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2-26 10:36:3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生態學的基礎,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生態學;教學改革;科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3-0057-03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它既是一門理論學科,又是一門實踐性強和應用面廣的綜合性學科[1]。近年來,隨著全球性環境問題的不斷出現和日益嚴重,人們對生態學的關注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生態學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保護地區及全球生態安全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生態學人才作為生態學學科發展的重要基礎,其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而且環境問題復雜性和艱巨性的加劇,對當代生態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生態學教學模式顯然遠遠不能滿足和適應新時期生態學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對傳統生態學教學的改革和探索已顯得甚為重要和迫切。傳統高等教育普遍只重視學生基本理論知識的普及和掌握,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方面較為欠缺?;诖爽F狀,教育部已明確指出:實踐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大學教育在提高學生理論水平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生態學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培養學生實際操作及創新能力具有越發突出的作用。它也是現代生態學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成為新時期生態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教學和科研是現代高校的兩個主要職能,兩者間存在非常緊密的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對學科發展至關重要[3,4]。21世紀以來,隨著社會對人才綜合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創新意識已經成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指標之一[5]。特別對于像生態學這樣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來說,其對人才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要求更高。很顯然,傳統生態學教學已很難滿足新時期生態學人才培養的要求??茖W研究作為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操作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在生態學人才培養方面將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可以有效促進現有生態學的教學改革,大幅度提高生態學人才的培養質量,而且在培養高素質、復合型生態學人才方面優勢更加明顯。筆者將以現代生態學教學現狀為基礎,在剖析現代生態學教學弊端的同時,結合生態學科學研究,對我國的生態學教學改革進行初步探討。
一、目前生態學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注重傳統理論教學,教學內容缺乏更新。注重傳統理論教學,教學內容缺乏更新是現代生態學教學存在的普遍問題。雖然生態學是一門較為年輕的學科,但在較短的時間內其發展速度卻是驚人的。在自身發展的同時,通過與不同主要分支學科的有效結合與交融,目前生態學已經形成了多個新興的分支學科,例如分子生態學、景觀生態學、全球生態學、行為生態學、進化生態學、化學生態學、數學生態學等。這些分支學科不僅使傳統生態學理論得到了更大的發展,而且有效促進了更多新的生態學理論和技術的出現。它們已經成為現代生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隨著生態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新的生態學研究成果不斷出現。它們作為生態學的最新發展構成了現代生態學的前沿。然而,縱觀目前我國大學生態學教學實際,絕大部分教學內容仍以傳統生態學基本理論為主,涉及生態學最新進展的內容甚少。這里我們并不是忽略生態學傳統理論的重要性,而是認為傳統生態學理論只能是現代生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現代生態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傳統生態學理論知識,而且也要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應用生態學理論所帶來的生態學的最新發展,同時也包括現代生態學研究所產生的一些新理論和新技術。只有系統掌握了現代生態學的各種理論知識,我們培養的生態學人才才能更好的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2.重視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薄弱。生態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從目前生態學的教學實際來看,理論教學普遍比較受重視且發展較快,與之配套的實踐教學環節卻嚴重缺乏。長期以來,我國的生態學教學主要以課堂上的理論教學為主,涉及到實踐環節的也都以課堂演示或語言描述的形式來完成,學生真正進入實踐操作的機會很少。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課本上的生態學理論知識就是學生所要掌握的生態學的全部內容。由此產生的后果是顯而易見的,學生對生態學知識理解比較膚淺,生態學專業素養和實踐操作能力明顯偏低,學生普遍缺乏生態學專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態學教學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普通科普教育。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生態學教學的重視,生態學實踐教學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雖然如此,由于原有生態學實踐教學基礎條件十分薄弱,目前多數高校生態學實踐教學主要以學生開展野外科學調研為主。因此,改善生態學實驗和實踐條件已經成為未來生態學教學發展和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
3.偏重宏觀領域的教學,微觀層次理論很少涉及。我國多數高校生態學教學仍以生態學宏觀領域理論為主,有關生態學微觀層次理論很少涉及。在這種知識結構的影響下,學生和普通民眾都認為生態學只是針對宏觀領域的研究。其實,就生態學學科的誕生來看,在當時研究條件下,生態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針對生物所處的宏觀生存環境。但這種對生態學的描述隨著生態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很快發生了本質的變化,特別在生態學與不同學科間實現有效交融,許多先進且精確的現代研究技術被應用于生態學研究以后。因此,現代生態學不僅是運用宏觀手段對生物及其所處環境進行研究,同時,一些重要的微觀研究手段,例如分子技術,在生態學研究中發揮著更大的作用,以此推動生態學向更深層次發展。就目前我國生態學教學現狀來看,有關生態學微觀領域知識的教學內容很少。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方面:一是相關專業教材嚴重缺乏。我國目前有關分子生態學的專業教材極少,只有部分教材在相關章節進行了簡單的介紹。二是生態學實驗條件的限制。在分子水平開展生態學的研究,需要先進的實驗設備和高成本的實驗經費投入,這些都是多數高校所不能具備的。
二、科學研究在生態學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
關鍵詞:生態環境;生態設計;景觀;
The pre-application of Ecology in the city landscape design
Abstract: Our country is facing severe zoology crisis in the process of city development,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a threat to the whole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from the ecological view, will explore the mode of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covery and resolution of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means that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heory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cal means, the technology and think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ll be from beginning to end in the city landscape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an, natur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design; landscape;
中圖分類號: B82 文獻標識碼: A
我國城市化運動迅速展開,城市面積快速擴張。多年的快速城市化之后,種種城市頑疾已經成為發展的桎梏,大地自然系統在城市化過程中遭到徹底的摧殘。城市擴張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必須的,但自然系統是負荷量是有限的,生態環境的惡化已經威脅到整個民族的可持續發展。
從古到今人類都在以經濟發展為中心進行城市建設。但人類對城市的需求不僅局限在物質上,還會對城市的環境提出更多層面的要求。城市空間發展要源于自然生態的視角:城市空間發展不是人工環境不斷侵占自然生態空間的過程,而應是與自然協同演進。
20世紀60~70年代以來,人們從工業時代的富足夢想中逐漸醒來,開始意識到環境和能源危機,風景園林設計流露出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關注,這是對自然和文化的一種全新認識。1969年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的問世,將生態學思想運用到景觀設計中,產生了“設計尊重自然”,把景觀設計與生態學完美地融合起來,開辟了生態化景觀設計的科學時代,也產生了更為廣泛意義上的生態設計。
1生態學原理
1.1生物多樣性原理
生物多樣性是指一定范圍內多種多樣活的有機體(動物、植物、微生物)有規律地結合所構成穩定的生態綜合體。這種多樣性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物種的遺傳與變異的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1.2生態位
生態位是指一個種群在生態系統中,在時間空間上所占據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與作用,反映了物種與物種之間、物種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1.3共生原理
共生是指兩種不同生物之間所形成的緊密互利關系。動物、植物、菌類以及三者中任意兩者之間都存在“共生”。在共生關系中,一方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幫助,同時也獲得對方的幫助。
1.4生態平衡原理
生態平衡是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其含意是指處于頂極穩定狀態的生態系統,此時系統內部的結構與功能相互適應與協調,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之間達到相對平衡,系統的整體效益最佳。
1.5生態調控
生態調控是生態系統研究的一個重要理論,主要研究以人為中心的社會一經濟一自然復合的城市人工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的中心事物是生物群體,它與外部環境的關系是消極地適應環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環境,因而自然生態系統的動態、演替,無論是生物種群的數量、密度的變化,還是生物對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相互適應,均表現為“通過自然選擇的負反饋進行自我調節”的特征。而在人工生態系統中,尤其是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是以人類為中心的,人類與其外部環境的關系是人積極地、主動地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其系統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類所做出的決策,因而它的調控機制主要是人為的而不是負反饋的調節。
2 城市景觀設計與生態學原理
2.1景觀設計過程與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理論不僅反映了群落或環境中物種的豐富度、均勻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動態結構與穩定性,以及不同的環境條件與群落的相互關系。城市中的生境條件比較惡劣,環境資源比較匾乏,物種通過本身一系列的相應變化來增加自己的適合度,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環境資源,從而保持系統的穩定。群落中物種多樣性尤其是遺傳多樣性越高,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就越強,群落抗干擾的能力和維系自身動態平衡的能力也就越強。景觀生態學中強調景觀的異質性可提高物種總體共存的潛在機會。因此在現代景觀的構建過程中以生物多樣性原理為指導是其最基本的前提。
2.2植物的選配與生態位
生態位理論已在種間關系、種的多樣性、種群進化、群落結構、群演替以及環境梯度分析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城市園林綠化植物的選配,實際上取決于植物生態位的配置,這直接關系到園林綠地系統景觀審美價值的高低和綜合功能的發揮。在景觀規劃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學習性與生態環境條件,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差異,合理地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種間或種內的直接競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以利于種間互補,既充分利用光、溫、水、氣及養分等環境資源,又保證了群落和景觀的穩定性。
2. 3植物配植與互惠共生
互惠共生又稱互利共生,是指兩個物種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賴、相互共存、雙方獲利。如地衣即是藻與菌的結合體,豆科、蘭科、杜鵑花科、龍膽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與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種類的分泌物對加一些植物和生長發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對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英、白蠟與九里香等在一起生長時,互相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另外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則對其他植物的生長不利,如胡桃能分泌一種叫胡桃醒的物質,它能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因此在胡桃樹下的土表層中一般是沒有其他植物的;其它如:丁香、洋槐、薄荷、月桂、稠李、風信子等都會分泌一些不利于其他植物生長的物質,在園林中的植物配植時胡桃與蘋果、松樹與云杉、白樺與松樹等都不宜種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類植物狗脊和里白則對大多數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長發育不利。在生態園林建設過程中應用植物間的這種相互關系,能有效地促進群落的穩定。
2.4城市布局與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其含意是指處于頂極穩定狀態的生態系統,此時系統內部的結構與功能相互適應與協調,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之間達到相對平衡,系統的整體效益最佳。在生態園林的建設中,強調綠地系統的結構和布局形式與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海湖泊水系的協調以及城市功能分區的關系,著眼于整個城市生態環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綠地不僅圍繞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維護城市的生態平衡。近年來,我國不少城市己開始了城郊結合、森林與園林結合、擴大城市綠地面積走生態園林建設的道路,如上海、北京、合肥、南京、深圳、廈門等。
2.5生態調控原理
生態景觀是城市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要使其具有合理的結構、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功能,系統本身可以自我調節,達到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就需要以生態調控原理作為指導,使整個系統實現循環再生、協調共生、持續自生。在生態景觀這一生態系統中,由于人的社會性與能動性,表明了它同自然生態系統間的重大區別,它可以通過人類進行有限度的協調,使系統的生態效益最高,使各組成成分之間相互協調,使系統更加適應外部環境。
基礎教育是有機的整體,是個動態系統。這符合生態學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說基礎教育 是一個生態系統。生態學是研究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隨著自 然、社會和教育生態危機的凸顯,生態學的地位與作用也日漸增強。可以說,當生 態學上升到人、自然和社會相互作用問題的研究層次時,就已經具有哲學的性質和資格,它 已經形成了人們認識世界的理論視野和思維方式,具有世界觀、道德觀和價值觀的性質 [1]?;A教育的生態適切性反映在以下幾方面:
1.整體性
生態學打破了傳統二元論的思維模式,挑戰和突破了傳統思維所設立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 、人與自我的二元對立?;A教育不是一座孤島,它是整個教育結構乃至社會結構的一個節 點。從縱向結構看,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是一個系統,基礎教育改革需要研究高等教育的發 展 狀況。當高等教育在招生、就業、課程、教學和管理等方面都發生變革的時候,基礎教育應 該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使學生具有規劃人生的能力。當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需求的納什均 衡形 成時,這種均衡將層層向下傳遞,最終形成人們對優質基礎教育資源追求的納什均衡[ 2]; 從橫向結構看,基礎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教育結構和社會結 構相互聯系。我們開展素質教育,最終目標應該是讓學生的素質結構能夠跟社會結構合拍, 而不是脫節。
2.動態平衡性
生態教育是一個不斷運動和生成的過程,不能把基礎教育均衡理解成一個靜止的文本。 雷尼爾(robert Reginer)批判了教育上的形而上學和缺少對整體相互聯系的重視,提出“神 圣循環"的方法,它象征著和諧以及對生命形成于一系列的循環運動中的信念[3]。 在生態系 統里,所有的生態因子之間相互依賴,在連續的循環中交換物質流和能量流,這些生態的循 環猶如回饋的環線。基礎教育系統中,除了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物質流和能量流之外,還包括 信息流和價值流,這些生態因子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交換和相互影響,保證能量的輸入和輸 出平衡。它是一個長期和動態的辯證的歷史發展過程,是一個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 衡的一個不斷循環發展的動態過程。
3.開放性
基礎教育生態系統必須海納百川,要有包容的心態,跟系統外的環境保持密切的聯系,并借 助一些平臺,及時爭取有價值的信息和資源。同時,系統也應該敞開大門,讓社會能共享 優秀的教育資源和成果。就教育系統內部來說,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和信息資源不能固化在 一個部門,需要構筑一個能讓它們自由流動的渠道,這樣才能使它們的價值得到充分的發揮 。
4.自組織性
自組織性就是指系統自發形成組織結構、自我發展和自我運動的過程。自然界中的組織 不應也不能通過中央管理得以維持,秩序只有通過自組織才能維持。影響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政策、管理和社會等,但是當基礎教育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些因 素作為外因所產生的影響效應會逐步遞減,漸漸讓位于系統內部的生態因子。這些內部的生 態因子整合在一起就是教育結構。因此,自組織性就是讓教育結構充分的優化,發揮系統的 自我調節能力,以期實現教育的優質均衡。
二、基礎教育生態系統失衡分析
1.基礎教育供給和需求失衡
為了維系基礎教育系統的生存和發展,必須要有特定的、充足而持續的物質和能量的輸 入,也就是教育資源的輸入。它是基礎教育生態系統與社會生態系統進行物質、能量、信息 和價值 交換的基本內容。基礎教育生態系統在相對不變的“輸入—輸出”比的作用下才能建立“ 穩定態”[4]。當前,隨著社會的發展,基礎教育飛速擴張,廣大群眾對基礎教育 的需求無 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較為強烈,但是國家對基礎教育的投入卻遠遠不能滿足這種需求 。 1997年至2002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開始由2.5%增至3.41%,可是這仍沒 有實現《教育法》規定的至2000年末達到4%的目標。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我國三級 學校生均教育經費與人均GDP的比例為0.05、0.15、1.93,同其他國家相比,是所有國家 中相差最懸殊的[5]。教育質量是靠教育資源來保障的,而教育經費不足已經成為 加劇我國基礎教育規模與教育質量之間矛盾的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2.教育資源配置失衡
現在,基礎教育生態系統面臨兩個突出問題,其一,教育投資總量不足;其二,投資結 構不合理。所謂結構是生態系統內部諸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合理的結構有利于 基礎教育系統功能的發揮。有限的教育資源怎樣在區域、城鄉、學校和群體之間進行配 置,成為了影響教育均衡的最主要的因素。這其中包括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和信息資源。 就教育經費而言,根據《2004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2004年全國普通小學 生人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1129.11元,其中城鎮1244.00元,農村1013 .80元,農村比城鎮少 230.20元,是城鎮的81.49%;而東部小學生人均2262元,中部小學生人均104 9 元,西部小學生人均1142元,東部比中部和西部分別高出1213元和1120 元[6]。
3.教育質量失衡
生態理論認為,生態系統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生態因子的數量和質量是辯證統一的。 數量是質量的基礎,沒有一定的數量,質量無從談起;質量是關鍵,沒有質量,再多的數量 也沒有任何意義。我國的新課程改革已經實施了一段時間,基礎教育的發展也已經躍升到一 個新的層次,正逐步從外延式向內含式發展轉變。其具體表現,就是從追求教育機會和權 利的均 等到追求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構均等的轉變,這是生態系統內部的質量均衡使然??墒菑囊痪€ 教育 教學實踐來看,與實現這個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就宏觀來講,由于政策和管理體制等方面 的原 因,優質教育資源已經被優勢群體和優勢學校所壟斷,弱勢群體和薄弱學校陷入了惡性循 環 發展的怪圈,更談不上創辦地區特色和學校特色了;就微觀來講,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學 生的 主體性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個性被埋沒,變成一個個只會學習、不會思考、缺乏創新和實踐 能力的讀書機器,素質教育最終淪為讓應試教育大行其道的盾牌。這是基礎教育生態系統中 教育質量最深層次的失衡。
三、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生態學對策
1.運用耐度定律,加強薄弱學校建設
謝爾福德(She1ford)認為,一個生物能夠出現,并且能夠成功地生存下來,必然要依賴 各種復雜條件的全盤存在,達不到或超過“度",就會產生不利的或相反的影響[7] 。就 基礎教育的發展來說,也要符合耐度定律。當前,我國基礎教育在各個地區和各個學校之間 的發展明顯存在著失衡的現象。有的學校非常豪華,堪比貴族學校,而有的學校甚 至不具備基本的辦學條件。針對這種情況,政府應該承擔起主要責任,適當地調整 教 育資源配置,讓教育政策向薄弱學校傾斜,給予它們適度的補償,使它們的辦學條件能從“ 不及”向“適度”提升,獲得基本的生態承載力。當然,這種生態均衡并不是“削峰填谷” ,人為地遏制優勢學校的發展,而應是“造峰揚谷”式地發展,要千方百計把薄弱學校扶上 去。
2.運用限制因子定律,改變學校的限制因子
所謂限制因子定律,又稱木桶理論,指限制因子決定著生物的存在和發展,即最短的 那塊木板決定木桶的容量[8]。這個定律經過拓展和完善應用到基礎教育領域,就 形成了教 育生態學中的限制因子定律。在教育的生態環境中,幾乎所有的生態因子都可能成為限制因 子,如經費、師資、教育結構和政策等。當前,對基礎教育研究來說,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 找 到影響本地區學校發展的限制因子,對癥下藥,盡量消除它們的限制作用和影響,變限制因 子為非限制因子。
3.運用自組織原理,對教育結構進行調整優化
基礎教育生態系統的均衡發展并不僅僅是低層次的數量和種類的均衡,而是更高層次的 優質均衡,就是要實現內含發展,這是教育均衡發展的新趨向。內含發展在本質上是一種自 組織的過程。自組織原理強調的不是依靠外部力量,而是依靠自身的力 量達 到某種均衡狀態。其中,教育結構自身的優化調整是自組織的主要方式。一方面,調整教育 結構跟社會結構的關系,使基礎教育能反映社會、政治和經濟的要求,緊跟時代步伐,保證 系統內外信息暢通;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就是要調整基礎教育生態系統內部各個層次 、各個類別學校的前后和上下的銜接,讓所有的生態因素都能發揮作用,形成整體的合力 。
4.運用輸入和輸出定律,加強教師隊伍和網絡建設
教育系統是個開放的系統,它與系統外的生態環境需要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 ,也就是經過“輸入一輸出",才能達到相對穩定的均衡狀態。就基礎教育來講,我們覺得 可以從 人力資源(教師)和網絡資源入手去探究生態的輸入和輸出平衡。在目前情況下,要建立教 師 自由流動機制,使教師不再是“單位人",而是要成為“系統人"和“部門人"。從當前 我國 教師流動管理的現狀看,城鄉中小學教師流動可分為短期交流、柔性流動和剛性流動三 種模式[9]。通過制定相關的配套政策使優質的教師資源能在區域和城鄉之間自由 流動,這是 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措施。同時,加大教育網絡資源建設,充分整合優秀的師資 資源,使優秀教師能在網絡上成為一個地區所有學生的教師,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這是實 現教育均衡發展的一條捷徑。
參考文獻
[1]劉貴華.試論生態學對教育研究的適切性[J].教育研究,2007(7) .
[2]杜東東.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問題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7(9).
[3]汪霞.課程研究:現代與后現代[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3.
[4]何紹福.論生態學視角下我國高等教育系統的生態平衡[J].教育科學,2007(5 ).
[5]楊兆山.標準化學校:教育均衡視角下農村義務教育發展路徑[J].東北師范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6]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石[J ].教育研究,2007(2).
[7]吳鼎福.教育生態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關鍵詞:生態文明;;自然;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B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2-0080-02
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斷給人類提出新的問題和挑戰。自然作為人類生存和活動的載體,在人的活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日益凸顯,成為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資源的無限制和不合理使用以及對環境污染的忽視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問題。生態問題是歷史和現實發展的產物,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應對日益嚴重的全球化生態問題的重要舉措。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觀
馬恩所處的時代,生態問題雖然沒有突出的表現,但是在他們的著作中已經不乏對人與自然關系以及環境問題的深刻見解。馬恩的生態思想為今天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和方法論原則。
(一)馬恩生態思想的出發點:人與自然的統一
馬克思抨擊了工業文明賴以存在的理論基礎即人與自然“二元分立”的理論,主張以唯物的觀點和辯證的方法看待整個世界。認為,從本體論上來講,自然的存在先于人類,人類源于自然。同時,人存在于自然界中,對自然界有著天然的無法擺脫的依賴性。馬克思指出:“人直接的是自然的存在物。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說他的欲望的對象是作為不依賴于他的對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1]馬克思不僅強調人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而且人對于自然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絕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盵1]383恩格斯所說的“統治”絕不是站在事物的對立面進行統治和支配,而是主張人作為自然的能動的一部分,自覺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來“統治”,這種統治和支配是建立在“人對人來說作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對人來說作為人的存在”的基礎上。
人與自然的統一不僅表現在人是自然的能動的存在物,同時自然界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在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中,自然首先表現為“感性的”自然界。馬克思指出:“人的感覺、激情等等不僅是在(狹隘)意義上的人類學的規定,而且是真正本體論的本質(自然)的肯定?!盵2]在人類學的意義上,“感性”的自然界意味著自然界在人之外的存在及其對人的效用;而在本體論的意義上,“感性”的自然界不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是作為“本質的對象……對人的存在”[3]。
的自然觀為我們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中妥善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奠定了理論的基礎,為人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自然環境說明了原因。環境倫理學家阿倫?蓋爾認為“文明的標志是對世界本質和人在世界中的地位的深層設定,因此也就是對何為值得人們奮斗的終極目標的深層設定,這種設定充斥著包括實踐和制度在內的全部文化領域,并在漫長的時期中被體現并表達這些深層的生命形式所復制?!盵4]因此生態文明是將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設定為人們奮斗的終極目標,并且在社會發展的歷程中通過人來不斷完成、復制和發展的。
(二)人與自然統一的實現形式:實踐
馬克思恩格斯當時已經站在唯物辯證法的高度關注人和自然的關系。人類必須通過勞動才能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從而滿足人類生存繁衍的需要。在馬克思的視域中:“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過程。”[5]勞動作為人與自然相統一的實現形式,不是以人為中心的征服對象的勞動,而是根據人和自然都必須遵循的規律來“中介、調整和控制”這個物質交換的過程。
資本主義工業文明都是以人的利益最大化為目的,因而生態環境必然淪為被生產所奴役的對象。恩格斯拒斥這種短視行為指出:“到目前為止,存在過的一切生產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勞動的最直接的有益結果。那些只有在以后才顯現出來的、由于逐漸的重復和積累才發生作用的進一步的結果,是完全被忽視的?!盵6]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先進科學技術的濫用,創造了“繁榮”和“勝利”。恩格斯毫不留情地戳破了這種虛假的“繁榮和勝利”,他警醒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然因此而成為不毛之地?!盵1]383
馬克思揭示了人與自然、人與人內在統一、和解的最終方向。要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實現生態文明,必須將自然問題的解決付諸實踐,將社會問題與自然問題聯系起來加以考察。
二、破除資本主義霸權邏輯,實現以生態為導向的現代化
資本邏輯下的生產方式是導致人與自然的對立的根源。生態危機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資本主義異化本質的佐證。經濟危機與生態危機之間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表現為兩者相生相協。所謂經濟危機,與之相伴的不過就是過度競爭、效率迷戀以及成本削減,而這必然強化對工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壓迫,加大成本外在化的力度,加劇環境惡化。與生態危機相伴的日益加大的能源成本、交通擁擠成本,以及高額的地租等都會帶來原材料的短缺,最終造成通貨膨脹和利潤的驟減[7]。西方環境運動積極試圖解決經濟危機和環境危機之間的惡性循環,但他們從未觸及資本主義的制度,因而永遠也無法擺脫生態危機。有的生態學家呼吁開展一場“將生態價值與文化融為一體的道德革命”,試圖從道德層面解決生態危機,建立一種生態倫理。另一些環境學家主張從經濟的角度解決生態環境危機,提出經濟“非物質化”,實際上就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減少“每單位貨幣GDP增長對環境的影響”。經濟的“非物質化”增長是一幅美麗的經濟增長圖景,但這種圖景始終是建立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上不切實際的幻想??茖W技術的偉大功績早就被資本主義的發展成果所證明,部分生態學家企圖通過發展科學技術來解決環境問題。事實上“杰文斯悖論”早就指明用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科學技術,最終都導致了對自然資源需求量的增加。
世界范圍內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社會主義建設中忽視環境問題的教訓以及我國現代化建設面臨的日益嚴重的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對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始終以的理論為指導,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結合我國國情,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一)培養、樹立生態文明的意識自覺
人本身并不必然會成為環境的敵人,而人是所在的社會制度、生產方式造成了這種困境。生態文明的建設依賴于我們在理論和實踐的自覺?!吧鷳B文明”概念首次以國家意志的形式表達是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鄙鐣髁x建設初期,生態文明建設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隨著環境問題的加劇,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迫在眉睫。建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首先要求我們要有生態文明的意識自覺,將生態建設納入經濟發展的指標當中去,克服追求經濟高效發展的片面性。十將生態文明納入社會文明、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中,形成五位一體的科學發展觀,表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對我黨以及全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提高環境保護意識,樹立環境保護觀念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改變舊的生產目的和方式,滿足人的真實需要
社會主義要從傳統的現代化建設的模式中走出來,實施“以生態為導向的現代化”,生產目的和形式都要做出相應的變化和調整。我們實行市場經濟,絕不能沿襲資本主義無限制的擴大生產,使得勞動產品最終成為異化的力量來反對勞動者,反對自然的道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確立生產的目的,首先應該要明確生產是為了滿足人民的需要,滿足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真實需要而不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虛假的需要”。同時,我們還需要確認自然的尺度,即盡量滿足非人類生命物種發展的需要,必須使生產限制在“生態系統的承載力”的范圍之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只有以這兩個基本目的為前提來發展生產才是符合社會主義的要求,否則就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沒有本質的區別。
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永恒話題,需要我黨以及全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中不斷探索正確的道路。的理論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的基石,但是我們不能寄望于在馬克思的著作里去找一個現成的生態環境倫理規范。的理論具有現實地處理生態問題的能力,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利用這種能力,通過不斷地實踐創新,摒棄資本主義在經濟發展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老路子,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康莊大道。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0.
[3]卜祥記.“生態文明”的哲學基礎探析[J].哲學研究,2012,(4).
[4]阿倫?蓋爾.走向生態文明:生態形成的科學、倫理和政治[J].與現實,2010,(1):191-202.
[5]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關鍵詞: 教育生態學 城鄉基礎教育 資源配置 思考
基礎教育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各級政府為發展基礎教育已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還面臨著基礎教育資源配置水平偏低,城鄉基礎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十報告指出: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因此,解決城鄉基礎教育資源配置問題,實現基礎教育資源合理分配仍然是未來社會建設的一項重點工程。如何解決城鄉基礎教育資源配置,實現基礎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教育生態學的理論,筆者做了以下思考。
一、城鄉基礎教育資源配置的生態學基礎
(一)生態學與生態平衡。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作用的科學。20世紀60年代后,生態學的思想、原理和方法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科學領域。美國教育家勞倫斯·克雷明提出了“教育生態學”,用生態學的觀點研究教育現象和規律。教育生態學是將教育及其生態環境相聯系,研究其相互關系及其機理的一門學科,應用生態學的原理,研究各種教育現象及其成因,揭示教育發展的規律,為教育的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生態平衡是指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各種群之間,通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達到相互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在生態平衡狀態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處于相對穩定狀態,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保持動態平衡。教育生態系統中的平衡與失衡主要表現在它的輸入與輸出及結構與功能上。教育投入,是所有教育輸入中最重要的一項,要保持教育系統內各要素的平衡發展,需一定量的教育投入與其相適應,以保障教育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和良性循環。
(二)教育生態學意義下的教育資源配置。
資源配置是指經濟中的各種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在各種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間的分配。教育資源配置是指教育資源在教育系統內部各級各類教育之間的合理有效分配,它包括社會總資源對教育的分配、教育資源在各地區教育之間的分配、教育資源在各級各類教育間的分配、教育資源在各級各類學校之間的分配。在教育生態學中,“教育資源”有特定的含義,它是教育生態系統發生的基本條件,是教育生態系統與社會生態系統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基本內容。教育資源配置,是指在教育生態系統中,教育資源數量一定的情況下,如何將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在教育系統內部各組成部分,或在不同子系統之間進行分配,以期所投入的教育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盡量滿足教育系統運作和社會各方面對教育的需求,以求教育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問題的生態學分析
(一)基礎教育財政投入嚴重不足,影響了教育生態平衡。
要保持教育系統內各要素的平衡發展,需一定量的教育投入與其相適應。所有教育投入中最重要的一項,是國家財政對教育的投入。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不僅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欠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同時,在教育經費投入的層次上呈現“倒金字塔”型,即教育經費投入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分配上出現了“倒掛”。由于財政投入的低水準,很多農村基礎教育的正常運轉都很困難。“生態位”,是指物種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功能,它表明每個物種在整個生物群落中都處于不同地位,這就形成了同一群落中各種不同物種之間的互補與競爭關系,并帶來了資源分享問題。當前基礎教育出現的種種問題,或多或少地表明,在對基礎教育的投資方面,已非常接近耐度定律的最低限度,甚至低于教育生態系統良性發展的最低限度,影響到整個系統的健康發展。
(二)財力配置城鄉差距較大,成了農村教育發展的最大限制因子。
翟博,孫百才的中國基礎教育調查報告顯示,從2009年到2010年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支出和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看,農村與城市普通中小學的差距在擴大??梢?,城鄉投入比例依然存在較大差距,較城市基礎教育經費的投入,農村基礎教育經費長期處于較低水平。加上農村學校零散、交通不便,物資運費高,辦學成本高。4—6個班的學校經費只等于一個大班額的經費,更顯農村學校的待遇極為不公平。教育經費投入上還存在校際差異,優質學校憑借社會聲譽,匯集了當地最優的教師資源,而且比薄弱學校更容易得到政策支持,在資源上“錦上添花”。限制因子定律(木桶理論)告訴我們,限制因子決定著生物的存在和發展,即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木桶的容量。在教育生態系統中,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能量流,能量流不足和低于基本需求時,就會限制教育的規模數量和質量。對農村基礎教育投入不足,已經成了農村教育發展的最大限制因子。
(三)師資配置城鄉差距較大,違背了社會群聚性原理。
中國教育報評論員指出:強教先強師,教育的發展要通過教師的發展來實現。然而,城鄉教師資源在配置上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學校主要集中在城市,教師也主要集中在城市。農村教師數量少、素質低,整體水平不高;城市環境和待遇的吸引,農村骨干教師流失嚴重,城市學校優秀教師扎堆而形成隱性浪費;在職稱、年齡和學科等方面也出現結構失調、結構性缺編的狀況,城鄉差距很大;農村教師參加觀摩培訓的機會少,專業發展程度不高。這些問題違反了教育生態學中的社會群聚性原理:在教育生態系統中,有各種各樣社會性群聚,不論哪一種教育群體都有自己最適當的群聚度,不適當的密度會對教育群體的活動和效能發揮產生影響。
(四)物力配置城鄉差距較大,接近農村教育的耐受度極限。
學校基礎設施,包括學校占地面積、校舍面積、教學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是教育活動順利開展的物質基礎。國家施行中小學標準化建設以來,農村基礎教育的量和質都遠遠不及城市,城鄉之間差別明顯。就目前農村基礎教育的實際情況看,校舍簡陋;圖書館、體育運動場、音體美器械配備、實驗儀器等設施配備缺乏或嚴重不足;由于布局調整,學生接送車和學校寄宿等問題突出。總之,農村學?;A設施落后。根據最適度原則,教育生態系統其耐受度與承受能力是一定的,都有最適合的度。教育生態的個體、群體、系統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各種生態因子都有自己適應范圍的上限和下限,在此范圍內主體能很好發展,否則將走向反面。這就要求學校物力資源配置要與學校的發展和實際需要相協調,使學校的教育生態和學校的發展之間形成合理的結構。
三、城鄉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生態學建議
(一)加大教育資源投入,實現生態系統平衡。
資源短缺已成為限制我國教育生態平衡的重要生態因子。從基礎教育系統自身的持續發展角度看,保證基礎教育資源的有效供給尤為重要,否則不僅影響基礎教育生態系統的持續發展,而且影響到整個教育生態系統的生存。提高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超過欠發達國家平均水平、接近和趕上發達國家,使生態系統得以順利循環和發展,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調整教育資源放置結構,避免現有教育資源配置和使用中許多不合理甚至嚴重浪費的現象,提高教育資源配置和管理水平,實現基礎教育資源效益最大化。
(二)優化資源配置,合理學校布局。
運用自組織原理,對教育結構進行調整,優化基礎教育生態系統的均衡發展。自組織原理強調依靠自身的力量達到某種均衡狀態,它不僅僅是低層次的數量和種類的均衡,而是更高層次的優質均衡,就是要實現內涵發展。政府應在財力、人才和物力資源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資源的投入,建設良好的農村教育生態環境,縮小與城市的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調整農村基礎教育生態系統內部各個層次、各類別學校的銜接,遵循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的原則,合理布局,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形成整體合力。
(三)突破基礎的瓶頸,加快薄弱學校的改造。
耐度定律認為,一個生物能夠出現,并且能夠成功地生存下來,必然要依賴各種復雜條件的全盤存在,達不到或超過一定的度,都會產生不利的或相反的影響。當前,我國基礎教育在各地區和各學校之間的發展明顯存在失衡的現象?!白詈玫膶W校在中國,最差的學校也在中國”。針對這種情況,各級政府應該承擔主要責任,適當調整教育資源配置,讓教育政策向薄弱學校傾斜,給予它們適度的補償,使它們的辦學條件能從不及向適度提升,獲得基本的生態承載力,千方百計把薄弱學校扶上去,努力縮小城鄉學校的差距。
(四)調整教師資源配置,使教師結構合理化。
教育系統是個開放的生態系統,它與系統外的生態環境需要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經過輸入—輸出,達到相對穩定的均衡狀態。就城鄉基礎教育教師資源放置問題,首先,教育部門要制定相關政策使優質教師資源在區域間自由流動,保證教師資源合理配置。其次,要努力實現學歷、學科、職稱結構合理化,年齡結構梯隊化,以期達到教師資源在學校之間的平衡。最后,加大教育網絡資源建設,充分整合優秀師資資源,使優秀教師在網絡上成為所有學生的教師,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
參考文獻:
[1]凌玲,賀祖斌.教育生態學視野中的區域教育規劃[J].教育發展研究,2005.5.
[2]王勇.生態學視野下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8,11.
[3]賓祖昌.基礎教育投資失衡的思考—基于教育生態學的視角[J].當代教育論壇,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