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0 15:35:07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發熱患者的護理措施,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7月本院收治的外感發熱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外感發熱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中女性患者均排除妊娠期和經期,所有患者均排除患有嚴重原發病及退熱劑對體溫的影響。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15~65歲,平均年齡(48.0±6.1)歲;病程3~42h,平均病程(18.0±8.0)h。觀察組中男12例,女18例;年齡20~59歲,平均年齡(45.0±4.2)歲;病程5~48h,平均病程(22.0±8.7)h。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中醫護理措施。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為患者定時測量體溫,采用物理降溫,如用溫水擦洗汗液、酒精擦拭退熱等,告知患者應多飲水,以清淡流質飲食為主。對于持續高溫患者加強觀察,遵醫囑做退熱處理。中醫護理措施:刮痧、拔罐、耳穴壓豆、放血療法等。
1.3評價指標
兩組患者行護理措施1h后測量腋溫,與入院時的體溫比較,護理后1h體溫下降>1.5℃為顯效,0.5~1.5℃為有效,<0.5℃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持續退熱效果通過護理后的1、2h患者下降的腋溫評價,腋溫與入院時的體溫比較。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退熱效果比較
護理后1h觀察組的退熱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兩組患者持續退熱效果比較
對照組患者1h后的體溫下降了(0.21±0.01)℃,2h后下降了(0.32±0.30)℃;觀察組患者1h后的體溫下降了(0..62±0.36)℃,2h后下降了(1.16±0.75)℃,觀察組的持續退熱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討論
肝癌即是肝臟的惡性腫瘤,病情潛伏期較長,一經發現后多數患者已經處于中晚期。對于中晚期肝癌患者,其治療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期為目的,其最常用的方法即是介入治療。但由于藥物使用量較大,容易產生并發癥,影響患者的預后情況,而有效的護理措施則可以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1-2]。此次研究旨在分析臨床護理措施對肝癌介入治療后并發癥的預防效果。現將有關研究做如下總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4年12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行介入治療的中晚期原發性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男69例,女41例;年齡30~65歲,平均年齡(45.3±2.3)歲;所有患者均行介入治療,治療后患者并發癥多表現為穿刺部位血腫、發熱、胃腸道反應、腹脹腹痛等;數字法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5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包括疼痛護理、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等,并隨時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控制患者的病情。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針對性護理措施,具體措施包括:①穿刺部位血腫護理。術后要求患者臥床休息1d,以重量為1~1.5Kg的沙袋按壓穿刺部位6~8h,穿刺部位一側患肢平直安置1d;觀察穿刺部位皮膚顏色、溫度、是否存在出血情況,如有異常,立刻報告醫生進行處理。②發熱護理。向患者介紹發熱的原因,穩定患者情況,獲得患者的配合治療;囑患者多飲水,保證每日飲水量4500~6000ml;如患者體溫在38攝氏度,則無需用藥治療;如患者體溫持續>39攝氏度,則應配合醫生進行抗感染治療。③胃腸道反應護理。為進一步降低胃腸道反應發生率,可在治療前30min給予患者鹽酸托烷司瓊注射液(康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779,5ml:5mg),進行靜脈注射;術后指導患者食用清淡、易消化、高纖維食物,囑患者餐后漱口。④腹痛、腹脹的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的疼痛部位、疼痛性質、疼痛程度;及時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加強對患者的心理指導,分散患者注意力;以環形手掌按摩患者的腹部,如無法忍受可適當給予鎮痛藥,進而減輕患者疼痛程度。
1.4統計學方法
本文中的數據均經過SPSS13.0 統計學軟件統計分析,計數數據用%表示,當P< 0.05 時,表示數據之間組間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護理前,研究組穿刺部位血腫、發熱、胃腸道反應、腹脹、腹痛并發癥的發生率與對照組對比,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 P=0.059>0.05)。護理后,研究組穿刺部位血腫、發熱、胃腸道反應、腹脹、腹痛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38
3討論
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介入療法開始廣泛應用于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療,且臨床實踐證明,介入療法對中晚期肝癌具有明顯的治療效果[3]。化療藥物經肝動脈灌注,患者肝臟組織的藥物濃度明顯提高,可達到患者全身藥物濃度的近400倍,且病灶部位藥物濃度又可到肝臟組織藥物濃度的近10倍,對肝臟癌細胞的清除作用明顯[4]。另外,介入治療還可以縮小腫瘤的面積,降低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操作簡單,可實現重復治療。
關鍵詞:精神科;群體性;發熱;封閉式病房;護理
發熱是指由于致熱原的作用使體溫調定點上移而引起的調節性體溫升高(超過0.5℃),稱為發熱, 腋窩體溫(檢測10min)超過37.4℃可定為發熱。我科是封閉式管理的精神科男病房,于2013年12月~2014 年 1月發生一起群體性發熱事件,經過治療并配合有效的護理,未出現并發癥。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科94例患者,入院時體溫均正常,年齡22~48歲,于2013年12月25日出現2例發熱,到2014年01月03日共出現21例。均行鼻咽部分泌物甲流、乙流病毒測試,測試排除甲型流感的可能。經積極治療及有效護理后,多數4~5d體溫降至37.3℃以下,無并發癥發生。
2 護理
2.1 消毒隔離 我院精神科封閉式病房原設有危重癥、一級護理區域,二級護理區域,現加設發熱區域,確保各區域均有獨立的就餐、洗漱、排泄設施,不存在公共區域,有效阻斷傳播途徑。將發熱患者置發熱區內隔離,直至體溫連續3d~37.3℃以下。發熱區內進行每日兩次紫外線空氣消毒,30min/次,保證病室清潔通風。禁止探視住院患者。工作人員均戴口罩,工作人員接觸患者前、后均應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手消毒,督促病區所有患者勤洗手。對發熱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單獨用1:200漂白粉消毒后丟棄。所有病房每日早晚各通風30min,紫外線消毒30min。
2.2 體溫監測和發熱的護理 按時監測體溫,每4h監測體溫并記錄,體溫39℃時,要遵醫囑抽血做血培養,同時給予酒精擦浴或遵醫囑藥物降溫;如 果體溫>39℃時,患者有明顯畏寒,嚴禁物理降溫,以免體溫不下降反而升高,甚至誘發患者寒戰導致體溫過高[1],此時應請示醫生給予藥物降溫,并觀察患者出汗情況。患者高熱伴大量出汗時,指導或協助其用溫水擦身,及時更換干凈、干燥的衣服及被褥。同時給其多飲淡鹽水,必要時靜脈補液。
2.3 藥物治療 ①抗病毒治療。奧司他韋bid,1顆/次。板蘭根沖劑 3 次/d服用。②部分咳嗽、咳痰患者,加用頭孢曲松鈉和川貝枇杷膏,止咳排痰及預防肺部感染。③抗精神病藥物治療。遵醫囑給予氯氮平、利培酮、氟哌啶醇、氯丙嗪、奮乃靜、喹硫平、奧氮平、阿立哌唑等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一定要看服下肚,對有嘔藥行為患者,服藥后,應予臥床休息30min,專人看護。④支持治療。進食差,高熱,大汗者補充水電解質。⑤預防性服藥。病房其他患者板蘭根沖劑 3 次/d服用。
2.4 飲食護理 給予高蛋白質、清淡易消化、維生素豐富的飲食,督促多喝水(每日>3000ml),忌辛辣刺激性食物。精神癥狀致少食者給予勸食,拒食者給予鼻飼飲食或靜脈補液,保證足夠的營養和水份攝入。
2.5 心理護理 提供人性化護理,對患者態度和藹,尊重患者。多與患者溝通,了解病情變化,向患者做好宣教:告知患者設立隔離區的原因及重要性,請其配合病區管理;講解發熱的原因、過程及其轉歸,消除患者的緊張、焦慮。
3 討論
3.1 發病原因分析 ①住院患者人數密集,空氣質量偏差,致患者免疫力下降;②事件對象為精神病患者,病房環境相對封閉,空氣不夠流通,當出現呼吸道傳染性疾病,極易傳染、擴散;③精神病患者意志行為和感知覺障礙,同時不能隨著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服。④精神病患者對身體不適耐受力強,對身體異常反應感受減弱,當進行體格檢查和問診時,容易導致主訴癥狀與實際病癥有出入,導致醫護人員錯誤判斷,不能早期發現、早期隔離、控制擴散。這些增加了精神病患者群體性發熱的幾率。
3.2治療護理難度大 首先病情觀察難度大: 患者常不知道表達或者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軀體不適,造成護士對患者病情的忽略。另外疾病所致,患者自制力、合作度、依從性都差,對進食、測量體溫、服藥、打針這些基本的治療都不能很好配合。所以護理人員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和很長的時間去做這些基礎性的護理工作。
3.3隔離難度大 除嚴重言行紊亂,有嚴重自傷、傷人毀物(或潛在自傷、傷人毀物)及擾亂醫療秩序者置于單間管理外,其余患者均實行集中管理。患者長時間受封閉式管理,活動范圍狹窄,且精神病患者合作程度低,很難使其僅在一個小的范圍內活動,致使有效隔離的難度大。
3.4 護理要點 ①有效執行藥物治療是護理的重點。尤其是控制精神癥狀,確保患者服藥到肚,才能讓患者有正常的思維和言行,更好的配合治療與護理。②做好消毒隔離,保護未感染人群,切斷傳播途徑。隔離出獨立的發熱區,能解決患者的吃、喝、拉、撒、睡、洗問題未感染患者減少與傳染源的接觸,預防性用中藥以提高易感者對病毒的免疫能力,避免繼續擴散。③仔細觀察病情變化。首先由于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致病情觀察難度大;其次精神科工作繁瑣,環境吵鬧,易致護士情緒煩躁,所以要求護士要擁有良好心理素質,高度負責的態度,用耐心和仁愛之心去仔細、及時的發現患者的病情變化。④心理護理。雖然給予多種途徑進行降溫,但體溫仍會升高,同時因發熱、大量出汗、鼻塞、流涕、咳嗽等癥狀,使患者舒適度降低,患者大多會對治療抱有懷疑態度;另外板藍根、柴胡這類中成藥氣味難聞、外觀似農藥,精神病患者的多疑癥狀會使其有種被害感,甚至導致拒絕治療。這就要求我們的心理護理、健康宣教要貫徹發熱的全過程。發熱初期要提前告訴患者可能發生的癥狀和情況,使患者放心,能配合治療。患者如出現各種不適,及時給予關心及安慰。在治療期間,縮短巡視間隔時間,常詢問患者的感受,使其有被重視感,從而拉近護患關系。分散患者注意力,可為其提供一些方法,如看電視、聽音樂、看宣教材料等。在護理過程中護士的言行舉止應親切、和藹、穩重,給患者安全感,及時給予患者心理疏導,打消患者的疑慮、焦慮,從而將治療護理措施更好的實施下去。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醫院感染 護理管理 體會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309
在我國SARS、H1N1-甲型流感病毒流行期間,臨床醫護工作者及住院患者群體感染率在總發病患者中所占相當大比例,使醫院工作效率下降,亦使醫院聲譽乃至我國醫療體制都遭受了巨大損失,故采取有效的手段,提高護理工作者防范意識,并落實于日常各項醫療護理操作中,是護理管理部門的職責所在,亦是重要使命。本文從如下5點總結醫院感染控制過程中的護理管理體會。
對全院護士做好感染知識培訓
對全院護士尤其是新上崗護士認真做好醫院感染防控知識的培訓,具體包括傳染病防控制度法規、常見呼吸道傳染病知識、傳染病就診流程、消毒隔離防護技術、傳染病應急預案等,并定期進行考核。使全院護士在思想上認識到醫院感染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在行動中認真執行醫院感染防控的規章制度和診療操作規范。
通過導診護士規范發熱患者就診流程管理
發熱是許多呼吸道傳染病共同的早期癥狀之一,因而通過導診護士優化發熱患者的預診分診,可以有效地減少病菌的傳播。①明確標識:應在門診大廳內外張貼標識和路線指示,指引發熱(體溫≥37.5℃)并伴有呼吸道癥狀的患者前往發熱門診就診。②明確就診流程:年齡>14周歲發熱患者先到發熱門診就診,年齡≤14周歲發熱患者可到兒科急診就診,門診大廳導診臺、各科室分診臺及掛號處導診護士應及時引導發熱患者到上述科室就診。先將患者安排在隔離診室,通過醫生的診察,如發熱并非由傳染所致,則使患者到專科就診,如發熱確由傳染所致,則就地隔離,并請傳染科醫師會診[1]。
完善消毒管理
病區消毒:①空氣消毒:開窗通風,定時噴灑空氣清潔消毒液;在無人病區,可使用紫外線照射和藥物熏蒸方式。②物體表面、地面消毒:使用有效氯為3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污染物體表面,使用1000ppm濃度的漂白粉精片溶液或0.2%過氯乙酸對地面進行均勻噴灑消毒,20~30ml/m2,1次/日。③醫療用具消毒:對病房內的體溫計、血壓計、聽診器、止血帶可用75%乙醇擦拭2遍消毒,對患者使用的被褥、衣服、口罩等,先用含氯消毒劑浸泡30分鐘,然后清洗、高壓滅菌后使用。④終末消毒:當危重傳染病患者轉院或死亡后,要及時對其病室進行消毒處理,選用2%過氧乙酸熏蒸消毒空氣,而當一般傳染病患者治愈出院后,選用紫外線照射消毒,時間60分鐘以上。
醫療污物處置:隔離病區及護士工作區裝備密閉污物箱及銳器盒,病室內所有廢物和垃圾均由專人收集,規范處理。保證污水處理消毒劑余氯含量>6.5ml/L。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由專門清潔工清理,放入雙層醫用垃圾袋中進行包裝,外噴消毒液,然后運送至指定地方,焚燒處理。
嚴格手衛生:在門診、病室、護士站、醫生辦公室等洗手池旁安放速干消毒洗手液及肥皂液,張貼洗手標識,宣傳正確洗手法,在診療、接觸傳染病患者后要立即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加強感染防護
為保障護理人員自身健康、盡量降低感染風險,采取正確的防護措施必不可少。為避免因接觸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而被感染,護理人員應戴好手套。當可能發生噴濺時,應戴口罩、護目鏡,穿隔離衣。應根據感染風險的大小,采用分級防護措施,包括基本防護、加強防護、嚴密防護。發熱患者應佩戴外科口罩,這樣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將病毒傳染給他人[2]。
加強感染監管
醫院感染管理科負責督促全院職工認真執行與感染相關的制度法規,監查醫護人員是否嚴格按照感染防控的規范進行操作,檢查醫院感染防控工作是否有不足和缺陷存在,及時反映給醫院領導并制定相應措施。密切關注醫院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病情況,如有必要,及時向所屬主管衛生部門報告疫情[3]。
醫院感染防控工作涉及面廣、難度大,需要全院各個部門人員的全力配合,制定相應的醫院感染防控制度和法規并確保其貫徹執行,對全院員工進行傳染病知識培訓,明確各科室各部門的職責分工,都是感染管理至關重要的舉措,而護理質量水平直接影響著醫院感染控制的水平,通過以上護理管理措施的實施,在傳染病防控上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感染率從10年的5.4%降低到目前的3.1%,得到了患者及各領導部門的一致好評。
參考文獻
1 張素,趙燕,高占成.隔離在呼吸道傳染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國護理管理,2009,9(11):11-13.
肝硬化引起門脈高壓癥,導致食管胃底靜脈破裂出血是一種臨床急癥,脾切加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是防止再出血的有效措施,圍手術期做好臨床護理工作是減少術后并發癥的重要措施。我科從2005年6月到2009年10月共為肝硬化門脈高壓癥患者實施脾切加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26例,通過做好圍手術期臨床護理工作,運用循證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1 臨床資料
我科從2005年6月到2009年10月共收治肝硬化門脈高壓癥患者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齡24~61歲,平均43.5歲,臨床診斷均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門脈高壓癥、脾大脾功能亢進,其中有上消化道出血史21例,所有病例術前均行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乙肝DNA測定,B超或(和)CT等影像學檢查,及上消化道造影和電子胃鏡檢查。電子胃鏡檢查示食道靜脈曲張Ⅲ°18例,食道靜脈Ⅱ°8例,均有紅色征,3例經內科保守治療仍反復出血而急診手術。本組均行脾切除加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術后出血均得到良好控制,近期未在出血,傷口恢復順利。
2 方法
2.1 提出問題 充分了解患者基本情況,及時與手術醫生溝通,了解手術方式及術中、術后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觀察患者的癥狀和體征變化,結合國內外有關文獻,通過循證方法確定主要護理問題為:腹腔出血、發熱、頑固性腹水和外周血小板計數升高。
2.2 制定護理方案 查閱有關文獻,查找相關證據,結合臨床護理經驗,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案。
2.3 針對護理問題實施護理措施
2.3.1 腹腔出血 ①密切觀察患者神志、血壓、心率、呼吸、尿量等,如出現躁動不安、面色蒼白、出冷汗、脈搏細速、尿量減少、血壓進行性下降,應考慮發生了腹腔出血,及時協助處理;②保持腹腔引流管及胃管通暢,注意引流液的顏色、性質、溫度及量的變化,若顏色深紅,為血性,濃稠,溫度暖熱,引流液大于100 ml/h或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的血液,應及時做好再次手術的準備。
2.3.2 發熱 術后應嚴密監測體溫變化,注意發熱的時間、程度、持續時間及熱型,及時與床位醫生交流查找、分析發熱原因,密切觀察伴隨的胸腹部癥狀和體征,注意有無咳嗽、咳痰,有無腹水增加及自發性腹膜炎發生,記錄尿量變化,及時檢查外周血WBC、PLT變化,判斷有無靜脈血栓形成。處理以物理降溫為主,高熱時可配合解熱鎮痛藥物降溫,降溫過程中要注意體溫、血壓、脈搏的變化,防止大量出汗。膈下膿腫是術后發熱的主要原因,引流不暢局部積血或引流管拔除過早均易導致膈下膿腫發生,術后要保持引流管通暢,每隔4~6 h要擠壓1次,發現引流不暢用生理鹽水30~50 ml沖洗,仍不能通暢引流要及時協助處理。
2.3.3 頑固性腹水 肝病患者肝功能常受損,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下,術后易發生腹水,應遵醫囑及時補充白蛋白或新鮮血漿,保持引流管通暢,避免扭曲受壓,詳細記錄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及量。鼓勵患者早進食,一般術后24~48 h腸蠕動恢復后即可進食。及時正確采集血標本檢查血清電解質,防止發生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
2.3.4 外周血小板計數升高 脾切除后外周PLT升高比較普遍,血液呈高凝狀態,加之手術導致的脾靜脈損傷,常發生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和下肢深靜脈血栓。術后應動態觀察PLT變化,隔日一次檢查PLT和出凝血時間,注意觀察有無腹痛、腹脹等,PLT計數高于350×109/L可遵醫囑口服小劑量阿司匹林或雙密達莫,并注意出血傾向,并注意囑患者多活動下肢,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3 結果
本組16例術后未發生腹腔出血,引流管保持通暢,僅有少量血清樣滲液流出,7例手術次日的引流量小于400 ml,至術后第4天基本無液體流出,均在術后6 d內拔管,最短者3 d拔管,恢復順利。術后第1~2天引流液顏色多為血性,此后轉為淡黃色,常規檢查符合滲出液變化,無大量血性引流液。3例術后10 d以上拔管,最長者28 d拔管,手術次日引流量在400~800 ml之間,平均550 ml,至術后第4天引流液仍在200 ml以上,其中1例術后14 d引流液仍有100 ml,以后逐漸減少,第28天拔管。本組19例術后發熱,占73%,多發生在術后3~7 d,持續1~4 d,體溫在37.7~39.0℃,熱型不規則,經物理降溫均恢復正常。物理降溫不能奏效者加用消炎痛栓,也可用復方氨基匹林注射,配合適當的抗生素應用,患者恢復順利。3例術后發熱達2~3周,其中1例為膈下感染經再次穿刺引流體溫降至正常。另外2例經查找無其他原因后給予激素地塞米松三天后體溫正常,術后血小板計數均迅速回高。
3 討論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因曲張食管靜脈破裂而發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較高,達37%,內科治療如不及時止血,極易威脅患者生命,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對于內科止血措施不能奏效的患者及時行脾切除聯合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對挽救患者生命有一定價值,但患者體質較差,多伴有凝血機制異常,手術并發癥發生率較高,術后護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采用循證護理方法能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對于保障患者順利康復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循征護理將最新的科研成果與臨床專業知識、護理經驗、患者的需求相結合,注重終末評價和質量保證,能有效地提高護理質量。
肝炎后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多數病史較長,肝功能不同程度損壞,凝血機制障礙,而脾切除聯合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創傷較大,術后可能引發一系列并發癥,根據本組患者具體情況,結合相關文獻,找出了4個最常見的病癥:腹腔出血、發熱、頑固性腹水和外周血小板計數升高,作為護理問題,逐條分析評價,制定了最佳的護理方案,有效地提高了護理質量。①腹腔出血:肝硬化門脈高壓患者由于腫大的脾臟與膈肌粘連,有豐富的側枝循環形成,手術分離時必須切斷這些側枝,如側枝血管結扎不徹底,凝血障礙嚴重,肝功能過差,均容易導致術后腹腔出血,在明確原理的基礎上,加強了對患者意識、血壓、心率、尿量的觀察,及時檢查引流管是否通暢,準確記錄引流液的量、顏色和性質,本組16例均未發生腹腔出血;②發熱:脾切除術后低熱較為常見,本組19例有不同程度發熱,其中3例伴有咳嗽、咳痰等呼吸系統表現,可能與呼吸道感染有關。3例術后發熱達2-3周,其中1例為膈下感染經穿刺引流治愈,2例為單純性脾熱經用激素地塞米松熱退治愈;③頑固性腹水:本組3例引流時間較長,引流液多,可能與腹水有關。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多伴有血清白蛋白下降,是造成腹水的主要原因,腹水感染和腎小球濾過率下降是促進腹水形成的重要因素,足量輸注血漿和白蛋白,保肝利尿藥物應用與限制鈉水攝入是控制腹水的主要措施;④外周血小板計數升高: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PLT和WBC常偏低,脾切除后脾功能亢進解除,外周PLT和WBC迅速升高,在護理過程中,根據術前預案,術后及時檢測外周PLT計數,注意觀察有無腹痛、腹脹、黃疸加深,詢問并觀察有無雙下肢麻木、疼痛、運動障礙及顏色、溫度變化,指導并協助患者早期做床上運動,經積極的護理干預,未發生各部位血栓,護理效果滿意。
總之,循征護理是一種新的護理模式,對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分析,確定主要護理問題,采用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實施有效的護理實踐,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降低了并發癥,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復。
參 考 文 獻
[1] 陳彩鳳.門靜脈高壓癥脾切除后的并發癥的循征護理.家庭護士,2006,4(10B):32-33.
[2] 正秋.肝硬化常見并發癥的處理.現代實用醫學,2006,18(7):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