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19 17:52:4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前提,離開了口腔健康就不會有健康的身體。口腔疾病會對全身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影響的程度取決于疾病的性質和嚴重程度,以及機體的耐受性,同時全身健康因素的變化同樣有可能表現在口腔局部甚至誘發口腔某些病變。了解口腔疾病對全身健康的影響,可以為醫生在確定治療計劃時提供參考;使患者掌握與自己健康相關的信息;為國家制定醫療政策和合理分配醫療資源提供依據。影響全身健康的口腔因素包括:①牙、牙周疾病:包括牙周病、根管感染、拔牙后感染的牙槽區域、口腔頜面部外傷、腫瘤及下頜關節病變、菌斑;②牙科修復材料。全身健康狀況對口腔的影響體現為:①全身因素;②系統性疾病、其它疾病。
1 牙周疾病與各疾病的關系
1.1牙周疾病與心腦血管疾病的關系 口腔疾病相關細菌產生的細菌內毒素和口腔疾病的致病因子與心肌梗塞有關,極有可能是心肌梗塞的致病因數。如CRP即C反應蛋白,其作為高敏蛋白,可能直接參與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研究表明,牙周病患者的CRP、血清甘油三酯和膽固醇水平明顯升高。
1.2牙周病與呼吸道感染的關系 口腔衛生狀況降低或應用某些抗生素選擇性抑制其它細菌后,易使呼吸道致病菌增殖發生感染,同時隨著牙菌斑的形成和變化,唾液蛋白酶活性升高,會導致口腔粘膜表面結構發生改變,使呼吸道致病菌更易于附著在口腔中寄生。有證據顯示,牙周袋內的菌斑中存在著腸桿菌科,牙周袋中常見的細菌在細菌性肺炎中也會發現。研究發現,厭氧菌性呼吸道感染的接種物通常來源于牙周袋,這些細菌可引起明顯的呼吸道感染,有著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1.3牙周病對糖尿病的影響 牙周感染可導致機體血清中CRP、IL-6以及纖維蛋白原的升高,這些因子可降低胰島素的敏感性、影響血糖控制。調查研究顯示,伴有嚴重牙周病的糖尿病患者進行有效的牙周治療后,患者對胰島素的依賴性減輕,用量減少。由此提示牙周病是影響糖尿病進程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
1.4牙周病對骨質疏松癥及關節炎的影響 報告顯示[1],牙周患者有著較高的潛在骨質疏松癥的危險。采用預防牙缺失及牙槽骨損害的方法亦可以預防骨質疏松癥。牙周病可通過細菌產物結合于單核細胞和成骨細胞上,并刺激使之分泌細胞因子,進而誘發巨噬細胞和破骨細胞等參與其中,使之啟動釋放組織膠原酶,并均對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物治療有效。
1.5牙周病對免疫系統疾病的影響 感染會增加免疫系統的負擔。牙周病和根尖周病都會引起免疫系統的損害,影響的程度取決于感染程度和持續時間。免疫能力的損害會引起抗感染效應下降,使人體各系統處于危險狀態[2]。牙周感染或膿腫均可能引發疼痛、不適和抑郁等,影響患者的正常咀嚼和語言等生理功能,降低生活質量。口腔衛生狀況還影響社會交往活動和生活滿意度,可能導致自尊和自信心的降低,阻礙人內在氣質的正常體現,形成心理壓力導致精神壓抑,使宿主處于易感狀態,降低對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反應,影響創傷愈合時間和效果。這種狀況反過來也進一步降低患者對口腔衛生的重視和護理,形成惡性循環。
1.6口腔頜面部外傷及腫瘤對身體的影響[5] 口腔即全身消化系統的起始,頜面部外傷嚴重者或腫瘤患者將可能導致唾液腺分泌異常、飲食困難、消化吸收紊亂、面容改變、生命機能改變、大腦損傷。嚴重者影響患者心情,患者產生自閉癥狀甚至有生命危險。
1.7顳下頜關節病對全身的影響 顳下頜關節病包括顳下頜關節紊亂、顳下頜關節脫位、顳下頜關節強直。在顳下頜關節疾病中,下頜關節紊亂病最為多見。顳下頜關節病能導致張閉口彈響、疼痛、張口困難、頭痛、飲食困難、營養障礙、機能下降、言語障礙、自閉。
1.8牙菌斑對全身的影響 研究表明[7],牙菌斑主要通過下面的途徑與全身疾病發生關系。①細菌直接侵入組織器官導致疾病。菌斑中的幽門螺旋桿菌可侵入胃中誘發慢性胃炎;②細菌侵入血液誘發菌血癥。
2 口腔修復材料對全身的影響
銀汞合金、氟化物對全身的影響[3]:汞合金中的汞是毒性很大的金屬,在人體內具有潛在毒性。微量的汞都會對健康產生影響。汞可損傷血液、心血管系統、肝臟、腎臟、腸道、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酶代謝、生殖系統、泌尿系統。多數有汞合金充填物的人不會有汞中毒的體征或癥狀,這與充填物數量、口腔存留時間、機體健康狀況有關。但研究說明汞可以從汞合金中釋放出來。大多數人對氟化物及其它修復材料是可以接受的,但對于本身對金屬、混合物、試劑、牙科材料敏感的人來說,這些材料就會對健康構成潛在的損害。
3 全身因素對牙周、口腔粘膜的影響[4,6]
3.1遺傳 單純遺傳因素不會引起牙周疾病,但是宿主易感性是早發性和(或)重度牙周炎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能影響和改變宿主對微生物的反應并決定疾病是否進展和嚴重程度。對早發性牙周炎患者家庭和成人牙周炎患者群體的研究顯示,一些個體特定染色體的特異基因位點與牙周炎易感性增加有關。目前已識別出幾種候選基因,如Fc(R、TNF、IL-1、VDR)等,這些基因的多態性增加了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牙周炎危險的遺傳性疾病有:周期性或持久性白細胞減少癥(cyclic or permanent neutropenia)、白細胞粘附缺陷病(leukocyte adhesion deficiencies,LAD)、Down綜合征(Down Syndrome)、掌跖角化-牙周破壞綜合征(Papillon-Lefevre Syndrome)、Chediak-Higashi綜合征等。這些疾病均具有PMN數目或功能異常,因而大大增加了牙周炎的易感性。
3.2吞噬細胞數目減少或功能缺陷 中性白細胞是維護牙周組織健康的至關重要的防御細胞,無論是量的減少如中性白細胞減少癥(neutropenia)或粒細胞缺乏癥(agran ulocytosis),還是其功能(趨化或吞噬)的缺陷都與牙周組織的重度破壞有關。量的減少一般與伴隨全口牙牙周組織的破壞有關。同時伴隨著全口牙牙周組織的破壞;質的缺陷可與局限性的破壞有關,只影響某些牙的牙周組織。
3.3吸煙 吸煙是人類許多疾病的一個重要病因。許多橫向和縱向研究均證實吸煙是牙周病尤其是重度牙周炎的高危因素,吸煙者較非吸煙者牙周炎的患病率高、病情重、失牙率和無牙率均高。吸煙增加了附著喪失和骨喪失的危險性,使牙周組織的破壞加重。
3.4營養缺乏 維生素B2缺乏癥,首要表現即口角炎,口角見白色糜爛,唇部干燥發紅。維生素C缺乏癥,癥狀包括:齦水腫、燒灼痛與出血,伴牙齒松動而咀嚼困難。
3.5精神壓力 研究發現,精神壓力與牙周健康狀況密切相關,緊張的牙周病患者齦溝液中致炎因子如白細胞介素(IL)-l,IL-6及皮質醇明顯增加。
4 系統性疾病與其他疾病對牙周、口腔粘膜的影響
4.1造血系統疾病 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癥、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在口、舌、咽及齒齦表現腫痛,出血或壞死,尤其以單核細胞型白血病更為明顯,所以一定要作血象和骨髓象助診。
4.2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糖尿病是牙周病的危險因素,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中性粒細胞的趨化功能、粘附功能、殺菌功能下降。糖尿病可造成膠原代謝紊亂,導致牙槽骨骨質疏松。目前公認糖尿病是牙周病的危險因素之一。
4.3艾滋病(AIDS)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簡稱HIV)的牙周表現初次描述于1937年。最初引起注意的病損為HIV相關性齦炎(現稱為線性齦紅斑linear gingival erythema,LGE)和HIV相關性牙周炎(現稱為壞死性潰瘍性牙周炎)近年來已知LGE與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有關。NUP的患病率低(5%)與突出的免疫抑制有關,若不治療可能發展成壞死性口炎。發生在HIV陽性患者的慢性牙周炎進程要比未感染者快。
4.4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 研究發現,雌激素對骨質疏松癥有明顯影響。絕經婦女雌激素含量明顯降低,對骨質疏松的發生有明顯影響。一些研究結果顯示:正常人下頜骨骨質與脊柱和腕骨的骨量相關、骨質疏松者下頜骨密度低;閉經后婦女的牙數與骨鈣、全身骨礦化密度、下頜骨(頦部)皮質的寬度有關。
5 小結
口腔疾病對全身健康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有時是潛在的。全身系統疾病也可以造成口腔損害。這提示口腔醫務工作者和內科醫生都要在臨床診斷和治療計劃時考慮這些相互影響,以把這種影響降到最小程度。
參考文獻:
[1]賈春玲,姜廣水. 2種牙菌斑控制法對胃黏膜幽門螺桿菌再感染的影響研究[J].華西口腔雜,2009,2(27):172.
[2]張結,高津福.牙周病同心病相關性研究[J].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志,2009,2(7):145.
[3]王書艷.淺談口腔疾病與全身疾病關系[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8,2(7):14.
[4]汪金凌.牙周疾病危及全身該價錢預防[J].中國療養醫學,2009,18(07).
[5]張震康,余光言.口腔頜面外科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7.
很多因素可干擾口腔健康,妨礙其行使正常功能,使人的外貌形象和社會交往受到影響,此外,口腔疾病還可直接或間接影響全身健康,影響生命質量。為了推動我國居民重視口腔健康、普及口腔保健知識、改善口腔保健行為、提高口腔健康水平,衛生部特制定《中國居民口腔健康指南》。《指南》共55條,分普通人群篇、孕產婦篇、嬰幼兒篇、學齡前兒童篇、學齡兒童篇、老年篇、殘疾人篇,供相關人群使用。
普通人群篇
一、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礎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口腔健康包括:“無口腔頜面部慢性疼痛、口咽癌、口腔潰瘍、先天性缺陷如唇腭裂、牙周(牙齦)疾病、齲病、牙齒喪失以及影響口腔的其他疾病和功能紊亂。”有些微生物長期存在于口腔中,可導致或加劇某些全身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危害全身健康,影響生命質量。
全身疾病對口腔健康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一些全身疾病可能在口腔出現相應的表征。例如糖尿病病人抗感染能力下降,常伴發牙周炎、拔牙傷口難以愈合。
二、齲病和牙周疾病是危害我國居民口腔健康的兩種最常見的疾病
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齲病(俗稱蟲牙或蛀牙)和牙周疾病(包括牙齦炎和牙周炎)是危害我國居民口腔健康的兩種最常見的疾病,治療起來比較復雜,花費時間和經費也比較多。
齲壞的牙齒硬組織發生顏色、形態和質地的改變,是由于口腔里的某些細菌,利用食物中的糖發酵產酸而逐漸產生的。齲壞早期一般沒有疼痛不適的感覺,只有在醫生檢查時才可發現牙面上有黑點或白斑;進一步發展就可形成齲洞,遇酸、甜、冷、熱等刺激時會感到疼痛不適;嚴重時由冷、熱刺激引起的疼痛十分明顯;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最后牙體破壞變成殘根、殘冠,甚至導致牙齒喪失,造成嚴重的咀嚼困難,影響身體健康。
牙周疾病是發生在牙齒周圍支持組織(牙骨質、牙槽骨、牙齦、牙周膜)的各種疾病。首先是牙齦紅腫、觸碰時容易出血,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會出現牙齦萎縮、牙槽骨吸收、牙周袋形成、牙齒松動與移位,有時還會引起牙周溢膿、口腔異味,最后使牙齒脫落或拔除。所以牙周疾病是引起成年人牙齒喪失的主要原因。
上述兩大口腔疾病主要是由牙菌斑引起的。因此,通過自我口腔保健和專業口腔保健清除牙菌斑是維護口腔健康的基礎。
三、早晚刷牙、飯后漱口
刷牙能去除牙菌斑、軟垢和食物殘渣,保持口腔衛生,維護牙齒和牙周組織健康。刷牙清除牙菌斑數小時后,菌斑可以在清潔的牙面上重新附著,不斷形成, 特別是夜間入睡后,唾液分泌減少,口腔自潔作用差,細菌更容易生長。因此,每天至少要刷牙兩次,晚上睡前刷牙更重要。刷牙的同時結合用舌刷清潔舌背部能明顯改善口腔異味。飯后漱口可去除口腔內的食物殘渣,保持口腔清潔。
四、做到一人一刷一口杯
在同一個家庭里,每個人的年齡不同,身體健康狀況不一樣,口腔健康狀況也各不相同,因而有著不同的口腔保健需求。應該根據各人的不同情況,選用適合各人需要的牙刷和牙膏,并做到一個人一把牙刷和一個口杯,以避免交互感染。
五、正確選擇和使用漱口液
【關鍵詞】 老年人;口腔疾病;口腔保健
口腔疾病嚴重影響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許多老年人存在著由口腔狀況不良引起的咀嚼困難、言語不清、社交能力下降等問題。幫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質量已成為口腔臨床研究的重要課題〔1〕。因此,了解老年人口腔健康狀況和口腔保健行為狀況,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教育,對于延長老年人牙齒使用壽命乃至提高老年人全身健康均具有重要意義〔2〕。本文對來我院健康體檢的老年人進行了口腔狀況調查。
1 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對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來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784例老年人進行調查,其中男481例,女303例;年齡60~87歲,平均72歲(佩戴全口義齒的不在統計范圍),其中60~69歲317例(40.4%),70~79歲396例(50.5%),80~89歲71例(9.1%)。
1.2 調查方法
依照全國牙病防治技術指導組制定的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標準。由口腔科醫生進行常規口腔檢查及病史詢問,詳細記錄結果。調查項目包括:牙缺失、齲齒、楔狀缺損、牙結石、牙齦炎、牙周病等。
1.3 診斷標準
所有口腔疾病診斷均依據《牙體牙髓病學》、《牙周病學》、《口腔黏膜病學》中的診斷標準。
1.4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 果
2.1 老年人口腔疾病
調查顯示,多數體檢老人有各種口腔疾患,前三位是牙齒缺失、牙周病、齲齒,牙齒缺失是老年人口腔疾患中的主要疾病。并且隨年齡增長,各種口腔疾患的發生率(除口腔黏膜病)不斷提高。見表1。
2.2 老年人口腔保健行為
使用保健牙刷43例(5.48%),定期更換牙刷635例(80.99%),堅持飯后刷牙29例(3.70%),每日刷牙2次462例(58.93%),每日刷牙1次309例(39.41%),未刷牙13例(1.66%),定期口腔檢查373例(47.58%),使用過牙線9例(0.14%)。絕大多數老年人堅持每天刷牙,且大多數人定期更換牙刷,但定期口腔檢查、使用保健牙刷、使用牙線率不高,說明老年人口腔保健知識缺乏。表1 784例老人口腔疾病調查表
3 討 論
老年人整體口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本次調查發現,在口腔疾病中牙齒缺失率最高,達91.96%,與徐洪權〔3〕報道結果一致。說明牙缺失是影響老年人口腔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齲病和牙周病是影響老年人群口腔健康乃至全身健康的兩大疾病,也是造成老年人失牙的主要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各種口腔疾患發生率亦不斷提高,一方面由于口腔疾病的進展性和累加性,隨著年齡的增長,牙齦萎縮愈加嚴重,加上食物嵌塞,導致齲病發生率不斷升高〔4〕;另一方面,隨著機體的衰老,老年人因受全身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的影響,使老年人不能及時處理殘根牙、拔牙、修復缺牙等。
本次調查研究發現,老年人口腔保健知識缺乏,僅有少數人(5.48%)知道并應用保健牙刷,幾乎沒有人使用過牙線,定期進行口腔檢查的人亦只有47.58%。老年人楔狀缺損的發生除與年齡有關外,與刷牙方法、牙刷質量密切相關,因此,養成正確的刷牙方法很重要〔3〕。與其他慢性疾病不同,齲病和牙周疾病的預防和控制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的口腔健康行為〔5〕。不重視口腔保健,沒有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不定期潔牙和進行牙周治療,導致口腔衛生狀況較差,加速了牙周病發展。有的人認為“人老必定掉牙”,因此不能及時就醫,其實缺失牙如不及時修復,以后可出現鄰牙移位。很多人認為,口腔即使出現問題,對于全身影響不大,殊不知,口腔是消化系統的門戶,營養豐富的食品需要經過牙齒的咀嚼,才容易消化吸收,不良的口腔衛生和慢性牙病常引起全身疾病。影響老年人口腔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口腔衛生習慣、就醫行為和生活習慣等。
口腔健康狀態是反映生命健康質量的一面鏡子。牙缺失、齲齒等如不及時治療,會影響老年人的進食,影響生活質量〔6〕,可引起咀嚼困難、言語受限、疼痛和其他癥狀,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交往不便、日常活動受限等。牙齒的缺失直接影響了老年人的咀嚼和消化功能,進而影響了老年人的正常飲食和各種營養素的攝入;牙周病可加劇牙齒的松動、脫落,進而導致缺失牙的增加〔7〕,同時也影響進食,且牙周炎是最主要的感染灶,對全身許多疾病均有影響,關系到心臟、肺和腎等重要臟器的功能,成為某些危重疾病發生的重要誘因。齲齒如不及時治療可發展為慢性根尖周炎,牙齦出現瘺管,反復流膿,成為“病灶”,可引起遠隔器官和組織的疾病,如關節炎、心內膜炎、腎炎、虹膜炎、視網膜炎和神經炎等。
基于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識缺乏的現狀,因此應采取口腔健康促進措施,加強口腔衛生保健知識的宣傳與普及,提高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識的知曉率,轉變態度,從根本上改變其個人口腔健康行為〔8〕,提高老年人口腔疾患的就診率。此外,老年口腔健康狀況與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吸煙、飲酒是導致牙周病與口腔癌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臨床研究表明,飲酒與口腔癌的發生成正相關,因此應建議老年人糾正不良習慣與生活方式,如戒除煙酒嗜好,嚴格限制各種甜食。定期口腔檢查,可早期發現疾病,早期治療,減少治療費用,維護老年人的口腔健康。提倡正確的刷牙方法,提供口腔潔治等預防保健服務。
總之,口腔疾病是威脅我國老年人身體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口腔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本次調查提示必須以健康教育的手段把口腔衛生科學知識普及到廣大老年群眾之中,喚起老年人對維護自我口腔衛生的自覺意識,使其掌握自我口腔保健的方法和技能,從而建立良好的口腔健康行為〔8〕,倡導良好的生活行為方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5〕。
【參考文獻】
1 周曉玲,張 暉.老年人口腔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臨床醫藥研究雜志,2008;183:434.
2 戴麗學.影響老年人口腔保健的相關因素研究〔j〕.護理研究,2008;22(8):2178.
3 徐洪權,趙文峰,陳增力,等.816名離休干部口腔健康調查初步報告〔j〕.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志,2009;7(3):154.
4 馬力揚,李曉玲,雷 濤,等.甘肅省城鄉中老年人口腔衛生服務需求和利用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5):6802.
5 鐘圣純,陳文玉,劉思清.湖南省中老年人口腔健康行為抽樣調查報告〔j〕.醫學臨床研究,2009;26:(1):202.
6 馬力揚,楊 蘭,聶紅兵.甘肅省老年人口腔健康狀況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1):902.
牙病不治危及心臟
據資料顯示,在排除心臟病的其他易感因素后,牙周病患者患心臟病的危險性要比牙齦健康者高出數倍,牙周炎患者的冠心病發病率也高于正常人群。
研究同時發現,從心臟部位炎癥患者的心臟中抽取膿栓進行培養,發現其中的菌種和口腔中的菌種來自同一個基因組,也就是說口腔中的細菌完全可以通過血液運送到心臟,導致心臟炎癥。
牙周炎是中風的危險因素
研究證實,引起牙周病的細菌可能導致血管病變。患有嚴重牙周炎的人等于在口腔內有慢性傷口,鏈球菌和其他致病菌自傷口進入血液,會產生作用類似于血小板的一種膠狀蛋白質,它能促使血液凝結,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從而導致中風。
牙齒不好胃不健康
俗話說“牙好胃口就好”,許多老人要么嚼不動,要么囫圇吞棗沒細嚼就咽下肚,就會感覺胃受不了。
許多中老年人的腸胃問題跟牙齒缺失有關。老年人由于牙齒缺失,在吃東西的時候,無法細細咀嚼,因此會大大加重胃腸的負擔,影響消化系統。當個別牙齒缺失或牙列缺失后,咀嚼效率隨之降低甚至喪失,唾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減慢。不僅影響營養成分的吸收,嚴重的還會出現消化系統疾病。
牙病不治也傷肺
口腔衛生差者患肺部感染及肺功能降低的概率比口腔衛生良好者高許多。近年來的研究還發現,老年人患肺炎與各種牙病關系密切。因為口腔內的大量細菌可以借助食物返流等原因,被吸入氣管進入肺部,從而導致肺炎。
糖尿病與牙周炎互為冤家對頭
重度牙周炎是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危險因素之一。現已證實,患有重度牙周炎的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明顯差于無牙周病疾病的患者。如果牙周疾病得到有效治療,患者機體組織對胰島素的反應就能恢復正常,其控制血糖所需的胰島素隨之減少。
關鍵詞:老年口腔修復 口腔保健 食物嵌塞
中圖分類號:R78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1-0129-02
我國現已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健康日益引起社會關注,臨床證據表明大多數老年人都存在牙科疾病。老年人的牙齒問題如牙列缺失、缺損等非常普遍,嚴重影響了老人的咀嚼、消化、語言能力和心理健康,而且口腔問題不得到及時糾治會影響到患者的消化功能,不良的口腔衛生和慢性牙病也會影響全身健康,因此有效地施行口腔修復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我院在2008年6月~2010年12月收治了108例老年口腔修復患者,現將其治療經驗分享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選取2008年6月~2010年12月來我院口腔科就診的老年患者108例,無全身性疾病,均給予口腔修復治療。男68例,女40例。年齡57~79歲,平均65.3歲。
1.2 方法
全部拍攝牙片,進行詳細的病史記錄和口腔檢查,包括缺失牙情況、余留情況、食物嵌塞情況、咬合情況;同時檢查顳下頜關系,牙牙合關系等。
牙病患者給予相應的治療,松動的牙齒有選擇地進行保存或者拔除。對無價值的殘冠、殘根、松動等給予拔除,對牙槽骨破壞已達牙根的1/3價值不大的患牙也可以考慮拔除,對于缺損牙列和齲齒,如果有存在的必要給予銀汞合金填充治療。
2 結果
108例老年患者普遍口腔衛生狀況不佳,其中牙齒松動患者97例(89.8%),牙齒缺失患者13例(12.0%),食物嵌塞患者50(46.3%)例;108例患者總共缺失牙齒數為1547顆,人均14.3顆,缺失最多的為上頜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和下頜第一磨牙。余留牙健康狀況差,修復時要配合調牙牙合。牙病主要有:齲齒56例,牙髓病34例,牙周疾病88例。以上兩種或兩種以上合并患者38例。
對108例老年患者進行活動義齒修復69例(63.9%,其中全口義齒32例,上半口義齒例20,下半口義齒12例,贗復體5例),固定義齒修復39例(36.1%),共修復112個牙單位(男76個,女36個)。給予活動義齒修復的患者明顯多于固定義齒修復的患者。進行口腔修復后,經過3年臨床觀察,87例患者仍保持良好的口腔功能,有18例患者行再次治療。
3 結論
老年口腔修復是根據牙齒的生理學、生物學原則結合老年人的口腔情況進行治療,旨在延遲老年人的口腔衰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目前活動義齒修復是老年人口腔問題修復的主要途徑,主要包括修復和修復后護理兩方面。
本組患者的口腔檢查結果顯示:①患者普遍口腔衛生狀況不良,牙周炎患者無定期潔治的習慣;②余留牙的健康狀況差,有35.7%的余留牙需要充填治療、67.9%的余留牙有食物嵌塞癥狀、70.4%的余留牙有一個以上的Ⅰ~Ⅱ度松動、29.6%為Ⅲ度松動;③修復條件差,修復前需要調牙合。
重建、牙牙合曲線不良的矯正、防治牙間食物嵌塞及顳下頜關節病是老年口腔修復治療的特點[1]。修復須結合老年人的牙齒檢查情況,選擇不同的修復方案,如:固定義齒修復、局部或全口義齒修復、人造牙冠、種植義齒修復等。對老年患者采取何種修復方式要根據其全身情況、余留牙狀況和經濟條件而定。一般是首選固定義齒,若缺失牙齒過多或者游離端失牙,可選擇局部義齒修復或者聯合修復,若術者有并發癥或不能接受固定義齒,則選擇局部義齒修復,盡量保留余留牙。
對老年人進行口腔修復后需要給予健康口腔教育,使其培養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增強自我保健能力。世界衛生組織稱,老年口腔健康的目標是80歲口腔內有20顆自己的牙齒,稱之為“8020”目標。齲齒和牙周疾病是影響老年人口腔和全身健康的兩大疾病,也是老年人失牙的主因[2]。牙列缺失和齲齒不得到治療會影響營養成分的攝入,牙周病不治療會加劇牙齒脫落,牙周感染因子也會導致全身器官疾病如關節炎、心內膜炎、視網膜炎等。據研究發現,齲病和牙周病的預防和控制大多取決于個人的口腔健康習慣[3]。因此老年人如果加強營養、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定期洗牙,及時治療牙病和行口腔修復、按時復診、食物嵌塞者正確使用牙線,將對老年人的口腔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
老年人對就診普遍存在焦慮情況,原因包括害怕疼痛、對牙科器械衛生情況的擔憂、對治療是否帶來身體傷害等焦慮。醫生要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在就診前對老年人進行牙科知識宣教,解釋就診可能遇到的問題,利用專業知識打消患者的疑慮和擔憂,贏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醫師在治療時要采取有效的麻醉方式,參考患者的要求,選擇理想的修復體,使患者恢復自信和正常的社會生活。總之,對老年患者行口腔修復不僅需要醫師具備嫻熟的專業技能,還要求防治結合,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診治,兼顧老年人的身心需求,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治療水平,提高患者對口腔修復的滿意率。
參考文獻
[1] 趙鵬.602例老年患者口腔修復特點的探討與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8):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