診誤診。
2 傳統醫學影像學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2.1 教材、教學模式無法滿足目前的教學需要
《醫學影像診斷學》是影像學專業與7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主要課程,《醫學影像診斷學》授課一直使用吳恩惠教授、張雪林教授、汪紹訓教授、HOLGER PETTERSSON教授等主編的教材。這些教材的特點是以疾病為主線,深入介紹各系統中各個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學(X線、CT、核磁共振和超聲醫學)表現。目的是使學生對一種疾病的影像診斷有一個全面、完整的認識,這似乎對于培養學生能全面而系統地掌握醫學影像診斷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綜合多種成像技術進行疾病診斷的能力有幫助。但是,醫學四大影像診斷技術多年來在國內外大中型規模的醫院,不論是在學科設置方面還是從事專業技術人員方面早已形成各自獨立的學科,如放射科、超聲科、核醫學科等。這不僅僅大大提高了這些學科的臨床醫學診斷水平,也大大提高了這些影像診斷技術的臨床地位,而且使得這些影像診斷技術在各自領域內發展異常迅猛。目前,核醫學教學不論是教材還是教學設置早已從醫學影像診斷學中獨立出來。而超聲醫學仍然與CT、核磁共振、X線在教材與教學設置上融合在一起。因此,我們認為目前所沿用的《醫學影像診斷學》教材、教學模式既不適應各影像學科或從事這些學科的技術人員專業獨立性的特點,也無法滿足目前的教學需要,教學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2.2 醫學影像學內容多、涉及知識面廣而學時數少是影像學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
要在現有的教學模式下完成教學任務,保證教材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確實會很困難。尤其超聲醫學與CT、核磁共振、X線在教材與教學設置上融合在一起使該矛盾凸現的就更為突出。然而,超聲診斷學盡管屬于影像診斷學體系,但有著其自身的特點, 超聲診斷學尤其超聲心動圖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與其他醫學課程相比超聲診斷學教學具有其特殊性,其強調的是實時、連續、多切面及動態觀察疾病的影像學改變。因此,超聲檢查的操作手法很重要,往往同一個病人,由于操作手法不一致,切面的大小也不一致,有時可以造成診斷意見懸殊很大,正因為該學科這一特點才使得超聲的診斷是靠動態和實時做出的。因此,超聲的診斷必須醫生親自操作而不是僅靠讀幾張片子就做出診斷。此外,盡管超聲醫學近年來發展迅猛但人們對其的認識還是相對不足,以致超聲診斷學在教學內容和學時安排上不盡合理,勢必會導致學生對這個學科認識比較薄弱。
3 加強醫學影像學教學幾點粗淺的建議
隨著醫學影像學設備和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超聲、CT、介入放射學已逐步普及和MRI大量引進使用,國家九五攻關重大決策已將介入放射學單獨成立為一級學科,與內科、外科并列為現代醫學三大技術。因此,為了適應新世紀現代醫學發展和社會的需要,進一步培養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高層次醫學影像學專業人才,醫學影像學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3.1 修訂醫學影像學專業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
為了培養基礎寬厚、臨床實踐能力強的醫學影像學高素質人才的目標,應圍繞以能力培養為主線,運用現代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 著手修訂醫學影像學專業教學計劃,使醫學影像學專業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充分體現課程體系的先進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對課程體系進行科學的調整和優化。
3.2 加強醫學影像學學科建設與課程體系的改革,促使優化課程群的形成
21世紀醫學影像學專業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修訂,必然涉及到教學內容的更新。為了適應我國目前各影像學科或從事這些學科的技術人員專業獨立性的特點,應該加強醫學影像學科建設和課程體系的改革,以滿足培養新世紀高級醫學影像學專業人才的需要。我們認為醫學影像學應該下設放射診斷學教研室、超聲診斷學教研室、核醫學教研室、介入放射學教研室和分子影像實驗室[1]。實驗室可進行包括分子生物學實驗在內的影像學實驗研究。通過整合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在放射診斷學課程建設的基礎上形成醫學影像學課程群,并形成以放射診斷學為核心、以多媒體教學為主要教學手段的醫學影像學課程體系。
3.3 更新教學手段,實現醫學影像學專業教學的現代化
隨著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日益深入和廣泛,極大地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也為醫學教學的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和實現的條件,促使傳統的醫學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由于超聲診斷學圖像的成像、觀察及診斷的最后確立都在一個動態的過程中進行,多媒體技術在超聲診斷學教學中發揮了更顯著的作用。醫學影像學多媒體教學具有如下的優越性:①節省時間,提高授課效率。 我國目前教學體制導致大多數醫學生基礎理論知識較好,但動手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較差。而且醫學影像學所涉及的方面幾乎包含了醫學領域中的大部分學科,而應用多媒體教學就可節約大量教師板書和作圖時間,提高單位時間內的授課內容,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較多信息,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②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技術將單調、乏味的課堂知識形象地體現在動態和靜態的圖像中,使學生可以利用多種感知手段來獲得信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教學效果。例如, 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時在 M 型超聲上二尖瓣前葉呈“城墻樣”改變; 在二維超聲上二尖瓣前后葉呈“雞啄米”樣運動。單純的理論式教學學生很難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內容,采用多媒體教學后,通過多媒體的聲色、靜動、圖文等信息多角度刺激人的感官,將抽象的過程直觀、生動地顯示出來,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理解力,有利于學生開闊思維空間,學習效果會明顯提高。多媒體教學可以說從根本上實現將傳統的被動填鴨式教學向主動參與互動式現代化教學模式轉換。③多媒體教學能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邏輯推理能力。多媒體教學有助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助于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助于彌補示教病例不足的問題,有助于使復雜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解決以往教學的一些盲區。同時,多媒體教學還能提高學生形象記憶和立體空間思維能力,使學生多層次、多方位、多角度觀察影像,觀察組織器官的形態功能、立體結構,從而提高學生綜合分析、邏輯推理的能力[2,3]。
實踐證明,多媒體教學是一種順應現代教學發展潮流的有效的教學模式。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教學經驗的進一步的積累,多媒體教學必將更好地促進醫學各學科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加速醫學教育現代化進程[4]。
總之,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日新月異,醫學影像學教育也面臨更大的挑戰,舊的教學內容和模式已不能適應新的要求,面對21世紀醫學影像的發展,我們要順應時代,推陳出新,總結經驗,不斷地探索一些好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用新的內容與知識充實學生,以培養更多的醫學影像學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呂發金,謝鵬,羅天友. 分子影像學及其對醫學影像學的影響[J]. 重慶醫學, 2005,34(5):775.
[2]劉璐,劉揚,王宇,等. 多媒體教學促進核醫學教學改革的探討[J]. 中國醫學教育技術, 2003,17(2):9294.
[3]徐珞,吳梅,孫向榮,等. 《病理生理學》雙語教學幾點體會[J]. 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 2006,42(4):361362.
關鍵詞:醫學影像學;現狀;未來;綜述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4-0140-01
隨著醫學影像學飛速發展,它在臨床醫學中的地位不斷提高,由X線、超聲、放射性核素顯像、CT、數字減影血管造成影及介入裝置、磁共振成像所組成的醫學影像學家族已經成為臨床主要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方法、醫院現在化的重要標志、科學研究的主要手段及醫院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現將醫學影像學的發展與展望綜述如下。
1 醫學影像學技術發展的歷史回顧
1895年11月8日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一種新型射線(a kind of new rays)。并于11月22日為夫人拍攝了一張手部x線照片,也是人類第一張x線影像。隨后,x線被廣泛的應用于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形成了放射診斷學和放射治療學。x線還用于疾病的預防、康復和預后隨訪。在醫學之外,還用于x線衍射分析和工業探傷等多種用途。因此,x線的發現對人類作了重大貢獻。1971年亨氏菲爾德發明了CT,將傳統的X線的直接成像轉變為間接成像,從而奠定了現在影像學的基礎,隨后出現的MRI、正電子發射型體層攝影術等影像學技術,以及近期出現的分子成像和光成像,使醫學影像學在顯示形態學狀態之外,還能完成組織器官功能檢查,并最終在分子和細胞水平顯示組織、器官的化學成分和代謝變化。
2 醫學影像學現狀
曾經在我國長期使用用的x線透視檢查的應用逐年減少, 大型醫院或者發達地區的中小醫院已逐步取消透視, 而代之 以x線攝影檢查, 且以DR檢查占主導地位。傳統 X線造影檢查被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所取代 首先是 X線脊髓造影檢查被 MRI所取代;其次是多排螺旋CT和MRI結合光學內鏡逐步取代 X線消化道造影、經靜脈腎盂造影和膽道造影等檢查;然后是 DSA的診斷性血管造影檢查逐步被CT血管成像和MR血管成像所取代。 伴隨設備的逐步普及,CT已經成為臨床(尤其急診)最重要的影像檢查方法。MRI具有無創傷、 無射線輻射危 害,成像參數多、獲得的信息量大,軟組織對比度最佳等顯著優點,是最活躍的影像學研究手段,已經成為很多重要疾病的確證診斷方法。超聲以其設備普及、價格低廉、無創傷、無射線輻射危害、可在病床旁邊實施和便于復查等優點, 成為目前臨床應用最主要的影像學篩選檢查技術。以早年的CT為起點,CT、MRI等設備開始提供橫斷層面影像。同時,得益于計算機技術的進步,今天已經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把上述的信息“重組”(reformation)為三維的、分別顯示興趣結構的、帶有仿真色彩的,甚至以內窺鏡的信息模式顯示的“直觀信息”。舉例說,一個重度創傷的病人可能會有骨折、顱腦損傷、內臟損傷、血管損傷及其他并發癥。今天,只需用CT從頭到腳在數十秒鐘內完成采集,病人即可回病房作急癥處理,而放射科醫師可使用一次采集的信息分別顯示出骨骼、顱腦、內臟、血管等結構與病變,并給急癥醫師提供“直觀的”興趣結構的三維的、彩色仿真的診斷信息。這樣的信息已經超越了大體解剖學的可視能力,達到了即使在手術刀或解剖刀下都不可能完全洞察的水平。
3 醫學影像學技術的發展趨勢
各種醫學影像學設備向小 型化、專門化、高分辨力和超快速化方向發展,MRI和CT的全器官灌注成像得到臨床普及應用。雖然目前MSCT主要生產廠家的設計理念和主攻方向不一致,導致彼此設備的差異巨大,但是可以預測,在不遠的將來,CT機的構造(包括發生器、X線球管的結構和數量、探測器種類和排數等) 將發生實質性變改, 也許球管和探測器的旋轉速度更快,使MSCT的時間分辨力突破50 ms大關,使心臟得到真正的“凍結”,而探測器材質的改進能顯著提高MSCT的空間分辨力。 各種介入治療成為常規有效的治療方法。集診斷與治療一體化的醫學影像學設備也在不斷成熟和普及, 使疾病的診斷更加及時、 準確,治療效果更佳。應用計算機仿真技術設計外科手術方案、 由影像導航 系統直接引導外科手術入路、確定手術切除范圍,并在術中直接應用MRI對病灶切除范圍進行現場評價會逐漸普及應用。在影像學網絡化的基礎上,醫學圖像處理將成為常規,而服務器軟件取代工作站,實現多點同時后處理,并使圖像后處理的自動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伴隨遠程影像學的普及和寬頻帶網絡的應用,醫學影像學圖像的遠程傳輸更為快捷,圖像更加清楚,影像學科醫生可以在家里或者在出差旅途中完成診斷報告。
分子成像是醫學影像學的熱點研究方向之一,伴隨分子成像的研究進展,會有多種組織、器官特異性對比劑問世,這些新型對比劑能顯示特定基因表達、 特定代謝過程、特殊生理功能,其毒副作用更小、對比增強效果更佳、診斷的特異性更強,真正實現疾病早期診斷。開發療效監測對比劑(或稱分子探針),以在最短時間得到治療的反饋信息, 在分子水平上進行疾病的靶向治療。除PET外, 其他醫學影像學技術也能直接用于藥物的研發和監測療效,在活體早期、連續觀察藥物或基因治療 的機制和效果,以利于藥物篩選和新藥開發。此外,分子成像方法和圖像后處理技術將得到持續改進,并開發出用于分子成像的影像學新技術。 醫學影像學技術的進展還將導致影像學科內部人員構成發生變化,物理師、數學家、生物醫學工程師、計算機專家和循證醫學專家占影像科室人員的比例越來越高,針對某種重大疾病可以組建包含內、外科和影像學醫生的新型科室。醫學影像學檢查不僅在診斷與治療的環節發揮作用,而且可以在疾病預防、健康體檢、重大疾病篩查、健康管理、早期診斷、病情嚴重程度評估、治療方法選擇、療效評價、康復等環節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醫學影像學科的地位必將不斷提高。參考文獻
[1] 賀延莉,王亞蓉,殷茜,等.T-PACS在醫學影像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和優勢[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1,25(6):657-659
[2] 劉衛賓,韓冬.淺析普通X射線攝影及其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1,8(11):115-115
[3] 蔣震,沈鈞康,宦堅,等.醫學影像學研究生讀書報告的方法學探討[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10):1179-1181
[4] 高艷,李坤成,杜祥穎,等.醫學影像學教學中比較影像學的重要性[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11):79-80
關鍵詞:醫學影像專業;就業形勢;就業前景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6-0028-02
一、近幾年醫學影像專業的就業情況
1.影像專業的市場需求仍然很大。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逐漸提高了對醫療水平的要求,許多患者傾向于選擇醫療水平較高的單位,從而增加了醫療機構之間的競爭,迫使醫療機構不得不通過擴大醫院規模、爭創“三甲”等途徑取得優勢。因而大型先進醫療設備,特別是醫學影像設備的引進成為了其中的重要手段,而對醫學影像專業人才的大量需求為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契機。
2.就業方向和去向逐漸成熟。從學科的角度來看,醫學影像學由影像診斷學與介入放射學兩大部分組成,因而相應的就業方向有:(1)影像診斷,包括傳統的X線診斷、CT診斷、MRI診斷;(2)超聲診斷,包括胎兒超聲、腹部超聲、泌尿系統超聲、血管內超聲等;(3)介入放射學,包括穿刺引流、灌注栓塞、成形術、取出異物等;(4)核醫學,包括全身骨成像、甲狀腺功能測定、腎功能測定等;(5)影像技術,包括X線檢查技術、CT檢查技術、MRI檢查技術、超聲檢查技術、DSA檢查技術、核醫學檢查技術等。此外,醫學影像工程作為一個新的分支,其需求量大、創新性強,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近年也受到了相關領域的重視。而醫學影像專業目前的就業去向主要有2個:一是在醫院等醫療機構從事診斷、檢查、設備管理和醫學科研等工作,二是在西門子、飛利浦、通用等大型醫療設備公司從事技術研發或管理工作。
3.本科生需求逐漸下降,研究生需求明顯提升。由于高校擴招導致了影像專業學生人數的增加,就業市場上已呈現出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過于求的態勢。目前三甲醫院(尤其是大學的教學醫院)主要引進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本科只能從事影像技術工作,而大、中型醫院已不再引入本科以下的畢業生。
4.影像診斷就業明顯優于影像技術。在如今的醫療環境下,醫院影像科普遍存在“重診斷、輕技術”的現象,大多數用人單位需要的是影像診斷方向的畢業生,這是由于影像診斷更貼近臨床,未來發展較好引起的。相反,即使是在大醫院技術工作的地位也相對較低,而且存在輻射問題,這種差距使得畢業生在心理上難以接受。
5.綜合能力強、一專多能的學生受到歡迎。在畢業生逐漸增多和醫療水平不斷進步的背景下,市場對人才素質的要求逐漸增高。在能力方面,醫療機構看重的是綜合素質,需要的是厚基礎、強能力、有專長的臨床應用型人才,因而只具備一般知識的畢業生不再搶手,而具有諸如“神經影像診斷專長”、“心臟超聲專長”、“介入放射專長”、“核醫學專長”之類的人才卻備受歡迎。
二、醫學影像專業的就業前景分析
1.影像技術發展速度迅猛。影像技術是一門新興技術,短短幾十年其發展就出現了質的飛越,而且還未達到極限,這種現象導致了人才的極度欠缺。就長期而言,就業形勢取決于技術發展速度和人才增長速度哪個更占優勢。如果技術發展更快,則需求量較高;如果人才增長更快,則需求量相對較低。因而就業前景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和重視。
2.臨床診療越來越依賴影像設備。臨床醫學的發展有幾百年的歷史,如今已到達了難以逾越的瓶頸,傳統的“視、觸、叩、聽”已經不能滿足于現代醫療的診斷需求,在治療上也暴露出許多局限性。影像醫學的出現巨大地影響了傳統的診療體系,并迅速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目前臨床醫學已經無法離開影像設備,并且隨著醫學影像的發展,臨床診療將越來越依賴于影像設備。這種形勢有利于影像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影像人才的需求量也將有所增加。
3.畢業生質量逐年提高。隨著醫學影像專業的就業情況逐漸被認識,生源質量也有所提升。另外,由于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和用人單位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影像專業學生也正在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學歷水平、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甚至包括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因而在這種背景下培養的高質量畢業生自然會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
4.影像工作細分化、專長化。由于就業市場的發展和醫療需求的提高,影像診療工作正在向細分化、專長化發展。因而今后每個影像工作者都應該要有一個或多個自己擅長的方向,以分擔日益增加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在這樣的情況下,醫療機構就需要更多的影像專業人才能滿足社會對醫療服務的需求,這種趨勢將一定程度地促進畢業生的就業。
5.醫學研究需要大量影像人才。影像技術的發展不僅為臨床診療提供了便利,同時也成為了醫學研究的重要手段。如今新的疑難雜癥不斷出現,針對這種現狀臨床醫學一籌莫展,目前攻克這種疾病只有依靠基礎研究才能實現。相比于其他手段,影像學方法因其非侵入、無創傷的優點而廣受關注。從這個角度來看,醫學影像人才的需求量也將因此大大提升,這種需求不僅僅局限于醫療機構,還體現在西門子、飛利浦、通用等大型醫療設備公司的用人需求上。
6.影像體系正在與國際化接軌。如今的影像科已經成為了擁有CR、DR、CT、MRI、DSA、PET等一系列大型醫學影像設備的現代科室,相比于傳統臨床科室其優勢正在不斷地突顯出來。隨著影像技術與國際化接軌,未來國內的影像體系將與西方發達國家保持一致。在國外,影像科是最優秀的科室之一,影像醫師的地位很高,且收入優于大多數臨床科室。而且技術在不斷發展,檢查設備不斷更新換代,診療手段日益先進,這使得影像人才的需求大大提升。據Nishie等人報道,當前日本的影像科醫生就非常欠缺,這和他們高度發展的影像技術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可以推斷,隨著國際化水平的不斷深入,國內醫學影像專業的就業前景也會有很大的改善。
三、醫學影像專業就業前景對學生的要求
1.提高綜合素質。隨著技術和設備的發展,就業市場對影像專業畢業生的素質要求逐漸提高。如今,影像醫師要面對內外婦兒各科的檢查申請,這就要求畢業生有廣博的醫學知識,還要掌握一些非醫學專業(如物理、計算機等)的相關內容。因而要達到精英水平,影像專業學生還需不斷刻苦學習、鉆研,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具體來說,學生應主動深入臨床,注重專業基礎知識的積累,提高英語水平,培養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辯證思維能力,提前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同時應培養團隊精神與合作技巧,加強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努力成為基礎扎實、善于思考、勇于實踐、一專多能的影像人才。
2.培養人文精神。當前,醫學模式已從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演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任何醫療活動都應本著對病人負責的態度,時刻考慮病人的利益。雖然影像醫生與病人接觸的機會相對較少,但診斷結果將對臨床治療產生重大影響。因而影像專業學生同樣應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提高責任意識,同時應當注重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的培養,有意識地去體察病人的疾苦,給予病人更多的理解、同情和幫助,這種人文精神能夠大大提高工作質量,也將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和追捧。
3.調整就業策略。近年來影像畢業生的就業期望值普遍較高,都希望能到大城市去,到待遇好、條件優、規模大的單位工作。畢業生的心情應當得到理解,但也需要結合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通過考研、考博等途徑提高學歷,增強就業競爭力;對于其他學生,適當地轉變就業觀念,到基層醫院去服務于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此外,影像專業學生應該重視學校的就業指導教育,積極參加就業相關的講座和師生座談會,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思想,客觀準確地為自己定位,確定合理的就業期望值。同時應以敏銳的眼光洞察市場形勢的變化,主動適應當前的就業形勢,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慎重、理性地選擇就業去向,這種觀念將使畢業生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
4.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由于醫學影像是一門不斷發展的學科,影像設備更新換代的周期正在逐漸縮短,如果影像專業學生不時刻保持認真學習的態度,就將落后于時代潮流而被淘汰。因此學生應形成終身學習的觀念,提高再學習能力,積極探索,深入了解知識動向,不斷學習新理論、新技術和新設備,從而實現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
四、小結
醫學影像專業的就業問題與影像專業畢業生今后的發展密切相關,是學生和老師關注的熱點話題。在此背景下,結合近幾年來醫學影像專業的就業情況,本文客觀地分析了其就業前景,并進一步探討了就業前景對學生的要求,為學生、老師和該領域的關注者提供了一定的參考。本文認為醫學影像專業的就業形勢較好,對未來的就業前景持樂觀態度。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R57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6(a)-016-03
胰腺疾病是臨床上常見的腹部病癥,它包括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實性――假狀瘤,胰腺囊實性狀上皮性腫瘤,胰腺囊內新生物,腹腔內胰源等疾病。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我國老齡化人口的增多,其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胰腺疾病十分兇險,并發癥多,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至關重要。CT、MRI、B超、介入檢查成為診斷胰腺疾病的重要手段。本文將胰腺病變的影像學特點、新發現、檢查方法、診斷方面的研究進展情況進行綜述,以提高對胰腺疾病的認識和診斷水平。
1胰腺炎的影像學診斷
1.1 急性胰腺炎的CT表現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臨床上常見的急腹癥,是胰腺及其周圍組織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化學性炎癥,依據病理變化分為急性水腫型和出血壞死型兩種,其中后者易并發休克、呼吸衰竭和腹膜炎等,死亡率高達25%~40%[1]。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在CT上表現為彌漫或局限性腫大,壞死范圍表現為低密度灶,胰腺周圍脂肪消失,腎周包膜增厚,CT不僅可以了解胰腺的壞死程度,還可以觀察胰外侵犯的范圍,以及有無合并癥。CT不但能在手術前明確胰腺炎的診斷類型,而且能為臨床提供合理的治療方案及作出預后的判斷。CT增強掃描對診斷急性胰腺炎有重要意義,它可以分辨急性胰腺炎因炎癥水腫引起胰實質密度降低還是胰組織壞死引起低密度變化,這對于我們診斷急性胰腺炎時明確類型,判斷預后,制定治療方案具有指導性作用。急性水腫型胰腺炎由于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多以及血管通透性增加,CT增強掃描時胰腺顯示強化,表現為增強掃描區低密度[2]。
1.2 急性胰腺炎的MRI表現
急性胰腺炎的診斷最常見的是對血、尿淀粉酶的測定[3]。影像學檢查以往一直認為CT是檢查胰腺炎比較理想的方法,近年來,隨著MRI快速成像序列的發展以及脂肪抑制技術的出現,使得MRI檢查大量應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診斷,MRI對胰腺周圍液體滲出、胰腺出血、胰腺組織壞死顯示尤佳。邱德正等[4]報道:磁共振對急性胰腺炎的診斷分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可提供病變的范圍、程度及并發癥信息。研究組全部病例進行MRI檢查時均以橫斷面檢查為主,因為橫斷面有利于顯示胰腺全貌,T1WI采用2DFLASH脂肪抑制掃描,脂肪抑制T1WI能比較清楚地顯示胰腺輪廓、大小及形態,對于胰腺腫大的診斷十分重要,后者可以顯示胰周脂肪墊的情況。該組共4例,顯示胰周脂肪信號不均勻減低,兩者對胰腺壞死和出血的診斷沒有差別,出血均顯示為高信號,壞死顯示為稍低信號或等信號。T2WI采用TSE序列加脂肪抑制技術,可以清楚地顯示胰周液體、滲出情況。有組37例研究顯示胰周有程度不等的液體滲出,其中29例是在TSE T2WI加脂肪抑制序列上得到顯示,另有9例因屏氣不好,SE T2WI圖像不清而改做HASTE加脂肪抑制序列,也能清楚顯示胰周滲出。增強掃描采用2DFldsh T1WI加脂肪抑制序列,注射造影劑后,首先進行橫斷位動態掃描,動脈早期強化不甚均勻,實質期有18例顯示胰腺組織壞死,表現不強化區,這些不強化區域在T1WI上表現為高信號或稍高信號。通過本組病例研究發現,對于急性胰腺炎的MRI的增強掃描、動態掃描沒有明確的意義,但實際工作中我們仍然推薦動態增強掃描。MRI是急性胰腺炎的一種有效的檢查方法,它不但可以了解胰腺的形態、大小及輪廓的改變,對胰周液體滲出十分敏感,可以通過胰內的信號變化及增強掃描了解胰內有無出血、壞死及其程度,有利于急性胰腺炎的分型,使臨床治療更有針對性,對病因學的診斷有一定的幫助。
1.3 急性重癥胰腺炎的CT表現
岳輝等[5]報道53例急性重癥胰腺炎的表現:胰腺彌漫腫大,胰頭寬徑3~6 cm,平均4.3 cm,胰體寬3~5 cm,平均3.5 cm,胰尾寬2.5~3.5 cm,平均3 cm。胰腺密度減低,測試CT值為15.9~38.9 Hu,平均33.5 Hu。增強后胰腺不均勻增強,CT值為38.6~57.1 Hu,平均50.8 Hu,突出胰腺表面的類圓形或不規則形囊性低密度的假性囊腫,呈單腔或分隔成多腔,囊壁厚薄較均勻,最小囊腫為1.5 cm×1.5 cm×1.5 cm,最大囊腫隨胰腺表面。CT對于急性重癥性胰腺炎的診斷及臨床病理分型較準確,可作為本病的重要檢查方法。
2 胰腺癌的影像學診斷
2.1 胰腺癌的表現
胰腺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已成為癌癥致死的第4位病因。為提高早期小胰腺癌的檢出率,彭勇等[6]對21位胰腺癌患者進行高壓注射造影劑后動脈期和實質期快速螺旋CT增強掃描。胰腺平掃:21例胰腺腫瘤大小范圍為1.1 cm×1.2 cm~2.0 cm×2.0 cm,其中5例位于鉤突部,胰腺輪廓完整,血管及周圍臟器無受累,伴有不同程度膽管、胰管擴張。有6例侵及腸系膜上靜脈,1例累及12指腸。王西昌等[7]研究總結認為胰腺有如下幾點可以作為定性診斷的主要依據:①胰腺出現局限性腫塊或全部腫大,主要為癌腫的腫大,破壞了正常胰腺的比例關系;②胰腺癌可直接侵犯或包埋鄰近血管,CT表現血管的改變、血管增粗,有邊界不清或包埋后血管腔受壓、變窄,一般多以門靜脈及下腔靜脈受累為甚;③“雙管征”,主要胰頭堵塞或壓迫膽總管,造成膽管下段擴張,癌腫的增大使正常胰腺縮小,造成胰腺分泌障礙,使胰管出現囊珠樣擴張,亦可引起黃疸等癥狀;④胰周脂肪間隙消失,表示胰腺癌已侵及胰腺附近,但亦可表示侵及胰周血管。總之,對于胰腺癌體積較大者CT診斷不難,對于癌腫較小,胰腺體積及血管、胰管改變不明顯時,多采用CT掃描即有很大的診斷價值,可以幫助對血管位置的判斷。
2.2 胰頭癌的MRCP特異征象
MRCP檢查是一種簡便無痛苦的有效診斷手段,其對胰頭癌診斷有特異征象,包括了分子影像學和分子病理學的內容。鵬等[8]報道:35例胰頭癌在MRCP上全部侵襲了胰頭內的膽總管和主胰管,可見胰頭癌這一病理改變的普遍性,這是我們的新發現,既往中外文獻未見報道。胰頭癌瘤體MRI上多數表現為等T1和等T2并略帶混雜信號,少數低分化癌呈等T1長T2之表現。在中外文獻的胰頭癌MRCP的特異征象,在MRI上不能直觀看到膽總管樹和主胰管,因此單憑MRI影像胰頭癌往往難以確診。而MRCP可以清楚地顯示膽管樹和主胰管,因此它可以準確診斷各種膽、胰管的疾病,尤其是胰頭癌。MRCP胰頭癌的特異征象為:膽總管胰頭段及主胰管胰頭段或整個主胰管被癌瘤組織破壞中斷,二者之殘留近段多數有擴張并有信號增高,二者在正常情況下應與壺腹部相交,而胰頭癌則不能相交,我們稱這種特異征象為膽總管與主胰管胰頭段破壞,膽總管殘留段明顯擴張,主胰管殘留段多數擴張信號增高不相交征,簡稱為“不相交征”。只要MRCP上出現“不相交征”,就可以確診為胰頭癌。
2.3影像學對胰腺癌可切除評價
迄今為止,手術切除是治療胰腺癌的主要方法。目前SCT對胰腺癌的可切除評價的準確性可達95%~100%,而評價可切除性的陽性預測值僅67%~80%,在不可切除的原因中,血管受侵包埋是最重要的指標,有些病例血管的受侵包埋甚至較胰腺內發現更早、更顯著[9],因而血管受侵犯的范圍及程度決定能否手術切除。嚴志漢等[10]研究:螺旋CT采用雙期增強掃描,是目前最理想的檢查方法。多排螺旋CT(multi-sliee spiral CT,MSCT)在一次屏氣內能獲得較大范圍內的薄層高分辨圖像,大大提高了Z軸方向上的空間分辨率,利于胰腺供血動脈的顯示,在觀察胰腺動脈解剖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胰腺供血動脈CT表現評價采用上述掃描方法,對胰腺直接供血動脈的顯示率總體上高于以往的研究。胰腺的供血動脈由多個相互連接、吻合的動脈網構成,熟悉動脈解剖,對于胰腺及腎周外科手術治療非常重要,另外胰腺癌易侵犯周圍的動脈,對侵犯程度的判斷有利于胰腺手術前分期和可切除評價[11]。龍建新[12]報道,目前一般認為胰腺腫瘤具有以下一個或多個征象即無法切除:①腫瘤直徑≥5 cm,但不重要,更為重要的是胰周侵犯;②胰腺主要血管狹窄、包埋和瘤栓形成;③腫瘤侵犯鄰近組織或血管,如肝門和胃部浸潤,但單純十二指腸受損除外;④出現遠處或腹膜癌變征象,如肝轉移或腹水形成;⑤區域性或遠處淋巴轉移。排除上述征象時方可認為腫瘤具有可切除的可能性。
3 胰腺腫瘤與胰源囊腫的影像學表現
3.1 胰腺實性――假狀瘤
胰腺實性――假狀瘤(sptpshi,SPTP)是近幾年臨床、放射科、病理科所關注的新的腫瘤實體,因組織發生尚無定論,病例非常罕見,其CT表現還未被人們正確認識,SPTP是胰腺一種少見的但多為良性和低度惡性腫瘤。據統計,截止2001年10月全世界共報道304例,SPTP好發于青年女性,偶發于老年女性和男性,腫瘤可發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SPTP有如下幾點CT表現可作為定性診斷的主要依據:①腫瘤內有實性和囊性結構,CT平掃結構呈低等密度;造影后動脈呈輕度強化,門靜脈明顯強化,囊性部分在增強后掃描呈低密度;②囊性結構為主或囊實結構比例相仿的腫瘤CT表現為實質部分呈附壁結節或實囊部分相間分布;③實性結構為主的腫瘤,囊性部分在包膜下;④腫瘤絕大部分來源于胰腺,呈圓形、橢圓形可有分葉;⑤腫瘤多有完整包膜,厚約2~4 mm,均勻包膜內壁光滑,增強后強化明顯,與胰腺分界清晰,邊緣完整;⑥不論腫瘤發生在胰腺什么部位,都不伴有膽總管或胰管擴張[13]。崔華等[14]報道:2例均為囊實性腫塊,以實性為主,呈狀,強化明顯,囊性部分呈裂隙狀位于中央或呈類圓形位于病灶周圍,且有少許分離,囊性部分不強化,分隔有輕度強化。包膜完整,內壁光整,厚度均勻,強化明顯。有1例出現了胰腺受壓萎縮及胰管輕度擴張,門靜脈受侵后,出現腹腔靜脈迂曲擴張及脾臟增大,與繆飛等觀點不同。對于發生于青年女性,位于胰頭部的混雜密度腫塊,邊緣清楚,包膜完整,應考慮本病,在CT或B超引導下穿刺,獲得術前病理診斷,對臨床手術計劃制定有一定指導意義。
3.2胰腺囊實性狀上皮性腫瘤的影像學表現
胰腺囊實性狀上皮性腫瘤(solid-cystic papillary epithelial neoplasm,SCPEN)較為少見,生長緩慢,術后較好,手術切除往往可以達到治愈目的。目前,國內未見相關文獻報道本病的影像學表現,國外文獻報道亦多局限于CT和超聲。不少學者認為該腫瘤具有某些特征性的影像學表現,如胰腺囊實性腫塊,境界清楚,腫塊一般很大,但較少引起膽胰管擴張,其內密度不均,中央可見出血、壞死和囊變區密度高于水;CT增強囊壁和實性部分明顯增強,而出血壞死區不強化。但亦有學者認為即使本病具有某些特征性的影像學表現亦不足以作出準確的定性診斷,而依賴于穿刺活檢。本組 3 例CT表現與文獻報道一致,表現為胰頭部巨大囊實性腫塊,其直徑約在10 cm左右,邊界清楚,有纖維包膜;其中1例腫塊內可見斑點狀鈣化,腫塊囊壁及實性成份明顯強化;3例均無肝內外膽管擴張,僅有1例伴有胰管擴張,但擴張程度較輕。3例患者術前結合臨床特點均作出準確性的定性診斷。此外,本組1例MR檢查的病例胰頭部腫塊在CT上類似肌肉組織密度,未明確顯示腫塊內出血及囊變區,但在T1WI、T2WI上卻明顯提示腫塊內出血及囊變區[15]。
3.3 腹腔內胰源性假性囊腫的影像學表現
胰源性假性囊腫多在急性胰腺炎發病后4~6周內形成,由于胰腺組織出血、壞死和胰管破裂、胰液外滲,使周圍組織發生炎癥和炎癥滲出物及壞死組織形成液體未能及時吸收,積聚并被纖維組織黏連包囊而成,脾門及脾內胰源性假性囊腫,胰腺假性囊腫沿脾門直接延伸到脾臟,侵蝕脾臟。胃脾韌帶區胰源性假性囊腫:①胰腺假性囊腫沿脾門直接延伸到脾韌帶;脾腎韌帶與脾韌帶是直接連續的,胰腺假性囊腫可以從脾門延續到胃脾韌帶。②胰酶對腹膜的消化作用,胰腺炎并發假性囊腫是胰腺分泌物中的蛋白質溶解酶造成的網膜囊區胰源性假性囊腫;網膜囊為一潛在腔隙,與胰腺僅隔一薄層結締組織和壁層腹膜,急性胰腺炎時該處最常受累。腹腔內胰源性假性囊腫常多發,多呈圓形或卵圓形,病變早期密度高,邊界欠清晰,密度低,與水接近,CT值在12Hu左右,密度均勻。CT檢查可以明確顯示胰腺病變的發展趨勢,觀察腹腔內假性囊腫的變化,使用CT動態隨訪病人,可及時發現上述情況,為臨床醫生采取恰當的處理措施如介入手術治療等,提供可靠的依據,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16]。
[參考文獻]
[1]鐘守先.胰腺外科[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64-307.
[2]徐光炎.急性胰腺炎的CT診斷(附31例報告)[J].實用放射學雜志,1998,14(3):159-160.
[3]鄧少倫.急性胰腺炎實驗室診斷指標的應用概況[J].廣西醫學,2001,23(4):852-853.
[4]邱德正,雷益,陳志剛,等.急性胰腺炎的MRI診斷[J].使用放射學雜志,2005,21(2):147-148.
[5]岳輝,陳志安,黃長群.急性重癥胰腺炎的臨床病理分型及其預后CT預測評估[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02,13(4):271-273.
[6]彭勇,韓迎春,魏夢綺,等.螺旋CT雙期增強掃描對胰腺癌的診斷價值[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6,3(22):278-280.
[7]王西昌,王凱,魏正清,等.多層螺旋CT在胰腺癌診斷中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5,7(21):768-770.
[8]鵬,席永昌,姜德福.胰頭癌的MRCP特寫征像的臨床意義[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6,7(22):810-813.
[9]朱捷,劉榮波,周翔平,等.螺旋CT對胰腺癌侵犯血管的評價[J].放射學實踐,2002,17(5):436-439.
[10]嚴志漢,周翔平,宋斌,等.螺旋CT胰動脈解剖的初步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1,20(11):854-856.
[11]朱捷,周翔平,劉榮波,等.胰腺動脈螺旋CT解剖的研究――正常表現及臨床意義[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3,21(3):260-264.
[12]龍建新.胰腺腫瘤可切除性的螺旋CT評價[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5,21(1):6-7.
[13]繆飛,展穎,王曉穎.胰腺實性――假狀瘤的CT診斷和鑒別診斷[J].中華放射雜志,2003,37(5):417-421.
[14]崔華,姚曉群,楊小軍,等.胰腺實性――假狀瘤CTz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6,12(22):1477-1479.
[15]章士正,譚華僑,鄧麗萍.胰腺囊實性狀上皮腫瘤的CT、MRI診斷[J].中華放射雜志,2003,109(37):935-938.
[16]王濤,李琳,董加萍,等.腹腔內胰源性假性囊腫的CT影像研究[J].臨沂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05,(2):135-137.
[關鍵詞]醫學生;疑病傾向;新媒體;因素分析
當代新媒體背景下,互聯網成為人們接收信息的主要手段和渠道,但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網絡“搜病”愈演愈烈,造成疑病傾向心理的發生和蔓延。醫學生更是其中的特殊群體,所學習的醫學知識與疾病和健康有關,但還處于比較表淺、理性水平較低的狀況,更容易產生醫學生疑病現象。它是醫科學生獨有的一種特殊心理現象[1],是醫學生在學習期間,用所學疾病的癥狀或某些典型表現對照自己軀體的某些不適,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懷疑自己患了某種疾病。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心態表現。這種不健康的心態可導致焦慮和恐懼情緒,引起一系列心理和生理功能紊亂[2]。本研究旨在了解新媒體背景下醫學生疑病傾向現狀,分析其影響因素,包括生理、心理及社會因素,并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有潛在傾向的學生進行初步評估和有效干預。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蘇北某醫科院校1200名醫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選擇范圍是自愿參加的1~3年級的在校大學生,調查問卷的發放綜合考慮不同專業人數比例和性別比例。
1.2調查工具
1.2.1基礎信息調查問卷:基礎信息調查問卷包括性別、籍貫、年級等,主要調查研究對象人口學特征。新媒體接觸情況包括接觸新媒體的方式、時長、頻率等度量。
1.2.2疑病評定傾向量表:疑病傾向評定量表選擇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中的子量表,疑病子量表共包括32個條目,對于疑病傾向評定量表,計算出量表的原始分,查表把原始分轉化為T分按照中國標準,T分達60分以上時對疑病癥的診斷有參考意義。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WPS表格軟件進行數據初步匯總、整理,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x2檢驗及秩和檢驗對定性資料進行比較,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法。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醫學生疑病傾向的一般情況
收回有效問卷1130份,以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MMPI)中的疑病(Hs)子量表的T分≥60分為疑病傾向檢出標準,檢出358名有疑病傾向,檢出率為31.68%,男生139名34.84%(139/399),女生219名29.96%(219/731)。
2.2醫學生疑病情況影響因素的分析
2.2.1醫學生疑病情況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對醫學生疑病傾向與基礎信息調查問卷、新媒體接觸情況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醫學生疑病傾向與籍貫和身體狀況有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2.2.2醫學生疑病情況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以是否疑病作為自變量,以其他因素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籍貫、身體狀況、家庭收入、擔心自己的健康去新媒體搜索健康信息是主要影響因素。見表3。
3討論
3.1關于疑病傾向檢出率
1130名被調查的醫學生當中,有358名被檢出有疑病傾向,檢出率為31.68%,與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的同類研究結果[2-3]相比較處于中等水平。醫學生疑病傾向在性別、年級、戶口所在地變量上不存在顯著的差異,這與胡雯[4]、馬珺[5]、馬輝[6]等學者的研究結果不一致。但是不同籍貫、身體狀況、家庭收入情況以及學生擔心自己的健康去新媒體搜索健康信息等因素的檢出率具有顯著差異。
3.2關于疑病傾向的地區差異
調查結果顯示,江蘇籍貫的同學檢出率高于其他地區,除了研究的被試選擇主要是江蘇地區這一主觀條件外,客觀原因可能與其東部沿海城市發展水平較高和網絡的普及率較高、醫療資源與健康知識普及、對自我身體過分關注有關。
3.3關于疑病傾向的家庭狀況差異
學生的家庭狀況也是一大因素,家庭收入低的學生疑病檢出率也高于一般情況,可能是家庭環境對于醫學知識的健康教育較為缺乏,家長未及時注意孩子成長中的心理健康發展,為疑病心理傾向的產生埋下了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