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08 10:05:12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古典文學作為文學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古典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殿堂中最為璀璨的一部分,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鮮明的文學描寫和古人表達思想時的細膩與豐富。要讓中學生領略到傳統文學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就需要當代初中語文教師將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理念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將傳統古典文化的精髓傳授給學生。
一、學會正確認識古典文學
1.現如今的中學生都很懼怕古典文學
許多中學生在文言文的課堂上,普遍都具有排斥和厭煩心理。認為古人的東西都是晦澀難懂的。而且年代也十分久遠,沒有必要進行學習。這樣的想法是極其錯誤的。古典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發展中最為璀璨的一顆恒星,是任何文化都無法替代和無法比擬的。
2.轉變中學生錯誤的觀點,加深對古典文化的認知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燦爛多姿。一直都是中華兒女為之驕傲的精神港灣。正因為這種古典文化的深度和廣度,造就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當今信息化飛速發展的同時,人們越來越喜歡追求新鮮的事物和新鮮的思想,卻早已將古典文化忘在腦后。就是因為如此,我們就必須從平時的初中語文古典文化教學中將這種“追根”的思想調動起來,認識到進行古典文化的學習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操。
二、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古典文學的學習本身就比較難理解
如果還是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會把本身就讓學生難以接受的古典文化課堂便得更加不愿接受。所以只有將課堂變得生機勃勃,才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保證學習的激情和學習的動力。
2.教師在進行古典文學的教授時,要有一顆不畏艱難險阻的心
教師強硬的知識水平是基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才是引導學生學習古典文學的制勝法寶。只有教師將枯燥的課本知識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才能更好地接受。
三、將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理念相結合
對于初次接受古典文學的初中生來說,古典文學還是很陌生、很枯燥的。尤其是生澀難懂的文言文更是讓課堂中的學生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來。這時就需要教師以一個全新的教學方式將古典文學與現代化相結合。讓學生對古典文學不再感到陌生和難懂。比如在進行文言文的講述時,可以先把文章的背景和涉及的人物事件做一個小小的規劃,借助現代多媒體的方式制作教學課件,生動地將文言文轉化為現代文,方便學生的學習。這樣從一開始就抓住了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對文言文有興趣,這才是今后學習古典文學作品的重要動力。
關鍵詞: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影響
1.前言
現代文學是時展的產物,同時也是受傳統的民族文化影響而自然形成的。魯迅先生曾經評價現代文學說:“符合世界的時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禁錮中國的民族性。”古典文學對現代文學詩歌、小說、散文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其愛國明理、誠信守禮、勇敢自強的核心是歷經時代幻化而永恒不變的,是文學歌頌和贊揚的主題。現代文學的產生對古典文學是一種精神上的繼承和內容與形式上的革新的關系,在保持古典文學內涵不變的情況下,又為其增添了新的時代特征和內容。現代文學從優秀的古典文學中汲取精華發展自身,因此說古典文學為現代文學的產生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古典文學對現代文學詩歌產生的影響
我國是詩的國度,古典詩歌成就斐然,有著自身獨特的韻味和意義。自之后,白話文得到了大力提倡,涌現出了大批的現代詩人,他們使用白話文作詩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但是現代詩從詩歌的意境、韻律、形式上看,大多卻來自傳統的古典詩歌。
2.1對現代文學詩歌意境的影響
意境是指詩歌創造中通過語言文字構建的詩歌環境,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可在精神層次上引起共鳴。古典詩歌尤為重視對意境構造,詩仙李白、詩鬼李賀、詩圣杜甫可謂是對意境的描寫達到一定境界的高手,王維更是被人稱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代表。比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營造了一種山間秋夜寧靜而有生機的意境,石上流動的清泉,松間照耀的明月,歸來的泛舟漁人,表達了作者高潔的情懷和脫俗的精神追求,讀者仿佛是路過的游人,此種意境很容易與人產生共鳴。受古典詩歌的影響,現代詩人對情景交融的創作手法的運用成就了現代詩歌的意境美。比如冰心的現代詩《成功的花》,“人們只羨慕它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他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通過營造花兒綻放背后的苦楚,表達人們成功的得來不易。徐志摩的詩句“一卷煙、一片山,幾點云影;一道水,一條橋,一支櫓聲;一林松,一叢竹,紅葉紛紛;艷色的田野,艷色的秋景,夢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隱,”簡單的幾句寫景,意境和心情便全然而出。這中創作手法以是古典詩歌的意境創作為基礎,進行了現代的創新和改變。
2.2對現代文學詩歌韻律的影響
古典詩歌對韻律要求非常嚴格,有其必須要遵守的規律,對音調的搭配、字詞的協調十分講究,盛唐之后的格律詩在社會得到了較為廣泛的傳播;對押韻和對偶的運用也較為講究。比如杜甫的《三絕句》, “楸樹馨香倚釣磯,斬新花蕊未應飛。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每句的最后一個字都是押韻的,“飛”和“稀”同屬平水韻,在今天讀來不押韻,但其實是押韻的。俞平伯和聞一多創作的現代詩歌最具古典詩歌的韻律美,俞平伯的詩歌大部分都是來自古典詩詞的。湖畔詩人也曾經創作過一些具有格律特點的詩歌。與傳統的古典詩歌相比,現代詩歌對韻律的要求更加靈活多變,更加注重實用美。除此之外,在詩歌的創作的形式上也受到了古典詩歌的影響,現代詩歌繼承了古典詩歌的簡短形式,以宗白華的詩歌為例,特點尤為顯著,簡短凝練,瑯瑯上口,蘊含著豐富的含義。
3.古典文學對現代文學小說產生的影響
古典小說的發展已經相當成熟,對現代文學小說的影響也是最大的。當時古典小說的一些主題表達和小說結構被沿襲了下來,甚至古典小說的內容也被現代人津津樂道,甚至在其基礎上進行翻版和創新。
3.1對現代文學小說主題的影響
在古典小說中“仁義禮智”、“愛國思想”等是小說永恒的主題,是當時社會人們追求境界的一種反應和體現,通過作家的筆贊揚了社會的傳統風氣,諷刺了不良的社會現象。比如古典小說《儒林外史》的創作背景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儒林外史》以諷刺的手法表達對當社會黑暗的控訴。現代作家魯迅的《故事新編》受古典小說《儒林外史》的影響,以暗喻和諷刺的手法表現時代的主題,給人以深刻得反思。著名的古典小說《紅樓夢》從誕生一直到今天,依舊受到了眾多讀者的喜愛和熱捧。小說里詳細闡述了當時社會的生活場景,展現了一個家族從繁榮到衰落的整個過程,濃縮了歷史的變遷。對封建貴族的制度進行了批判,提倡人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可以說是社會的一個進步。《紅樓夢》的主題在現代小說中經常有所體現。老舍的《家》、《春》、《秋》等都吸收了古典小說的主題內涵。
3.2對現代文學小說結構的影響
小說的結構對表達小說的主題有著重要作用,古典小說的結構特點尤為明顯,比如《紅樓夢》采用的章回體的結構,其他小說的特點在現代小說中經常被模仿。比如張愛玲的《沉香屑》、《傾城之戀》在古典小說結構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但是人物說話的語氣、描寫的場景極易使人聯想到古典小說中的情景。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運用的白描和故事性的記敘手法都來自古典小說,《金粉世家》、《呂梁英雄傳》的小說結構則繼承了章回體的手法,
4.古典文學對現代文學散文產生的影響
在古典文學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優秀散文,至今都被不斷的傳誦和研究,如先秦時期儒家的《論語》、歷史散文《左傳》,兩漢司馬遷的《試劑》,唐宋時期的《古文觀止》等。現代作家受到了古典散文的熏陶和影響,對現代散文進行創作時,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借鑒了古典散文的創作風格和內涵。
4.1對現代文學散文風格的影響
散文風格是文章在形式和內容上所呈現出的一種和諧統一的藝術特性,與作者的個性和表現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系。古典的散文風格受當時文化環境和社會背景的影響,在表達上較為含蓄,語言大多較為清新秀氣,情感細膩,書生氣質濃厚。現代散文繼承了古典文學的清新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冰心的散文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古典散文的影響,并將這種風格特點與西方的典范相融合,創造了獨特的散文風格。除此之外,著名散文家林語堂在創作散文時經常用到文言詞和古典散文的句法,排偶、對仗等方式的運用,也可以看出現代散文深受古典散文風格的影響。
4.2對現代文學散文體制的影響
散文體制是指文章的類型,根據文章所表達中心思想的方式將散文分成幾種類別。先秦時期便創立了我國文學的議論與敘事的散文體制,漢朝以哲理性散文著稱,唐宋的情景散文尤其引人重視,明清的小品文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隨著古代散文體制的不斷發展,逐漸走向成熟。比如古典散文《桃花源記》,屬于情景交融式的散文,通過對環境的夸張渲染,表達了作者內心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大同社會的追求。現代散文依舊保留著議論散文、敘事散文、寫景散文等體制,并集古典散文之眾長,融合了百家散文體制的特點,發揮出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比如朱自清的寫景散文《春》、《荷塘月色》,張曉風的議論散文《行道樹》等。在古典散文的基礎上對現代散文的體制進行了創新,但歸根到底,離不開古典散文的影響。
5.結束語:
古典文學成就了許多著名的作家和杰出的作品,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熠熠生輝的珍寶,也是中華兒女和世界人民用之不盡的文化遺產。古典文學對現代文學的影響是眾多學者長久以來共同研究的話題,探討古典文學的構成因素和精神內涵對發展現代文學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除了本文闡述的在詩歌、小說、散文方面的影響之外,對話劇、戲劇等均有影響作用,對古典文學的研究仍需要更多人的關注和實踐。
參考文獻:
[1]劉瑩. 淺談我國古典文學對現代文學的深遠影響[J]. 學理論,2013,02:164-165.
[2]盧曉霞. 論中國古代文學對現代文學的影響[J]. 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09:45-46.
首先,整個社會的古典文學水平普遍偏低。在當今的中國,不說用口語文言文,讀不懂文言文文章,不認識繁體字的大有人在。中國古文博大精深,是世界最難學的語言和文化之一,其中“假字”是文言文的特點之一。在中國各大古典電視劇中,由于怕電視觀眾看不懂文言文,而對其字幕的配制全套是白話文。其次,古典文學人才的嚴重匱乏。現代教育中,也許只有大學開設的漢語文學專業的學生和一些古典文學愛好者對古典文學有一定的了解,而大多數只是迫于義務教育或無意識而接觸到它,古代的文學著作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
二、中國古典文存在危機的原因
首先,文學教育以現代文學教育為主。、至期間,在中國知識分子心目中,只有以魯迅為代表的的文學思想。直到1978年,內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恢復高考,才讓中國古典文學教育重新回到教育的層面。但由于深受影響,老師對學生的教育還是以“照本宣科”的教育理念為主。
其次,應試教育成為現代教育的主流。以高考古典詩詞鑒賞為例,中國的高中教育,老師會給出文言文中高考的重點,而學生則根據重點去刻板的面對高考。從2002年開始,高考語文試卷(全國卷)的詩歌鑒賞考查由選擇題型變為簡答題型,改變了以往的詩歌鑒賞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轉變為選項分析能力考查的狀況。
第三,現代文學多元化的趨勢對古典文學造成威脅。文化也是在時代中不斷發展,特別是網絡的發展,1998年,第一本網絡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在網絡上被瘋狂轉載,使臺灣和內陸文學界掀起了一股網絡文學的狂潮,此后的題材除了愛情,也有歷史、武俠、恐怖、魔幻、偵探、懸疑、紀實等,拉開了一股“新新人類”的“新”,人們更加愿意喜歡閱讀新穎的題材類型。文化種類的增多,人們更愿意接受網絡帶給我們的快捷、娛樂化的信息,使得古典文學的地位更加削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古典文學的教育。
第四,古典文學的接觸渠道較少。中國教育的模式普遍是填鴨式教育,這也讓在校的學生能夠接觸到古典文學的機會只限在課堂。但書本上的文言文、古典相對于中國2500年的歷史文化來說,只是鳳毛麟角。同時由于古代文學在地域上也有一定的差異,中國疆域遼闊,地形復雜,人口繁密,民族眾多,自古以來產生了豐富多樣的地域文化,使得學生在接受時有一定的難度。
三、如何面對古典文學教育存在的危機
首先,加強教師的職業知識素養。古典文學的傳教,不一定要按嚴肅、古板的方法。而是要課內課外的結合,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教師也必須加強古典文學“深”度、“廣”度,才能滿足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的需要。講詩經側重于藝術的角度,突出情感的滲透;講唐宋文學,側重想象力的發揮,擴散學生的思維;注重自己在各方面知識的擴展,不應只按教材式的方式,來完成教學任務,應用現代教學方法將古典文學拓展到學生心理。
其次,通過多渠道傳播學生宣傳古典文學教育。在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可以把古典文學上傳到網上,讓更多的人能夠方便、快捷的閱讀古典。老師經常帶動學生到名勝古跡、博物館等地進行交流學習,使學生能夠感受到中國古典文化的優美;不斷拓展古典文學的傳播渠道。
第三,在先進的網絡技術中發展古典文學教育。隨著網絡的普及發展,隨著電腦的走家入戶,我們的學習、寫作條件已相當優越。我國最早論述為學問題的著名專論——荀子《勸學》即通過“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跬步至千里”、“積小流成江海”的聯翩喻體強調了誦讀積累的重要意義,對后世有著深遠影響。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讀書方法常為人們所稱道。古典文學電子版的出現,能給那些愛好古典文學又無跡可尋的人,提供一個大量的傳播信息庫。
現代文學課程是高等院校中文系大學本科的基礎核心課程,開設時間是一學年,3個學分。現代文學通常被界定為現代中國人用現代語言表現在現代過程中產生的思想、感受的文學。現代文學在思想表現、審美感受、語言形式上都區別于傳統的古典文學,這門課主要擔負的是培養學生對現代社會、文化、文學語言新質的了解和掌握能力。筆者以自己所承擔的現代文學課程為例,淺談一下在現代文學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性培養的相關策略與步驟。
(1)首先注重課程教學中創建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回應、質疑、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如在現代文學教學中講到上世紀20年代新文學初創時期的話劇發展,可以拋出一個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話劇與傳統戲曲的關系問題。新文學以西方為標尺,以西方強調“寫實”的戲劇取代中國講究唱腔、做念、寫意的傳統戲曲,但是話劇在整個20世紀的歷史中其中國化都是極不成功的,傳統戲曲在不斷的批判下又一蹶不振。這種批判給今天的文化建設留下了怎樣的經驗教訓?可以說,具有問題意識的啟發式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獨立思考的意識,促成學生主體性的形成。
(2)閱讀原著、文獻查閱及相關理論的學習。主體性培養需要發展學生個體獨立、能動、自主地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現代文學教學而言,提倡學生作為主體對文學作品的感知力和深度解讀的能力,原著閱讀獲得基本的感性體驗是第一步,相應地,文獻資料查詢及方法要領的運用是外在條件,卻是基本的學術訓練的重要過程,學生通過文獻的掌握可以了解最新的學術進展,進而進入學術創新的可行性。相關理論背景的學習可以提供觀照的視角和深度,有利于學生的能力提升和創新意識的形成。
(3)專題討論。現代文學教學既要照顧到“史”的線索,又要兼顧作家作品的解讀。在當前現代文學課程極度壓縮的情況下,教學過程中就必須采取以點帶面的方法,其中,專題討論是其中最為可行的方法。專題討論的形式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性學習意識,也有利于培養一種探究式的學習態度。以趙樹理《小二黑結婚》為例,學生對小說中的“三仙姑”、“二諸葛”的形象給出了創造性的看法。他們認為趙樹理塑造的這兩個人物非常具有喜感,批判中蘊含了有感情的認同,是用了民間文學、戲曲中詼諧、戲謔的手法去表現這兩個啼笑皆非的人物的,有著臉譜化的痕跡,與戲曲中的人物塑造相似。學生多角度多層面的創造性解讀從不同層面進入到文學經典豐富世界的領悟,這種有探究式的學習態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性。
(4)鼓勵學生的社會調研和科研參與。主體性、創新性能力不僅在課堂中,更需要在延伸性的社會實踐中獲得不斷提升,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在課程進行中鼓勵學生的社會實踐和科研參與意識。在上述講到的話劇與傳統戲曲的關系中,鼓勵學生利用寒假在各自家鄉做傳統戲曲發展現狀的相關調查。同學給出的結果是讓人相當驚喜的。一些同學表示傳統戲曲在其家鄉事實上是有很大的市場需求,但這種需求當前卻不能給予相應的滿足,傳統戲曲亟待發展振興以滿足群眾的文化需要。一些學生還提供了當地復興傳統戲曲的成功案例。這次實地調查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加強了他們的現實關懷和社會責任感,也進行了一次科學研究的初步嘗試,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性。
(5)小論文寫作。小論文的寫作基本上呈現了一次完整的學術訓練過程,從最初提出觀點到搜集資料、查閱文獻,反復思考,錘煉觀點,尋求論證,到寫作成文,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初試“做學問”的感覺和路子。小論文寫作不僅能夠深化對課程知識的領悟,還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對知識與規范的內化,這個過程也是一次探究性、創新性學習的訓練,對大學學生主體性的培養至關重要。
2.主體生成與前瞻目標
2.1主體生成
現代文學相比古典文學,具有內容和審美的異質性和陌生性。學生接觸現代文學往往缺乏古典文學的熟稔感和親切感,學習熱情不高,學習缺乏主動性;再加上傳統教學方式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缺乏興趣,因而整個課堂顯得死氣沉沉,制約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開展主體性教學后,主要圍繞學生展開教學活動,強調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教師扮演好在其中的引導者、協調者的角色,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的個體成長。主體性教學的實施為學生的創新性學習奠定了初步基礎。學生意識到學習是一件“學生去做的事,而不是為他們做好的事”,這種實踐性的學習方式不僅可以激勵學生對自我潛能的開發,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性能力,同時能夠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體會到一種人的自由和自我實現的快樂。教育能夠促進個體的完善與自我生成,這應該是教育應有的本質規定性。
2.2前瞻目標
(1)研究型教學。現代高等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深度變革,根源上是與人才創新性的深度需求直接相關,研究性教學主要側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能力。美國高等教育半個世紀以來執行“以學生為中心的研究型大學”的創辦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研究意識和創新潛力,促進了美國經濟在世界上的遙遙領先。黨的十提出了當今世界知識經濟的重要性,提出當前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國力之爭主要演變為人才之爭。研究型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創新性,進而滿足新時代對創新性人才的迫切要求。
幽禽,鳴聲幽雅的禽鳥,文中代指鸚鵡。
唐賈島光州王建使君水亭作詩:極浦清相似,幽禽到不虛。
宋陸游西村詩:茂林風送幽禽語,壞壁苔侵醉墨痕。
明高啟天平山詩:高鶻有危棲,幽禽無俗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