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1 17:27:57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財務風險管理技術,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摘要本文主要從財務風險管理的內容入手,分析了財務風險管理的階段,提出了加強企業的多元化經營;建立健全財務的預警系統,編制現金的流量預算;建立健全財務風險管理制度,讓財務風險管理融入到企業管理中的措施,以加強企業的風險管理,有效的規避風險,促進企業健康穩定持續地發展,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財務風險管理規避方法概述
財務風險管理是財務管理的一部分,它是一個動態的、循環的、連續的管理過程。財務風險管理指的是財務主體對其理財過程之中所存在的各種各樣的風險進行分析、評價、度量、識別,并采取有效及時的方法來進行控制和防范,以合理、可行、經濟的方式來進行處理,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保障財務活動的安全。
一、財務風險管理的內容
1.籌資風險管理。企業通過融資租賃、發行債券、商業信用、銀行借貸、發行股票、吸收直接投資等方式籌措到一定資金后,由于社會因素、企業自身因素等,伴隨而來的是籌資風險。由于企業現金管理和經營管理不善,導致企業不能夠按期還本付息,就會產生償債風險。還有一種籌資風險是收益變動風險,主要是受到資金使用效益的不確定性。
2.投資風險管理。企業獲得資金后,會進行基本建設投資、項目投資,或者并購投資、股權投資,通常兩種投資行為是交叉的。投資就會有風險,但是如果進行合理地控制,就會使風險降到最低。投資風險管理一般有企業經營風險等。
3.資金回收風險管理。資金回收是企業資金運動過程的重要環節,具體的表現為企業產品或者服務的銷售,包括成品資金轉化為結算資金與結算資金轉化為貨幣資金。一方面是由于其他企業拖欠或者市場競爭加劇,導致貨款無法及時收回;另一方面是回收的資金數額不確定,形成壞賬的風險。
4.收益分配風險管理。收益分配廣義上是企業收入分配,狹義上是稅后利潤的分配。它是企業財務管理的最后一個步驟,指的是企業將稅后利潤按照法律規定的順序,分別用于投資主體的分配、職工福利的完善、擴大積累、彌補虧損等。收益分配風險指的是企業在分配收益的金額、時間、方式上的不同取舍和權衡,從而給企業的收益帶來不確定性。
二、財務風險管理的階段
1.財務風險識別。財務風險識別是財務風險管理的第一步,也是財務風險管理的基礎。財務風險識別指的是在財務風險在發生前,財務管理人員用各種方法連續的、系統的認識潛在的風險,分析發生風險的潛在可能因素。只有在正確識別資本運營過程中各種風險,才可以讓管理者主動地采取最經濟的措施進行處理。財務風險識別的環節包括感知風險、分析風險。感知風險是財務風險識別的基礎,了解客觀上存在的各種風險因素,通過感知風險為制定風險處理方案,進行風險管理服務。風險識別是關鍵,即分析引起風險事故的因素。財務風險識別的內容主要有企業人事風險、財務風險、生產經營風險、技術風險、市場風險、環境風險等。財務風險識別的原則主要有經常化、制度化、系統化的原則;科學計算的原則;量力而行的原則;綜合考察的原則;全面周詳的原則。
2.財務風險度量。財務風險度量指的是在財務風險識別的基礎上,對財務風險大小進行計量,準確地度量風險的差別與程度成為提高財務風險管理質量、效率的關鍵環節。財務風險度量是財務風險管理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它直接決定了企業對風險的決策結果和態度。財務風險度量常用的計量方法有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法、杠桿分析法、數理統計法、風險價值度量法、風險率度量法等。
3.財務風險控制??偸怯行┦虑槭遣荒軌蚩刂频?,財務管理存在著各種風險。作為財務管理者要及時采取措施避免風險的發生,或把損失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避免風險發生時帶來難以承受損失。財務風險控制的方法主要有風險保留、風險轉移、風險回避及損失控制。風險保留包括有計劃的自我保險與無計劃自留,風險保留即風險承擔,指的是如果發生損失,企業可以利用的資金進行支付。風險轉移的形式主要是保險和合同,風險轉移指的是通過合同等契約形式,將讓渡人風險轉給受讓人承擔風險的行為,通過風險轉移有時候可以大大地降低企業的風險程度。風險回避指的是企業有意識地主動地放棄風險行為,完全地避免特定的風險損失。同時,這也是一種比較消極的風險處理方式,因為在放棄風險行為的時候,也放棄了一些潛在的目標利益。損失控制指的是采取措施、制定計劃減少實際損失或者降低損失的可能性??刂频倪^程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三個環節。事前控制是為了降低風險損失的幾率,事中與事后是為了減少實際的風險損失。
三、加強財務風險的規避方法
1.加強企業的多元化經營。多元化的經營模式是企業分散財務風險的一個重要手段。多元化經營指的是企業同時介入多個基本上互沒有關聯的的部門,生產經營多種沒有關聯的商品,在多個基本上互沒有關聯的市場上與對應的企業展開市場競爭。多元化的經營模式分散財務風險的理論依據是,從概率統計原理上來講,不同產品的利潤率是不完全相關或者獨立的,經營多種產品多種產業在利潤、空間、時間上相互抵消,相互補充,可以降低企業的利潤風險。企業在突出主業的同時,可以結合企業自身的財力、人力與技術開發和研制能力,適度涉足多元化投資和多元化經營,有效地分散財務管理風險。
2.建立健全財務的預警系統,編制現金的流量預算。由于企業財務管理的對象主要是現金以及現金的流動,就企業的短期發展目標來看,企業能否堅持下去,并不完全靠盈利決定,而是取決于企業是否有足夠的現金用于各種各樣支出。預警系統的前提條件是企業要有利潤,對于經營比較穩定的企業,由于其應收、應付賬款以及存貨等穩定性比較良好,因此,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一般意義上應當比凈利潤高。編制企業現金流量的預算,是財務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一個環節,準確無誤的現金流量預算,可以為企業拉響預警“警報”,使經營者可以及時地采取措施。為了能夠準確地編制現金流量的預算,企業應將各個具體的目標加以總匯,并將投資計劃、財務狀況、現金流量、預期未來收益等以數量化的形式表達出來,建立企業的全面預算,預測企業未來的現金收支狀況,以周、月度、季度、半年、一年為周期,建立動態式的現金流量預算。
3.建立健全財務風險管理制度,讓財務風險管理融入到企業管理中。當企業為了擴大規模進行籌資,或是企業資金產生剩余進行投資的時候等,從可行性研究到最后的決策結果,都要將財務風險管理工作滲入到企業的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這樣財務風險管理才會充分發揮作用,減少各種風險的發生。如果等計劃做出來之后再進行風險評估等,風險管理者沒有全過程參與的話,第一手的資料比較匱乏,在進行風險評估的時候有可能無法做出更加全面的評估,導致不必要的風險損失。
總結: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不是孤立的,需要各部門的配合及協調,當發生一些矛盾的時候,以財務風險管理工作為主。財務風險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中之重,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做好財務風險管理,是企業穩定發展的前提條件??傊?,在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中,建立財務預警體系,加強收益分配、資金回收、投資、籌資的風險管理,實現企業的最大化效益。
參考文獻:
[1]李潔,李新穎.企業應收賬款管理研究――以溫州紅日股份有限公司為例.財會通訊.2009(14).
[2]納鵬杰,林琳.基于資本市場的企業集團財務風險研究――以澳柯瑪集團為例.財會通訊(理財版).2007(01).
[3]胡漢杰陳冰夢,王雷廷.試論企業全面財務風險管理體系模型的構建.現代商貿工業,2007(01)
[4]胡宇.從“如家酒店”的成功經營看我國旅游行業引入風險投資的必要性.中國商界(下半月).2008(03).
[5]李萍,梁秀花,崔海鯤.加強財務風險管理的幾種方法.黑龍江財會.2009(03).
[6]邢旭東.關于加強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探討.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01).
關鍵詞:財務風險;集團企業;管理
1引言
Leff(1978)將集團企業定義為“一組公司,在不同的市場上經營,在同一個行政的或經濟的控制之下”,并且成員之間“是由個人之間的信任所聯結,基于一個相似的個人的、道德的或者商業的背景”,集團內各企業之間由權益交叉持股或者連鎖董事等方式進行聯結,這種模式建立了內部的資本市場,可緩解外部市場的不完美及制度的缺失,還可共享集團的資源、聲譽、技術等,具有明顯優勢,但集團企業產權關系復雜,財務決策主體層次較多,投資領域多元化,也帶來了集團范圍內財務風險管理的困境.日本八百半公司、香港百富勤投資集團、美國著名投行貝爾斯登、雷曼兄弟、“德隆系”的倒塌,充分說明了集團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那么集團企業的財務風險具有哪些特征?集團企業財務風險管理中又存在著哪些弊病?有效的應對措施又是什么?本文嘗試做出回答.
2集團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問題
2.1集團企業財務風險的特征
2.1.1財務風險的一般性首先,財務風險具有綜合性的特征.財務風險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財務風險產生于公司的籌資活動,廣義財務風險產生于公司運營過程中的籌資、投資、經營、收益分配的各個環節,是公司經營和財務活動過程中各種不確定性的綜合反映,涉及到公司資金運動的各個環節、公司內部的各個方面以及公司環境中的各個因素.例如,在籌資環節中,采用債務融資的方式,會給企業帶來還本付息的壓力.當企業因債務問題陷入財務困境,表現在企業債務負擔較重,財務杠桿過大,存在債務擔保、訴訟、仲裁等糾紛,現金流量緊張,甚至出現資金凍結、停產的情況.這一籌資活動帶來的風險,也反映出企業的盈利能力不高,無法產生充足的現金流償還債務的經營活動風險.其次,各財務風險之間具有傳導性.總結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路徑發現,主要有以下兩條路徑容易導致企業陷入財務危機,一是因政策環境變化、自身競爭力不足導致供求變化、成本變化而產生主營業務危機,造成存貨滯銷,營運能力下降,盈利能力下降,償債能力下降,現金流量不足,主營業務收入進一步下滑.二是因項目投資失誤、借款過高產生本金和利息償還壓力、大股東占用資金等而造成現金流緊張,償債能力下降,發展能力下降,營運能力下降,盈利能力下降,現金流斷裂等,可見企業各項財務風險之間具有傳導性.2.1.2財務風險的特殊性一方面,集團企業財務風險容易被放大.集團企業規模較大,組織層級較多,由于多數股權控制子公司股本倍數的放大作用,形成了各級控股子公司對下屬經營實體的全部資本控制,而這種層層控制關系也同時放大了收益的風險,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特征.另一方面,集團企業的財務風險具有關聯性.母子公司雖然是獨立的法人主體,但是因控制關系的存在,兩者并不獨立.當集團內部的某個成員陷入財務困境時,往往會波及其他成員,如果集團內部的核心組織置之不理,很有可能會使整個集團企業信譽受損,引發日后融資難的困境.
2.2集團企業財務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2.1財務風險管理目標不統一集團企業控制鏈條較長,隨著層級的增加,不僅會出現累積性的信息損失,而且產權保護的動機具有衰減傾向,處于下級的子公司可能會出于自身的利益考慮,采取有利于子公司收益最大化的行動,影響了整個企業集團的利益,偏離母公司財務管理的目標.2.2.2財務風險管理責任主體不明確集團企業財務管理的責任主體包括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部分、崗位、子公司等.在財務風險管理的過程中,多數集團公司并沒有將財務風險管理的目標進行逐級分解,明確各個層級在其中的責任,或者雖然進行了制度上的規定,但是無法預測全部情況,且部分規定缺乏執行性,仍然存在著管理范圍重疊或空白的情況.2.2.3財務風險管理體制流于形式集團公司存在著專業化投資和多元化投資并存的現狀,集團業務規模較大,分布范圍較廣,本身的固有財務風險較高,在風險管理中,存在著戰略層面風險評估不足、分裂應對風險、將風險管理與日常業務分離開來的誤區,無法有效地發揮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功能.2.2.4財務風險管理監督保障措施不到位首先,集團企業的監督體制存在缺陷.部分子公司權力較大,財務人員和監督人員往往難以具有實質上的獨立性,在財務信息收集和風險評估中,難以將子公司的真實經營信息報告給母公司,導致母公司無法獲得子公司的真實經營信息,不能有效評估各子公司的投融資活動風險.其次,部分集團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并不完善.全面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需要較多的資金支撐和相關專業人才,使得企業在信息系統的構建與應用中存在瓶頸,集團內部的信息溝通不暢,影響了財務風險信息的傳遞.
3集團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對策
3.1建立相對集中的財務管理模式
集團總公司應該進行全面的預算管理,以資金、投資的集中管理為重點內容,將風險防范滲透于經營活動的全過程中,對于那些投資金額巨大、影響深遠的戰略性投資項目由集團母公司負責,非戰略性項目由下屬投資公司負責.另外,總公司可采取財務人員或關鍵管理人員委派的模式,由總公司進行考核并管理,并開展不定期巡視工作,強化對子公司的監管.3.2明確財務風險管理的責任主體集團企業應根據集團的層級,將責任主體分解為目標層、管理層、部門基礎層這三個層次.股東大會和董事會作為最高的權力機構,應在對集團的宏觀、圍觀環境進行SWOT分析后,結合企業的戰略和使命高度,從企業財務風險承受的實際出發,制定整體目標,將目標進行分解;管理層應根據各自角色的定位建立系統,執行監督來確??刂瞥掷m有效的運行;部門基礎層屬于財務風險管理中的基本單位,應服從上級的命令,并及時進行報告.
3.3規范財務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
財務風險管理的一般流程包括風險識別和風險應對,這可借助企業的內部控制系統和風險管理系統來實現,從集團企業的實踐出發,還應建立專門針對集團特征的財務預警系統.企業的財務狀況在不同的階段,具有不同的特征,而財務困境的出現,也具有一系列的表征,可從反映營運能力、盈利能力、成長能力、償債能力的財務指標中選取信息,建立預警模型,并配備相關的職能部門,采用一定的技術手段,構建一套完整的財務預警系統.還應強化各責任主體對風險識別過程的評價和考核.監督結果的評估和報告是財務風險管理流程的最后一環,包括結果排序、報告結果、后續追蹤這三個步驟,應確定與責任主體層級相對應的報告層級,并及時采取糾正措施,以便將財務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
3.4完善財務風險管理的保障體系
僅僅依賴程序方法,無法保障集團財務管理的效果和效率,還應完善財務管理的保障體系,這包括健全審計監督機制和提高監督技術這兩個方面.審計部門作為集團風險管理部門之一,直接對母公司董事會負責,負責審計下屬子公司在經營管理中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并組織開展各類風險管理監控項目,推動企業風險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審計機構在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應把握成本效益原則,根據企業財務風險的重要程度、集團控制財務風險的能力,識別關鍵控制,并綜合采用持續監督和單獨評估這兩種方法執行監督程序.集團企業資金實力相對雄厚,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保障財務風險管理工作的開展.高度復雜精密的可移動設備和發達的網絡系統,能夠實現數據的多功能及時反饋和數據共享,取代之前很多的系統、職能部門和程序.依靠高效率、高度集成的軟件系統和通訊技術,及時收集企業內外部信息,防范財務風險.
參考文獻
[1]張俊緹,王秀萍.企業集團財務風險管理研究[J].會計之友,2011,(9):96G98.
[2]張繼德,鄭麗娜.集團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框架探討[J].會計研究,2012,(12):50G54.
【關鍵詞】營運資金管理;財務風險;公司業績
1.引言
營運資金的管理是公司理財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對于零售行業來說,營運資金管理的效果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產和發展。營運資金管理的內涵是,將營運資金視為投入成本,用最少的營運資金來獲取最大的營業收入。合理的營運資金管理有助于實現企業的目標,本文匯總了目前為止有關營運資金管理的理論基礎,探討營運資金管理對公司業績和財務風險有何關聯,如何合理有效的進行營運資金管理。
過去的研究表明:由于各個行業的交易方式不同、各個行業的產品生命周期不同、各個行業的資本結構不同,導致了公司所處的行業對其營運資金的管理有著很大的影響,即我國上市公司行業間的營運資金需求量及管理模式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所以當評價企業的營運資金周轉效率和投資決策時,必須考慮企業所處行業的特性,因此本文只選擇零售行業作為樣本總體進行研究營運資金管理與公司業績及財務風險之間的關系。
2.國外文獻概述
2.1 營運資金管理內容及因素的研究
國外對營運資金管理的研究起步較早,始于20世紀30年代。19世紀70年代W.D.Kight通過研究改進了當時的存貨訂貨量基本模型,他提出最優訂貨模型是在保險儲備量下,如何使存貨產生的訂購成本和儲存成本最小化的訂貨方法。保險儲備量最優訂貨模型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強大的理論基礎。
Keith V.Smith(1979)提出:針對單獨的營運資金項目管理的研究已經有了很多成果,但將其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研究卻沒有什么進展,并首次探討了整體營運資金管理的內容;John J.Hampton和Cecilia L.Wagner(1989)在《營運資金管理》一書中從盈利性和風險性兩個方面考察,將投資政策(即流動資金的存量配置)與籌資政策(即相應的資金來源)聯系起來,從總體上觀察和研究據此制定合理的營運資金管理政策[1]。
2.2 影響營運資金管理的因素研究
Andrew Harris(2002)認為從理論上理解營運資金管理比較容易,但實際操作上卻出現了很多問題,由于人為因素和環境的不確定性,企業很難正確的實施營運資金管理,因此,在實施營運資金管理時必須將企業所處的行業位置和企業的背景歸入考慮范圍內,并據此作出合理的規劃[2]。
2003年諾丁海姆大學商學院的Carole Howorth和Paul Westhead發表了《對英國小公司營運資金管理的研究》,文中對英國國內小企業的營運資金管理模式做進行研究,通過主成分分析和組合分析分析了影響小公司管理者對營運資金管理重視程度的因素[3]。
希臘馬塞多尼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cedonia)的Ioannis Lazaridis教授在2006年發表的文章《雅典上市公司營運資金管理與盈利能力之間的關系》中,以雅典證券交易所上市的131家上市公司2001-2004年的財務數據為樣本,對公司的盈利能力與營運資金管理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企業的營運資金管理與企業的盈利能力有顯著的相關性[4]。
Brian Flanagan(2005)在研究中認為現金流量是影響營運資金管理的一種因素,表現在:企業營運資金管理應該依據現金流量的環節,而且現金流量的合理調配也依賴于對應收賬款管理、應付賬款管理、存貨管理的調節[5]。
2.3 營運資金管理效率評價方面的研究
最初用來評價營運資金管理效率的指標是流動資產周轉率或流動資產周轉期,該指標反映了企業各項流動資產的周轉效率,只能幫助考察營運資金中流動資產的管理狀況,絲毫不涉及營運資金的另一重要部分——流動負債。這導致早期的營運資金管理效率評價很難從整體上把握營運資金各個組成部分如存貨、應收賬款、應付賬款的周轉及變化對營運資金管理效率的具體影響。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1980年Richard V.D.和E.J.Laughlin提出了采用現金周期(Cash Conversion Cycle)指標來反映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狀況的全貌。他們將現金周期定義為:現金周期=應收賬款周期+存貨周轉期-應付賬款周轉期。
Gentry,Vaidyanathan和Lee(1990)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進,提出修正的現金周轉期模型,即加權現金周轉期(WCCC)。該模型考慮了不同時間點、不同生產階段企業流動資產項目占營運資金數量的差異,彌補了前述公式對不同流動資產周轉天數的簡單相加減[6]。
JengRen,LiCheng和HanWen Wu(2006)運用NLB(經流動性余額)和WCR(營運資金需求)兩指標作為公司營運資金管理的變量,以臺灣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對營運資金管理的決定因素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資產負債率和經營活動現金流對公司營運資金管理存在顯著影響[7]。
2.4 營運資金管理方法
1973年KeithV.Smith總結了當時的營運資金管理方法進行了總結,歸納了最具代表性的方法:約束條件法(Constraint Set)、財務模擬法(Financial Simulation)、總體推斷法(Aggregate Guidelines)、組合理論法(Portfolio Theory)、數學規劃法(Mathematical Programming)、成本平衡法(Cost Balancing)、多重目標法(Multiple Goals)以及概率模型法(ProbabilityModels),這些方法在現代仍在沿用[8]。
在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的實踐中,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營運資金管理的方法已明顯轉向以供應鏈的優化和管理為重心。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國REL咨詢公司和CFO雜志開展的對美國最大的1000家企業的營運資金調查(The Working Capital Survey)。該調查始于1997年,每年一次年度調查報告,在2001年的調查報告中指出:經濟低迷時企業壓縮營運資金周期(DWC)的能力需要客戶和債權人(供應商)的配合,否則,可能出現負面影響。2002年的調查報告更是以“不要讓供應鏈斷裂”為標題指出客戶與供應商關系管理的重要性。2005年度調查報告又鮮明地提出壓榨供應商問題并進行了討論。
該項調查不僅分行業對所調查企業按照營運資金管理績效進行排名,還評述了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的熱點和趨勢,該項調查不但引導企業要從整體上管理營運資金,而且把營運資金管理與供應鏈管理緊密聯系起來,使營運資金管理的方法逐漸從單純的數學方法擺脫出來,開始轉向以供應鏈的優化和管理為重心,這種轉變同時拓展了營運資金管理的研究視野和研究內容。
3.國內文獻概述
從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營運資金管理研究才開始起步。企業對營運資金的管理主要側重于強調資金安全、保證生產活動對資金的需要、降低企業資金的占用等方面。
我國營運資金管理不論從理論研究還是實踐經驗上都遠遠落后于國外,跟國外營運資金管理的研究相距甚遠,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內外在營運資金管理的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范圍逐步擴大。從起初的應收賬款和存貨研究到全面的營運資金管理——收入管理(應收賬款、訂購程序、支付賬單和收款)、供應鏈管理(存貨和物流)、支出管理(購買和付款)、籌資管理等。使得營運資金管理的概念不再局限在資產負債表上,而是將公司日常的經營管理都歸入營運資金管理之中。
3.1 營運資金管理內容的研究
國內對于營運資金管理的研究雖然落后于國外,但是從起步開始,研究的關注點就放在營運資金的本質,有學者認為:營運資金與凈收益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營運資金的運轉本質上是企業的凈收益的運轉,同時企業的凈收益也成為營運資金的重要來源。(潘一歡,1993)[9]。
后來的企業實際運用中,有人提出了“零營運資金管理”的概念。所謂的零營運資金管理是指從企業的營運資金管理的角度,在滿足企業的流動資產的需求下,盡可能降低企業在流動資產上的投資,并大量利用企業的流動負債進行融資提供企業的流動資產(劉向平,1997)[10]。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企業規模的擴張,營運資金跨地區的管理成為好多企業面臨的問題。2001年王竹泉探討了企業營運資金跨地區管理的途徑,這一研究成果促進了跨地區經營的企業與上下游供應商形成一種相互協作關系[11]。
由于跨地區銷售的企業營運資金管理比較復雜,環節多、層次多,不利于企業管理,王竹泉(2005)在原來的研究基礎上,針對企業營運資金跨地區管理提出分環節對企業的營運資金進行管理,一個創新的營運資金環節管理模式,這樣的管理模式整合了企業的營運資金管理與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渠道理論、客戶關系管理[12]。2007年王竹泉再次深入研究以營運資金管理的重新分類為切入點,提出建立基于渠道理論的營運資金管理新框架,開創了我國營運資金管理研究的新視角,為我國營運資金管理的理論研究創新奠定了基礎[13]。
實踐中營運資金管理模式出現了不少問題,如營運資金的短缺、營運資金管理薄弱且效率低等。經研究發現:將營運資金管理提升到企業戰略管理是必然趨勢,營運資金管理模式的重點分析對象有工期成本、企業建立成本控制運行機制(劉寧,2011)[14]。
3.2 營運資金管理實證研究
劉運國、黃瑞慶(2001)采用關于資產結構和資金來源結構的兩個比例,對滬深股市的上市公司1997年報數據進行聚類分析,然后對聚類所分的組進行盈利能力指標的方差分析,得出結論如下:(1)企業的收益能力與營運資金管理策略有很大關系,目前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營運資金管理實行中庸型管理策略,即流動資產比例和流動負債比例呈現出同向變動;(2)即使被認為管理良好的公司,其流動資產比例普遍偏高,這將導致企業在固定資產投資和技術改造方面缺乏冒險和創新的精神,從而影響企業的成長性和最終獲利能力[15]。
劉翰林(2006)利用統計分析方法,以上證180家指數成分股為樣本,分析行業因素對營運資金需要量的影響。結果顯示,行業影響因素包括企業產品的生產周期、企業所使用的交易方式、企業所處行業的資本結構,而行業對企業營運資金需要量的的影響是復雜的、多方面的,而非單一的簡單影響[16]。
王竹泉自2007年以來,開始對上市公司營運資金管理績效變化趨勢及管理績效情況進行調查分析,調查結果明:1997年到2006年我國上市公司的企業營運資金周轉期總體上處于下降的趨勢,說明我國上市公司營運資金管理績效在此期間屬于不斷提升狀態,而且各個行業之間的營運資金管理績效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17]。
3.3 營運資金管理效率評價的研究
以上總結以前學者不僅對營運資金管理的內容進行探討,并且結合實證探討了營運資金管理與公司盈利能力的關系。然而如何評價營運資金管理的效率同樣也是我國國內不少學者重視的研究方向。繼而國內各種各樣的評價方法層出不窮。
有學者強調必須從企業的風險和收益兩個方面評估企業的凈營運資金狀況。從風險的角度看,為了降低財務風險,企業一般會選擇增大其流動性,即保留較高比例的流動資產,然而隨著對流動資產投資的增加,企業并不一定能夠獲利,相反會削弱企業的投資收益。從收益的角度看,如果企業利用資本成本較低的流動負債運用到企業盈利能力較高的長期資產上,雖然提高了企業的整體盈利水平,但企業的凈營運資金偏少,企業很有可能面臨無法到期償還債務的風險(毛付根,1995)[18]。
有學者研究中利用貨幣資金周轉期來評價企業的營運資金管理績效,提出貨幣資金周轉期的公式:貨幣資金周轉期=應收賬款周轉期+存貨周轉期-展延的應付賬款周轉期(劉向平,1997)
還有學者試圖在傳統的營運資金管理評價指標的基礎上建立一種新的績效評價體系,更加注重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的平衡,創建一個單一的集成指標來考核營運資金管理的總體流轉情況(郁國建,2000)[19]。他在文章中提出了購轉銷周轉率公式:
購轉銷周轉率=360/購轉銷周轉天數
購轉銷周轉天數=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存貨周轉天數+應付賬款周轉天數。
結合我國營運資金管理的現狀,2006年楊雄勝等人分析了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指標在理論與方法上存在的不足,指出周轉額應是某一形態的墊支資金不斷收回到原有狀態的數額,同時提出將應收賬款周轉率改為應收賬款平均賬齡指標進行衡量[20]。
繼而各種各樣的評價方法層出不窮,有的建立了營運資金整體運作參考模型,即以現金流量周期模型的績效衡量指標為基礎,將營運資金活動看成一系列的流程,對企業如何有效利用資源創造價值給予了合理的解釋,其特別關注成員企業對營運資金活動的流入和流出雙方的績效預期,是目前影響最大、理論上比較可行的評價模型;有點從企業營運資金占用比例、來源結構、管理績效三個方面構建營運資金評價指標,重新概括出營運資金管理績效的評價指標分別為:現金周轉期、營運資金周轉期、營運資金周轉期、剩余日、渠道營運資金周轉期(李文,2011)[21];有的運用層次分析法,選擇涉及營運資金營運能力、償債能力等的9項具體指標,建立營運資金績效指標評價模型,為企業營運資金績效管理提供參考(李爭光,李萍,施魯莎,2011)[22]。
4.文獻評述
綜合以上的文獻很容易發現目前的文獻在不斷的強調營運資金管理對于一個企業的重要性,有的從企業收益的角度,有的從資產流動性,有的從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有的從資金的占用,眾說紛紜各持己見。在少有的實證研究中,由于行業因素對于營運資金管理的影響很嚴重,為了有利于發現最理想的營運資金管理模式,學者都首先排除行業的影響,選擇一個特定行業,但是研究的內容更多的傾向于了解目前的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的狀況,各個描述營運資金情況的指標數據如何,沒有太多更具有實用性的指導意見。
公司的成敗說到底就在于公司的業績,而營運資金管理跟公司業績有著密切聯系,很多公司也開始關注本身的營運資金管理,尤其是對資金最為敏感的零售行業。結合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了解營運資金管理的不同模式是否影響到企業總體的財務風險,若有影響,如何在控制財務風險的前提下,通過改善企業的營運資金管理來提高公司業績,這將成為營運資金管理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John J.Hampton,Cecilia L,Wagner.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The First Edition.Wiley:New York,1989(1):527.
[2]Andrew Harris.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Difficult but Rewarding[J].Financial Executive,2002(5):52-53.
[3]Carloe Howorth,Paul Westhead.The Focus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in UK Small Firms.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03(14):41-46.
[4]Ioannis Lazaridis,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nd Profitability of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Athens Stock Exchange,2006(19):12-14.
[5]Brian Flanagan.Managing Working Capital[J].Business Credit,2005(9):26-29.
[6]James A.Gentry,R.Vaidyanathan,and Hei Wai Lee,A Weighed Cash Conversion Cycle,Financial Management,1990:295-299.
[7]JengRen,LiCheng,HanWenWu.The Determinants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J].Journal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Cambridge,2006:97.
[8]Keith V.Smith.Sate of the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Financial Management,1973(l2):3.
[9]潘一歡.凈收益和營運資金的比較研究[J].財會月刊,1993(8):31-32.
[10]劉向平.淺談零營運資金管理[J].財會月刊,1997(8):17-18.
[11]王竹泉.跨地區營銷企業如何進行商流規劃[J].經濟管理,2001(11):44-47.
[12]王竹泉.分銷渠道控制:跨區分銷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的重心[J].會計研究,2005(6):28-33.
[13]王竹泉,孫建強,逢詠梅.國內外營運資金管理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會計研究,2007(2):66-68.
[14]劉寧.對企業營運資金管理模式的探究[J].經營管理,2011(5):171-172.
[15]劉運國,黃瑞慶.上市公司營運資金管理策略實證分析[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1(3):6-10.
[16]劉翰林.營運資金需要量與行業因素——基于上證180指數成分股的實證研究[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81-85.
[17]王竹泉,劉文靜,高芳等.中國上市公司營運資金管理調查:2007-2008[J].會計研究,2007(9):47-48.
[18]毛付根.論營運資金管理的基本原理[J].會計研究,1995(1):38-40.
[19]郁建國.建立營運資金管理的績效評價體系[J].中國流通經濟,2003(3):45-48.
[20]楊勝雄.營運資金與先進流量基本原理的初步研究[J].南京大學學報,2000(5):32-39.
一、電信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工作中的問題
(一)風險管理意識淡薄
財務風險管理意識的淡薄是目前我國電信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工作質量無法得到有效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意識是行動的前提,只有加強了企業內部的財務風險管理意識,電信企業才能夠有效地開展財務風險的管理工作,并有效地提高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質量。然而,目前我國電信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意識較為淡薄,比如說,很多電信企業認為企業的長久運行只與經濟效益的提高有關,與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沒有仟何的關系。而且,很多電信企業對于企業內部的財務風險管理工作性質的認識也存在著一定的誤區,其認為,電信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僅僅只是記錄企業相關財務使用和支出信息記錄工作,對企業的穩定運行沒有多大的影響,這便造成了很多電信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工作落實不到位,風險管理的意識淡薄等問題。
(二)管理制度救不完善
財務風險的管理制度完善與否是奠定電信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工作質量好壞的基礎,也是其財務風險管理水平有效提高的重要保證,電信企業只有建立了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才能夠有效地了解財務風險產牛的原因、環節,以及出現財務風險時有效地解決辦法,因此,電信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制度完善至關重要。然而,目前我國很多電信企業在財務風險的管理制度建設方面非常的不完善,對財務風險的管理制度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比如說,很多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隊伍建設力度不夠,財務風險管理的工作人員配給也是較為不足,而且,已有的財務風險管理隊伍中,風險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也存在著良莠不齊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在影響著電信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質量。
(三)管理人員素質較低
電信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工作是由財務風險管理人員來完成的,如果電信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人員專業素質較差,那么即使電信企業擁有再好的財務風險管理措施,再先進的財務風險管理技術,其財務風險管理的質量也無法得到有效地提高,因此,財務風險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高低至關重要。然而,由于電信企業對于財務風險管理的意識較低,建設較為不完善,目前,我國很多電信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很不完善,財務風險管理的人員專業素質也很低,對于新型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掌捤能力較差,這很大稈度上降低了電信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質量。
二、提高電信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工作質量的措施
(一)強化風險管理意識
意識是行動的前提,電信企業要想有效地提高自身財務風險管理工作的質量,促進企業的長久穩定發展,首先,應當強化自身的財務風險管理意識,樹立正確的財務風險管理觀念,從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財務風險管理水平。電信企業可以采取由上而下,層層強化的財務風險管理意識強化策略,首先從企業的管理層面意識強化入手,通過加強企業管理者的財務風險管理意識來有效地促進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機制建設,從而有效地帶動企業各個部門的財務風險管理意識的強化。然后,對于企業全體員工電信企業可以采用加強員工財務風險管理理念的灌輸,強化全體工作人員對于財務風險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并加強對于企業風險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培養,從而全面地在企業內部中樹立正確的財務風險管理觀念,強化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意識和能力。
(二)完善風險管理制度
完善企業財務風險的管理制度建設,是提高電信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工作質量重要保證,因此,電信企業應當重點做好財務風險管理制度的完善建設,從而有效地提高財務風險管理的水平。電信企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有效地完善自身的財務風險管理制度:第一,提高企業的財務風險識別能力。財務風險識別的能力是電信企業有效地開展財務風險管理工作的前提,也是其有效地規避和解決財務風險的重要保證,因此,電信企業應當科學地制定合理的財務風險預警措施,建立全面的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指標等措施,來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財務風險識別能力。第二,完善企業的財務風險控制制度。財務風險的控制制度是電信企業有效地應對和解決財務風險的重要措施,電信企業應當通過科學地制定完善的風險控制策略,靈活的運用企業財務盈余能力來有效地強化自身的財務風險管理制度和能力,從而全面的提高自身的財務風險管理質量。
關鍵詞:建筑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完善途徑
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簡單來說就是在之前風險管理的基礎上,結合現在科學技術的發展成就,綜合起來的一種管理科學,即財務風險管理人員對建筑企業施工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各種風險進行分析,并制定預防和應對措施,從而做到有效減免企業損失。財務風險管理是保證企業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對于增強企業的應變能力,解決突發問題,至關重要。
一、建筑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現狀
一般的財務風險管理通常包括風險識別、風險度量和風險控制三個部分。下面主要從幾個方面闡述建筑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風險識別能力
建筑企業在企業競爭投標中,常常為了能夠得到更多的工作任務,采用低價中標的方式,這已經成為建筑行業發展的一種趨勢。這樣一來,財務風險管理更為重要。建筑企業在進行投標之前,需要對相關項目的各種支出做出詳細的安排,編制計劃書,對執行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問題做出全面的預測,而實際工作中,企業盲目的急于得到眾多項目,采用低價中標的方式,不計成本的盲目開展,貸款墊資施工,對潛在的風險認識不足,預防不夠,導致后續的一系列問題,比如資金周轉困難,項目無法正常實施,企業背負沉重的負擔等。
(二)風險度量不當
風險度量是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運用各種方法,對風險的大小進行計量的過程。在不同的時段,潛在因素爆發后所產生的影響不同。由于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存在許多問題,加之企業資金管理分散,沒有完整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一些工作人員道德素質低,利用職權謀私,使得建筑企業不能及時認識到過失之處,無法及時給出合理的解決措施,從而阻礙企業的發展。并且,一些企業在進行政策決策時,常常忽視最基本的市場調查,忽略實際情況,給出不符的風險應對策略,這無疑會增加企業的成本,造成經濟損失,且不利于風險的及時調控,甚至延緩工期造成更大的資金浪費。
(三)風險控制不力
建筑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意識薄弱,對于財務風險管理在建筑企業中的作用認識不夠,計劃安排不當,企業內部制定的規章制度不夠完善,執行力低,甚至出現企業財務與實際支出不符的現象。企業在計劃執行,風險控制方面,監管不力,不能及時有效地控制風險,以致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的實際發展。
(四)財務風險管理監督不足
對于建筑企業而言,財務風險管理涵蓋很多方面。施工企業在運行過程中,常常忽略對財務風險管理的監督,使得財務風險管理有時處于無人操作的局面。鑒于這種情況,當突發事件發生時,會導致財務管理部門對財務風險的處理方法不合理。所以,加強建筑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強化企業運營能力,是當前建筑企業必須著力發展的一個基本點。
二、建筑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完善的路徑
財務風險管理在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企業財務風險管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鑒于建筑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現狀,本公司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加強對企業財務管理人員的培訓
建筑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實施者是財務管理人員,而一個優秀的管理人員是企業得以順利發展的保障。針對目前建筑企業內部某些管理人員的不良行為,加強管理人員培訓,強化管理人員素質,十分重要。所以定期開展培訓活動,傳播先進的管理意識,提高管理人員的思想道德素質,使其能夠充分地意識到風險所在,進而制定具體的應對措施,有效減少企業的財務損失。
(二)完善財務管理體系,明確職責
我國目前的財務管理體系尚不健全,財務管理沒有完全正規化,法律化,只有不斷完善財務管理體系,才能有效應對風險,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在企業財務管理部門,應明確每個職員的職責。根據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內容,對內部人員的安排進行核查。根據具體需要將財務風險管理人員進行劃分,確定其崗位,使得人人各司其職,提高辦事效率。同時建立嚴格的獎懲制度,從而充分調動管理人員的積極性,有利于企業的發展。
(三)做好財務風險管理的全面計劃
做出財務風險管理的全面計劃是財務管理的前提條件,財務風險管理不僅能夠保證建筑企業工程項目資金的正常使用,而且可以有效的應對一些突發問題,保障企業能夠正常運轉。項目部應針對每一個項目,作出具體的財務風險管理計劃,使建筑企業能夠在突況下沉著處理,且不影響該項目的實施。
(四)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越來越普及。建筑企業要加快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建立網絡空間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立體模型,利用互聯網技術模擬現實的財務風險,挖掘潛在的風險因素,并制定與之相對的解決措施。
三、結語
總的來說,提高風險識別、風險度量、風險控制能力,加強對建筑企業財務風險管理人員的培訓,完善財務管理體系,制定財務風險管理的全面計劃并結合現在的科學技術,才能及時有效地防范或解決建筑企業財務風險管理中的問題,實現建筑企業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建筑工程項目投標決策風險評估[J].劉蘊,張維.中國西部科技.2014(03)
[2]國際工程投標風險的評價和決策模型研究[J].陳偉.企業導報.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