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07 17:33:3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對生命的感嘆,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生命教育;體驗;生命意義感;受災地區
日本生命教育的起步較早,發展較成熟,取得很大成效,特別是作為災難多發國家,日本在中小學開展的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對于中小學生生命意義感的影響顯著、典型,而我國生命教育體驗課程的實施尚處于起步階段,近來多個地區地震頻發,對于這些受災地區如何開展生命教育體驗課程更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因此通過研究日本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對受災地區學生生命意義感的影響,總結一些啟示,對我國受災地區開展生命教育體驗課程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生命教育在日本的現狀
在日本,生命教育雖是一朵遲開的小花,但它正在慢慢開花結果,生命因接受教育而精彩。1964年,日本學者谷口雅春在他的著作《生命的實相》中首次在世界上呼吁,要重視生命教育。圍繞這樣的目的,日本在2010年重新修訂了文部科學白書,指出“活出生命力”以“健康的身體”“富有人性”“確實的學力”為三大支柱。日本政府十分重視生命教育,雖然在日本教育體系中并不采用生命教育用語,但其生命教育政策卻在全國環境營造中,展現其特色。特別是其生命教育以自然體驗,社會體驗活動的體驗課程為主,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在所有課程中所占的比例是相當大的,形式多元化。
二、生命教育體驗課程與生命意義感
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在日本生命教育中作為主要的教育形式,對生命教育目標的實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讓學生從根源上了解生命的價值,建立對生命的真正認識。
生命教育也是一種生活教育,它在生活中發生,也需要在生活實踐完成。生命教育的實施可分為兩種,一為主題式;另一種為融入式。而本文便是以體驗課程教學活動為主題來進行生命教育的研究,結合體驗學習內涵,重視體驗以產生心中的感動,能全面性及整體性落實在生活中具體實踐,進而能夠自我反省,達到生命教育的目標,從而提升學生個人的生命意義感。生命教育體驗課程與生命意義感之生命的熱誠、生活目標、自主感、死亡接納、苦難接納、未來期待相對應。
三、日本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對受災地區學生的生命意義感的影響
作為學生,自我概念的形成不夠完善,生命價值導向不夠堅定,承受能力相對較低,生活閱歷淺薄,因此在面對災難所帶來的困境時,很容易降低生命意義感,隨之產生迷茫與墮落,甚至會用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我們可以發現生命教育目標的實現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生命意義感的體現,而生命教育的教學方式將對生命教育目標的有效實現起重要作用,從而對生命意義感產生影響。作為日本,生命教育的最主要形式是通過體驗教學課程的實施來開展的,因此探索日本的生命教育對生命意義感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研究生命教育中體驗教學課程對生命意義感的影響。
(一)生命教育體驗課程提升受災地區學生生活熱誠
福島教育廳在受災后,對學生生命意義感之生活熱誠調查的相關資料結果分析如下:在進行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學習后,學生學會用感恩的心看待別人,感恩生活,認可自我存在的價值,進而肯定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學生因為因為受到打擊,生命意義感降低了,對生活出現了迷茫。但是大部分學生能主動反思,重新燃起對生活的熱情,甚至在災難之中更加透徹地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善與美,更加感恩于生命的存在,從而更加懂得應該如何去熱愛生活、珍惜生命、追求理想。因此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對于受災地區學生生命意義感之生活熱忱的影響是顯著的。
(二)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引導受災地區學生探索生活目標
福島教育廳在受災后,對學生生命意義感之生活目標調查的相關資料結果分析如下:學生有了明確的生活目標,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并且認識到應該珍惜自然生態,保護環境。在受災之后,由于學生尚未穩固的人生價值觀和較為脆弱的心里承受能力,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在對學生生命意義感之生活目標的正向影響并未彰顯,但我們又可以看到學生對生活的自信心慢慢在建立,學會思考自己的生命價值、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愛護及尊重自然生態等方面逐漸產生教學效果,事實上,個人生命目標的追尋是要經過不斷地思考與生活的磨煉,才會越來越清晰。所以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對受災地區學生的生命意義感之生活目標產生了延拓性影響。
(三)生命教育體驗課程提高受災地區學生對生命的自主感
福島教育廳在受災后,對學生生命意義感之生命的自主感調查的相關資料結果分析如下:學生的確認識到了人生規劃的重要性,自己要有獨立的思想。在受災后,苦難的出現,生活境遇前后巨大的差異必定給學生帶來疑問和價值觀的短暫沖擊,認為個人的努力“可能”成功,懷疑個人對生命的控制力,甚至要屈服于命運的安排。然而經過省思和生命教育體驗課程持續實施的作用,學生生命意義感之自主性又得到有效提升,了解到無論何時人生規劃都需要,努力去做,還是一樣可以達到人生的理想的。因此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對受災地區的學生生命意義感之自主性產生了延拓性影響,并不斷內化。
(四)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引導受災地區學生正確看待死亡
福島教育廳在受災后,對學生生命意義之正確待死亡的調查相關資料結果分析如下:學生的確認識到了死亡是人生必須面對的現實,生命有意義地活著,遠比生命的長度重要。在受災后,當真正面對死亡時,仍有恐懼,對身邊人的離去,仍不能接受,但對死亡的接觸比普通地區的學生更深刻。他們正處于青年中期的自我發展心理期,還在尋找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而且自我追尋與自我肯定還在統合當中。與死亡接觸的經驗,很容易使他們覺得生活缺乏目標,感到彷徨,造成消極的人生態度。對具有如此死亡文化背景經歷的學生,更加迫切需要實施生命教育,建立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以面對未來人生的挑戰。生命教育的繼續推進,學生重新認識到每個人都應該坦然面對死亡,用開朗樂觀的態度看待,不斷思索人存在的意義,因此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對學生生命意義感之死亡接納起到持續內化的效果。
(五)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培養受災地區學生積極面對苦難的生活態度
福島教育廳在受災后,對學生生命意義感之積極面對苦難的生活態度調查的相關資料結果分析如下:學生從中得到生命真諦的啟示,身體的殘缺并不重要,經過苦難的洗禮而不屈服,所展現出來的毅力,才令人敬佩。災難之后,認為苦難中得到經驗是重要的,懂得繼續以堅強樂觀的人為榜樣作為鞭策自己不斷堅持的動力。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對受災地區學生生命意義感之苦難接納的影響呈現出了顯著的延拓性影響。
(六)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引導受災地區學生建立樂觀的未來期待
福島教育廳在受災后,對學生生命意義感之未來期待調查的相關資料結果分析如下:學生感受到了幫助他人是一種收獲與幸福,因此會將這樣的一種生活狀態作為對未來生活的期待,當學生認識到這一生命意義時,就已經是在美好而又正確的未來期待中探索的生命意義。受災后或許有部分學生受到影響,對未來期待有所改變,但通過調查資料可以發現大部分學生在社會各界的關心與幫助下,揮去災難帶來痛苦的陰霾,對將來的生活充滿希望,期盼著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困境。因此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在這樣的環境與氛圍下對學生生命意義感之生活期待的影響是積極而顯著的。
四、日本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對受災地區學生生命意義感的探究對我國生命教育的啟示
(一)對學校的建議
1、學校應成立生命教育推展小組,長期推動生命教育,設置生命教育體驗日。
日本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對受災地區學生生命意義感的顯著影響可以反映出平時的生命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國學校應成立生命推行小組,長期推動生命教育,方能達到成效。而且建議該小組應有專門的負責人,統籌學校整體生命教育之推展。其他教師為小組成員,共同推展、實施生命教育,主要以體驗學習的方式開展生命教育教學。
2、鼓勵教師進修,培養生命教育專業指導教師,定期舉辦教師生命教育研討會。
目前我國的學校缺乏具備生命教育專業的教師,今后應該盡量鼓勵學校教師到相關生命教育研究機構進行進修學習,或參加相關生命教育研討會,以增進教師生命教育專業技能。
3、邀請相關生命教育專家或社會上成功人物以及相關典型生命教育的現實案例當事人,與全校師生共同分享生命經驗。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義與價值,學校可邀請相關生命教育專家或社會上成功人物以及相關典型生命教育的現實案例當事人,分享他們的生命經驗,鼓勵學生特別是遭受苦難的學生肯定自己,朝自己人生目標邁進。
4、不僅要注重學生價值層面的生命教育,也要教會學生如何科學地應對災難的措施,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從技術層面上和心里上對災難的發生做出準備。
生命教育體驗學習不僅要有生命意義層面的課程設計,還要有應對災難的模擬體驗,以及生存技能的訓練,這不僅對災難多發地區,而且對可能發生災難的地區都是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應對預案。
(二)對生命教育體驗教學者的建議
1、實際從事生命教育體驗課程時,教學者與學生之間會彼此產生影響,而這也會影響到教學成效。建議生命教育體驗教學者,應陪同學生一起體驗,減輕學生其他方面的心里顧慮。
2、教師在研究生命教育體驗課程教案時,應該適當增加一些以困難前提為背景的活動。部分學生在面對受災的情況時,對平時生命教育體驗課程給予的生命意涵產生懷疑、不肯定,鑒于這樣的情況,我們不僅要繼續加強生命教育,而且要注意平時生命教育體驗課程的設計。
五、對政府的建議
(一)政府在對受災地區提供必要的物質救助的同時,一定要注意精神層面的治療不容忽視,特別是對受災地區的學生而言,心靈的創傷遠比任何時候的苦難和肉體的傷害要難撫平。我國可以向日本學習提供“兒童生活專家”服務。對于孩子來說,一旦失去至親的人,很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一生,所以,兒童生活專家們要通過各種方法,比如幫孩子制作父母的相片作紀念,到家里和孩子一起彈琴等方法,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消逝,正確接受親人的離去,減少打擊和痛苦,讓孩子心情自然宣泄,重新鼓勵孩子積極面對人生。
(二)政府聯合社會各界,參加服務體驗活動,為學生的生命教育課程提供安全、有效、多元的體驗基地,完整設計學校內外各種服務活動、體驗活動的推展體系。
參考文獻:
[1] 黃雅文.日本現行之道德教育與生命教育之探究[J].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2006.
【關鍵詞】護理管理;降低;口腔科感染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01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629-02醫院感染是說醫務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因為醫院內的感染涉及到各種各樣的因素,所以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在口腔科,因為人們目前對于口腔健康問題越來越重視,因此,開始增加口腔檢查的頻率。在口腔檢查和治療過程中使用多種大量醫療器械,直接作用在患者的口腔疾病上,不可避免地與唾液、血液等疾病傳播的主要途徑接觸。因此,在口腔檢查和治療過程中,必須遵守無菌、消毒隔離的原則,以避免乙肝、艾滋病、梅毒和其他傳染性疾病。口腔科的感染率和口腔護理有很大的聯系,所以醫院的內部口腔護理管理應進行整體調整,從而對患者進行出色的護理干預,使得感染的預防和控制力度能夠深入到口腔科的護理工作之中,給患者也帶來了福音。因此,發展有效的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的口腔護理管理措施是口腔護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須加強護理和護理管理人員的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的意識,使得醫院護理管理程序向標準化發展,有效地規范護理行為,從而有效地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在2010年6月,醫院口腔科嚴格按照《醫療口腔醫療器械消毒技術規范》的要求,規范醫務人員的操作,嚴格執行消毒措施,并能有效地切斷醫生和病人之間、病人與病人之間的感染,使得院內的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取得滿意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醫院從2009年6月到2010年6月共收治了509例口腔患者作為對照組,240例為男性,女性269例,平均年齡48歲,將2010年6月到2011年6月收治的524例患者的護理管理作為實驗組,男253例,女256例,平均年齡44歲。口腔科對這個期間的患者進行感染狀況的對比。其患者病因主要是拔牙、補牙和牙齒清潔,兩組病人的數據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的患者在科室內部接受治療處理,因為沒有護理管理措施,所以只給予常規護理手段。而實驗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因為我院有護理管理措施,所以給予他們全面的口腔護理管理。對兩組治療后的患病率進行分析和評估。
1.3統計學觀測到的兩組數據比較,卡方檢驗,應用SPSS16.0統計分析軟件(SPSS社會科學統計程序)統計處理完成。以P
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以發展特色口腔護理管理模式,有效地降低醫院感染。比較觀察兩套數據,卡方檢驗,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來完成此過程。P
3討論
醫院在2010年進行了口腔護理管理的重大改進后,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護理措施,分析如下。
3.1口腔科的消毒管理
3.1.1口腔科的消毒管理口腔科具有醫療器械體積小、分散的特點,醫護人員要執行的操作與患者的分泌物和血液等有直接的接觸,所以,應該在口腔專科的消毒室中設置預處理池和污染區、半污染區、清潔區。預處理池中的消毒液為0.1%至0.2%有效氯溶液,預處理池消毒劑需要浸泡30min。清潔區域應嚴格限制外出人的次數,以確保空氣環境的清潔。而且消毒設備應該按照操作進行包裝、密封、消毒、滅菌、儲存以備使用。治療操作的時候必須做一人一個器械、一人一套消毒設備、一人一雙手套和一次性口腔治療托盤[1]。
3.1.2門診口腔科管理門診口腔科室因為牙床分布的比較廣闊、而且人員流動性很大、空氣中存在各種飛沫傳播雜菌。所以我們每天用0.1%有效氯或專用清潔劑來清潔處理裝置和相關的物品表面,每天定時開窗通風30min,封閉房間,每天上班前進行紫外線消毒。而且要實行同一天簽名記錄系統。護士要配合好醫院進行傳染病監測統計的各個方面。如空氣、無菌物品、工作人員的手、表面消毒劑的監測。
3.2規范護理人員的操作在口腔科之中,口腔護理人員的工作與患者的感染具有密切的聯系,只有加強護理操作的規范性,才能確保患者的口腔病情穩定,從而康復。首先,我們護士需要進行相關知識的培訓,了解和掌握醫療知識,嚴格要求一次性用品,如果證件不完整,要嚴格禁止使用;嚴禁使用沒有消毒日期的滅菌包;嚴格禁止使用破漏的包裝。在實時操作的過程中,護士和醫生需要保持坐位操作,而醫生坐落在患者頭部的后面進行治療,護士位于患者頭部的左前方,在整個治療的過程中,醫生和護士的雙手需要協同完成口腔護理。在治療中,護士應及時收拾治療產生的污染物或顆粒,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多的減少交叉感染[2]。通過有效的護理管理,消毒隔離工作已經走向科學化、規范化。由于護士與病人、家屬和其他醫務人員訪問最頻繁、最密切,所以護理人員的嚴格無菌護理操作增加了患者康復的信心。
3.3建立完善的護理管理制度要想將口腔科控制感染的工作落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各級領導的重視程度,我們應及時與醫院領導進行詳細的溝通,以得到領導的重視和支持。此外,為了提高口腔科感染控制意識和自我意識,需要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并堅決執行。我們將衛生部頒發的《醫院感染管理辦法》,《醫療口腔醫療器械的消毒方法基本要求》作為指導方針,認真貫徹落實。我們會定期參加醫院組織的感染控制以外的各種知識和會議,尤其是口腔醫療器械和環境消毒、滅菌的相關知識培訓,并且定期對其進行評價、考核,對其評估的基礎上的表現給予獎懲[3]。參考文獻
[1]林金伏,劉河娣.口腔專業新護士崗前培訓方法的探討[J].現代臨床護理,2007(4):251.
生命,每個人都只能擁有一次: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寶:生命,是世界上最長而又最短的東西:生命……
當生命不再是省略號而是句號,你一定會用感嘆號!你會感嘆什么呢?感嘆它的精彩?還是感嘆它的脆弱?
夕陽漸漸沉下去,夜幕被拉了下來,天幕中綴著星星,我站在床頭邊,望著窗外那條銀河,獨自思考:我的生命還有多久?14年來是否精彩?
在不斷地尋找中,我終于明白了:生命,只有一次,我們必須好好珍惜,不管你的生命歷程是否精彩,在你走向生命的盡頭時,你都會感謝上天賜予我們生命,讓你明白了做人的快樂與痛苦。于是,我每天都用微笑來面對生活,因為我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生命!
豁達的人生,給了我神圣的思想。記得就在讀完這首詩后,《荒野的呼喚》寄托于我的不是那些精彩的故事情節,而是那些生命寄托于的精神。“敬畏生命”的思想在我心中驀然產生,蒼天,永恒;歡樂,悠悠……歡世英雄,碧草白云。“敬畏生命”就像生了根似的讓我永久不忘。
就在我上二年級的時候,一天晚上,我不經意地經過我家廚房,看見一只老鼠正想爬上櫥柜去吃那些美味佳肴。它正在奮力地在光滑的墻壁上爬,它看起來十分費力,但它卻堅持不懈,努力地欲爬上那潔白的柜面,吃上它那夢寐以求的食物。我看見了,情不自禁想笑它不自量力,于是,我隨手拿起一支棍棒,用盡渾身力氣地向它打去,可憐的老鼠,由于柜壁光滑,它沒有了它原有的矯健敏捷,被我打落在地,一動不動地趴在地上,死氣沉沉。我頓時感到無比自豪,仍了那支棍棒,到一邊玩耍去了。但當我再去一躺廚房時,卻看見那只老鼠已爬了起來,在那光滑的壁面慢慢地爬著。一股從來沒有過的對生命的敬畏油然而生,侵占了我那幼小的心靈。仿佛感受到了春天枝頭鳴唱的鳥兒,高原深山上奔跑的羚羊,無際大海中嬉戲的群魚,都有生命的硬度,感悟到“鳶飛魚躍,道無不在”與“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波”的生命的頓感與氣勢,抒寫了“生命令人敬畏”的樂章。但我卻不管這些,仍是抓起棍棒朝那只老鼠打去,老鼠又一次摔了起來,但這個小生命卻沒放棄,堅持“重返前線”,毫不放棄,像是在抒發著那首古老的生命樂章,憤起了心中的熱血,它便能不懈地向前沖去。我只覺得“生命”這兩個字在我心中凸現得耀眼,這時,我真得感悟到生命的分量與意義是那樣令人敬畏。徐悲鴻說過“不可有傲氣,不可無傲骨”。
人的一切需要一種激情,敬畏生命就像一陣風,吹去倦怠的塵,露出內部的光。回歸現實,那只老鼠仍在柜壁上爬,我那只拿起棍棒的手又放下了,這就是敬畏生命的真諦。我沒有管它,任憑它用它那份剛毅的意志與饑餓的欲望讓它爬上“顛峰”,去嘗那份來之不易的食物,只留下我一人在感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是氣勢。“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這是非凡,而生命卻同時擁有這些。軀體無能,但精神永存。一縷芳云無斷絕,這也許就是生命美的極致。
【關鍵詞】古代文人;悼祭文學;生命意識
生命意識,顧名思義,指的是人類對于自身生命主體的生存狀態、存在價值和最終歸宿的自覺的體認、反思。在對生命意識的深入思索中,對于死亡現象的觀望與反思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對待死亡的態度上,儒道兩家無疑都對死亡采取逃避的心態:儒家主要將目光集中于現實人生的功利追求之上,并不直言死生之事,試圖在對生的價值的追求中緩解對死的恐懼;而莊子講求的“生死齊一”的齊物論思想,似乎達到了一種超脫的精神境界,但道家也講“全生”,并批判了那些“危身棄生以殉物”[1]P800的行為,主張“乘道德而浮游”[1]P534。受此影響,雖然在各種文學題材中都曾抒發對于生命、人生的或顯曠達或覺消極的感嘆,卻很少能因此與死亡走的太過親密,所作的思索也大多限于對生命的普遍而宏觀性的把之握上。可以說,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中沒有任何一個主題可以像悼祭主題這樣距離死亡如此之近,體悟如此之深切。古代文人對于生命意識的闡釋與體認體認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極具個性色彩,是對于自身生命的獨特的審美關照,但人類生命原本就有共通性,所以關于生命的體驗最終也具有共通之處。
一、生年有終的人生感傷
生而有涯,是人類無法改變的現實,其中包含了兩個層面:一是生命的有限性;一是死亡的必然性。生命的有限性在文學中主要體現在對生命短暫、生年有限的感發上,傷悼生命的離去,體味生命短促的悲涼是主要的情緒。生命的有限性,接續的便是死亡的必然性。正因著生命有終,才必然有死;也正因為生命終結的不可避免,才會令人分外悲傷于人生的有限,二者相依而生,不可斷裂。
生命短暫的感嘆背后呈現的生命現象本質實則是人的個體時間意識的流露。在宇宙洪荒、自然循環、四季更迭的大時間背景下,人的個體時間有限而微小得簡直不值一提。生命雖然渺小如此,卻仍舊是個體生命主體擁有的全部。也正是意識到個體時間的短促,才會有看到他人時間耗盡時的綿綿傷感,悲從中來。文人們知道,終有一日,自己也會面臨同樣的結局。
對于人生苦短這個再平常不過的道理的感嘆與領悟,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卻數量可觀:“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2]P32“人生百年內,疾速如過隙”[3]P155等等,這樣的詩文觸目可見。與其他以傷感為基調的憂生作品不同,悼祭文學的生命感傷是基奠于死亡的沉重土壤之上的,并非單純的傷逝憂時,對生命有限的普遍感傷。人生本就短暫,時光總是易逝,而經此一別,再無相逢,不禁令人哀斷愁腸,更不用說摻雜了文人們清楚預見自身結局后的沉痛之感了。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病幾多時……同穴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5]P74這是元稹悼念亡妻韋氏的詩句。首句以愛妻亡故后自己的孤獨處境襯托出詩人內心的雙重悲哀,既悲妻亡之故去,又悲自身之處境。詩人由妻子的死亡引發出了對人生短暫、自身命運的思考:人生旅途長不過百年,想來自己活在這世上的時間想來也所剩不多了,終究逃不過死亡的命運。而后人生的無常又讓其對死后能否與愛妻合葬不敢有所奢望,更不用說來生再聚的愿望了,令人感傷無限。
二、面對死亡的恐慌焦慮
任何的個體生命,都始終存在著一種企圖將自己的生命長久的延續下去的渴望和沖動,但生而必死的殘酷現實卻又將其無情的粉碎。死亡的不可避免性,使得個體生命必然要對自己的終極表現出深深的憂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晝夜。’”[6]P91 這是孔子的焦慮,又何尚不是人類共有的焦慮!望著滔滔奔流,不禁令人聯想到生命也如同這水流一樣,匆匆而去一刻未曾停歇,每逢思此不免心憂。悼祭文學正是從作品的字里行間將文人面死而生的恐慌焦慮展現出來。
在心理學意義上,焦慮是一種源自內心的不安或恐慌,是對即將面臨的具有危險性,抑或不利處境的事物的本能的反應,多表現為不愉快、緊張甚至痛苦。光是想想人生終黃土的客觀事實,便已足夠令人心生憂慮了,更不用說真正面臨親朋的死亡時所帶來的不安了。悼祭文學對于這種死亡焦慮的展現,正是通過其對于生命的悲劇性認識而表現出來的。“變生倉促,哀哉上天,死生常理,我故曉然。”[7]P159(王十朋《祭令人文》)從詩句中我們從中不難看出詩人內心潛藏的對于生死無常的不安情緒。妻子的死亡對于詩人而言是件太過倉促的事件,詩人對于生死的自然法則固然是再明白不過的,卻還是不免深感哀傷。這哀傷不僅有對亡妻之死的難以接受,還有對生命短暫、無常的不能平靜。“我生縱有涯,焉能學蒙莊。”[7]P425(畢沅《四十生朝自述》)一句中更是清楚地表明了其雖知生死皆有時,卻無法做到像莊子那樣以曠達的心態面對內心的死亡焦慮。人的必死性和情感上的難以接受所形成的反差,更添一份生命的悲傷與無奈。
值得說明的是,對中國思想文化影響至深的儒道兩家,對死亡采取的都是相對回避的態度,并沒有正視面死而生的焦慮恐慌,因此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消解。雖然儒家企圖以追求“三不朽”來緩解死亡帶來的壓迫感,但有時過于執著于現實的生活,沉溺其中不對死亡有所思考,反倒會在面臨生命的終極之時產生更多的恐慌。但傷悼文學卻使人通過對生命易逝、人生短促的哀傷之情的抒發中得以緩解。文人們雖然對死亡深懷焦慮,雖然充滿了對生命悲劇性的認識,但也不會消極的否定人生,更不會將希望寄托于彼岸世界。
三、痛并熱愛
死亡是生命這條單行道的終點,它的高墻堅固無形,橫亙于未來的途中,沒有人清楚,也無從選擇何時就會與之相撞。當生的熱切欲望遭遇無法穿越的冰冷的死亡之墻的阻擋之時,便會油然而生一種生命的疼痛感。因著撞擊的疼痛而來的還有一種對命運的無奈。這痛不僅僅是因為死亡在生理上的不可超越性,(下轉第122頁)
(上接第120頁) 更緣由伴隨生命而來的艱難困阻,以及一切對個體生命的否定因素――生命的不自由。死與生都是不自由的。
生而為人,注定無法擺脫的東西、后天加予生命的重負實在太多,親人、朋友的死亡便是所有負荷中分量不小的一筆。這痛包括了“一往何時還,千載不復生。”[8]P14(潘岳《思子詩》)對死者生命不可挽回的嘆息,“從來有修短,豈敢問蒼天。”[5]P102(梅堯臣《悼亡》其三)對死亡本身無從避免的傷感,“本期百歲恩,豈料一夕去。”[9]P74(梅堯臣《懷悲》)對生命短暫、無常的感慨,“吝妙賞之不留,悼知音之已逝。”[10]P263(江淹《傷友人賦》)對憾恨不可彌補的惋惜等等。
與此同時,更應看到,文人們并非一味的沉溺于悲痛之中,這些對死亡的哀愁,恰恰反映出的是對生命的深深眷戀。沒有對生命的無限熱愛,便不會生出如此沉重的憂傷疼痛。哀愁越是深沉,眷戀越是熱切;越是因哀愁而疼痛,越是因眷戀而熱愛。“表面看來似乎是如此頹廢、悲觀、消極的感嘆中,深藏著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對人生、生命、命運、生活的強烈的欲求和留戀”。[11]P89他們是在生命的疼痛中摯愛著生活的美好。
四、悼祭文學生命意識的現實意義
死亡的存在,一方面是生的否定,但另一方面卻恰恰成為了生的彰顯。沒有了死,也便無所謂生。只有在死亡面前,才能使人領悟生存的意義。但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能做的只有在距離死亡最近的地方對其加以間接的體驗。文人悼祭作品正是通過對親近之人的死亡所帶來的情感體驗來反觀生命和人生的。他們對生命存在、人生價值、生命情感的領悟對于現實中的人們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意義所在。
首先,是對于死亡的審美超越。雖然在客觀理性上死亡有著絕對的不可超越性,但在主觀的思想情感上,即便是死亡也阻擋不住生命的光芒。斯人雖已逝,卻依舊以記憶的形式繼續存活于生者的心中,而詩人們又以文字的形式將其曾存在過的痕跡和對其傾注的情感封存在了雖經千年百年而猶未衰的詩句文章中,使亡者生命的痕跡及作者對其的情感一并存活至今。作者則憑借自身的深情動人、思想啟發人,以其對生命的強烈感觸震撼后人,使其得以不朽。這無疑是蓬勃的生命力量對死亡的一種超越,讓生命的虛無之感稍顯淡釋。
其次,啟發人們要把握生命。在悼祭文學生命意識的探求中,我們看盡了生命的短暫、人生的無常、死亡的必然。也正是這些消極的因素更增了生命的可貴和我們應及時把握、用心珍惜,讓生命少一分悔恨惋惜。正如羅洛?梅說的那樣“有些人直到通過某人的死,體驗到友誼、奉獻、忠誠的可貴后,才懂得什么是深摯的愛。”[12]P118固然這是由死亡襯托出的死者生前的可貴,卻不免令人惋惜,為何總在失去后才幡然醒悟?古人之傷,足以為鑒。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2010.03重印)
[2]曹旭.古詩十九首與樂府詩選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謝思煒.白居易詩選[M].北京:中華書局,2005.08(重印)
[4]尚永亮、高暉.十年生死兩茫茫――悼亡詩百首譯析[M].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10(2011.07重印)
[6]胡旭.悼亡詩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
[7]郭秀華.高培權.歷代哀祭詩詞精華二百首[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7.
[8]朱東潤.梅堯臣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9]趙逵夫.歷代賦評注(4)?南北朝卷[M].成都:巴蜀書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