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19 17:52:00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鄉村公共藝術設計,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一村一鎮一地圖;數據收集;處理
“一村一鎮一地圖”建設項目是省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項目的地圖和數據成果,既是地理國情普查的重要內容,也是數字地理空間框架的有機組成?!耙淮逡绘傄坏貓D”建設項目的數據收集與處理需要借助村鎮地圖數據庫,數據庫分析的基礎上才可提取重要要素,通過圖庫一體化生產技術,為每一個鄉鎮、行政村、社區居委分別編制一張正射影像地圖,直接服務于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綜合改革,實現新農村的規劃設計管理、應急指揮管理等。
一 項目總體建設思路及數據整理思路
(一)項目總體建設思路
一村一鎮一地圖建設項目總體建設思路為在現有數據資源的基礎上,整合多種技術手段構建村鎮地圖數據庫,從數據庫中提取有關信息要素,采用圖庫一體化生產技術為每一個鄉鎮分別繪制一張特有的正射影像地圖,總體技術建設思路見圖1。
圖1 一村一鎮一地圖建設項目總體建設思路
(二)數據整理思路
從表1中可以看出,正射影像數據、數字線劃數據、行政界線數據、地名地址數據、專題信息數據等現有數據資料的整理是開展該建設項目的基礎。下面本文將詳細分析各個數據整理工作的大致思路:(1)正射影像數據直接采用數字地理空間框架的數據成果,不需要另行處理建庫。(2)已建庫數字線劃數據包括交通、水系、居民點及設施、地貌、植被與土質等圖層信息,這類信息可直接加以利用,等高線、高程點等圖層沒有建庫,因此需要重新建庫,數據的處理和轉換是重點,等高線、高程點等圖層可根據國土局現有資料及外業調查數據進行數據整合與提取,在數據入庫過程中要把各圖幅中相同圖層的數據進行接邊融合處理,將處理好后的數據再行入庫[1]。(3)行政界線數據在數字地理空間框架數據庫中已經建庫,不需要再單獨建庫。
二 數字地理空間框架數據庫建設及村鎮影像地圖的編制
(一)數字地理空間框架數據庫建設
數字地理空間框架數據庫的建設首先需要建立基礎地理信息矢量數據、行政界線數據、地名地址數據和專題數據的數據集、參照《廣東省基礎地理信息要素分類代碼與屬性表(試行)》中的有關數據圖層和要素分類標準進行整理入庫。
(二)村鎮影像地圖的編制
在已建成數據庫的基礎上可以編制村鎮影像地圖,采用圖庫一體化技術可為每一個行政村、每一個鎮(街道)編制一幅影像地圖,村鎮地圖只政府內部使用,不公開出版發行,具體編制流程見圖3。在制圖規劃上,需參考國家、省、市標準及數字地理空間框架標準,并在制圖方案中明確各項表示內容和表示區域,同時還要制定地圖圖式標準[2]。符號庫的制作依次需要經過以下幾個環節:(1)確定符號標準。符號標準需參考“數字地理空間框架地圖符號標準”,制定符合市村鎮影響地圖編制的圖式標準。(2)制作符號庫。符號庫的制作需要利用ArcGIS軟件,借助其符號編輯功能生成新的符號,建立一個專題符號庫,對于特殊符號需采用軟件自帶的TrueType造字程序進行符號的繪制。(3)匹配地物編碼。符號庫中的地物符號要嚴格按照市村鎮影像地圖圖式標準進行整理,并將其與專題數據地物編碼相匹配,完成村鎮專題數據庫的符號化。
村鎮影像地圖編制需要符合一定的編繪要求,按照一定的圖層順序使用ArcGIS軟件將其導入數據庫,并依次掛接地圖符號。地圖要素包括點、線、面三種幾何元素,圖層順序從上至下依次為“注記-點狀要素-行政界線-道路-水系-影像圖”。水系編繪要求通過水系數據疊加要清晰地反映不同地區水系類型的形狀特征,并正確表示水系與其他要素之間的關系。地圖上的河流、運河、溝渠、湖泊、水庫等均應詳細標注出具體名稱,水域水系采用斜體字進行標注,其他均采用正體字進行標注[3]。交通編繪要求通過交通數據的疊加正確反映不同道路的等級、通向和形狀等,鐵路與各級道路的名稱均沿中心線標注,高速路、快速路、國道和省道要標注其道路編號。境界與行政區劃要素編繪上要正確反映境界的等級、位置以及與其他要素的關系,若有自然、文化保護區界線,開發區范圍線,國有農、林、牧場界線,特殊地區界,均應特別標注。
三 村鎮影像地圖分幅與整飾
要想使編制的村鎮影像圖具備實用性、美觀性,就要在最后階段進行分幅與整飾,使其更加符合人們的查看習慣,增加地圖的美觀性。
(一)村鎮影像地圖分幅
村鎮影像地圖分幅采用矩形分幅方式,原則上為外擴矩形處理方式,特殊形狀的地區可作破圖廓處理,如果存在的飛地不在主區外擴矩形內可采用插圖形式表示,但需附加飛地與主區的位置關系圖。地圖整體采用正北方向,比例尺設定為1:5000,如果成品尺寸超過設定范圍可適當調整比例大小。
(二)村鎮影像地圖整飾
村鎮影像地圖的整飾主要分為地圖裁切、名稱標注、圖面整飾三部分。地圖裁切是根據行政區劃數據、基礎地理數據、專題數據影像數據按照自然界線范圍進行裁切,裁切處理需要用到ArcGIS中的CLIP工具。對于地圖上的各個水系、交通、境界、地貌、地名地址等需要根據成圖比例尺和各要素不同等級,按不同字大小、字體注記,沿線狀地物進行標注,需要注意的是標注字體間距不得超過5個字間距。圖面整飾包括境界內外整飾兩個環節,境界內整飾主要是對地理數據圖層的層次組合進行順序調整,從而最大限度的表達地理信息。境界外整飾則是按照成圖要求在設計版面上添加各種地圖圖式,包括圖名、圖框、圖例、比例尺等。
四 結語
村鎮地圖可直接作為地理信息服務于農村基層,對實現村鎮的精細化管理,提高村鎮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項目建設成果可提供給社會大眾共享,或作為政府部門、企業的地理參考資料,有關單位應當積極推進村鎮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一村一鎮一地圖”項目,使項目建設成果更好地服務于農村綜合管理和應急指揮。
參考文獻
[1]晏曉紅.基于空間認知的網絡地圖設計與評價研究[D].武漢大學,2013.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校園;公共藝術;可持續設計
0引言
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可持續發展的17個發展目標關注著全人類的經濟、社會、環境發展問題,在人類不斷發展的實踐探索中,設計充當著重要角色,帶來了社會進步,設計創新引領時代的發展。但是這種刺激消費的方式,在給企業帶來利潤的同時也加劇了資源消耗。因此,人類發展與環境問題引起了人們深刻的思考,從而誕生了“可持續設計”理念??沙掷m設計不僅包括產品設計、建筑設計等,也包括更廣泛的環境設計以及生態系統設計。校園公共藝術是校園環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諧生態的校園對于促進校園可持續發展以及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1可持續發展與可持續設計
可持續設計概念來源于可持續發展理念,1962年,美國科普作家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一書的出版,引發了全世界的環境保護事業,人類開始關注環境問題。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劇烈,1987年聯合國起草了《布蘭特倫報告》,報告的題目為《我們共同的未來》,可持續發展概念從此誕生,即“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笨沙掷m發展尊崇經濟、社會、環境三重原則,同樣,可持續設計也從經濟、社會、環境這3個基本原則出發探索解決問題的手段和方法。澳大利亞建筑師對可持續設計概念進行了高度概括,即“追隨著太陽,觀察風的方向以及水的流動,使用簡單的材料,盡量減少對地球的影響”。在設計中應該從場地、區域的環境因素方面做出相應的回應。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應該在可持續能源的驅動下進行可持續設計,并找到一個契合點,同時解決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
2可持續設計與公共藝術
關于公共藝術,中國美術學院王洪義在《公共藝術概論》一書中定義為:“公共藝術是近些年來在國外學術界中經常被使用的一個概念,并逐漸發展成為一門專業學科,其專業學科特征表現在:其藝術展示空間具有開放性、公開特質、強調公眾參與性和空間的公共性,公共藝術則指的是在公共空間中所進行的藝術創作和與環境空間協調的藝術設計?!笨梢?,公共藝術是一種體現公共空間民主、開放、交流、共享的態度和精神,能夠在當代文化意義上與社會公眾發生關系。人類的公共環境是一個以社會群體部落為形象的活動舞臺,是一個與地貌、人種、文脈、生態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人類生存環境。從藝術的角度思考公共環境空間,對人類生存狀態、自身境況進行優化。公共藝術基于公共環境空間存在,是藝術和環境的對話,設計需要考慮時間和空間的可持續性,使公共藝術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
3校園公共藝術設計的意義
1)促進人類行為價值觀的改變藝術在情感上對消除與他人之間的分歧處于特別有利的地位,可以改變我們在更大的社會領域中自我定位的方式,這些領域的特點是圍繞環境惡化不斷增加的討論和隨之發生的可持續生活的問題,如貧困、犯罪等社會問題。2006年,藝術家開始用藝術手段推動巴西貧民窟的改造;阿爾巴尼亞通過建筑的色彩改造,降低犯罪率,帶來了一個國家的改變。校園公共藝術創作,通過藝術教育促使人們價值觀、行為方式的改變;公共藝術實踐可以喚起同學們可持續設計的思考,并使他們關注可持續發展。2)營造和諧綠色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校園如今,很多大學開始注重可持續發展理念,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是大學關注的熱點,很多高等教育機構開展從理論到實踐的課程。綠色校園建設是實現校園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可持續設計的校園公共藝術,能夠促使可持續發展的校園建設。
4校園公共藝術可持續設計的方法
1)生命周期設計我們的設計如果不考慮產品對環境的影響,則任何設計活動都難以實現。因而,設計應該從產品性能、環境保護、經濟可行性的角度,對產品開發全生命周期進行考慮。從原材料選取、產品生產過程以及包裝、銷售和售后服務到后期的回收與處置全過程的污染預防要求,多級使用資源與能源,以降低產品生產和消費過程對環境的影響,使其與地球的承載能力相一致,以確保產品的綠色屬性要求。這種處理工業產品環保需求的設計學科稱為生命周期設計。設計要關注整個系統對環境的影響,校園公共藝術創作利用生命周期設計策略,減少了其對環境的影響,比如通過材料的選擇、材料的回收,將材料和能源消耗降到最低,延長材料壽命以及便于拆卸等。2)循環經濟設計威廉?麥克唐納和邁克爾?布朗加特所著的書《從搖籃到搖籃:循環經濟設計之探索》一書所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是:“櫻桃樹從它周圍的土壤中吸取養分,使得自己花果豐碩,但并不耗竭它周圍的環境資源,而是相反,用它撒落在地上的花果滋養周圍的事物。”這就是“從搖籃到搖籃”的循環發展模式,而不是單向的從生長到消亡的線性發展模式。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3R”核心過程。“3R”可通過公眾意識、教育和實踐實現。校園中有很多固體廢棄物、建筑固體廢棄物等,對其加以利用再設計,可以減少工業化原料的輸入,減少能源消耗及材料用量。如在同濟大學的校園景觀公共藝術設計中,利用建筑廢棄物(紅磚、混凝土塊等)制作的校園景觀橋、休閑椅,利用廢舊塑料管制作的放置雨傘的裝置等。3)低影響開發設計低影響開發的概念是20世紀90年代末發展起來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處理技術,旨在通過對分散、小規模的源頭控制降低暴雨所產生的徑流和污染,使開發地區盡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環。在公共藝術設計過程中,選擇無毒害的資源及可再生和生態兼容的資源。公共藝術創作中或許會用到很多化學材料和物理能源等,比如塑料、油漆、石棉等。校園綠化常會用到人工草坪、外來的植物樹種等,這些往往會帶來環境的不適應性,需要施肥、灌溉等。如果采用低影響的開發設計、自然本土的生產材料,不但利于地表徑流,而且能形成優美的校園公共藝術景觀。4)本土化設計本土化對于多樣性和靈活性的傾向使設計師更加關注區域適應性,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將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公共藝術設計盡量利用本土資源,能夠節省運輸成本和材料成本,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如在從化的高校,周邊農村種植水稻,會產生很多稻草,如果焚燒會帶來大氣污染,但如果用來進行校園公共藝術設計創作,則能解決不少問題。比如我們可以用稻草為校園眾多的流浪貓狗搭建造型美觀的窩棚,不僅能解決流浪貓狗到處亂闖的問題,而且能增加校園景觀的趣味性。5)數字藝術設計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在強調可持續設計的同時,也不應忽視現代的高科技材料和技術的運用數字藝術的發展給傳統的公共藝術帶來了全新的面貌,高??梢猿浞职l揮專業優勢,利用計算機生成技術、數字編程、算法、人工智能等創作數字雕塑,實現公共藝術朝著新的方向發展,用數字藝術賦能未來的設計師。
5結語
可持續設計是設計研究的前沿熱點,關注社會和諧、公平,以及關注人們的價值觀和消費觀,使可持續設計內容得到進一步拓展和完善。進行校園公共藝術設計,一方面可以體現人類精神層面和情感世界的拓展,激發人類的反思,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營造和諧生態的校園景觀文化,是實現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手段。在進行公共藝術創作過程中,應該思考公共藝術和環境的交互,達到共生共存。校園公共藝術設計要面對現實,讓優秀思想在藝術作品中孕育和傳播,并利用設計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VEZZOLIC,MANINIE.環境可持續設計[M].劉新,楊洪君,覃京燕,譯.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0.
[2]威廉?麥克唐納,邁克爾?布朗加特.從搖籃到搖籃:循環經濟設計之探索[M].劉曦,趙宇,段于蘭,譯.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
[3]阿德里安?帕爾,邁克爾?扎瑞茨基.可持續設計新方向[M].中國21實踐議程管理中心,中美可持續發展中心,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9.
[4]大衛?伯格曼.可持續設計[M].徐馨蓮,陳然,譯.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
[5]趙曉燕.生態公共藝術設計在校園改造建設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9.
[6]劉燦,金巖.當代公共藝術在鄉村公共空間景觀中的設計表達[J].設計,2017(21):62-63.
將公共藝術引入鄉村公共環境改造能夠提升公共環境人文方面的品質,成為鄉村空間發展的一個基點,能直接促進我國鄉村生活環境的建設,與此同時,公共環境的塑造將對周邊街巷、住宅產生輻射,形成建設理念、施工技術上的示范,整體提升鄉村人居環境的品質。另外,鄉村環境與公共藝術之間的相互對接和一般的公共行為藝術不同,更加不是傳統的藝術形式,它們能憑借現代的公共藝術具有的傳播功能達到加強村落文化和信息與外界環境的互動,同時還能增強地區開放性、鄉村社區的凝聚力和認同感,使得鄉村自治能力得到提高形成自組織的發展[1]。除此之外,當地居民協同參與才能完成制作大型戶外的公共藝術建設。通過這一參與過程培訓當地居民的相關協作能力,有效提升農村社區的自治發展能力。引入農村發展的公共藝術主要是以改造鄉村公共的空間環境和建設農村的視覺文化為核心,提供一個“基核”和契機來發展農村的人居環境,但它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當前在這樣的經濟和土地制度下,要想整體提升農村的人居環境,農村各家各戶在建設自家居住環境的時候必須尊重農村的環境、鄰里和傳統,農村社會的自組織的程度和水平要有一個整體的提升,而且這將是一個長期演化和發展的過程。當前新農村建設中引入公共藝術,是非??茖W和環保的,并將組成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部分。與當地發展的條件相結合創造新的藝術形式能促進農村自組織的發展并改變已有的演化路徑;設計一個與新公共藝術相適應的、長期和穩定的制度,能保障鄉村社區和居住環境的演化進程;正確認識與運用鄉村自組織原理,引入合理公共藝術,對推動我國鄉村發展大有裨益。
二、公共藝術介入鄉村建設中起到的作用
自從2000年以來,許多的年輕藝術家將他們具有特色的藝術作品引入到第三世界貧民區及已衰落的歐洲老村莊。這些當代的藝術品與博物館中收藏的藝術品有很多的區別,它們結合了攝影、繪畫和大地藝術并處于行為藝術與新媒介的中間,通過運用現代媒體中蘊含的力量充分挖掘農村社區中存在的價值,同時提升居民自我意識。相比較于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全面的改造,引入當代優秀的藝術作品改造自建的社區,能讓村莊更加的開放,加強與外界環境的信息交換;村莊平衡和均質狀態的打破增加了地區內部發展的不平衡,使得村莊的發展更加具有活力;同時能讓當地村民更加認同自建社區并提高他們的自組織能力,促進鄉村可持續的發展。一是增強村莊開放,增加信息交換。引入村莊自建系統的公共藝術是比傳統的藝術更具有張力的表現形式,通過加強與鄉村空間環境的互動而形成。同時這種形式的藝術傳播性更強,能很好的加強與外界之間信息和文化等的交流,擴大影響,吸引社會大眾關注該地區的發展,使得信息和資金等流通更加快速,提高地區的發展潛力。二是破壞鄉村均衡、均質的狀態。當前鄉村發展由于受到經濟發展、外來文化侵入和缺失的傳統文化等的影響表現出均質化的現象,鄉村已經不再具備特色的社會文化。而這種創新性的當代公共藝術參與到鄉村公共建設能打破這種均質化的農村發展傾向,保持農村人居內部環境的非均衡性,使村莊保持動態、可持續和具有特色的發展空間。總之,在村莊空間建設中介入公共空間藝術能創造出一種“無中生有”的村莊文化特征,增加新的空間基點,發展地區文化[2]。三是增加居民對地方的認同感和鄉村自治能力。當代農村的鄉土意識受到土地制度的改革、生產技術進步、經濟和信息技術發展、婚姻家庭的變革、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轉型的國家基層治理方法等的影響變得越來越淡薄,而農村社區逐漸消失的傳統意識現象也不利于農村自組織的治理。另外傳統農村在自建時所重視的血緣和地緣等關系也正在發生改變,因此我們急需尋求新組織形式來建設和演化鄉村的人居環境。在鄉村建設過程中適當的引入公共藝術,對提高地區的認同感和社區的凝聚力以及居民自治能力有非常大的作用,能有效的推進農村人居環境自組織的發展。特別是那些體現、尊重并關注當地人民平常生活的藝術作品,能極大的引起當地居民的自豪感。四是當代鄉村建設中引入公共藝術形式,不但能促使鄉村不均衡發展狀態的形成,同時有效改善鄉村公共環境,提高農村居民的鄉土觀念和社區意識;另外還能讓鄉村環境更加的開放,打破均衡狀態,改變村莊周邊已有的環境關系,促使農村的人居環境向新的演化路徑發展;再者,在鄉村建設中實施公共藝術需求村民的大力參與,并且農戶通過培訓能掌握新的技能獲得非農業的收入。公共藝術這種外部的干擾因素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對鄉村公共環境的影響是直接作用,而對農村居民建設自住房的影響是間接性的,并且能全面的影響村莊整個人居環境的演化。
三、未來鄉村公共藝術建設的發展思路
畢業生人數:
專業(方向)
學歷
畢業生人數
服裝與服飾設計
本科
74
服裝設計與工程(理)
本科
27
表演
本科
40
舞蹈表演
本科
12
總計
153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培養目標及就業方向: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發展需要,具有良好職業道德、人文科學素養、團隊意識以及溝通能力,具備良好的藝術設計修養和較扎實的服裝學科基礎理論,具有傳統造型與造物理念,有一定的文化傳承創新能力,能獨立進行服裝創意設計和成品實現,從事紡織服裝商品企劃、服裝產品設計、消費需求與流行現象分析、設計流程與管理、時尚文化研究及相關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服裝專業人才。
主要課程:服裝概論、造型基礎、構成基礎、色彩與圖案基礎、服裝設計表現技法、立體裁剪、服裝材料學、服裝紙樣、服裝工藝、服裝結構設計、服裝設計程序與方法、服裝市場營銷、時尚攝影、時裝展示與陳列設計、傳統服飾專題創新設計、禮服定制設計、專題設計、男女童裝設計等。
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及就業方向:
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發展需要,具備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與人文科學素養,具有一定創新精神、團隊精神、工程實踐能力和國際化視野,系統掌握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學科前沿及服飾傳統造型與造物相關理念,具有較完善的專業技能、工程素養、服裝產業領域實踐能力和人文科學素養的工程型應用人才。
主要課程:造型基礎、構成基礎、服裝CAD、服裝立體裁剪、服裝材料、服裝紙樣設計、服裝工藝、成衣設計、針織產品設計、服裝產品企劃、服裝市場營銷等。
表演專業培養目標及就業方向:
本專業培養為文化創意及時尚行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備一定的藝術審美修養和服裝專業基礎知識,經過服裝表演系統訓練和實踐,能從事服裝模特、服裝編導與活動策劃、模特經紀管理、模特專業教育、整體造型設計、服裝市場營銷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服裝表演概論、服裝表演、服裝表演編導、鏡前展示、廣告表演、服裝攝影、舞蹈編導、形象設計、服裝設計基礎、服裝工藝基礎、服裝買手、服裝概論、服裝市場營銷與實踐。
舞蹈表演專業培養目標及就業方向:
本專業培養掌握舞蹈學科基本理論知識,具備扎實的舞蹈表演基本素質和技術操作能力,較好的舞蹈創作和改編能力,較強的舞臺表演實踐能力,一定的舞蹈演出組織、排練與協調能力,具有文化傳承與創新意識,能夠在社會文化部門、藝術團體、教育部門等單位從事舞蹈表演、編創排練與教學的復合型人才。
主要課程:基訓、劇目排練、編舞技法、中國民族民間舞、中國古典舞身韻、現代舞等。
聯系人:劉怡宏 聯系電話:89626346 郵箱:[email protected]
現代手工藝術學院2021屆畢業生宣傳材料
畢業生人數:
專業(方向)
學歷
畢業生人數
工藝美術
本科
145
公共藝術(手工)
本科
18
總計
163
工藝美術專業(共145人)
工藝美術專業是山東省名校工程重點建設專業、山東省高水平課程群建設專業、山東省“省級特色專業”。
本專業秉承傳統工藝美術與創新藝術設計融合教學理念,在傳統工藝美術振興、新舊動能轉換、產教融合、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引領下,依托校內外教研平臺和社會資源,通過實訓實踐、項目工作室、大師進課堂、企業實習基地實踐等多種教學形式,培養能夠掌握工藝美術專業理論知識,了解工藝美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熟悉藝術市場經濟規律、藝術生活消費、時尚動態,具備設計實踐和藝術創作能力,能夠從事現代工藝品設計制作、為工藝美術產業服務的高水平創新應用型人才。
工藝美術專業下設纖維工藝、染織工藝、陶瓷工藝、玻璃工藝、漆器工藝、金屬工藝、首飾工藝等專業方向。
纖維染織設計方向(共25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方向培養具備纖維染織藝術設計與創作、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纖維染織藝術設計教育、研究、設計、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纖維染織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色彩風景、素描人體、立體構成、白描、歸納水粉、立體構成、中國畫(工筆寫意)、新民藝學、地毯設計、織繡設計、材料實驗、絲網印、手工印染與設計、染織發展史、市場學、印花面料設計、纖維藝術—平面形態、彩印、纖維藝術—空間形態、家紡產品工藝與結構、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藝術實踐、畢業創作、畢業論文
陶瓷藝術方向(共26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方向培養具備陶瓷藝術設計與創作、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陶瓷藝術設計、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陶瓷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色彩風景、素描人體、立體構成、陶瓷藝術史、陶瓷成型工藝(拉坯)、陶瓷成型工藝(泥條)、動物雕塑、新民藝學、浮雕、陶瓷釉彩、陶瓷裝飾、陶瓷成型工藝(翻模、燒成)、陶瓷日用器皿設計與制作、服飾陶藝、陶瓷壁畫、課題創作、現代陶藝創作、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藝術實踐、畢業創作、畢業論文。
琉璃藝術方向(共25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方向培養具備玻璃藝術設計與創作、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玻璃藝術設計設計、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玻璃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色彩風景、素描人體、立體構成、玻璃藝術史、玻璃設計表現技法、模具制作、燒成與綜合材料實驗、玻璃后期加工、傳統工藝雕塑、計算機軟件、浮雕、吹制玻璃基礎、動物雕塑、窯制玻璃課題設計、吹制玻璃課題設計、燈工玻璃、玻璃產品設計、玻璃首飾設計、綜合材料研究、玻璃環境設計、熱熔玻璃、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藝術實踐、畢業創作、畢業論文
漆藝藝術方向(共23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方向培養具備漆藝藝術設計與創作、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漆藝藝術設計設計、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漆藝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色彩風景、素描人體、立體構成、漆藝基礎、立體構成、裝飾基礎、漆藝史、漆藝綜合材料研究、寫實漆畫課題創作、漆立體脫胎成型工藝、建筑環境與漆壁畫課題研究、漆器皿課題創作、裝飾漆畫、現代漆家具設計與制作、空間與漆塑課題創作、漆藝產品設計、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藝術實踐、畢業創作、畢業論文
首飾藝術方向(共22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方向培養具備首飾藝術設計與創作、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首飾藝術設計、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首飾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色彩風景、素描人體、立體構成、材料與工藝基礎、成型工藝、首飾制作工藝、皮雕工藝、鑲嵌工藝、首飾綜合材料、首飾加工、金屬器皿簪花、金屬焊接工藝、腐蝕工藝、計算機輔助設計、首飾展示設計、首飾文化、刻銅工藝、首飾起版工藝、首飾鑄造、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藝術實踐、畢業創作、畢業論文
金屬工藝方向(共24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方向培養具備金屬工藝藝術設計與創作、教學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金屬工藝藝術設計設計、生產和管理單位從事金屬工藝藝術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色彩風景、素描人體、立體構成、泥塑浮雕、材料與工藝基礎、表現技法、設計概論、動物雕塑、成型工藝、徽章設計、電鑄工藝、鐵藝設計、金屬焊接工藝、鍛銅浮雕、鑄造工藝、金屬器皿、人體雕塑、環境雕塑設計、產品設計、腐蝕工藝、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藝術實踐、畢業創作、畢業論文
公共藝術(手工)專業(18人)
公共藝術專業是山東省名校工程重點建設專業。
本專業培養學生從城鎮化空間環境中,以藝術方式表現社會和生活公共性問題。本專業下設公共造型藝術、工藝裝置藝術兩個專業方向。開設課程注重拓展學生對材料綜合利用的思維方式,使其在認識和了解空間環境的前提下,利用多種藝術形式,具備教學、研究以及在室內外公共空間進行藝術創作等方面的能力,成為能勝任城市文化藝術相關領域工作的實踐型文化藝術人才,以滿足相應的城市環境美化與人文關懷需求。
主要課程:公共藝術概論、形態訓練、色彩原理、中外建筑史、立體構成、寫生、裝飾基礎、雕塑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綜合材料1、環境心理學、雕塑形態、園林設計、公共藝術策劃I、金屬裝置工藝、浮雕、數字雕刻、模型制作、城市色彩設計、陶瓷設計、綜合材料2、纖維壁飾、公共藝術策劃II、陶瓷陳設、玻璃環境設計、金屬裝置藝術、藝術實踐
聯系人:李遵 電話:89626366 郵箱:[email protected]
創新創業學院(淄博陶瓷學院)2021屆畢業生宣傳材料
畢業生人數:
專業(方向)
學歷
畢業生人數
藝術設計(雕刻藝術設計)
???/p>
51
總計
???/p>
51
藝術設計(雕刻藝術設計)專業 ??疲?1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
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職業道德、文化涵養和健康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具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和審美意識,培養具備雕刻藝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從事傳統雕刻工藝與現代制作工藝相結合設計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畢業生能夠在產品設計公司、工藝美術公司等企事業單位從事雕刻產品、雕刻工藝品的相關設計與管理工作,主要擔任產品設計師、雕刻工藝技師等職業,也可以個人從事雕刻產品、雕刻工藝品的設計與制作。如下表所示:
職業類別
初級崗位
發展崗位
設計類別
助理雕刻設計師
雕刻設計師
助理產品設計師
產品設計師
設計繪圖員
產品設計師、雕刻設計師
技術類別
初級技師
高級技師
工藝美術師
高級工藝美術師
主要課程:傳統裝飾文化與表現、傳統繪畫技法、雕塑、計算機輔助設計、玻璃內畫技法、玻璃燈工工藝、陶瓷成型工藝、陶瓷釉色裝飾、刻瓷工藝、品牌策略、文創產品設計。
聯系人:楊友森 聯系電話:0533-4126217 郵箱:[email protected]
應用設計學院分院2021屆畢業生宣傳材料
畢業生人數:
專業(方向)
學歷
畢業生人數
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
???/p>
33
環境藝術設計
專科
34
影視多媒體技術
專科
28
總計
95
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 專科 (33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專業培養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思想品質、職業道德、一定的文化素質、健康的體魄、較高的藝術涵養和審美水平,掌握視覺傳播設計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能獨立完成廣告、包裝、品牌、界面等工作,并有較強創新能力的高技能復合型設計應用人才。畢業生能夠到設計公司、企事業單位及其他有關機構從事美工制作、書刊編輯、廣告策劃與設計、包裝整體開發與設計、品牌設計與推廣、新媒體交互設計等職業。
主要課程 :圖形創意、編排設計、樣本設計、電腦輔助設計、字體設計、圖形創意、書籍設計、攝影、容器造型與紙盒結構、包裝設計、招貼設計、界面設計、企業形象視覺識別設計、廣告策劃與設計等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 ???(34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
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職業道德、文化涵養和健康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具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和審美意識,掌握室內藝術設計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室內設計與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高技能復合型應用人才。畢業生能夠在建筑表現公司、房地產公司、室內設計公司、家具設計公司、軟裝設計公司、照明工程及設計公司等企事業單位從事居住空間設計、家具設計、照明設計、軟裝設計、裝飾工程技術與管理工作,主要擔任圖紙繪制員、三維建筑表現設計師、室內裝潢設計師等職業。
主要課程 :人體工學、室內設計原理、計算機輔助設計、裝飾材料與施工工藝、建筑構造與測繪、建筑裝飾預算、照明工程設計、家居設計與構造、室內設計專題、室內軟裝與陳設設計、景觀設計、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
影視多媒體技術專業 ???(28人)
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職業道德、文化涵養和健康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具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和審美意識,掌握數碼圖形圖像和新興數字媒體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藝術設計、計算機圖形圖像、數字影像技術、網頁設計等高技能復合型應用人才。畢業生能夠在電視臺、報社、數字影視制作公司、移動多媒體公司、互動娛樂公司、廣告公司、電視頻道及欄目包裝部門、網絡媒體制作部門從事平面設計、網絡動畫、紀實攝影、商品攝影、視頻采集與編輯、影視后期特效等職業。
主要課程 :計算機圖形基礎、圖形創意、商業攝影、數碼圖像后期、版式設計、分鏡頭設計、網絡動畫制作、數字音頻、影像風格化設計、攝像基礎與剪輯基礎、平面卡通設計、三維造型、紀錄影像、敘事視頻創作、UI設計、影視特效與合成、品牌與欄目包裝。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建筑空間;空間文化
隨著現代化都市營造進程的加劇,文化內涵的審美旨趣深刻地影響著當代中國的社會生活。如何營造都市環境中的空間文化已成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亟待研究的課題。現代都市環境中的空間文化發展具有普遍性和多元性,其審美發展的維度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環境藝術設計與空間文化營造、現代生活模式與生態環境的共融、空間文化的主題化趨勢日益明顯等。同時,空間文化的設計業已成為基于傳承底蘊和創新式思維的多元化定位,它以特有的空間設計、文脈和隱喻,實現了人自體與社會階層及生存空間三因素相互作用的都市環境生態系統。
一、環境藝術設計與空間文化營造
現代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我們追求的不僅是生產物質的滿足,還有空閑之余的精神享受。因此,就會產生在追求物質生存功能價值的同時追求精神價值的文化內涵。這兩者的關系是在矛盾中統一的。對于精神空間文化的營造,不同風情地域的人文生活都具有各自特點,就某一地方的標志性建筑就可以看出其設計的功能美感與形式美感的統一。環境藝術是人創造自身生存環境的一種主觀行為,這種主觀行為屬于有意識設計的范疇。
環境藝術的主角——建筑與空間會在人們心理情緒中產生某種反應,其中存在著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建筑形式美就表述了這種規律。建筑物是由各種構成要素如墻、門、窗、臺基、屋頂等組成的。這些構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狀、大小、色彩和質感,而形狀(及其大小)又可抽象為點、線、面、體(及其度量),建筑形式美法則就表述了這些點、線、面、體以及色彩和質感的普遍組合規律。
一座建筑物的美學效果與這些形式是密切相關的,但是相應的形勢卻是來自于空間文化的影響。在都市生活中,建筑本身就是地域空間文化的標志。
巴西利亞是巴西新首都,位于海拔1200米的兩河交匯之處。1956年政府決定遷都,并選定這個地點。1957年進行國際競賽,巴西建筑師科斯塔(Lucio Costa)的規劃中獎。他的規劃設計思想是國際現代建筑協會(CIAM)雅典的理論原則,但也追求一定的文化主題。他強調的巴西利亞是整個規劃構思是“模擬人體軀干”,并以此作為主軸,在這一主軸上布置政府機構建筑群,其中心則是著名的“三權廣場”;另一軸線上主要布置了城市居住區,呈弧形兩翼,兩條軸線交叉點是作為心臟的4層大平臺,這里是全城重要交通樞紐和公共中心。巴西利亞的平面象一架噴氣式飛機。在城市道路交通規劃上充分體現人車分離和高速化。城市環境和大片綠化、水面都凸顯巴西本土文化與殖民文化的融合。自然、社會和人的三大系統因素在這座新城展現出嶄新的面貌,現代環境藝術在這個案例中體現出都市空間文化的有意識創造。贊揚者們認為“巴西利亞是意志堅強的行動,城市規劃在這里得到了最高的意義”。
環境藝術設計注重生態文化的融合過程,更重視突出以人為本的文化心理需求。環境藝術設計需要對現代文化生活的質量和現狀的負責,通過設計來改變現狀,來融合人與自然的矛盾。由此可見,隨著人們對物質和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要求在物質享受的同時也要得到相應的精神文化享受,空間文化的設計將成為未來環境藝術設計的主題。
二、現代生活模式與生態環境的共融
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提高和信息革命的進展,環境藝術設計更多的受現代生活模式的影響。然而,現代工業生產也在強烈地干預著自然地生態環境,逼迫生態系統難以共存和循環。設計師在保證高科技文明繼續發展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地結合本地的環境、氣候等條件,創造出更多體現生態文明特征和本土習俗的空間文化。
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亮相的瑞士館,被一層神奇的紅色“幕帷”包裹,這層帷幕不僅可以自然降解,還會隨風發光。穿過帷幕,瑞士館的纜車還將帶著參觀者漸漸升到瑞士館的館頂,完成一次從瑞士城市到鄉村的美好旅行。乘坐纜車參觀游覽這種動靜結合的形式能讓人感受到城鄉之間的互動。參觀者不僅可以領略瑞士城市文明,還將在瑞士館頂欣賞到瑞士典型鄉村風光——海蒂故鄉的綠色歐蓍草和蒲公英。從空中俯瞰瑞士館,其輪廓是一個想象中的未來世界的輪廓。瑞士館總面積為4000平方米,充滿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設計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核心,充分展現了如何開創性地結合自然和高科技元素。它是一個開放的空間,最外部的幕帷主要由大豆纖維制成,既能發電,又能天然降解。展館設計強調了對比,設計人員運用中國的陰陽原理,將纜車作為游戲的元素納入到設計之中,帶著乘客從負荷沉重的城市升入館頂的令人賞心悅目的自然世界。記者了解到,纜車每小時能運載3500人,每輛纜車可乘坐4人。纜車設有遮雨蓬,在雨天也能正常運營。
環境藝術設計的功能美不在功能本身,它體現在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中,體現在產品的功能和形式的統一中,因此,充分考慮到文化的交流、文化的傳承以及空間文化的營造,“在功能上達到了完備、完善、完美的要求,能適應和滿足人和社會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就是體現了功能美的產品” [1]。
三、空間文化的營造
現代文化空間的營造不僅僅是建筑形體、城市景觀和環境設置的內容,需要充分考慮都市文明與文化傳承問題。都市街道的名稱、由來是環境文化的一部分,居住者的社會定位和倫理觀也是空間文化的因素,物質生產和精神需求同樣是空間文化的內容??臻g是建筑的主角,其形式與功能卻彰顯著創造意識和審美意識強烈的文化內涵,無論是私有空間還是公共空間,技術的歷史與思維的創造都將成為空間文化的屬性。
都市環境藝術的設計中,傳統文化與創新文化,一元化與多元化,各種地域文化和城鎮文化等觀念正在激烈地分化與融合。任何一個城市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應生的,具有個性的城市有利于增強人們的文化歸屬感和認同感,城市需要人們不斷創新和設計。如上海這個集古老傳統與現代文明于一身的國際化大都市是一個開放的有個性城市,能夠融合多種地域文化,并能夠吸取外國先進文化,兼收并蓄,奮發向上。上海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城市,不論是中國文化,還是外國文化,上海都兼容并包。上海以海納百川的氣勢,開放創新的意識,生機勃勃地屹立于東海之濱。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不斷提升人們的日常生活質量,改善和優化人類生存的環境。最完美的環境空間應該既是功能性的,又是藝術性的。不僅能夠改善人們生存的物質空間,而且能夠改善人們的文化空間。正確處理建筑與其所處的城市空間的關系、環境觀念——尊重自然環境、歷史人文脈絡、人本觀念——人性化的空間尺度,是我們這個時代空間文化創造的主題。
四、結語
都市環境藝術是空間文化的形態。都市環境藝術設計能夠為人們提供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各種基本需求條件,就能為人們的審美活動構筑廣闊的舞臺,從而在美的層面體現出城市設計美的目的性來;一個城市如果形象真實,具有獨特的感染力,在心理功能上就具有了認知的基礎。城市的藝術形象是城市形態美的外在表現,它是人們接受美和培養美的媒介,同時也是規劃師、設計師和建筑師思想情感的表現和表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