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8 10:13:33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高熱病人護理措施,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腦溫監護;中樞性高熱;護理
中樞性高熱主要是由于丘腦下部體溫調節中樞受損,使得患者體溫調節功能出現損傷引起的,其主要特點為患者體溫突然升高至40度以上,中樞性高熱若不及時治療,將會導致血管擴張、腦部代謝及自由基釋放增加、加重腦水腫現象及腦細胞損害等并發癥出現[1],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我院為了分析對中樞性高熱病人實施護理措施的影響,針對收治的中樞性高熱病人進行了護理,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40例中樞性高熱病人作為觀察對象,所有病人均采用腦溫監護,采用信封隨機方式將其分成兩組。對收治的兩組中樞性高熱病人的一般資料進行檢驗后發現,統計學無意義,p值大于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收治的兩組中樞性高熱病人均采用腦溫監護,將腦溫探頭放置于患者腦組織內,通過主機與傳感器的連接進行腦溫監護,置管部位可采用消毒布進行覆蓋,消毒布需每日定時進行更換,腦溫監護時間需持續一周左右。對照組20例病人采用一般護理,主要包括藥物護理、監測生命體征指標及病房護理等;實驗組20例病人采用針對性護理,針對性護理措施主要包括:體溫護理、呼吸道護理、營養支持、預防并發癥護理等,針對性護理幫助患者改善體溫狀況、增強抵抗力及免疫力,預防并發癥出現,促進患者快速恢復健康。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中樞性高熱病人高熱緩解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及患者家屬滿意度評分。滿意度評分總分100分,分數越高,患者家屬的滿意程度越高。
2結果
兩組中樞性高熱病人高熱緩解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及患者家屬滿意度評分存在顯著差異(p<0.05),統計學有意義;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3討論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治療中樞性高熱疾病的方式也日新月異,在臨床中,僅僅采用治療方式是遠遠不夠的,應密切關注患者的腦溫,對患者實施降溫處理、預防并發癥等護理,能有效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健康[2]。本次觀察數據得出,采用針對性護理的實驗組中樞性高熱病人護理后高熱緩解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及患者家屬滿意度評分等指標均明顯優于采用一般護理的對照組中樞性高熱病人。結果可知,針對行腦溫監護的中樞性高熱病人實施針對性護理的護理效果顯著,安全可靠,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李宏玲,牛輝,許炳麗等.32例腦出血伴中樞性高熱病人的護理及降溫效果分析[J].新疆醫學,2006,36(2):151-153.
[2]劉靜.顱腦損傷病人的護理[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23(12):365-365.
[3]賈菲菲.腦出血伴中樞性高熱病人的降溫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4,24(3):1347-1348.
[4]芮祖琴.ICU中樞性高熱病人物理降溫護理現狀及進展[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1):361-362.
【摘要】目的:通過對高熱病員護理的探討制定相關的護理措施。方法:經過密切觀察病員體溫變化,給予正確的物理降溫,飲食護理,提供安全舒適的病室環境。結果:對高熱病員進行正確的物理降溫及生活護理,讓病員能更快更好的康復。
【關鍵詞】 體溫過高 物理降溫 護理
發熱是由于各種原因使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的調定點上移,產熱增加或散熱減少,導致體溫升高超過正常范圍,體溫超過39攝氏度稱高熱。
1.資料:我科主要是以收治血液病人為主的科室,病人常因機體抵抗能力下降,感染等因素致體溫超過37.5攝氏度以上,發熱病員伴有頭昏,頭痛,畏寒,寒戰,咽痛等不適,或持續高熱造成病員焦慮,煩躁不安等,在通過冰枕降溫,保暖等一系列對癥處理和精心護理,都治療好轉出院。
2.護理 2.1發熱病員每4小時測體溫1次,繪制于體溫單上,同時觀察病員面色、神志、呼吸、脈搏、血壓等一些伴隨癥狀。待體溫恢復正常3天后,逐漸減少每日測量2次。
2.2 降溫:過高溫度會破壞機體內環境的穩定,并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危害,因此持續高熱在38.5攝氏度以上應采用物理降溫,物理降溫后半小時復測體溫,并繪制在體溫單上。伴出血者禁止酒精擦浴,以防局部血管擴張進一步加重出血。
2.2.1 溫水擦浴:用低于病人皮膚溫度的溫水,一般為32—34攝氏度,一般擦浴部位為四肢,頸部,背部,擦至掖窩,腹股溝,腘窩等血管豐富處,停留時間稍長,以助散熱。全部擦浴時間約20分鐘左右。
2.2.2 酒精擦浴:此法能使局部血管擴張,并利用酒精的蒸發作用帶走熱量,從而達到降溫的目的。用作物理降溫的酒精濃度為30%左右,具體配制方法為:95%的酒精100毫升加涼水200毫升。在待擦浴的部位下面鋪上干凈的厚毛巾,其余部位需要上床單。開始擦浴時,先上肢后下肢,一側擦完再換另一側,最后擦腰背部。一般每側肢體擦5分鐘,全部擦畢約30分鐘,擦浴結束后,用干毛巾將全身擦干,出汗多者應及時更換衣褲,讓病人感到涼爽和舒適。酒精擦浴時應注意動作輕柔,讓被擦皮膚稍微發紅為度。擦浴時酒精不要太多,薄薄的擦一層即可,這比擦很多酒精更易帶走熱量。擦浴過程中應注意觀察病人,如出現體溫驟降,寒戰,面色蒼白,口唇青紫等,應立即停止擦浴,并蓋上被子保暖,喝一點糖水。降溫勿過急過度,一般降至38.5攝氏度左右即可。不要擦腹部,以免腹部受刺激后產生疼痛與腹瀉。皮膚有皮疹,出血點的人禁止酒精擦浴。
2.2.3冰枕或冰袋降溫:一般用于前額,必要是可用冰鹽水灌腸或遵醫囑給予藥物降溫,并于降溫措施半小時后測量體溫一次。降溫后注意觀察體溫驟降,引起虛脫和急性循環障礙。如脈搏快而細弱,血壓下降,面色蒼白,四肢發冷給予吸氧保暖。
2.2.4禁擦部位:枕后,耳廓,陰囊處,心前區,腹部,足底,這些部位對冷的刺激較敏感。冷刺激可引起反射性心率減慢,腹瀉等不良反應。對昏迷,感覺異常,年老體弱的病員尤其要注意燙傷或凍傷,擦浴過程中要注意給病人保暖,擦浴完畢后應給病人更換衣褲。
2.3 飲食護理:注意營養,加強水分的補充,可進食易消化吸收的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低脂食物,以滿足機體熱量的需要。飯菜盡量做可口一些,令病人有食欲感,可少食多餐,鼓勵病員多飲水。每天2500—3000毫升,必要是按醫囑靜脈補充液體,還應鼓勵病員多吃水果,保持大便通暢。
2.4 口腔護理:持續高熱病人口腔粘膜干燥,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口腔炎,粘膜糜爛,應于晨起睡前飯后協助病員漱口,口腔干裂者應涂植物油,甘油或唇膏保護。
2.5 皮膚護理:高熱病員在退熱過程中出汗較多應及時擦干汗液更換衣被,保持皮膚清潔干燥,但要防止受涼,長期高熱臥床者應防止壓瘡。
2.6病室環境宜安靜,空氣新鮮,溫濕度適宜。各種護理應集中,避免干擾病員休息。
2.7安全護理:高熱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當高熱患者伴有躁動不安,譫妄應注意防止墜床,舌咬傷,可給予床擋保護,必要時給予約束帶固定患者,松緊要適宜。
2.8心理護理:對高熱患者應經常巡視病房,關心患者,耐心聽取,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還應注意患者的心理反應。同時做好健康教育,如教會患者測量體溫,如何進行物理降溫。
小結發熱的各個階段由于出現的臨床癥狀不同,患者有寒顫,面色蒼白,頭痛,出汗等不適,尤其是持續高熱的患者{住院時間較長或經濟負擔較重}可使其情緒緊張,恐懼。我們應加倍關愛病人,注意其心理反應,指導病人或家屬給予正確的物理降溫方法,并創造安全舒適的病室環境,使病員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基礎護理學
醫學心理學是研究人體如何保持健康以及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一門科學,護理人員不僅要具備熟練的護理操作技術,還必須掌握心理學知識,在實際工作中通過語言、表情、舉止行為等給病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使病人解除思想顧慮,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1 高熱病人的心理變化
1.1 疾病本身所致的心理變化:高熱主要是神經系統和神經體液調節產生了紊亂,表現為大腦皮質功能失調。病情繼續發展,體溫持續升高,病人將出現心跳、呼吸加快,出汗、口渴,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軟弱無力等癥狀,有的甚至出現精神癥狀,如頭痛、嗜睡、譫妄等。兒童尚可出現抽搐。
1.2 期待性焦慮心理變化:大部分病人期待醫護人員重視自己的病情,要求在診斷上盡快確診,在治療上藥到病除。
1.3 依賴、思親的心理變化:病人因肉體上的痛苦產生變異心理,使他們更加思親念故。病人在生活上、心理上需要親人的照顧和安慰來減輕內心的壓力。
1.4 恐懼性心理變化:為了盡快確診,輔助檢查繁多,如血、尿、糞以及有關體液的實驗室檢查,相應的儀器檢查和注射、輸液等。病人產生恐懼和不安心理,擔心病情嚴重和留下后遺癥。
1.5 確診后的心理變化:如確診為一般疾病,則病人心理得到滿足,心情愉快,配合治療;如確診為惡性疾病,病人一旦得知,會驚恐萬分,甚至走上絕路。
2 高熱病人的心理護理
2.1 解除高熱所致的軀體痛苦和心理反應:采用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溫措施,保護腦、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另外,要重視疾病引起的心理反應,隨時掌握病人的心理變化,因人而異,有針對性地進行疏導工作。注意防止自身的言行引起病人的誤解,主動介紹高熱常識,幫助病人解決一些實際困難。
2.2 體貼病人,給予較多的心理支持,消除期待性焦慮心理,樹立治愈信心。醫護人員要以熟練的技術,沉著、禮貌、熱情的態度取信于病人,才能融洽感情,配合治療。如遇到急躁、粗暴、遇事苛求的病人,醫護人員要耐心解釋,滿足其合理要求,這樣才能逐步消除病人期待、焦慮的心理,樹立治愈信心。
2.3 做好各種檢查和診斷前的心理護理,解除病人恐懼不安的心理。高熱病人檢查繁多,醫護人員將檢查計劃告訴病人,使病人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主動配合。在各項檢查操作前,要說明操作時的方法和可能出現的不適。
2.4 作好病人的衛生及安全工作:高熱病人出汗多,要注意隨時更換衣物、被褥。對躁動、譫妄的病人,應加床擋或重點守護,防止意外。
2.5 確診后的心理護理:如是一般疾病病人,多鼓勵病人注意補充營養和室外活動,以早日康復。若為疑難重癥,除上述各種方法護理外,在心理上應給予更多的護理,告訴病人心理因素與疾病康復的重要關系。
【關鍵詞】中樞性高熱 物理降溫 護理
中樞性高熱是丘腦下部體溫調節中樞受損而出現的臨床癥狀。持續高熱可使腦血流量、腦組織氧代謝增加,造成顱內壓增高,加重腦細胞損害;高熱還可導致機體代謝大量增加,熱能消耗,從而加速各器官的衰竭[1]。護理研究者[2]實驗發現物理降溫能夠快速有效地發揮對中樞性高熱患者的降溫作用。因此,對ICU患者采用及時有效的降溫措施,預防或控制中樞性高熱對腦組織的損害,并對防止并發癥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研究者在物理降溫材料、方法、程序方面做了許多探討,現就中樞性高熱病人物理降溫護理及進展綜述如下:
1 傳統降溫方法[3]
1.1 冰袋(冰囊)的使用 方法是將小冰塊裝入冰袋1/2~2/3滿,將冰袋裝入布套,放置所需處,置冰袋于前額、頭頂部和體表大血管流經處,不可直接接觸皮膚,每次放置時間不可超過20min,應加隔一層治療巾以防皮膚凍傷。
1.2 冰帽(冰槽)的使用 方法是頭部置冰帽中讓腦部處于低溫環境,以降低腦細胞的代謝,減少腦細胞的耗氧量,后頸部、雙耳廓墊海綿,雙耳塞不脫脂棉球,防止冰水流入耳內。
1.3 擦浴法 達到全身用冷降溫目的。用32℃~34℃的溫水或30℃的25%~35%乙醇200ml~300ml擦浴。擦浴時冰袋置頭部,熱水袋置足底。擦浴順序及手法按護理操作常規要求進行。
1.4 環境降溫 空氣對流散熱受外界空氣流速即風速的影響,一般的說,風速越大,散熱量越多,但風速較快時,散熱量的增加減慢[4]。體溫升高的患者需要一個安靜,空氣流通和溫度適宜的環境。可將病人置空調間,室溫一般維持到20~23.9℃為宜[5]。
2 改進后的降溫方法
2.1 冰袋制作的改進
2.1.1 化學冰袋 化學冰袋是以化工原料為內充物常溫填充、低溫凝固而成,使用時將化學冰袋放人冰箱中吸冷,由融膠狀態變為固態,取出后置于所需部位,可反復使用,摒棄了傳統冰袋煩瑣的缺點[6]。
2.1.2 柔軟酒精降溫袋 研究者[7]利用低濃度酒精的物理特性,經配置實驗,10%酒精溶液放置冰箱冷凍室約-4~-15℃,結成了冰沙(半固體),制成后在冰袋內柔軟不結塊,使用方便快捷。
2.1.3 10%鹽水冰袋 10%的鹽水冰袋在室溫18~24℃環境下持續3h時其溫度仍在-5℃,低溫持續時間長,在融化過程中其形態為霜水混合,冰袋松軟,接觸體表充分,易于固定。降溫效果優于傳清水冰袋[8] 。
2.1.4 10%芒硝冰袋 研究者[9]使用芒硝10g加清水100ml制成10%芒硝溶液于-18℃冰箱中放置12h即成冰袋,取出后呈冰霜狀,松軟,可塑形。使用后患者體溫下降的幅度顯著加快,降溫效果優于清水冰袋。
2.1.5 其他 在冰袋材質、固定方法等方面的改良。研究者[10]采用麥杰克冰袋(超吸濕樹脂材質)進行物理降溫,麥杰克冰袋是一種高冷容量的新型冰袋,需要時在冷凍柜內取出置于所需部位,在常溫下吸熱,再由固態變為凝膠狀態,能反復使用。
2.2 冰帽制作的改進
2.2.1 硫酸鈉冰帽 研究者[11]采用采用自制硫酸鈉冰帽,方法為按硫酸鈉10%濃度進行配置成硫酸鈉溶液,用無紡布制成雙層帽袋,內置浸潤硫酸鈉溶液的棉紗墊。密閉后置于-18℃冰箱中12h,取出呈冰霜狀冷敷頭部,觀察發現硫酸鈉冰帽降溫效果、速度、維持時間均優于普通冰帽。
2.2.2 顱腦降溫治療儀 將病人頭部置于降溫頭盔內,頭盔內溫度控制在(0±4)℃,應用顱腦降溫治療儀與傳統物理降溫方法(冰袋置頭部、乙醇擦浴)對中樞性高熱病人進行降溫比較,發現顱腦降溫治療儀降溫效果佳,持續時間長,而且對減少病死率、提高預后生活質量起到積極作用[12]。
2.3 擦浴法的改進
2.3.1 溫熱乙醇擦浴 采用41~43℃溫熱酒精擦浴,有利于血管擴張,血流增快,皮膚表面溫度升高,汗腺分泌增加,毛孔增大,出汗時帶走體內大量的熱,加之熱乙醇揮發快,從機體帶走的熱量多。因而使降溫效果更加明顯[13]。
2.3.2 薄荷乙醇浸劑擦浴 將薄荷100g浸泡在95%的乙醇1000mL中,密封72h后加蒸餾水1500mL,過濾除去薄荷即為薄荷乙醇浸劑。其降溫效果大大超過單純乙醇的物理降溫效果,是因為薄荷油刺激皮膚汗腺分泌,可帶走機體大量熱量,所以降溫效果顯著[13]。
3 新型的物理降溫方法
3.1 靜脈降溫法 中樞性高熱是護理難點,為提供有效的治療護理方法,研究者[14]開展了靜脈滴注低溫液體治療中樞性高熱的臨床研究。為中樞性高熱病人靜脈輸入0~10℃低溫液體(10%葡萄糖、5%葡萄糖、5%葡萄糖鹽水、林格氏)500mL~1500mL,滴速:40滴~60滴/min,結果降溫療效顯著,有效率100%。
3.2 熱交換導管血管內降溫 血管內熱交換降溫是一種新型的降溫技術,具有降溫速度快、既定溫度維持準確、波動性小及復溫速度容易控制等特點,目前已在歐美諸多醫療機構推廣應用[15]。使用時將熱交換導管通過股靜脈或鎖骨下靜脈置于上、下腔靜脈中,血管內降溫儀把冷卻的無菌生理鹽水泵人導管的流人道,再進人導管末端的3個腔內,與靜脈內的血液充分接觸進行熱交換,然后再經導管的流出道回到血管內降溫儀系統中。熱交換導管的血管內降溫法與傳統的外部降溫法相比,血管內降溫方法降溫迅速,除插入導管所需的15min,僅3~4h就能達到目標溫度,而且能夠穩定維持低溫,熱交換導管血管內降溫這種全身性的降溫方法,效果明顯優于傳統的體表外部降溫方法[16]。
3.3 動脈降溫法 研究者[17]通過動物實驗證明直接向機體核心注入低溫液體是一種有效的快速降溫方式,其輸人通路可有靜脈和動脈兩種方式。動脈內低溫液體輸入可以達到組織局部低溫而避免全身溫度變化。當前,神經介入技術的可靠性使得局部腦組織低溫液體灌注是可行的,所以完全可以在合理選擇患者(排除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以及嚴密監護的情況下對腦組織局部使用亞低溫,進行臨床試用。
3.4 灌腸降溫法 研究者[18]報道,對中樞性高熱的老年病人以冷生理鹽水行灌腸治療,其方法是將500~1500mL生理鹽水置于冰箱內,待溫度降至12~18℃時取出,按大量不保留灌腸法把液體灌人病人直腸內,保留30min以上再排出,觀察降溫效果滿意,而在冷鹽水灌腸前后除體溫有明顯變化外,其他生命體征均無明顯變化。 轉貼于
3.5 醫用控溫毯降溫法 經臨床應用效果觀察,控溫毯治療中樞性高熱降溫效果顯著,具有傳統降溫無可比擬的優點。該機設有自動控溫系統,病人體溫均能按設定的溫度值平穩降溫,降溫效果持久而恒定,不易反彈。同時,通過調節毯面的循環水溫,可控制病人體溫的降溫速度,不易發生寒戰,克服了傳統物理降溫中降溫速度和效果無法控制的缺點,有利于對病人的保護。控溫毯大大降低了醫護人員的勞動強度,減少了護理所需時限,解決了中樞性高熱護理的難點[19] 。
3.6 亞低溫治療儀 亞低溫治療在臨床上又稱人工冬眠療法,是用冬眠藥物及物理降溫的方法,使機體處于低溫狀態以降低機體組織細胞的代謝,特別是腦細胞代謝,減少能量消耗,從而達到降低機體新陳代謝及組織器官耗氧,保護腦細胞,減輕腦水腫,改善腦功能的目的。操作方法:將水槽內注入常溫下純凈水至水溢出,接通電源,連接好管道,將控溫毯平鋪于患者身體下面,與其皮膚充分密切接觸,患者頭部置于控溫帽中,通過溫度傳導而發揮降溫作用。體溫傳感器插入內。打開電源開關,設定參數,也可有“高熱降溫”及“亞低溫”兩種功能選擇。直至使患者體溫達到預設定的溫度,體溫不反彈則撤機。亞低溫治療儀溫度恒定,自動調節良好。該儀器操作簡便,省時、省力,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20]。
4 程序降溫法
有研究者[21]認為,傳統降溫法即在病人發熱時實行降溫,體溫正常時停止降溫,不但不能有效地達到降溫的目的,而且體溫容易反彈,反彈后的體溫更難控制。為此,根據中樞性高熱的診斷標準,提出一種特定的、方便有效的降溫方法即程序降溫法,其包括預測評估、降溫措施、降溫速度、體溫監控、復溫管理、癥狀監測等6個步驟進行并實行亞低溫管理。通過臨床觀察,其效果明顯高于傳統降溫法,可明顯改變患者的意識狀態,并且降低了中樞性高熱的發生率。因此,中樞性高熱的降溫可采取程序降溫法,但程序降溫中相應的護理理論和操作步驟還應進一步研究完善。
物理降溫治療中樞性高熱,其降溫方法已得到較大進展,尤其是先進降溫設備的問世及采用亞低溫治療,已經取得較大成就,臨床效果顯著,既極大地提高了中樞性高熱的治療水平,同時也減輕了護士的工作量。在物理降溫期間,應連續監測生命體征,尤其是心肺參數,此外,降溫的速度不宜太快。但對于ICU患者發熱的處理非常復雜,很難給出一個公式化的物理降溫方案,目前就物理降溫而言仍缺乏標準性的指導,還存在不少缺陷,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參 考 文 獻
[1]王志紅,周蘭姝.危重癥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469-470.
[2]鞠蘭.腦血管意外所致中樞性高熱的觀察與護理措施[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9):81-82.
[3]李小寒,尚少梅.護理學基礎(第四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83-189.
[4]姚泰.生理學(第六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09-210.
[5]楊莘.神經疾病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88.
[6]趙小彤.巧用化學冰袋行物理降溫[J].護理研究,2010,24(14):1307.
[7]鐘冬秀.柔軟酒精降溫袋的制作與應用[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2):32.
[8]鐘俊華,李靜.10%鹽水冰袋用于頸髓損傷致非感染性高熱患者中的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0,l6(l2):101-102.
[9]李艷玲.芒硝冰袋用于中樞性高熱物理降溫的臨床研究[J] .護理學雜志,2008,23(17):6-7.
[10]陳軍華,,肖受莉,黃菊九,等.麥杰克冰袋用于物理降溫效果觀察[J] .護理學雜志,2007,22(15):12-13.
[11]種翠紅,張裕華,李興俠.硫酸鈉冰帽對顱腦損傷并發中樞性高熱降溫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07,13(23):23-24.
[12]張會娜,張春玲,梅海霞.顱腦降溫儀應用對重度顱腦損傷病人生命體征及預后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6,9(4):110.
[13]劉增梅.乙醇的溫度對高熱患兒物理降溫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08,3(24):97-98.
[14]戴曉婧,江新.靜脈滴注低溫液體治療頸髓損傷所致高熱的臨床研究[J]. 湖北中醫學院學報, 2009,11(4):46-47.
[15]劉春風.開展新的降溫方法,探索低溫治療的臨床價值[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06,14(2):84-85.
[16]陳香風,譚麗萍,袁利群.重癥顱腦損傷高熱患者熱交換導管血管內降溫治療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19):1780.
[17]王鵬,吉訓明.低溫液體灌注產生亞低溫的進展[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7,16(5).
[18]牛靜,于學潔,王素婷,等.老年中樞性高熱病人降溫方法的探討[J].現代中西醫雜志,2002,11(13):214-215.
[19]李曉婷,彭慧,陳愛清,等.降溫毯對顱腦損傷伴中樞性高熱病人降溫效果的觀察及護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30(2):211-212.
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5年3月共收治并發上呼吸道感染的腎移植術后患者1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最小年齡45歲。入院時平均體溫39.5℃~42℃,X線胸片檢查均出現雙下肺斑片狀模糊陰影,肺紋理增粗。10例患者均行血、尿常規,痰涂片查霉菌或痰細菌培養用藥敏協助診斷。高效、廣譜抗生素平均應用5~7天,輔以喘定霧化吸入及嚴格系統化整體護理。15例病人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日為10天。
2 護理措施
2.1 物理降溫。對于體溫持續在39℃以上的患者,用溫水持續在大血管處擦浴,或用30%酒精擦浴,使患者體溫控制在38℃~38.5℃之間,另外,考慮發熱病人代謝較快,消耗大,我們常規給予吸氧3升/分,以增加機體氧供量。同時密切觀察患者體溫(每四小時一次)、血壓、脈搏、呼吸之變化,做好記錄并做對比,發現異常及時向值班醫生報告,盡快取得相應治療。
2.2 飲食護理。給予清淡,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優質蛋白,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并囑患者少量多餐,鼓勵多飲水,保證尿量在2500~3000ml,通過液體排出,帶出體內過多熱量,達到降低患者體溫之目的。
2.3 口腔、皮膚護理。高熱病人體液喪失過多,影響唾液腺分泌,病人口腔粘膜常常干燥,抵抗力往往下降,極易引起口腔炎或粘膜潰瘍,為此,我們采取相應措施,如協助患者每日刷牙四次,并用1%呋喃西林含漱液漱口,盡可能減少口腔致病菌。口腔潰瘍患者,根據其致病菌,做對應口腔護理,使其盡快痊愈,防止其成為感染源。高熱患者體溫下降時出汗較多,皮膚往往干燥,容易從汗腺途徑誘發皮膚或其他部位感染,護士則協助患者每日用溫水擦澡一次,并囑其勤換內衣,同時保證患者病床整齊,清潔,柔軟。盡可能減少皮膚感染。
2.4 心理護理。隨著醫學模式由生物向生物―社會―心理的轉變,針對腎移植患者的心理特點,我院對患者成立了專門的護理小組。護理小組做出相應的舉措,實施了系統化整體護理,良好的醫、護、患關系已經在我院形成。對于腎移植術后并發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尤其應注意心理護理,因為他們由于社會,經濟,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心理問題較普通病人多。我們要常常站在病人的立場上,來對自身醫療行為進行評價,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努力洞察病人內心世界。用巧妙的辦法與病人溝通,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關系,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并使其能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同時積極發揮我院在景觀治療方面的優勢,為患者創造一個良好愉悅的心情,從而激發起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決心,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5 病房管理。對高熱患者與其他病種進行隔離,限制探視人數及次數,防止交叉感染及其他病人感染上類似疾病,并且24小時紫外線消毒和循環消毒,盡可能使病人遠離致病菌。
3 體會
腎移植患者由于術后長期大量應用免疫抑制劑,機體免疫極度低下,患者易發生上呼吸道等其他部位感染,尤其在季節更替之時,要告訴患者做好自我保健,注意保暖,避免到公共場所或與有感染的病人接觸。另外,患者一旦出現咳嗽,咳痰,發熱,應及時就診,防止病情進一步加重,導致移植腎功能減退甚至功能喪失,從而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住院病人一定要做好嚴格的系統化護理,使感染病人在物理降溫、營養支持、口腔及皮膚衛生、心理、房間管理等方面得到較好的護理,盡快使患者痊愈,減少由上呼吸道感染帶來的一系列社會、醫療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