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0 09:48:06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會計行業現狀發展趨勢,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會計是經濟管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凡是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必須配備會計崗位核算企業的財務活動。不同的經濟實體需要會計提供的服務也不盡相同,小的個體企業由于經濟活動簡單,甚至不配備專業的會計,而轉向會計師事務所或社會專業的代帳公司以降低企業的用人成本,而稍具規模的企業配備專職會計核算企業的日常經濟活動,這種企業的會計職能多注重經濟事項的核算。對于上市公司等大型企業,會計負責人的職能則主要轉向企業的投資、籌資決策、內部控制等企業管理層面。
一、我國會計行業的現狀
(一)初步完成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制定任務,成為我國會計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我國會計經歷了漫長的收入支出結余核算后,為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在1992年開始進行會計改革,廢除了收入支出結余核算,而轉向國際通用的借貸核算,了《企業會計準則》,即基本準則,在這之后,我國會計又進項了多次改革,于2006年正式《企業會計準則》和具體會計準則。會計準則的正式,標志著我國已經初步完成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制定任務,成為我國會計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新的會計準則具備下列特點:
1.新會計準則體系合理
新會計準則分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兩個層次,形成一個完整的會計體系。其中基本準則在整個準則體系中起到統馭的作用。一方面,它是準則的準則,指導具體會計準則的制定;另一方面,當出現新的業務,現有的具體會計準則暫未涵蓋時,按照基本準則所確立的原則進行會計處理。
2.與國際稅制接軌
現行準則絕大多數都參照了相應的國際準則,并采用了與其基本一致的原則和處理方法。比較突出的例子是新的“所得稅”的準則。以往企業一般都會采用應付稅款法,按照當期應交所得稅確認為當期所得稅費用。而新準則與國際準則一致,要求企業采用資產負債表負債法,確認遞延稅款等。
(二)會計從業人員良莠不齊,部分會計人員缺乏基本的崗位素質
據官方統計,截止2011年我國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的人數是967萬多人,如此龐大的會計隊伍,擁有中級職稱以上的專業會計人員所占比例很小,大部分會計人員只能進行簡單的會計核算。但是作為一名合格的會計人員,不但應該學會如何處理企業日常生產經營中的會計核算,更應該精通稅法、民法等稅收相關法律,以便于企業在發生應納稅款業務時合法地將稅款按時足額地上交給國家,避免由于會計人員稅法知識的不足給企業造成損失。不但如此,現如今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都是老板一人說了算,每月會計人員不是按照實際業務繳納稅款而是按照老板交代提供報表,繳納稅款,缺乏會計從業人員的基本崗位素質。盡管為了提高企業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國家每年都會對會計從業人員進行繼續教育,但是大部分也是流于形式,根本達不到提高素質的根本目的。而隨著我國國際化的深入,對高層次高素質的會計人員需求量激增,國家也重視會計人員的培養,近幾年擁有注冊會計師資格和高級會計師資格的隊伍正以年輕化、國際化的方向在急劇壯大。
(三)會計信息的可信度不高
隨著市場化國際化的深入,企業需要披露會計信息的機會越來越多。企業融資需要貸款時銀行會要求企業提供相應的會計報表及報表附注,以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資金流動狀況。上市公司由于公開募集資金,需要向社會投資者公開半年報表及年度財務報表,以便與投資者對企業的盈利情況及自己現狀有所了解。稅務機關也需要企業每月提供財務報表用于核對企業納稅情況等等。企業在提供會計信息時會根據自身的需要提供不同的信息,比如給稅務提供報表時會盡可能地將利潤指標降低達到少交稅款的地步,而在向銀行融資時會出具利潤虛高的報表以獲取較高的授信額度,編制幾套報表已經成為現階段會計從業人員必備的能力需求。
二、會計行業的發展趨勢
(一)繼續完善會計準則,與國際接軌
目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和完善,會計環境發生根本性變化,但由于我國實際國情,我國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仍然存在一些差異。存在這些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我國市場環境尚不完善。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國際化的深入,我國將不斷修改和完善現行的會計標準,以實現我國會計標準與國際會計慣例的協調統一。
(二)提高會計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提高會計人員的限入門檻
為提高會計信息的可信度,從根源上解決現階段會計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的現狀,我國應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限入門檻。我們應該看到會計人員不僅僅需要簡單核算技能,更應該是具備相關學科的知識儲備,只有這樣再加上每年對會計人員進行繼續教育,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不高的現狀,繼而從源頭上提高會計信息的可信度。
(三)加大對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處罰力度
現階段我國稅法、證券法、銀行法等法律都有對企業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處罰,但是企業提供虛假信息的情況仍然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對提供虛假會計信息處罰較輕,我國可以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做法加大處罰力度,則可以相應提高會計信息提供者的誠信度。
關鍵詞:農田水利 問題 必要性
原州區位于寧夏南部山區黃土高原西部的黃河上中游,清水河上游的六盤山東北部,屬清水河、葫蘆河和涇河三大河系的發源地。灌區植被稀疏,林帶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春季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頻繁。由于地處內陸,地勢高,又受歐亞大陸及青藏高原氣團控制,形成冬季漫長寒冷,春季氣溫多變,夏季短暫涼爽,秋季降溫迅速,春、夏季降水量偏少,災害性天氣多,區域降水差異大等氣候特點。
一、農田水利現狀
原州區境內農田水利灌溉工程有水庫灌區、小型井灌區、小型井灌區、小型揚水灌區、高效節水補灌區五種類型的灌區,現狀灌溉面積為19.05萬畝。
原州區現有中小型水庫共計33座,中型水庫3座,小(一)型水庫19座,小(二)型水庫11座;總設計庫容3.2億m3,因多年運行淤積,有效庫容0.99億m3。水庫水源工程截止2008年,已有寺口子、冬至河、沈家河等3座中型水庫的除險加固任務完成,同時完成了張易、二營、楊達溝、黑洞溝、康溝、上店子等6座小(一)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新建賀家灣、西梁小(一)型水庫2座。
清水河流域有水庫26座,包括寺口子、冬至河、沈家河等3座中型水庫;賀家灣、青石峽、郭廟、陳家溝、毛家溝、海子峽、上店子、大馬莊、潘家莊、楊達溝、黑洞溝、二營、清溪溝、吳莊、蔣河等15座小(一)型水庫和蔣口、曹河、馬莊、陜莊、楊莊、飲馬河、上飲河、楊郎南門等8座小(二)型水庫。至2008年已完成二營、楊達溝、黑洞溝等3座小(一)型水庫的除險加固。
葫蘆河流域有水庫4座,包括張易、雨洛溝等小(一)型水庫2座,宋洼、駝隆溝等小(二)型水庫2座。截止2008年張易水庫已完成除險加固。
茹河流域有水庫3座,包括康溝、崾峴等2座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即小灣水庫。
1.水庫灌區
原州區境內現有水庫灌區15處,主要包括有自流灌溉條件的沈家河、冬至河、二營、張易、康溝、上店子、郭廟、大馬莊、陳家溝、毛家溝、青石峽、潘家莊、曹河、雨洛溝和陀隆溝等15座水庫。這15座水庫總的集水面積為948.1km2,年均來水量為5921.2萬m3,總庫容為1.27億m3,已淤積0.57億m3,現有效庫容為0.7億m3,水庫灌區可灌面積9.44萬畝,現效灌溉面積5.45萬畝,庫灌區已建設干渠總長128km,已砌護106km,完好率26.1%;支渠151km,已砌護93km,完好率36.5%。水庫灌區工程老化失修,渠道襯砌少而且標準低,凍脹破壞嚴重。灌區現有干支渠279km,已砌護199km,襯砌完好率不足50%;襯砌后的渠道也都因凍脹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建筑物配套較差,缺少必要的測水量水設施,由于工程建設標準低,先天不足,加之運行時間長,維修資金缺乏,老化損失嚴重,工程帶病運行,渠道供水極不安全。同時,由于畦灌面積大,土地不夠平整,渠道及田間滲漏嚴重,大量水資源消耗于無效蒸發;造成灌區水資源的極大浪費。目前,灌區灌溉水利用系數只有0.36~0.48,單方水的糧食生產率不足1.0kg,處于較低水平。各水庫的基本情況及灌區的基本情況見表3-1。
2.揚黃灌區
包括固海揚黃十二干渠的七~二十五支渠的19條支渠,和固擴十二干渠的一~六支渠、十八~二十四支渠11條支渠,共計30條支渠,支渠全長41.385Km,斗渠長60.54Km,涉及原州區三營、頭營、彭堡三個鄉鎮,截止2008年設計灌溉面積為5.53萬畝,實際灌溉面積為5.05萬畝(包括寺口子及冬至河庫灌區)。
3.小型井灌區
井灌區主要分布在清水河流域,有清河鎮、中河鄉、彭堡鎮、頭營鎮、三營鎮井灌區。目前項目區有機井538眼,清河鎮14眼、中河鄉26眼,彭堡鎮137眼,頭營鎮189眼,三營鎮152眼,開城鎮4眼,張易鎮13眼(其中分布在沈家河灌區及固海擴灌區做為補充水源的機井127眼),大口井121眼(其中清河鎮10眼,開城鎮3眼,張易104眼,河川4眼)。機井主要分布在原州區境內清水河流域的中河鄉、彭堡鎮、清河鎮、頭營鎮和三營鎮,井深在100~180米之間,單井出水量為30~50m3/h,大口井主要分布在葫蘆河流域和南部山區的張易鎮、開城鎮,單井出水量為30m3/h。項目區可灌面積7.52萬畝,實灌面積5.73萬畝。灌區現有渠道77.47km,已砌護57.4km,配套低壓管道27.16km,其余均采用土渠輸水,大水漫灌,灌溉水利用率為50~60%,水資源浪費嚴重。
4.小型揚水灌區
主要包括溝道揚水和骨干壩揚水灌區。小揚水灌區主要分布在清水河和茹河沿岸,目前共有小型揚水站8處,設計灌溉面積0.145萬畝,現實際灌溉面積為0.12萬畝。骨干壩62座,設計灌溉面積2.05萬畝,由于后期配套工程無資金來源,現實際灌溉面積僅0.15萬畝。
5.高效節水補灌區
主要分布在寨科、炭山、官廳、河川等原州區東部干旱片區,共建成生產窖36030眼,設計灌溉面積7.206萬畝,由于干旱少雨,現有效灌溉面積僅2.37萬畝,
二、加快農田水利事業發展的必要性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搞好農田水利是關系到我區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的社會問題,是實現農民增收快富的重要途徑。實踐證明;只有農業得到了發展,國民經濟的其它部門才能具備最基本的發展條件。尤其是在目前水資源日趨短缺的情況下,加快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十分必要。
1.現有灌區水源無保障,渠道老化失修嚴重,不能正常運行,減少了有效的灌溉面積已建成以水庫為水源的灌區中,項目區內大多數水利工程建于六七十年代,由于受地形條件影響和當時歷史特殊原因,設計標準偏低,工程不配套,加之長期以來管理體制陳舊,管理粗放,手段落后,經費不足,缺乏工程良性運行機制,致使許多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減。目前,項目區的工程完好30%左右,各級渠道大多以土渠輸水,缺乏末級農渠,在此之前,全部為土渠;斗渠全部以土渠輸水,渠道淤積、滑塌現象十分嚴重,渠系配套設施簡陋,輸水、控水、調水能力較差,造成輸水不暢??s小了有效的灌溉面積。
2.渠道灌溉保證率低,灌溉水浪費嚴重
目前,在庫灌區中,斗渠以下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0.40左右,畝均灌溉用水量高達400m3,水分生產率僅為0.25kg/m3。在井灌區中,配套渠系更加少的可憐,大多數都是土渠,渠道滲漏嚴重,造成農業種植成本大,農民收入徘徊不前,灌溉效益低下。
3.產權不明確,體制陳舊,機制不活,管理粗放的現象使水源不能更好的利用
在工程建設和運行維護上,多年來主要以鄉村集體投資建設和國家補助形式為主,產權大多屬集體所有,工程的管護工作由鄉村承擔,存在著產權不明確,體制陳舊,機制不活,管理粗放的現象。近年來,灌區推行了以支斗渠承包經營和農民用水協會為主要形式的體制改革,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沒有建立完善規范的末級渠道管理,在管理運行中尚存在著體制不順,中間環節多,協調銜接不夠。
4.原建渠道配套率低,量水設施不全,調控水能力差
關鍵詞:石油;財務會計信息化;發展趨勢
如今,科技飛速發展,各個產業在科學技術的沖擊下得到新的發展,不僅給國際政治、經濟及文化等領域帶來巨大的機遇,還給傳統企業的管理體制及組織形式帶來極大的挑戰。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財務會計系統,而財務會計作為經濟管理中的子系統,在當前形勢下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我國石油產業作為經濟密集型及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其財務會計系統經歷了長期的發展歷程,在轉變的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困難[1-2]。
1企業狀況
中國石油行業經過數次改革,于1998年,重組創立了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石油公司。1999年,中國石油集團公司發起設立了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0年在紐約及香港上市。公司涉及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煉油化工、管道運輸、油氣煉化產品銷售、石油工程技術服務、石油機械加工制造、石油貿易等多個業務領域,成長為一個上下游一體化、產銷一體化的綜合性石油公司[3]。
2我國石油企業財務信息化現狀
石油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經濟管理模式必須跟隨國際企業的步伐,財務報告及信息的公布必須達到國際會計準則的要求。我國石油企業經歷了長期的發展。在20世紀末期,我國石油企業建立起石油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在當時石油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從FMIS3.0開始轉變到FMIS5.0財務系統,在FMIS3.0財務系統中主要是依靠人為的操作,FMIS5.0財務系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電算化會計系統。傳統手工會計系統不僅增加了會計工作人員的工作強度,還拉低了會計處理效率,會計工作人員在開展財務會計的工作中要面對大量的交易業務,其工作密度十分大。FMIS5.0財務系統的出現不僅改革了這種缺陷,還使會計工作得到有效的規范。FMIS5.0財務系統具有較強的數據處理能力,對賬證的核對及財務報表的核對具有較高的準確性。我國石油企業在2000年至2005年建立健全了財務管理構架,實現財務預算管理的模式,不管是在會計管理制度上還信息流程上均具有巨大的革新,為石油企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我國石油財務會計系統從單機版到網絡版的發展,即FMIS6.0,至2007年的FMIS7.0財務會計系統的出現。在這兩年內,我國石油財務實現了地區公司到總部的一級會計核算。我國石油財務會計的改革,簡化了財務會計工作的流程,提高了業務處理效率。
3我國石油會計信息化的發展趨勢
在現階段,石油財務會計信息化已是一種指導會計工作的重要理論,結合當前我國石油會計信息化發展的實際,以宏觀的角度分析我國石油財務會計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其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全面綜合石油會計信息化。石油財務會計信息化的發展將會聯系起各類信息化的分支學,并將其作為一個整體的研究對象,在當前知識經濟高速發展的視角下,財務會計將會形成全面的學科體系。財務會計信息化作為當前各個領域的一種獨特理論,其建設目標將更加符合集團公司的發展戰略,從而形成會計工作理念的綜合體。在會計信息的未來發展中將會全面汲及項目投資、成本、企業收支及企業經濟分配等方面,并將這些方面全面納入公司的預算管理中,并且能夠有效配合集團公司信息管理系統。其二,財務會計信息化將會綜合各類會計信息的發展,在會計信息化的發展過程中將會汲及其性質相近的所有象,并將其發展體系劃分為多種學類,在現階段的發展過程中來看,財務會話信息化相對復雜且包含的信息及領域十分廣泛。在這種視角下,石油財務會計的發展趨勢將有效整合各種分類的會計信息化,并全面形成綜合的會計信息化發展趨勢。其三,石油會計信息化綜合化的發展趨勢。會計信息化的未來發展,將會對各個領域的會計信息進行比較研究,如管理會計信息化現財務管理信息化之間的比較研究,而會計信息化的綜合的實現,才能保證會計信息化的質量。因此,在當前會計信息化發展模式看,會計信息化將會朝著更加綜合化的方向發展。
4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石油企業財務會計的發展走入新層次。石油產業作為我國的支柱型產業,其財務工作的定位應服務于集團公司的改革標準。本文從石油企業財務會計信息化系統發展歷程進行了分析,從不同的角度探究了會計信息化的發展趨勢,旨在促進我國石油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寧.淺談財務會計信息的局限性[J].中國集體經濟,2012(14).
[2]狄方馨.財務會計信息質量問題探討[J].財經界(學術版),2011(12).
關鍵詞:管理會計 現狀 發展趨勢
一、 我國管理會計的基本現狀
管理會計的起源,一般認為是20世紀初西方工業革命及管理學的產物。20世紀初,伴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成功,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社會化大生產程度的提高,生產規模的日益擴大,企業及市場的競爭加劇,企業的生產經營已經由產品化時代進入市場化時代,生產經營的復雜化也隨之加大,對管理知識的需求也相應增加,管理理論由此而產生,以泰羅為代表的管理學說相繼建立。伴隨著科學管理理論在實踐中的廣泛應用,作為其組成部分及具體管理方法體系的“標準成本制度”、“全面預算體系”、“標準差異分析”等,相繼引入到會計中來,形成了管理會計的雛形。其后,伴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復雜化程度不斷提高,管理會計也由早期的應用工具,逐步發展為參與決策,最終上升為戰略管理,成為現代管理的重要學科理論。
我國對管理會計的研究和應用起步較晚,約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短短20年時間,管理會計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很多事實證明我國管理會計已逐步從數量、定額管理過渡到成本、價值的管理,從項目、部門管理演變為全面管理、戰略管理。隨著理論研究的拓展和實踐經驗的積累,現代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管理會計呈現出日趨融合之態勢,人們的目光已從過去轉向現在和未來,開始用全局的觀點、戰略的眼光進行財務活動管理。管理會計的發展對于指導和改進我國經營管理、提高宏觀經濟效益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管理會計在中國形成和發展的時間畢竟不長。立足于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建設目標,我國管理會計尚存在許多缺陷和不足。管理會計的理論結構、研究范圍、實踐應用等方面更待完善和充實,還存在較大的發展余地。此外,管理會計理論和實踐脫鉤現象較嚴重。從本質上來說,管理會計是為內部管理服務的,不注重管理會計的應用,很難說其管理工作會有多大成效。管理會計理論的實踐化,在我國還存在一些脫節。
二、我國管理會計的未來發展趨勢
大體說來,我國管理會計的發展方向,應是理論體系逐步完善化、實踐應用靈活化、理論與實際結合緊密化、管理會計在企業管理和財務管理領域的作用明顯化。
(一)成本計量目的多元化和成本概念結構多維化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健全,企業已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營實體,企業面臨市場經營、產品開發等經營管理問題,其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分析各方面的成本問題越來越多,成本管理的目標也自然發展為融預測、決策、計劃、核算、控制、考核和分析等為一體的多元化體系。為滿足預測、決策和計劃等成本管理要求的計量目的,預計成本分為邊際成本、差量成本、機會成本、固定和變動成本、目標成本等。而為滿足控制、考核和分析等成本管理要求的計量目的,則要求建立正確的計劃成本、標準成本、目標成本、貢任成本等成本計量制度,同時還要求成本計且能獲取企業以前年度成本資料和國內外同類行業的成本資料等。多元成本計量目的要求相應建立多維成本概念,正如楊紀瑰教授所述:"服務于不同目的,采用不同方法和包括不同范圍所進行的成本計算的結果,就可能產生不同的成本概念和成本數字。"在管理成本的大框架下,各種成本的涵義和外延也有了較大的變化發展。
(二)作業成本法和目標成本法將成為應用主流
【關鍵詞】會計 電算化 發展趨勢 方法策略
會計行業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素質備受社會關注,人們也對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等不良現象的出現進行輿論監督。會計電算化在企業應用中的作用效果明顯,它對企業會計信息的搜集、分析、歸納整合等內容的處理上避免了誤差瑕疵。在科技時代迅速發展的同時,我國企業電算化的發展趨勢也在不斷波動。其中必然存在著諸多問題,本文面對會計電算化的不足之處,提出了相關的建議舉措。
一、我國企業會計電算化的現狀分析
(一)會計電算化專業工作人員的大量缺乏
會計電算化需要專業的人員操控執行,而一些中小型企業會計的業務能力相對較弱,在上崗前接受的計算業務職能培訓知識趨于形式化,會計電算化人才不能滿足會計電算化技術的使用需求,進而對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能力不強。目前我國企業對會計工作人員的上崗要求、對會計電算化人員的業務能力標準執行不嚴格,導致會計人員不能靈活地運用操控軟件進行信息處理的狀況發生頻繁,在工作上很容易造成信息數據丟失等嚴重問題。企業自身要首先為自己負責,在聘用會計電算化方面的工作人員時,要注重考核是否具備會計業務和計算機技術的雙重工作能力,從根本上解決企業因會計電算化專業工作人員的水平差,給企業帶來的工作損失。
(二)會計電算化技術管理機制不健全
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軟件系統更新速度較快,企業對會計軟件的不及時更新應用制約著會計工作的有效完成。會計軟件自身存在很多弊端,由于網絡技術的強大發展,很多網絡病毒的入侵就會導致會計電算化軟件不具備一定的安全系數。再者,會計電算化的使用范圍不具備寬泛性,隨著地區發展的速度決定電算化的普及程度。在我國東部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迅速,企業運營會計電算化的舉措實現的相對完善。而對于我國西部發展速度相對遜色的地區,企業對會計電算化技術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進而在應用上也相對怠慢。這樣一來,由于地區發展速度的影響,導致會計電算化在地區企業的運用范圍不寬泛。
二、我國企業會計電算化的發展趨勢
(一)運用和推廣范圍不斷擴大
經濟時代引領社會向前發展,我國企業間的技術較量也愈加激烈。各個企業間開始追尋電子技術在企業中的應用,這樣可以減少因人員失誤帶來的信息失真先現象。隨著企業對會計電算化重要性的認識,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會計信息網絡化處理系統的建立和完善,促使這項技術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和推廣。企業間對最新技術的熟練運用,實現了企業信息全面化管理,成為了促進企業發展的關鍵步驟。會計電算化自身帶有的精準性和高效性特點,為會計工作人員帶來了巨大的工作便捷條件,加快了企業工作效率的速度,其資源的共享性也加強了企業間的交流合作,在企業發展戰略上互相促進學習。在真正意義上幫助了我國企業在技術處理上的創新和發展,實現信息管理效率與速度的統一。
(二)會計電算化技術水平的完備
當代計算機技術發展的速度和趨勢,帶動了相關技術的產生和應用。很多企業在財務管理工作上施行網絡信息化操作,對企業相關大量信息化數據庫的管理提供條件。網絡控制避免了人為控制的操作失誤幾率發生的可能性,對數據資源的安全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再者,由于企業信息處理的繁瑣性質,企業信息的分析處理程序難度大。這就需要極具高專業水平的人員執行管理工作,這就要求企業對專業人員加強培訓等方面的投入。會計電算化技術的應用可以在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帶來的企業顧慮,隨著信息技術的革新發展,信息的分析處理工作愈加全面化。技術水平的完備程度無論如何都離不開人為因素的輔助作用,機器永遠存在著固定模式的缺陷。這就要求企業在充分利用會計電算化的同時加強對專業人員的培養,促進其他部門電算化管理,構建一個屬于企業自身管理下的信息操控系統。
(三)操作功能和信息處理的多元化
首先會計電算化是一個較為完備的會計信息分析處理系統,可以節省員工工作時間,提升工作效率。軟件逐漸向其他功能擴展服務的趨勢,為企業的管理職能和范圍的擴大提供了基礎條件。計算機的操作功能注重多元化發展,提高管理事前預測功能,以便于企業人員及時對企業突發狀況做好處理措施的方案制定。除此之外,會計電算化面向加強企業間的互動交流模式形成方向發展,改變計算機軟件的固定機械化,賦予電算化系統交流溝通的職能。網絡化數據庫管理職能的運用,對會計電算化操作職能和信息處理發展趨勢的多元化提供了有力的資源保障。
三、總結
綜上所述,通過對我國企業會計電算化發展趨勢的簡要分析得知,會計電算化的快速健康發展,是企業實現良好運營模式的重要前提。企業要注重自身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員工對專業理論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運用。結合企業自身發展特點,對會計電算化的功能及軟件進行合理開發和操控。當下企業必須認清的道理是:會計信息化發展趨勢是當今社會下的主流方向。要在財務管理及企業聘用人才培養上做好充分策略研究,全面提升會計電算化的整體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1]袁秀梅.會計電算化目前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西部科技,2005(19).
[2]白紅蓮.會計電算化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