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0 15:35:57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生態園林景觀設計案例,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生態園林;園林設計;植物配置
【引言】:生態設計理念的誕生,不僅可以有效降低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量,實現綠色化設計,保證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還能降低整體景觀成本,降低潛在責任風險,確保設計單位的競爭實力,因此已經得到了大范圍的使用。
1.生態園林景觀設計與植物配置概況
1.1 生態園林景觀設計的主要內容
生態園林的景觀設計是一門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從而研究如何讓建筑物、人和環境之間和諧相處進行的一門學科。生態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的植物配置方法與原則必須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充分利用和尊重當地已存的自然植被基礎上,再人為移入一些植物進行搭配,最終塑造出具有因地制宜的高品質風景園林,以滿足不同年齡段的使用者的多方面需求。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植物景觀的規劃設計不僅僅要滿足綠化的需求,還要考慮社會經濟、文化的進步和未來擴張發展的要求。運用美學和生態學中的規劃設計原則,合理科學地對喬木、灌木、花卉、藤本及草本地衣植物進行組合配置,以充分發揮植物對于妝點美化環境、改善空氣質量、愉悅人類心理狀態等優點。植物景觀生態景園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國對于園林植物的配置方式的研究經驗越來越多,技術愈加成熟。生態園林中的植物景觀規劃設計工作內容主要是將各種類型的植物進行挑選和有機組合,使之與周圍的建筑物和環境協調有序發展。
1.2 植物配置對于生態園林景觀設計的重要性
許多研究者已經發現多種樣式植物的合理搭配所創造出的植物景觀,風景各異且具有愉悅身心的積極作用。如今社會壓力大、生活節奏較快,適當的植物配置可以有效改善人們日常生活的身心感受。植物本身就益處多多,光合作用吸收無用的二氧化碳并產生有用的氧氣,涵養水土且防沙固土,還具有吸收有毒有害氣體的作用,在居住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態園林景觀設計的植物配置需要重點關注各類型植物的色彩、形狀、高度,及其所需求的最適宜的氣候、土質條件等要素均各有不同,這就影響了它們的排布組合。
2.生態園林景觀的植物配置原則
2.1 過猶不及的適度性
切不可過度破壞當地已有的資源,要實現景觀與其他各個方面之間的相互協調,通過適度性原則創造節約、美觀、適用的節約型生態園林景觀。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的同時也更加綜合和復雜。在進行植物配置之前,必須要根據設計地域的自然條件,選擇出適宜在該地區生長繁殖的花草樹木。始終需要堅持的原則就是在盡可能保留已有植被的基礎上,再考慮人為安插新的植物景觀。歸納出該地區的優勢條件和限制因素,如果安排過密,則植物之間在空間和養分上都相互限制生長,相反如果布置過疏,則造成了空間浪費以及視覺上和心理感官上的不適。另一方面,絕大多數的花卉植物往往個體體積較小,而且花色鮮艷,少量布置就可以為整體的園林景觀賦予亮點。然而,園林中的大面積造景還應該是綠色樹木,過多種類的鮮艷色彩花卉會讓人的眼睛有錯覺感而且容易有疲勞感,反而達不到花卉驚艷的效果,所以一定要注意過猶不及。
2.2 綜合性與多樣性
優秀的園林植物配置是一個系統化整體化的大工程,必須貫徹植物配置的綜合性和多樣性,達到豐富多彩的內容要求。雖然許多植物之間存在互利共生的和諧關系,但也有一部分植物相互之間會爭奪養分,甚至會產生令對方生長受到抑制的毒物和有害物質。生態園林景觀規劃設計者要穩扎穩打熟悉各類基本植物的習性和相互之間是否存在相互矛盾的生長關系,合理優化配置,避免一系列不良影響。設計者在植物配置前先要熟悉被選擇植被的生長特性,如根據它們的樹齡和預期壽命進行時序規劃,根據它們的高度和冠幅進行空間規劃,根據它們的開花結果情況進行色彩規劃,根據它們對于病蟲害的敏感性和是否需要特殊養護進行特色規劃、群落規劃、樹種規劃。種植后的植物需要定期管理維護,盡量選擇能夠和其它種群互利共生或偏利共生的種群,以避免不同植物間的競爭關系,從而建立一個因地制宜的結構合理、種群關系和諧的群落體系。
3.生態園林景觀設計中植物配置的方法
3.1 注重植物配置與海綿城市建設的配合
現代社會追求建設節約型的生態園林,所以在其景觀設計和施工管理中,必須遵循經濟性和環境友好型原則。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建設海綿城市,就需要綠色植物與調蓄池子、路面、透水鋪裝等基礎設施的配合,雨水花園、綠色屋頂、植草溝、下凹綠地等都是優秀的案例。這幾年海綿城市建設取得了可觀的成效,證明了植物景觀規劃設計與雨水利用和處理的研究具有正面價值。雨水花園是指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淺凹綠地,被用于匯聚并吸收來自屋頂或地面的雨水,通過植物、沙土的綜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凈化,并使之逐漸滲入土壤。這是一個生態可持續的雨洪控制與雨水利用設施與綠色植物合理搭配的成功典例。
3.2 四季變化對于植物配置的綜合影響
園林景觀在選擇植物時需要重點考慮到這些被選擇的植物隨著季節變化所產生的不同效果。四季更迭,有一些植物的景^風格會變化很大,這部分植物的實用性和觀賞性都會產生大的變化。春季,人們的心理訴求偏向于萬紫千紅、花團錦簇,所以在植物配置時盡量多地選擇花卉植物,春季也是花卉植物生長條件最適宜的季節。夏季氣溫較高,花卉植物相對生長狀態不好,人們也多是渴望綠樹成蔭、郁郁蔥蔥,所以在植物配置時盡量減少珍貴花卉,而選擇耐高溫、耐干燥、耐曬的大型樹木,以調節夏天的熱度。秋季是豐收的季節,人們喜歡碩果累累,所以秋季的植物應該注意其葉子的顏色變化,紅色的楓葉和金黃色的銀杏葉子都是人們偏愛的。冬季要注意南北方差異,南方部分地區仍然可以做到綠意盎然,北方地區則要注意下雪和霜降的低溫影響,選擇耐寒的植物。植物配置要凸顯四季的特色。
結語
一個高品質的生態園林可以同時擁有生態、社會和經濟3 大效益,植物配置的改革創新是生態園林工程項目中舉足輕重的一部分。植物景觀規劃設計工作者們應該注重總結以往的設計經驗,特別注意各種類型植物對于四季交替所對應的不同改變和對整個生態園林系統的影響。設計出的植物景觀應該和諧融入園林環境中,為其增光添彩。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原則;方向
Abstract: The modern city, people requires life quality improved at the same time, also requires more and more humanistic landscape to beautify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herefore in the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landscape.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 direction
科學的生態園林景觀設計的目的,是要將社會、自然和人類彼此協調,為人類創造更加接近自然的健康的生活環境,使人們能夠在賴以生存的城市中宜居宜商。目前,國內對于生態園林景觀設計的成功案例有很多,尤其是在最近幾年,相關的實踐逐步開展起來,我國的園林景觀設計師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技術和經驗,結合我國國情,進行適合我國人民生活的園林規劃,效果顯著。
1.園林景觀規劃建設原則
城市的規劃與建設要同時面向歷史、自然、現代三個角度,盡量挖掘展現本地文化,將都市文化與自然生態有機結合,同時彰顯城市獨特的個性。城市濱水景觀的開發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1.1文化性原則
世界上幾乎每一個城市,都厚厚的堆積著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在一座城市的發展歷程中,歷史的滄桑留下了許多痕跡,這些歷史印痕對這座城市來說彌足珍貴,是這座城市走向未來的精神。他們或者是古代的碼頭,或者是留存下來的建筑,或者是街道的肌理,甚至于街坊間的傳說故事和古老的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規劃建設中首先要保護好這些文化遺產,并用適當的方式進行展示,強調并凸顯一個城市的文化精神是規劃的首要任務。保留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和人文景觀,有利于營造濱水景觀的文化氛圍,也可以增加城市居民的文化歸屬感 例如上海的外灘,保留了從近代到現代不同時期 不同風格的建筑,這些建筑見證了上海風云歲月的歷史變遷,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使外灘成為上海的象征,吸引海內外無數游客流連忘返。
1.2生態性和協調性原則
城市生態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生態走廊,也是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的重要棲息地。景觀的設計和規劃要遵循生態原則,注意保持生物多樣性很多城市早期忽視了污水排放管理,致使城市的資源遭到嚴重的污染和破壞,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環境治理。因此,景觀的規劃設計應當同濱水環境治理同步進行,將資源的開發利用納入城市環境管理中,嚴格控制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景觀的設計要與周圍的建筑風貌和環境氛圍相協調,與建筑風貌協調并非以為強調其一致性,與其周邊建筑的風貌應有差異性和個性化。
1.3時尚性原則
城市的規劃設計是為城市的未來設計遺產,在設計理念上,不應一味的仿古,應與時代同步,甚至超前時代;設計風格上,要注重時尚元素展現,使城市景觀的規劃建設具有時尚感,能夠展現都市文化。
1.4立體設計原則
以往景觀、園林設計,景觀設計師們非常注重美學上的平面構成原則,甚至到了苛求的地步,去刻意追求平面圖案的美觀、線型的流暢。但他們忘了景觀是使人在其中游憩的場所,人不能一直俯瞰這個景觀空間,而對于人的視覺來講,垂直面上的變化遠比平面上的變化更能引起他的關注與興趣。因而,景觀設計不應僅僅是平面設計,而應是全方位的立體設計。縱觀現代景觀設計的一些名品,無不注重立體層次的設計。立體設計涵蓋了軟、硬質景觀兩方面:軟質景觀如種植喬木、灌木時,應先堆土成坡,再分層高底立體種植;硬質方面則運用上下層平臺、道路等手法進行空間轉換和空間高差創造。
2.園林規劃景觀設計方法
人們心目中的公園形象, 基本上是綠蔭下的亭臺。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化的進程帶動了全國城市園林設計的繁榮。隨著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以公園 綠化廣場 生態廊道 市郊風景區等愈加成為城市的現代標志, 成為提升城市環境質量、改善生活品質和滿足文化追求的必然途徑,城市園林生態、景觀、文化、休憩和減災避險的功能定位逐步被業內認同。
2.1植物配置與植物造景
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就是在園林設計中,合理地利用各種植物創造出優美舒適的植物景觀, 這些植物景觀與其他園林景觀一起構成一個優美舒適的生態環境, 以滿足人們對良性生態的需求。
2.1.1植物景觀帶來精神審美
植物景觀是園林設計的中心, 植物景觀設計的好壞是最終評價園林設計質量的標準之一。植物是自然景觀的標示性元素,同時也是反映自然景觀類型的代表性元素, 它們在不同的時節表現出不同的形態與色澤, 可以帶給人不同的美學感受。每個人都有奔向大自然的欲望,植物是大自然最具代表性的元素, 園林設計中的植物景觀不僅可以給人以各種美的感受,還會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這對于久居城市的人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精神感受和熏陶。
現代的植物景觀設計是在充分認識自然景觀中植物景觀的形成過程和演變規律, 并順應這一規律進行植物配置的, 因此設計出的植物景觀不僅有很強的視覺效果, 還可以營造出適應當地自然條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體現當地自然景觀風貌的植物類型, 塑造出一個優雅舒適的自然環境, 讓置身其中的人得到美的享受。
2.1.2植物景觀三大功能
植物在園林設計中有三大功能, 分別是建造功能、環境功能和觀賞功能。植物的建造功能是指植物可以創造景觀空間,建造植物景觀。在園林設計過程中對于植物的合理運用, 可以建造出形態各異、有著極高觀賞性和藝術性的植物景觀。環境功能是指植物能影響空氣質量,防治水土流失,涵養水源,調節氣候 園林設計中,植物景觀與其他各類景觀比起來, 其有著更大的生態學價值,它可以提高空氣質量,改變園林中的小氣候,給人們以舒適、愜意的感受。觀賞功能即是因植物的大小、形態、色彩和質地等特征能充當景觀中的視線焦點, 即植物因外表特征而發揮其觀賞功能。
3.建設生態景觀
3.1當前各國現代園林發展的趨勢是向著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發展,而園林設計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貼近人。認識到植物生態環境的存在與發展是人類文明的標志, 這樣以研究人類與自然間的相互作用及動態平衡為出發點的生態園林設計思想便開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擴張。生態園林主要是指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而建設的綠地系統,在此系統中,喬木、 灌木、 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個群落中,種群間相互協調,有復合的層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 其不同生態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從而可以充分利用陽光、 空氣、 養分和水分土地空間等環境資源, 彼此之間形成一種和諧有序、 穩定的關系,進而塑造一個人類、動物、 植物和諧共生、 互動的生態環境。隨著城市園林建設的迅速發展, 植物對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讓人們有了進一步認識。
3.2建設生態園林是園林發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園林建設當中,模仿自然生態景觀,通過藝術加工,創造出既美麗又具有降塵、降噪、放出氧氣等多種生態功能的園林景觀。一些具體的做法,如在園林中減少小品、道路 、廣場等,以植物造景為主,增加群落景觀在園林中的應用。建設生態園林以植物造景為主, 木本植物為骨千的生物群,由喬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區的氣候、土壤條件綜合而成的徽觀人工植物群落, 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聯系的生態網絡,涵蓋了宏觀城市系統,發揮了吸碳吐氧、調節溫度與濕度、消噪除塵、殺菌保健吸收有害氣體、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發揮綠地水循環、防震避災等生態功能。
4.結束語
總之,園林景觀是人化的自然。園林設計,不但需要有社會性、 經濟性、 技術性等方面的科學思考與分析,還需要熱烈的情感催化,二者合一才是我們創作的真正動力。豐富的社會生活體驗, 特別是那些具有典型意思的形象與事件,最能提供我們創作的靈感, 這也是我們無法從資料與書本中得到的實惠。從生活與自然中得到的信息,永遠是我們進行創作的靈感。
參考文獻:
[1]常毅恒.淺談園林景觀設計的藝術及方法[J].城市建設 ,2010,5.
關鍵詞:生態園林;建設
在環境污染已發展為全球性問題的今天,城市園林綠地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主要生命支持系統,在保護和恢復綠色環境,維持城市生態平衡和改善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方面起著其它基礎設施所無法代替的重要作用。以植物造景為主,走生態園林的道路,是提高城市綠地的生態效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營造空氣清新環境舒適的聚居空間、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選擇和必由之路。
1.生態園林建設的要求
生態園林建設依據的是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原理,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多學科綜合知識,打造具有復合層次、合理生態結構、功能健全穩定、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人工植物群落為主體的園林綠地系統。生態園林的設計和建造意味著人為的過程與生態過程相協調,應以保護環境為準則,對環境的破壞必須達到最小。總體上,生態園林建設應符合以下要求:
1.1能充分反映生物的區域性特點;
1.2順應場地自然條件、當地氣候,滿足園林植物的客觀生存條件要求;
1.3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風和降水等自然條件服務園林建設;
1.4園林建設盡可能選用當地的材料以及運用鄉土植物;
1.5注重節能、降耗、減排以及減少維護和管理的成本;
1.6注重生態系統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建立;
1.7發揮自然自身的能動性,建立和發展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
2.生態園林建設的原則和重點
生態園林的建設歸根到底是為了創造最適合人類生存居住的空間,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生態園林的建設中要做好統一規劃布局,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通過合理安排綠地點、線、面、垂、嵌、環、廊相結合,建立城市綠地系統的生態網絡。要遵循生態學原理,以植物群落為綠地結構單位,構筑喬、灌、草、藤組成的復合群落。
2.1協調人工植物群落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城市環境中的水、氣、土、光、熱等非生物成分,對形成人工植物群落關系密切,它既是形成人工植物群落的依托條件,又是限制人工植物群落形成的因子。由于植物有自我調節的能力,所以絕大多數的園林植物能適應城市環境。但不能忽視城市這個再造環境中某些非生物因子對園林植物生長的影響,如城市污染、道路鋪裝、挖埋修建等均能造成植物生長不良、甚至死亡。因此在生態園林設計上應注意選擇適應性、抗逆性強的植物,注重植物的種養、管護質量,通過一定的人工干預使植物生長與環境相適應,最終建成全面系統、具有復合層次和相宜季相色彩的園林植物群落景觀。
2.2物種多樣性的保護和利用
生物種類的多樣化,有利于豐富城市園林景觀,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審美情趣、愛好的需要。在生態園林建設中,應注意保護本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對原有生物生息環境加強保護和對新的生物生息環境的創造;保護城市中具有地帶性特征的植物群落;保護鄉土樹種及穩定區域性植物群落組成,有節制地引種,防止外來生物入侵。
2.3做到因地制宜、適地適樹
鄉土樹種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具有較好的當地環境適應能力,可反映區域植被的歷史,充分體現地方植物特色。同時適當選用一些經過引種馴化的外來樹種,特別是其原產地的生境與本地區近似的適應性較強的優良樹種,可以滿足城市綠化多品種的要求。生態學原理指出:“營養結構越復雜,生態系統越穩定。”因此城市園林綠地生物種類越豐富,園林綠地結構越復雜,園林綠地系統也就越穩定。合理的喬、灌、草等多層次搭配,不僅有利于增加單位面積上的綠量,也能豐富植物景觀,提高群落的生產力和生態效益。
2.4充分利用生態科技改造園林環境
目前生態園林的工程技術手段已日益多元化和豐富化,如水系生態凈化技術、生態固土護岸技術、“生物操縱”抑控富營養化技術等。這些技術手段的應用旨在改善自然環境,從而保證園林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例如營造濕地環境,通過立體式種植吸污能力較強、凈化作用全面的植物,并和土壤、水中的微生物、水生動物的配合作用,起到吸附、沉降和凈化環境的作用。
3.生態園林建設中應注意的問題
3.1明確生態園林概念是開展生態園林建設的前提
由于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過去對環境意識和生態意識不強,生態園林的建設與國外相比起步較晚,我國 “生態園林”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紀80年代, 90年代通過不斷研究和探索,生態園林概念逐漸引入到園林建設中。對生態園林概念的正確認識,是我們建設生態園林的前提。與國外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 “生態園林”(以保護原野上的自然景觀為主,考慮在園林設計中與自然完全一樣的植物生境和植物群落)含義不同,我國的生態園林理論認為,生態園林指的是根據生態學原理,把自然生態系統改造、轉化為人工的并高于自然的新型園林(綠地)生態系統。
3.2自然與人工的關系
建設生態園林是園林發展的必然方向。在生態園林建設中,應以植物造景為主,盡量減少亭臺建筑、鋪裝等人工痕跡,在植物配置和地形、水體創造等方面盡量模仿自然景觀,包括植物的自然群落和它們的自然生境。通過觀察國外的許多成功園林設計案例可以發現,國外生態園林建設十分注意自然環境的營造,景觀設計中更提倡“親近自然”。如美國紐約中央公園,里面的水體、植被、動物都給人以自然野趣的感受;瑞士蘇黎世大學耶荷公園更是放任自然在公園中以類型和程度不同的荒野度自由發展,人類干預(尤其是后期的定期維護)盡可能最少,即所謂的“自然荒野”形態。我國在這方面的做法還太少,現代很多園林景觀一味追求形象化,為造景而“造景”。事實上我國古典造園手法倡導的“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和藝術效果,就體現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容的理念。
3.3景觀與環境保護相統一
建設生態園林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環境,景觀不應再停留在表面的美麗形式,而應更好地與自然生態系統融合,并在生態價值觀與生態美學引領下走向形式、功能與思想內涵的更高層次的統一。因此在園林建設中應該著重“生態”二字,注意節約用水用地、對地下水的補充、恢復和保護本地特有的生態系統。前幾年我國南方某些地區為了增加綠量而大量種植速豐桉,事實上速豐桉會對土壤以及地下水保持造成緩慢的或不易察覺的負面影響,這種破壞環境的“表面”工程是十分不可取的。又如我國很多城市仍然熱衷于大面積種植草坪,建設空曠的大面積鋪裝廣場,自然生態系統形成中占主導地位的樹木、尤其是鄉土樹木的種植比例較低,或者盲目引種、移植大樹。沒有形成植物群落的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人們活動造成影響,也影響了城市綠地綜合生態效益的發揮。因此,我們在景觀建造中就要注意環境保護,適地適樹,同時還要關注節約型園林的建造以及綠地空間的拓展,強調景觀與生態的共融性,走生態建設與可持續發展之路。
4.結論與總結:
現代園林設計具有科學、藝術和社會三個方面的內涵,三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而生態園林建設作為生態科學與園林建設相融合的工程科學體系,其對生態科學的運用應當貫穿園林設計、建設和維護的整個過程,不僅要從植物群落的生態發展角度重點考慮,更要從整個園林體系中各要素的生態發展全面考慮,保障整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童蕓.中國當代可持續景觀營建的策略研究[D].天津大學,2013.
關鍵詞:現代園林;生態設計理念;探索
中圖分類號: K928 文獻標識碼: A
在當前條件下 ,園林景觀的“生態設計”,還處于過渡期并不成熟。還缺少完全適用于它的反映生態學原理的生態設計的理論,把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匯集到園林景觀設計中,并在每一個環節中給予充分考慮。我們需要更新理念、完善扎實的理論基礎 ,以及要有明確的原則與標準 ,這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探討以及不斷的創新實踐。
一、我國園林生態設計理念表現形式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生態設計開始應用到我國的諸多行業,經過近四十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以最先提出生態園林的上海市為主要代表,這意味著我國的城市園林建設已邁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在園林設計中設計師應用的生態設計理念具有明顯的綜合性
和交叉性,為了便于研究和分析,現歸納我國園林生態設計理念表現形式:
1.1 反規劃設計
“反規劃” 途徑在中國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出現人地關系嚴重惡化、現行規劃方法論存在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提出的。“反規劃”一詞最早出現在《論反規劃與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由俞孔堅和李迪華在2002年提出。臺州生態基礎設施規劃是一項從區域到城市地段的跨尺度規劃設計案例,以浙江省臺州市為例,運用“反規劃”途徑,首先進行不建設區域的規劃,以保障大地生命系統的安全和健康;應用景觀安全格局理論和方法,建立一個生態基礎設施,滿足生態防洪、生物保護、鄉土文化遺產保護和游憩等綜合功能需要。
1.2 節約型設計
在資源短缺和環境問題加劇的今天,各國都在研究節能環保技術以緩解資源短缺和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2006年,我國提出了節約型園林綠化,它被譽為我國城市園林綠化理念創新的里程碑。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在其規劃設計中應用了節約型生態設計理念,借助雨洪回收利用系統奧林匹克公園景觀和灌溉水都使用了再生水,三年來新增中水灌溉面積達到600公頃,為以往北京市使用中水灌溉綠地面積的2.3倍。
1.3 保護型設計
麥克哈格在其1969年所著的《設計結合自然》一書中闡述了景觀設計同環境后果的內在聯系,并提出在景觀設計中應用計算機輔助疊圖的科學設計方法。以后保護性設計沿著合理利用土地和分析環境問題兩個方向發展。到了20世紀60年代,溫克和格雷戈在其位于丹佛的辦公樓花園內設計了將雨水收集、存儲、凈化后用于綠化灌溉的整套雨水處理系統。2006年俞孔堅設計的秦皇島湯河公園用最少的人工和投入,營造了一個令人流連忘返的城市游憩地和生態綠廊。
1.4 鄉土化設計
鄉土化設計興起于美國南北戰爭后的中西部。19世紀末以詹遜為代表的中西部景觀設計師們提出“設計不是重復流行的形式和材料,而是要適合當地環境、氣候、土壤、勞動力狀況及其他條件。”他們提倡應用鄉土植物體現地方景觀特色,因為成本低并有助于保護生態環境而得以延續。哈普林于1962年設計的舊金山海濱牧場時,他先用兩年的時間調查基地的自然情況,并繪制了該地的生態記譜圖,把陽光、風、雨、動物、植物、地貌等自然因素納入景觀設計考慮,最終形成簇狀排列的住宅,自然與建筑空間相互穿插,在不降低住宅密度的情況下,留出更多的空間,不僅保護了原有的自然地貌,而且使新的設計成為當地長期自然變化過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俞孔堅于2004年規劃設計的沈陽建筑大學稻田校園景觀中應用了大量水稻和莊稼,并通過舊材料的再利用,試圖對莊稼、野草和校園做一個重新認識。
1.5 恢復性設計
恢復性設計的出現是由于一些環境藝術家參與到景觀設計之中,他們提倡對環境的關懷。史密森于1970年在因石油鉆探而遭污染的大鹽湖水面營造了一個超尺度的“螺旋形防波堤”。他借助水流攔截來回收油污,并依此來提醒人類對自然的破壞;陳貌仁和美國農業部專家查尼于1990年合作,進行了名為“再生之地”的實驗。他們在進行了簡單的藝術設計的區域內栽植了可以吸收土壤中有毒重金屬的特定植物,想以此引起人們對污染問題的關注并了解科學的解決方法;2003年北京土人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的浙江黃巖永寧公園,其用最經濟的途徑,使其恢復重建為充滿生機的現代生態與文化游憩地。
二、我國園林生態設計存在的問題
我國園林生態設計良蕎不齊,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2.1 景觀設計師對生態設計理解的偏差,致使盲目或片面的追求單純的生態效益或停留在表面等。
2.2 生態技術的匱乏。
2.3生態設計往往僅停留在設計理念當中,建成后的園林中幾乎感受不到。
2.4 缺乏生態危機的緊迫感。
2.5開發商和決策者的干預。
三、園林景觀生態設計原則
3.1 遵守自然條件原則
在園林景觀生態設計過程當中需要對各種氣象要素進行考慮 ,進行理性的分析與設計。在園林設計當中還要對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及各種設施給予必要的尊重 ,必要時還要對原有的自然地形特點和廢棄設施進行利用 ,重造新的園林景觀 ,這樣的園林景觀設計既能保留原有基地的歷史文化 ,又能滿足了人們新的需求。在建設園林城市中 ,需要保持場地的自然風情與原始面貌 ,是建設園林城市的前提與基礎。
3.2 園林景觀生態設計要體現人文關懷
作為其最根本的設計目的:是在設計中要始終體現社會化、人性化的要求 ,還要千方百計滿足人們活動、交流、休憩等需求。設計者為了實現其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功能 ,在設計時必須遵循當地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及人們的行為的規律。
3.3 園林景觀生態設計要體現地方特色和風土人情
成功的園林景觀設計,通常離不開地域文化這一根基。一個好的生態設計,以尊重傳統文化和鄉土知識為主導,首先要充分考慮當地人的風俗習慣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對當地的材料植物和建材要充分利用,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尊重當地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尊重當地的氣候地理特點,可以使景觀設計獲得少費人工并同時得到公眾的認同的效果。
四、園林景觀生態設計的研究途徑與方法
4.1 以景觀生態學角度作為出發點,來進行園林景觀生態設計。
以景觀分類原則作為指導,并參照相關標準,將基地周圍的城市用地進行細劃分,通常劃分為綠化用地、休閑用地、居住區用地、教育用地、市政用地、商業用地、還有水域、特殊用地、以及道路用地等幾種類型。通過對基地周邊的環境分析、風向分析、以及景觀視線分析,將基地劃分為四種不同功能區:生態防護區、生態保育區,還有生態休閑區、觀光娛樂休閑區。從而來具體確定功能區內存在的斑塊、廊道的位置和形狀。
4.2 以植物生態學角度作為出發點,來考慮園林景觀生態設計。
對苗木樹種的選擇要因地制宜,把生態效益高的作為首選,并對各類植物栽種的比例進行合理安排。從空間、時間、還有視覺、意境等多角度,思考對植物景觀如何合理布置。園林景觀最主要的作用是體現在其觀賞性,還要創造出美感和幸福感,還體現為人們提供休息、活動、交流的文化生活的環境;其次還要產生一定的生態效益,在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吸附作用下,來調節小氣候、對環境中的有害氣體和物質進行有利吸收、還可增加富氧含量、改善周圍環境;通過種植植物,可以起到防風防塵、衰減噪音的作用。最后園林景觀設計要具有生態結構的合理性,要具備合理的時間、空間還有營養結構,并且跟周圍環境融合為一體組成和諧統一的整體。
五、總結
未來的園林應該是集“功能—文化—藝術—科技—生態”為一體,而生態設計恰恰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旋律。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贏,就必須立足當下,結合本土文化,借助現代科技,并為當下人的生活服務,才能使中國園林在世界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園林設計;設計;探討
1、園林設計的概念
園林設計是研究運用藝術與技術方法處理自然、建筑和人類活動間的復雜關系,以達到自然和諧、生態良好、景色如畫之境界的一門學科。具體講,園 林設計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運用園林藝術和工程技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筑山、疊石、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 而建成的美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過程。它包括文學、藝術、生物、生態、工程、建筑等諸多領域,同時,又要求綜合各學科的知識統一于園林藝術之中。
2、園林設計中存在的有些問題
2.1設計者職業道德缺失,過度追求利益,忽略了園林設計的長遠性、實際性
從最初的植物栽植到穩定的植物群落組成,園林設計其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就要求設計者在進行設計時,一定要綜合考慮當地的地形、地貌、周邊 環境以及當地的歷史文化特色等,切忌盲目設計,閉門造車。然而,當前有些設計者缺乏基本的職業素質,不以業主的要求為出發點,不考慮當地的經濟和環境條 件,一味追求奢侈豪華,植物配置必有古木大樹和大草坪,理水必有噴泉,鋪裝必有大理石等等,盡管在初期起到了整齊、壯觀的震撼效果,但是因為缺乏生命力, 不能彭顯自己的個性特色,使得這種設計只能曇花一現,時間一長,就暴露出各種問題。
2.2設計理念出現偏差,過度追求獵奇的世俗化、潮流化
近年來,歐風、日風開始席卷中國園林設計領域。大家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小小的園林綠地卻包容納了以水、常綠植物、柱廊為基本要素的歐洲園林和 以山水庭為特色的日本園林。誠然,歐洲園林和日本園林都有其各自的風格和精華之處,但是不分場地大小,不根據當地的文化歷史背景,一味追求獵奇,過分堆 砌,反倒將潮流化變為世俗化。
2.3 園林植物隨意配置,忽略了配置的多樣性
植物是有生命的個體,園林植物為園林設計注入了血液。植物本身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態美、風韻美、人格化以及多樣性的特征,極大地增加了設計 的藝術性和層次感。園林景觀效果和藝術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園林植物的配置和選擇。園林植物運用得當,對于園林設計無異于錦上添花,運用不當,則 畫蛇添足。結合我們身邊的實際案例,不難發現,有部分設計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不夠專業,出現了以下問題:忽略對植物具體品種和規格的要求;或注重平面綠化, 或注重立體綠化,忽略二者的結合;忽略彩葉樹種和常綠樹鐘的配置。
2.4園林設計缺乏人文關懷,忽視了人的需求和多樣化的審美情趣
園林景觀是人化的自然,園林其實是一種被動藝術,隨時接受游人的觀瞻、評說和品位。設計過程中出現的那些硬質鋪裝的大廣場,空間足夠寬敞,但是由于缺乏一 些功能性設計,比如供休憩的座椅、可以遮陰的樹木等,使得該設計大而不實,游離于人的需求之外。還有有些園林小品的設計,缺乏與人們的溝通,或過于抽象, 人們難于理解表達的深意;或設計的內容和形式深度不夠、缺乏創新,與當地文化、歷史不統一,造成人們心理上的割裂感。以人為本成了商業炒作的喊頭或當作宣傳的一句空口號。
2.5園林設計過于注重改造自然,忽略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在中國人的意識中,“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人本自然是園林設計的精髓。園林設計中的筑山、疊石、理水、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難免會對自然環 境和生態環境進行一定的改造和破壞,但是過于追求大手筆大動作,開山劈石,挖河注水,或是用喬木、灌木、草木、地被大肆配置復層結構模式,提高綠量,標榜 所謂的“生態園林”,所有這些都出于控制自然的理念,違背了師從自然、改造自然、歸于自然的原則,勢必功虧一簣。
3、對園林設計的幾點反思
3.1設計者應提高自身修養,加強職業道德,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平和寧靜的心態來對待設計
設計者既要繼承中國傳統園林的文化精髓,又要學習國外園林的精華,理解角色定位,堅守心靈凈土,摒棄市場化、利益化、浮夸化、形式化,格守職業情操,緊跟時代步伐,一切以自然、生態、人的需求為設計的出發點,文出令人們滿意的作品。
3.2 園林設計應堅持因地制宜、經濟適用的原則
歐洲園林以規則和對稱為其特征,中國園林則以自然、淳樸為其特色。園林設計中的因地制宜原則就是根據當地的自然地貌,因山勢,就水形,達到景 自境出,并結合當地的文化歷史背景,確立主題。與頤和園毗鄰的圓明園,原先的地貌是自然噴泉追布,河流縱橫。圓明園根據原地形和分期建設的情況,建成平面 構圖上以福海為中心的集錦式的自然山水園。由于因地制宜,適合于各自原地形的狀況,從而創造出各具特色的園林佳作。
3.3園林設計應遵循科學依據
園林設計關系到科學技術的方面很多,有水利、土方工程技術方面的,有建筑科學技術方面的,有園林植物、甚至還有動物方面的生物科學問題,涉及到各每個方面都有嚴格的規范要求。種植花草樹木,要根據植物的生長要求,生物學特性,根據不同植物的喜陽、耐陰、耐早、怕澇等不同的生態習性,根據植物的花期、色相、姿態等進行合理配置。
4、園林設計應正確定位,以人為本,體現對普通人的關懷
園林設計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創造出和諧完美、生態良好、景色如畫的游憩境域,既滿足人們精神文明的需要,又滿足人們良好休息、娛樂的物質文明需 要。因此,園林設計應體察廣大人民群眾的心態,了解他們的審美需求、活動規律、功能要求,正確定位,以人為本,面向大眾,創造出滿足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年齡階段、樂愛好的游人的需要的作品,確保形式服從功能,功能體現人情味。
5、園林設計應遵循與當地環境和諧統一的原則,保護生態環境
設計者不能跳出當地環境,孤立地進行設計;也不能違背立地條件,大刀闊斧地改造自然。生態主義設計意味著在現有的知識和技術條件下,人為的過程與生態過程相協調,對環境的破壞降到最小。以生態學的原理與實踐為依據,將是園林設計發展的趨勢,并應貫穿整個設計過程的始終。只有應用生態平衡原則創建的生態系統才可能穩定,綠地系統與自然地形地貌才能協調,群落結構才能穩定。
結束語
當前,我國的園林設計正逐步走向成熟,設計過程中暴露出的諸多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們前進的步伐。園林設計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過程,是動態的,是 變化的,我們不能以固有的傳統思想去理解,也不能生搬硬套,盲目追求潮流,設計者應本著務實、和諧的原則;尊重自然,以人為本,以高尚的職業操守和專業的 工作態度,不斷創新,適應形勢發展,創造出穩定的、長久的、時尚的、超前的園林作品。
參考文獻:
1 李寒松.淺談現代園林景觀設計[J].民營科技,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