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1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影院_中文字幕第2页_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_韩日成人av_欧美久久一区

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傳統工藝的傳承范文

傳統工藝的傳承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10-16 10:27:50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傳統工藝的傳承,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傳統工藝的傳承

篇1

1.1普通民眾對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高

目前,在民間走訪過程中,發現的一個普遍現象是大多民眾對傳統工藝的基本內涵不清,更別說對其所含內容和形式的了解了。其中,年輕一輩更是特別,他們普遍對民間藝術和工藝不感興趣,對傳統習慣、傳統習俗更是不屑一顧。普遍民眾眼中的傳統工藝僅僅指上一輩留下的民間習俗和習慣,是不需要花大力氣去傳承發展的。它們通常對傳統工藝包括在內的民間傳統文化知曉程度很低,對傳統工藝的傳承和發展對當今社會的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甚至還有少數人認為有些傳統工藝已經與社會脫節,與現代精神格格不入,會對社會發展產生消極影響。這些現象表明,當今的農民對傳統工藝的認識嚴重不足,作為民間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主體,保護傳統工藝的意識淡漠,沒有承擔起相應歷史責任的意識和驅動力。

1.2民間傳統工藝的繼承和發展工作的工作模式單一

如今,各地都紛紛興起文化強省戰略的熱潮,對于保護民間傳統工藝的意識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但是民間傳統工藝的繼承和發展工作模式過于單一,主要以旅游開發帶動文化產業開發的工作模式為主。這種工作模式雖然迎合了現代文化發展趨勢和旅游消費的潮流,但是由于太重視經濟利益的追求,忽視了社會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正在逐漸吞噬傳統社會結構特點和地方傳統工藝文化的獨特性,使它們被迫融入商業化和流行文化的洪流。在這個大趨勢下,人們對民間傳統工藝的繼承和發展工作變成了單一的追求物欲的行為,成為物質主義者用來謀取利益的工具。這種開發、繼承和發展民間傳統工藝的工作模式導致工作效果不盡如人意。

1.3傳統和現代的矛盾凸顯,對于民間傳統工藝進一步發展的科研創新滯后

民間傳統工藝屬于傳統文化,而傳統文化是相對于社會主流文化的弱勢文化。在如今現代文化蓬勃發展、西方文化強勢沖擊的形勢下,民間傳統工藝的繼承和發展工作顯得極為重要。但是,如今在民間傳統工藝的繼承和發展工作中,保護、繼承和發展的主體仍是老一輩,而自小接受現代文明熏陶的年輕一代不愿耗費精力去投入民間傳統工藝的繼承和發展的實踐,使這項工作陷入后繼無人的境地。同時,為了實現民間傳統工藝的繼承和發展工作的深化開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是必由之路。但是目前來看,我們對于民間傳統工藝進一步發展的科研創新滯后,科研意識不強,科研經費不足。

2、民間傳統工藝的繼承和發展工作的新思路

2.1加大對民間傳統工藝的宣傳力度,提高民眾對傳統工藝的認同度

為了增強普遍民眾對傳統工藝的保護意識,提高對自身民間傳統工藝的價值和情感認同,要通過各種渠道,利用各種形式來加大對民間傳統工藝的宣傳力度。首先,借助廣播、電視、網絡等多媒體技術,進行民間傳統工藝的基本知識的傳播。其次,還可以舉辦各種傳統工藝競賽來激發民眾對傳統工藝的喜愛和保護意識。最后,民間工藝展也是能夠向外界展現民間傳統文化魅力和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好方法。

2.2創新民間傳統工藝繼承和發展機制

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要不斷創新民間傳統工藝的繼承和發展工作的體系和機制,形成制度體系保證。政府應該為民間傳統工藝的繼承和發展工作提供資金、人才、技術支持,鼓勵支持民間傳統工藝保護組織開展活動。從社會、政府和企業三個來源進行資金的籌措,拓寬投資渠道,為社會力量自發舉辦相關傳統工藝宣傳活動提供平臺;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按實際情況申請和分配籌措的資金,補助、扶持優秀的民間傳統工藝,給予掌握獨特傳統民間工藝的傳承者充足的物質獎勵,以激起農民保護傳統工藝的熱情;建立健全相關組織和實施機構,明確各部門職責,加強對民間傳統工藝的繼承和發展工作的領導。

2.3以人為本,注重農民主體地位

民間傳統工藝的繼承和發展工作要以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思想,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全面協調可持續。要以人為本,重視農民作為民間傳統工藝的繼承和發展工作的主體地位,逐漸形成完善的人才供給和培養機制。我們要清晰的認識到,廣大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人。只有激發農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才能調動農民投身于民間傳統工藝的繼承和發展工作的積極性。因此,要重視民間工藝藝人的骨干作用,形成有效人才培養機制。

2.4國家加強立法,實現有效監管

國家要通過立法等形式形成有效的監管機制。國家立法機關要根據民間傳統工藝發展現狀,綜合現有法律,制定出合理的保護條例,切實保護好珍惜的傳統工藝不受非法侵犯。

3、總結

篇2

關鍵詞:工藝美術 傳承 保護 文化內涵

檢 索:.cn

所謂傳統工藝美術,是指在在手工業時代形成,集實用與美的結合為一體的設計和造物。相對現代大機器工業而言,尤其是指那些手工技藝強、并具有一定藝術性的傳統型產品。隨著商品經濟時代的到來,許多傳統工藝美術,在人們看來因為不能創造直接的經濟效益而逐漸衰落,甚至失傳。

傳統工藝美術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傳統藝術的一部分。建國以來,在政府的重視下,傳統工藝美術經歷一個較長的快速發展時期,與傳統工藝美術有關的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傳統工藝美術在社會發展中體現了較高的產業價值、就業價值、市場價值和文化價值。隨著經濟市場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傳統工藝美術在經濟效益與傳承保護之間迷失了最佳的平衡點,出現了一些矛盾和問題。

一、傳統工藝美術傳承與保護中的三個問題

(一)急功近利,過分強調經濟效益,對文化內涵逐漸淡漠,對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政策落實不到位。傳統工藝美術實際上是“物質和非物質”的兩重屬性。傳統工藝美術的物質屬性表現在它的實用價值、經濟價值;其非物質價值在于其藝術價值、文化特色和文化傳承。誠然,工藝美術是造物的藝術,經濟性是其根本屬性,但我們不能因此忽略了工藝美術,尤其是傳統工藝美術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內涵,是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凝結而成的“物的載體”。工藝美術是不斷發展的,失去了內涵的不斷充實,實際上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傳統工藝美術就真正變成了“化石”而僵化。越是在經濟不斷發展的時代,越應該強調傳統工藝美術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實現產業價值與文化價值的統一。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不斷從政策、技術、制度等各層面摸索有價值的途徑。

自從1997年國務院頒布《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至今,已有9個省市頒布了相應的地方保護條例或辦法。從省市數量上看,各地對傳統以美術的重視程度是不夠的。在這方面,日本有些經驗是值得借鑒的。從1974年到1977年,日本47個府道縣都制定了傳統工藝和傳統工藝傳承者的保護辦法。工藝美術大師和傳承者本身承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應該有給予更加有力的政策保護和資金支持,對于繼承人的培養也應有更多政策上的支持。

(二)傳統工藝美術傳承與保護的途徑狹窄,效率不高。從人的方面看,傳統工藝美術主要通過傳統的 “師徒制”來完成,工藝美術高校中,真正的傳統工藝的人才培養和教學很少。傳統師徒制的優勢在于直觀、深入,經過多年的學習,能夠掌握工藝的精髓。但是,在現代經濟社會,這種形式暴露了其嚴重的不足。一方面,傳承的效率較低,一個師傅所能帶的徒弟數目有限,而且要一直跟在師父身邊多年才能掌握工藝與技巧;另一方面傳統師徒制往往使學徒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文化知識的學習和藝術修養的提高。而在現代社會,經濟基礎不斷加強的一個作用就是,人們對精神的追求不斷提高。缺乏藝術修養和文化只是的工藝美術從業者,很難真正理解傳統工藝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更不要說進行創新與升華。從物的方面看,目前傳統工藝美術傳播的途徑比較窄,沒有形成成熟的模式,工藝美術與生俱來的人文氣息被現代工業沖淡。在手工藝的時代,人們對工藝美術有著天然的親切感,因為手工藝的作坊可能就是自己的左鄰右舍。在大工業時代,設計、生產者與購買、使用者的人文紐帶被機器、流水線、市場隔斷。往往僅限于政府或者行業所組織的一些活動,或者與工藝美術作品和作者有短暫的接觸,沒有形成立體化的傳播途徑,很更深層次的了解形式。人們對傳統工藝美術的接觸和了解是非常淺的。

(三)技術更新與傳統工藝的保護存在矛盾。傳統工藝美術承載著民族文化,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性質,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工藝上的。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傳統工藝美術作品在材料的選擇和制作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處置方法,這些技巧和方法本身承載著重要的傳統文化的信息。另一方面是美學上的。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隨著社會形態的變遷,與其他藝術形式一樣,工藝美術也融合了各個時代的美學特征,逐漸發展到今天,承載了歷史的藝術積淀。現代技術的出現,給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與保護帶來的更多的可能,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傳統工藝已經形成的整套程序,面臨著更加快捷、高效,但更工業化的生產與加工方式的沖擊。美學上,時代的發展,外來文化和新時代文化的強烈沖擊,使傳統工藝美術在潛移默化中逐漸融入了更多“非傳統”的因素。另外,每一個傳承者都處在現代傳播媒介的影響之下,不可能不受到影響。我們看到為數不少的真正的真正的傳統工藝在“技術革新”的浪潮中失傳,真正的精品卻沒有出現。怎樣真正從現代技術和文化中更好地發展傳統工藝,而不是完全的放棄傳統工藝看似“吃力不討好”的固有加工程序,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對于傳統工藝美術傳承與保護的幾點建議

(一)改進傳統工藝人才培養的模式與途徑,培養更多既能傳承文化精髓,又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新時代傳統工藝美術人才。文化素質一直是是傳統工藝傳承者的一塊短板。探索一條將傳統工藝美術的人才培養與美術高校對接,形成融合現代教育與傳統工藝優勢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許多高職類院校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的“大師工作室群”,目前已經建立了湘繡、竹藝、陶瓷、根藝四個大師工作室,聘請了劉愛云、劉宗凡等國家和省級工藝美術大師主持工作室。學院將傳統工藝類專業如工藝品、陶瓷等專業的部分主干專業課程融入大師工作室的運轉。大師工作室成為一個集專業教學、社會服務、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多種功能于一身的平臺。推行“現代師徒制”,有機融合高校的現代教育資源和工藝美術大師的高超技藝,培養既具備較高的現代文化素養,有能較為深入的掌握傳統工藝的“現代型”工藝美術傳承者,使傳統工藝美術后繼有人。這些新時代的傳承者,從大師那里學習到了傳統工藝美術的精髓,又具備現代的眼光和意識,將文化傳承和經濟效益融合起來,目前來看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所培養的畢業生已有一屆,畢業生質量較高。

(二)從制度、技術、傳播等各種層面和各種途徑,為工藝美術提供更好的發展平臺。一方面原有的制度和政策必須進一步加強落實。比如1997年頒布的《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需要更多地地方政府認真進行落實和貫徹;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在這方面,日本的“雙軌制”,值得借鑒:一方面從政府的角度高度重視傳統工藝美術和傳統工藝美術人才的保護與傳承,另一方面也努力發展現代技術,“雙軌”并行,各行其道。

現代技術的不斷發展,為我們進行傳統工藝美術的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了新的可能。比如三維數字化技術的出現,就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機遇。三維數字化技術在醫療、機械、農業等各個方面都已經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上已經得到了初步的使用。利用三維數字化技術,可以以數字化的形式記錄傳統工藝美術的全部工藝流程,使傳統工藝的傳承不再完全依賴人。同時,三維數字化海量的信息量、高速的傳播速度和靈活的傳播方式,可以更加高效的實現傳統工藝的傳承。三維數字化技術可以提前模擬加工的效果,為工藝的修訂和改進提供了更加低成本、高速度的參考。利用三維數字化技術開發模擬軟件,可以開發實踐資源庫,使學習者在沒有專業師傅的情況下,進行一部分的練習和實踐,在時間和空間上拓展了學習,提高了學習效率。三維數字化技術還可以應用在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播上,以動畫、多媒體等現代青年人更加喜歡的形式進行傳播,有利于年輕人愉快的接受。三維數字化技術的特點,決定了它很方便在互聯網上進行傳播,也拓展了它的傳播途徑,提高了傳播效率。三維數字化技術還能非常高效的對傳統工藝美術實現信息保存,即是有少部分工藝流程和作品失傳,也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重現,并實現恢復。

(三)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繼承與改進、創新并重,形成新時代傳統工藝美術發展的新思路。在認真繼承傳統工藝美術作品的工藝、美學優點的基礎上,打破固有思維,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嘗試。認真的學習和繼承傳統工藝是一切創新的基礎。幾千年的歷史,我們的傳統工藝美術創造了足以自豪的精美作品和高超技藝,深入學習、研究這些工藝和作品,是現代工藝美術繼續發展的基礎。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需要探索一條將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市場經濟相融合的新路徑。以真正精美的工藝和更高的美學內涵創造更高的價值,從而實現經濟效益與文化傳承的雙贏。

創造品牌也是工藝美術傳承、傳播、創新的重要途徑。在商業領域,國家有針對“中華老字號”的保護性政策,在工藝美術領域我們也可以創造自己的“中華老字號”,樹立品牌價值,真正做出精品,形成競爭優勢,不僅在國內發展,更要走出國門,成為創造經濟價值,傳播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品牌戰略的另一個優勢在于有利于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結論

時代的發展給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與發展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應該在認真繼承和保護傳統工藝美術的基礎上,為實現傳統工藝美術的不斷發展,從制度建設、人才培養、技術平臺、傳承方式等各個方面探索新的路徑。實現傳統工藝美術的良好傳承和不斷創新,實現經濟效益和文化傳承的統一,為社會主義文化繁榮做出貢獻,使我們共同的責任所在。

參考文獻

1 李硯祖:《物質與非物質: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發展》,《文藝研究》,2006(12)。

2 朱春桃:《傳統工藝美術需要繼承和創新》,《中國國情國力》,2009(5)。

篇3

關鍵詞:傳統手工藝;振興;文化軟實力

作為刻上深厚文化基因的傳統手工藝,折射出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百態。目前,面臨不少保護與振興的困境,本文試論述之。

一、傳統手工藝面臨的問題及發展困境

(一)融資難

目前,在傳統生存的這些手工藝一般都是小作坊,由于資金的匱乏很難在市場上有一個穩定的發展方向。基本上是自家攢下的錢,來維持手工藝的生產,融資相當困難。一方面是由于我國民間手工藝的生產基本上集中在農村,經濟相對落后,決定了生產者的融資條件;另一方面,從政策上,傳統手工藝的資金輔助體系不完備,缺乏相應的政策及專項資金的支持。

(二)銷路窄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雖然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產品技術的革新,但是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與發展卻相對落后,民間工藝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這種現狀直接造成了我國民間工藝很難找到常規的銷售渠道。有的只能在較小的范圍內進行直接銷售,有的只能通過關系進行介紹。

(三)缺乏繼承人

在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同時,大量的農民工涌向城市,因此造成了從事民間手工藝人越來越少,對民間手工藝發展感興趣的人也少之又少。傳統手工藝的人才供給危險日益加劇。

(四)缺乏有效的法律保護和存在制度性困境

由于傳統手工藝本身的特點,傳統手工藝的保護缺乏有效的法律細則,并且存在支付不完善,體制不健全等多種困境,直接制約了傳統手工藝的振興,同時,科技和知識產權等現代制度沒有在傳統手工藝上得到很好的實施,更加劇了其邊緣化的趨勢。

二、保護、傳承及振興傳統手工藝之對策分析

鑒于以上原因的分析,筆者認為,對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并振興必須多管齊下,樹立戰略思維,采取綜合措施,多方聯動,方能讓古老的手工藝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一)樹立保護傳統手工藝的思想意識,開拓融資渠道在我國發展城鄉統籌發展的同時,我們要從思想上正確認識民間手工藝對推動區域化經濟發展,提高農村生活水平,解決農村人口就業問題的重要意義。更新觀念,使人民增強對民間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認識民間文化的價值,提高民間手工藝文化的保護意識,增強人們傳承和發展民間手工藝文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轉變思想,帶動傳統手工藝的發展,保護其特色文化;開拓融資渠道,擴大傳統手工藝的生產規模,實現產業化的發展。對于樹立保護傳統手工藝的思想意識,就要加大宣傳力度,使人們感受到民間文化的需要發展、需要繼承、需要科學;對于開拓融資渠道,就要向傳統手工藝的生產者提供優惠的貸款政策,建立面向傳統手工藝服務的金融服務渠道。

(二)培養傳統手工藝的繼承人才

如何走出傳統手工藝逐漸失傳的困境,必須加大投人力度和努力培養繼承人等方面狠下功夫。首先,當地應成立專門傳統手工藝的培訓組織,向年青人提供手工藝的技術培訓。其次,可以在技能學校中設置民間手工藝的專業課程,提高現代人對傳統手工藝的認知度及學習意識。

(三)建立現代化的營銷體系

影響傳統手工藝產業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其現代化的營銷體系的建立。現代化的經營理念,告訴我們,傳統手工藝的長久發展需要勾勒富有效率的現代化營銷體系。首先,實施品牌經營。日益進展的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趨勢,使得品牌作為企業經營活動中一般不可阻擋的力量滲透到世界經濟的各個角落。而目前,我國傳統手工藝真正實施品牌管理經營的較少,傳統手工藝的特色文化沒有得到象征。因此,實施品牌戰略要進行傳統手工藝的品牌定位,將其推向市場,對其特點、品質、文化等給予明確的界定。其次,建立合理的營銷渠道。我國傳統手工藝的銷售方式滯后、渠道較少,與現代化的營銷渠道有著很大的差距。要想讓我國傳統手工藝走出民間、走向城市、走向世界、就要建立合理化的營銷渠道。

(四)從政策上扶持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產業化

首先,加強對傳統手工藝的非物質文化的立法保護,為傳統手工藝的發展能夠提供長期有效的保護措施。其次,要以政府為主導,從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上對民間手工藝的傳承與產業化給予支持和投入,提升傳統工藝在的認知度,加快國際工藝產業化發展,創造一個良好、和諧的交流平臺和機制,使各國人民之間經常能相互了解和觀摩不同制度、不同文明國家的民族文化民間工藝。

(五)加強立法工作,使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傳承和振興走上法制化道路。法律是最具權威性的制度,是保護傳統手工藝最重要的一道紅線,只有將保護上升到立法的高度,給予能工巧匠者一定的生活保障,讓那些優秀的傳統工藝后繼有人,才能真正有效地保護我們的民族傳統手工藝。

(六)持續不斷進行創新,為傳統手工藝的振興插上騰飛的翅膀。民族傳統手工藝需求量的減少和市場的縮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其自身缺乏創新能力,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推陳出新”。適者生存是永不變的規律。創新并不是讓民族傳統手工藝面目全非,而是在保持其面貌特征和原有內涵的基礎上加入一些新的元素,作出一些創新的嘗試,使其更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只有不斷地把蘊藏在民族傳統手工藝里的文化資源挖掘出來,創新發展,開發具有時代特色的產品,打造民族工藝品牌,才能使民族傳統手工藝得到更好的發展與保護。

結語:

文化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有其自身所處的不同社會語境。當代文化的生成并不意味著要全面排斥否定傳統文化的存在,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手工藝,根植于傳統文化,但是也要逐步適應社會與時代的新變化。如果我們能夠從不同學科,更多角度來關注傳統手工藝在當代的發展,相信傳統工藝文化理論將會逐漸充實,傳統手工藝傳承與發展之路也將愈走愈暢。(作者單位:安徽醫科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關于傳統手工藝保護與傳承的思考.高月紅,《甘肅科技縱橫》[J]2007第5期

篇4

關鍵詞:傳統工藝美術;現代設計;傳承價值

一、引言

作為中華民族長久歷史沉淀成果的傳統工藝美術,經歷了時代的變遷,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我國的傳統工藝美術逐漸失去了以往的影響力,但是,它對于現代設計仍然有著深遠的影響。現代設計在經歷了短時間的發展之后,很快在于傳統工藝美術的博弈中占據上風,憑借自身強大的功能以及便利生產占據了絕大多數市場。但是,文化底蘊是現代設計的弱勢,尤其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于精神文明的需求增加,對于產品的文化內涵的要求也相應提高了,加上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相應的措施保護,傳統的工藝美術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并逐漸得到認可。

二、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歷史

傳統工藝美術擁有長久的發展歷史,自新石器時期開始,原始陶器的產生標志其正式走向大眾,之后的青銅工藝的發展成為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關鍵。秦朝時期,傳統工藝美術在實用性的基礎上,根據當時的民族融合的大背景帶有相應的特色元素。而唐宋時期的中外交流通暢,國外的文明傳入中國,工藝美術也在與外域文明的碰撞與交流中得到發展,尤其在這一時期佛教的傳入和發展使得這一技術帶有精神信仰。唐宋之后的明朝和清朝,傳統工藝美術影響范圍進一步擴大,種類迅速增加,而且技藝精湛,不幸的是,在清朝后期,長時間的戰爭混亂嚴重影響了工藝美術的發展。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的傳統工藝美術不敵現代設計而逐漸喪失了市場競爭力,加上其本身的制作工藝繁瑣,傳統工藝美術的新生力量逐漸減弱,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由于現代人對于精神文明的需求,傳統工藝美術深厚的文化底蘊一定會再次吸引人們的注意,發揮自身特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優勢,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三、現代設計與傳統工藝美術的區別

傳統工藝美術在不斷創造的基礎上,按照審美原則,將物質與對美的追求結合起來,反應了時代特色。而現代設計在追尋美的基礎上,對于實用性的追求增加,更加符合現代社會對于實用性的要求,有觀點這樣展現兩者之間的區別:傳統工藝美術是復古的體現,而現代設計則是時尚的代名詞。盡管這一觀點并不完全準確,但是其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因此,現代設計一度占據了絕大多數市場份額。傳統工藝美術更多的是強調對于文化的傳承,它對于文化內涵的追求和對藝術獨特性的推崇使其受眾較小,但是隨著物質文化的豐富,精神追求逐漸成為人們的目標,傳統工藝美術有望再次煥發生命力。

四、傳統工藝美術在現代設計中的傳承價值

雖然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在實用性上側重程度不同,但是從長遠來看,現代設計可以說是傳統工藝美術的現代化形式,是對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與發揚。

(一)傳統工藝美術對現代設計的文化價值

作為生活與藝術的結合,傳統工藝美術既展現了人們對于美的追求,也顯示了審美和生活狀態的變化。通過對莫伊時期的傳統工藝美術的研究可以了解在這一時間段里人們的生活場景與時代特征。我國地域廣闊,有著種類繁多的帶有民族特色的工藝美術,像景泰藍、脫胎漆器等都是優秀的工藝美術代表作,展現出其所在時期的文化繁榮景象。現代設計起源于西方,隨著文化交流逐漸邁入我國,并在傳承傳統工藝美術的基礎上,獲得了自身的強大生命力。縱觀現代設計的發展史,只有將傳統工藝美術的文化內涵融入到現代設計的文化理念,才能更好地推動現代設計的發展,使之滿足人們的精神文明需求。

(二)傳統工藝美術對現代設計的的精神傳承價值

傳統工藝美術反映了中華民族長時間的對于真善美的文化精神的探索,其發映出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謙讓、和諧的文化精神。現代設計起源于西方,因此,需要對其進行本土的改造,使其富有本土的精神內涵,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理念,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五、結論

現代設計的引入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是由于其缺乏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需要。因此,需要將傳統工藝美術的理念和文化內涵融入到現代設計中去,使之更好發揮價值。

參考文獻:

[1]趙岳峻,陳曦.現代設計傳承傳統工藝美術的意義解讀[J].大舞臺,2015(03):83-84.

篇5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技藝;馬尾繡;水族

中圖分類號:F76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12)02-0017-06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0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民族村寨文化遺產保護與社會發展案例研究”(項目編號:10CG1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王彥(1976-),女,河北保定人,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民族服飾。北京 100009

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對文化遺產表現出了更多的反思與自覺,2003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人們的目光由物質性的、有形的、靜態的遺產,延伸到非物質性的、無形的、動態的、記憶的遺產,顯示出當代人對歷史文明整體的認識向前邁了巨大的一步”[1]。作為文化遺產的大國,2004年8月,我國正式加入了這一公約,并于2005年3月頒布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從國家的高度確立了對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政策。2011年6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施行,以法律的形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工作的有效實施提供了保障。隨著“非遺”項目普查與申報工作的展開,各地先后設立了相應的機構,調撥人力、物力專門從事“非遺”保護工作,每年的“文化遺產日”,各地的展覽、展示、演出活動絡繹不絕,圍繞“非遺”主題的各種大型節會此起彼伏。①在文化遺產領域形成了“全民非遺”的態勢,這一態勢的最大推動力就是各級政府。

我國政府在“非遺”保護中的主導地位是由最初確立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②工作原則所賦予的。在這一工作原則下,政府全面參與了“非遺”保護的各個環節,直接構建了我國的“非遺”保護體系。各類“非遺”被納入這一體系之中,其傳承發展的情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非遺”的一個重要部分,手工技藝也自然進入到這一進程之中,開始了“非遺化”的傳承發展道路。本文以水族馬尾繡技藝進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為時間節點,考察這一技藝在政府主導的保護工作體系下的發展現狀,試圖探討在“非遺”保護的大環境下,傳統手工技藝的生存發展之路。

一、“非遺”前的馬尾繡與水族傳統生活

水族馬尾繡因歷史悠久、針法古樸而被喻為“刺繡中的活化石”,其主要流傳地為貴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三洞、中和、水龍、廷牌、恒豐、塘州、陽安等地[2]。馬尾繡的獨特材質和工藝使其作品飽滿清晰,呈現出特有的浮雕質感,華貴穩重的配色、大氣流暢的線條、飽滿神秘的紋樣沖擊著人們的視覺感官,顯示出與眾不同的魅力。在其流傳地區,馬尾繡是人們服飾及各類生活用品中的主體裝飾,包括女性圍腰的胸前繡片(也稱為胸牌)、繡花鞋、繡花背包、童帽、背帶、枕頭、被面等。人們認為在衣服上裝飾馬尾繡的各種吉祥圖案,可以“保佑外出趕場、走親戚、做活時一切順利,天黑也不怕,哪怕是帶著這些圖案的衣服放在一邊,只要能看見就能護佑自己”,背帶上裝飾馬尾繡 “把孩子放在一邊或背上外出時就可以保佑孩子,不怕蟲、安全、聰明、不生病、不膽小”,孩子長大后,“把背帶留在家里也可以繼續保佑孩子,還可以傳給孫子”,馬尾繡的花鞋會“保佑穿著的人走路快、腳不痛、身體好,穿著去干活,保佑順利,有好收獲”。③

水族的聚居區江河溪流交錯,夾雜著若干起伏的丘陵、平壩、河谷和山脊,人們多依山傍水而居,長期生活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生產生活資料以自給為主,縫衣繡花曾是女性們的必修課,而馬尾繡更是女性在出嫁前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其工藝的好壞是當地評價女性的一個重要尺度。在這種環境和認知下,一代代的水族女性自小看著長輩們刺繡、縫制,自然習得了工藝中的各個環節,記取了歷代傳承的紋樣配色。心靈手巧的女孩,在十幾歲時就可以獨立完成繁復而精美的馬尾繡背帶,她們的作品率真而充滿生命力,表現出強烈的地方色彩,體現了世代相承的文化積淀。

然而,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外來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念的輸入,人們的價值取向逐漸發生變化,大量青年外出務工。“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不僅商品極大的豐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傳統工藝所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基礎受到了極大的動搖”[3],自制的民族服飾漸漸被方便購買且價廉的成衣替代,女性不再把學習馬尾繡技藝當作必然,和許多古老的工藝一樣,馬尾繡的需求減少,原本有限的本地市場進一步縮小,隨著老藝人的辭世,制作技藝曾一度出現了斷層,馬尾繡的自然傳承嚴重衰落。

二、“非遺”后的政府介入

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三都申報的水族馬尾繡名列其中。自此,“非遺”的概念逐漸為當地各界了解和接納,保護和利用好“非遺”也成為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同年,貴州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設貴陽至廣州高速公路和快速鐵路的重要決策,三都縣作為‘兩高’進入黔南州的南大門,交通得到改善的同時面臨重大發展機遇。要想抓住這一契機實現興縣的目標,必須充分利用本土資源。作為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三都擁有獨特而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將這些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的前提是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而以馬尾繡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保護的關鍵環節便在于傳承。為此,當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機構和政策的保障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明確了地方政府的作用,提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結合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組織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宣傳、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4]。作為某一地域的權力部門,地方政府的認知與決策對當地傳統手工技藝的興亡起著關鍵作用。

2008年,三都縣成立馬尾繡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民間藝人培訓五年發展規劃》,由縣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牽頭,縣扶貧辦、民宗局、經貿局、旅游局 、文廣局、文聯等多家單位共同參與,明確了“進一步保護、開發和弘揚水族馬尾繡工藝,全面提高馬尾繡制作水平和營銷能力,培養造就一批優秀的馬尾繡制作民間藝人”④的指導思想,表現了當地政府對本地傳統手工技藝的重視。

(二)培訓班成為技藝傳承的重要方式

2007年至2011年,三都縣每年都會舉辦馬尾繡培訓班,其中既有普及型的“農村水族婦女馬尾繡技術培訓班”、“馬尾繡鄉土人才培訓班”,也有針對技藝能手的提高型“能工巧匠馬尾繡高級培訓班”。

普及型培訓招生,自由報名,基礎不限,旨在提高馬尾繡技藝傳承的廣度。從近幾年的培訓情況來看,當地婦女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以“2010年水族馬尾繡鄉土人才培訓”為例,該培訓共在中和鎮妙良村、三洞鄉喬村、板龍村、水根村、水龍鄉政府、廷牌鎮政府、塘州鄉安塘村等地設立了七個培訓點,學員總數達529人,開設了水族發展史、水書文化,馬尾繡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馬尾繡市場需求分析和價格因素,馬尾繡制作工藝,馬尾繡圖案設計,馬尾繡原料的挑選和色彩搭配,旅游商品的特點和發展方向,馬尾繡創業店面的設計和銷售等八門課程,考慮了民族文化與傳統手工技藝的關聯。全部課程由本族教師雙語教學,并為每位學員免費提供記錄本、繡花絲線和家織繡花底布等學習資料⑤。

提高型培訓重點選拔基礎較好的水族女性,以加強馬尾繡技藝傳承的深度,比如,2008年7月的“能工巧匠馬尾繡高級培訓班”,其學員主要為省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以及從事馬尾繡五年以上的技藝能手;2009年,縣里組織10名馬尾繡民間藝人赴云南楚雄、大理、麗江等地進行為期六天的實地考察學習。深度的培訓為技藝能手們開闊了視野和思路。

(三)提升優秀藝人的地位和影響

針對歷屆受訓學員的優秀作品,主辦方統一裝裱,并舉辦專題展覽以示鼓勵。除縣級評比外,三都縣還選拔、推薦能工巧匠參加全省賽事。在2006年首屆“多彩貴州旅游商品兩賽一會”總決賽中,三都水族選手韋桃花的馬尾繡作品奪得“貴州名匠”特等獎,位列百名之首,不僅為三都縣贏得了榮譽,也對馬尾繡技藝的傳承產生了積極影響。

馬尾繡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后,各級傳承人的推薦與評審工作也逐步展開,目前馬尾繡共有3位省級傳承人,10位州級傳承人,56位縣級傳承人。此外,三都縣還啟動了民間藝人專業技術等級資格評審工作,根據2008年12月貴州省民間藝人專業技術等級高級評審委員會評審結果,全縣已有27人獲得了高級專業技術等級資格、7人獲得中級專業技術等級資格、183人獲得初級專業等級資格,馬尾繡藝人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四)擴大馬尾繡的社會認知度和需求

除舉辦相關培訓和比賽外,三都縣近年來的大型節慶活動為水族馬尾繡搭建了推薦和展示的平臺,如:在中國-水族-文化旅游節、50年縣慶、黔南州第三屆旅發大會暨中國水族文化旅游節等活動中,身著馬尾繡盛裝的水族男女組成表演方陣,以其規模和特色吸引了各方的關注,“除馬尾繡方陣外,所有的縣領導和機關干部都穿馬尾繡服裝”,并將馬尾繡“作為對外交往和大型活動的禮品”[2]。這不僅宣傳擴大了馬尾繡的對外影響,同時也提高了當地水族群眾對馬尾繡的認識,增強了自豪感,并在客觀上擴大了馬尾繡制品的社會需求。

三、“非遺”后的馬尾繡傳承

政府引導和各項保護措施培育和擴展了馬尾繡的新興市場,促進了人們對本民族文化遺產的價值認知和文化自覺,為馬尾繡的傳承帶來了新的社會情境。

(一)傳承主體學習熱情增長

在政府宣傳和經濟效益的雙重作用下,當地婦女對馬尾繡這一傳統手工技藝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認知,越來越多的人重新開始刺繡,對相關的培訓和學習持有較高的熱情。例如:在三都中和鎮妙良村,共有60余人參加了“2010年水族馬尾繡鄉土人才培訓”,村內女孩子13、14歲開始學習馬尾繡,不算50歲以上的(因眼花而不再適宜刺繡)女性,現有80多人能做馬尾繡,并有一位州級傳承人。這種氛圍也帶動了原本沒有接觸過馬尾繡的外來人員,一些嫁到水族地區的其他民族婦女主動參加培訓,自愿學習這一技藝。

(二)傳承人積極發揮帶動作用

馬尾繡列入“非遺”項目后,得到了多方的關注,各級傳承人除了提高自身的作品水平外,還在政府的鼓勵和扶持下大膽嘗試,由馬尾繡的制造者、傳授者轉變成為經營者和宣傳者,在更大范圍內帶動了當地婦女對馬尾繡傳承的積極性和信心。

省級傳承人韋桃花、宋水仙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兩位心靈手巧的藝人,從小跟隨長輩學到了一手好技藝,盡管成年后的經歷各異,但對馬尾繡的執著相同。韋桃花曾在省內外賽事中多次獲獎,精湛的技藝與各項榮譽為她贏得了更多的關注與支持。她于2009年和2010年兩次獲得貴州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的扶持(3萬元)。在多方幫助下,她的事業越做越大,2010年8月,她投入20萬元成立了三都縣桃花馬尾繡藝術品制作有限公司。宋水仙曾作為傳承人的代表,先后參加北京中國博物館博覽會、上海世博會、臺灣文化民俗觀光博覽會等,向各地觀眾宣傳和展示馬尾繡的魅力,并陸續收集數千件馬尾繡作品,在經營馬尾繡品的同時,開辦家庭博物館供人們參觀。

傳承人對馬尾繡的熱愛與堅持,不僅改變了自身的生活,在擴大經營的過程中還吸納了一批水族姐妹跟隨她們學習、制作馬尾繡,促進了馬尾繡在當地的群體傳承。

(三)商品化經營帶來的改變

傳統的馬尾繡是水族人服飾及生活用品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以自家生產制作,親友間互相贈送為主,少量的作品在集市上銷售給本地人。而今,大量馬尾繡制品進入市場,進行商品化經營。三都的馬尾繡銷售主要形式有 “馬尾繡協會為大家找銷路(三都現有兩個馬尾繡協會,分別在中和鎮和三洞鄉板龍村);專門從事馬尾繡收購加工的經紀人和馬尾繡專賣店;城鎮人、外來旅游者零散購買紀念品、禮品;本地人的購買需求”⑥等幾個方面。

商品化經營擴大了馬尾繡的需求和銷量,使當地部分水族家庭的經濟來源發生了結構性變化,很多女性從農業生產中脫離出來,專心制作馬尾繡,成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在生活中男性的態度也逐漸發生轉變,比如在三洞鄉板龍村,以前男性很少做活,婦女既要下地種田,又要喂豬、帶孩子等,隨著村內馬尾繡事業的不斷發展,男性能夠積極配合女性,分擔家務,使她們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和制作馬尾繡,馬尾繡讓水族婦女獲得了更多尊重,家庭和社會地位明顯提高。此外,一些原本打工的婦女也不再外出,而是重新拾起了針線,她們認為“在家里做刺繡就能有收入,又可以看護孩子和老人”[5],這在客觀上促進了當地農村家庭和社會的穩定。

四、馬尾繡制品自身的變化

近年來,馬尾繡的功能已逐漸由傳統的實用生活物品,拓展到工藝裝飾品、旅游紀念品、特色禮品等多個方面,成為三都縣標志性的民族工藝產品。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馬尾繡制品的內容、形制也在發生著變化。

(一)紋樣在繼承中創新

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馬尾繡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與各種吉祥紋樣,映射著水族人的審美心理。馬尾繡的傳統紋樣以動植物和自然力量為主,如:鳳鳥、蝴蝶、蝙蝠、螺螄、馬、花草、雷電、日月等,它們或者與水族人的生活密切相關,或者蘊含了古老的神話傳說,記錄并傳遞著人們求吉祈福的心愿。隨著信息源的增加,水族女性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來觀念和文化的影響,在繼承傳統內容的同時,一些刺繡者積極嘗試,把生活中見到的場景,對事物的美好想象,甚至是電視中的景物引入到自己的馬尾繡中。在培訓班的學員作業中,有些作品直接將所學的水書吉祥文字作為主紋;有的把生活中的水族男、女青年當作表現對象;有的描繪了記憶中的特殊場景。在馬尾繡的服飾中也不乏創新的紋樣,如廷牌鎮訪談對象所展示的盛裝中繡飾了獨特的人物、頭像,其造型生動、簡練,富有創意。和許多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作品一樣,馬尾繡是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整體,但同時它的每件作品又是獨一無二的,體現了每位創作個體的藝術積累和所見所感,因此不同時期的作品會呈現出各自的風貌。

(二)形制在生活中流變

隨著生活方式和觀念的改變,水族馬尾繡作品的形制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按照存在狀態,大概可歸納為四種情況:

一是逐漸消亡類,如枕頭、被面的裝飾。在九阡鎮水各村的水族文化展廳內展示著枕面和被面鑲飾馬尾繡的實物,但在水族的生活中已很少見到。

二是演變并存類,如繡花鞋。馬尾繡翹尖花鞋是水族服飾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今,傳統的納底繡花布鞋依然存在,但喜愛新樣式的中青年女性將馬尾繡與高跟鞋相結合,利用成品高跟鞋底輔以手工繡花鞋面,加工成為水族地區特有的馬尾繡高跟布鞋⑦,其中的紅地繡鞋更成為縣城女性結婚時的首選。

三是保留繼承類,如背帶。馬尾繡背帶,水語稱為“歹結”,工藝精美、繁復,堪稱水族馬尾繡的代表作,僅背帶蓋部分就由20個馬尾繡片組成。水族地區至今還保持著送背帶的習俗,當姑娘出嫁后生第一個小孩時,娘家人一定要送上一床馬尾繡背帶,祝福女兒婚姻幸福,祝福孩子吉祥安康,自家不會做的也要買來送。因而在鄉間集市上至今仍有馬尾繡背帶的交易,這一形制的作品得到了較好的繼承。

四是延伸拓展類,如盛裝衣飾。馬尾繡流傳地區的傳統女性盛裝只在圍腰上裝飾馬尾繡胸牌,而近幾年隨著人們對馬尾繡價值認知的提升,馬尾繡裝飾拓展到了領襟、袖口、褲腿等部位,人們在節慶和重要場合時以穿戴自己繡制的馬尾繡盛裝為榮。與此同時,部分商品化的馬尾繡作品形式發生了轉化和延伸,加裝鏡框的繡片、大型壁掛等純裝飾類制品應運而生,甚至出現了為企業定制的產品商標,馬尾繡被帶入了更為廣泛的應用領域。

五、馬尾繡保護與傳承的思考

馬尾繡不僅是一項傳統手工技藝,更是水族的文化血脈,在一代代的作品中傳遞著祖輩的歷史和情感,與一些民族地區所傳承的刺繡作品趨于簡化和雷同的狀況相比,水族馬尾繡在“非遺”后形成了新的傳承情境,在變化中獲得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從積極的角度講,各方的關注與當地政府主導的資源開發,帶來了新興市場,推動了馬尾繡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技藝持有者的地位,為人們開拓了視野、增強了自信心和創造力。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馬尾繡不再是單一的、自給自足的傳統手工藝品,一部分制品已成為特色民族商品,在這種轉化中,馬尾繡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被削弱。傳統的馬尾繡是水族人的生活必需品,是制作者情感的寄托,承載著民族記憶與文化,繡品的優劣是衡量制作者是否心靈手巧甚至是品格的重要標志。而當其成為商品之后,人們更加追求制作速度和外在形式,工藝得到了保留,但內在卻往往被忽視。與家庭為主的口手相傳方式相比,集中授課的學習方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學員對馬尾繡所蘊含歷史、文化認識的單一化,在主體內涵得到普及的同時,很可能使一些精髓的文化傳統被誤解或遺失。

針對這種狀況,筆者認為馬尾繡的保護與傳承可以分為兩個發展方向:一方面是延續和保護傳統。由地方政府投入力量做公益性文化事業,“提供必要的傳承場所,提供必要的經費資助傳承人開展授徒、傳藝、交流等活動”[4],分級建立專題的傳承展示中心,由當地的傳承人擔當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制作步驟、用料不簡化,守護好傳統手工技藝的特色,不單純追求產量和經濟利益,在教授技藝的同時,還強調馬尾繡的文化內涵,保護精神財富。這是保護之本,也是發展的根基。另一方面是創新與市場拓展。“國家鼓勵和支持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特殊優勢,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開發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4]借助學者和媒體進一步提升馬尾繡的社會認知度,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與有創新意識的傳承人合作,充分發揮傳承人的藝術才能,地方政府予以減免稅收等適度扶持政策,依托企業的運營優勢,研究和把握現代商業環境的特點,開發符合現代消費者需求的新產品,打造出馬尾繡相關產品的品牌,實現對文化遺產的多層次開發。

變遷是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中的一種必然。正因為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社會文化情境,有不同的時代性格和追求,我們的“手上技藝”才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就水族馬尾繡的傳承發展而言,“非遺”保護體系無疑為其煥發生機創造了契機。地方政府主導下進行的“非遺化”的努力與隨之舉辦的培訓和推介,也許有政治和經濟的動機,但不能否認其客觀上較好地處理了傳統手工技藝如何與現代社會接軌并生存的問題。在這種文化自覺層次上發生的改變,應歸屬于一種良性的變遷或者說是積極的傳承。

注釋:

① 影響較大的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山東)、中國(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等。

②《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05〕18號),2005年3月26日。

③ 根據對當地村民訪談整理。

④ 參考《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民間藝人培訓五年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

⑤ 參加培訓的學員不僅全部免費,而且還統一配發了資料袋,資料袋內除一般學習所用的記錄本、筆之外,還有五彩絲線和繡花用的底布,這兩樣東西的準備組織單位確實花了一番心思,絲線以草綠、黃、金、橙、灰、紫、棕等顏色為主,沿襲了傳統馬尾繡背帶繡線的色調,對學員的刺繡配色起著引導作用,而底布則特別選用藍靛染成的家織布,并加粘底襯保持硬挺,裁成A4大小,方便攜帶和裝裱。

⑥ 根據當地訪談整理。

⑦ 當地人認為,這種高跟繡鞋簡化了制作程序,并保留了傳統的吉祥紋樣,更耐磨、防水,既實用又美觀。

參考文獻:

[1] 張道一.張道一選集[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2] 潘瑤.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水族馬尾繡[Z].貴陽:內部培訓講義,2010.

[3] Zhang Jianshi,Yang Zhengwen.The Protection for the Southwest Traditional Handcraft Culture Resource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04,(03).

張建世,楊正文.西南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文化資源的保護[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3).

[4]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S].第三十二條/第三十條/第三十七條.

[5] 馬子雷.宋水仙:守護水族馬尾繡的傳承人[N].中國文化報,2011-7-10.

[6] 苑利,顧軍.非物質文化遺產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貴州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貴州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5.

[8] 楊曉輝,等.貴州民間美術傳承與發展[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

[9] Hu Ping. Lucky Culture in the Trappings of the Shui Nationality[J].Journal of 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2002,(05)

胡萍.水族服飾中的吉祥文化[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2,(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午夜 | av网站在线免费看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 | 久久青草国产 | 日韩一及片 | 91国内产香蕉 | 久操成人| 一级在线 | 图片区 国产 欧美 另类 在线 | 国产精品不卡 | 91视频在线播放视频 | 久操视频在线 | 欧美精品区 | 免费黄色小视频 |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色综合朱莉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图片 | 91免费在线 | 奇米影视奇米色777欧美 | 亚洲一区在线日韩在线深爱 | 免费看爱爱视频 | 免费成人高清在线视频 | 久久99精品视频 | 在线播放亚洲 | 国产51人人成人人人人爽色哟哟 | av7777 |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 | 最新精品在线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在线视频网站 | 黄色片在线免费观看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老鸭窝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视频 |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男人看 | 国内精品国产三级国产在线专 | 欧美八区 | 欧美一级艳片视频免费观看 | 久久九九国产 | 免费日韩视频 | 免费观看成人毛片 | 欧美一级免费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