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1 17:36:36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畜牧業的作用,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1現代畜牧業職教集團對現代畜牧業的支撐作用,夯實了農民就近就業的企業基礎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代畜牧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持。現代畜牧業職教集團將發揮自身優勢,為現代畜牧業的發展提供支撐作用,主要體現在:
1.1科技支撐作用
通過集團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引導科研機構與企業深度合作,開展科技協同創新與技術集成示范推廣,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構建成果轉化基地。
1.2人才支撐作用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人才是關鍵的因素。現代畜牧業職教集團堅持兩個層面開展人才培養計劃,一方面立足職業教育的根本,實施高職層次的畜牧人才培訓計劃,依托示范基地進行校企合作、頂崗實習、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培養等多種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打造一批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畜牧人才;另一方面實施繼續教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計劃,通過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整合各類培訓資源,對數字化資源升級再造,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優質智能化資源培訓包”建設,從根本上解決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難以集中統一學習的問題。農民依托云教學大數據可以在田間地頭、養殖基地隨時隨地完成學習活動,使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不受時空限制,做到全覆蓋,讓更多農民受益。
1.3服務支撐作用
依托現代畜牧業職教集團加強服務體系和服務隊伍建設,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網絡,大力推廣“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技術服務模式,提升農技推廣服務能力。
2現代畜牧業職教集團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擴大了農民就近就業的范圍
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畜牧業要圍繞提高標準質量、提高養殖效益的目標,搞好產業規劃,高層次布局。按照“以地定畜、總量控制、突出重點、種養結合”的發展思路,進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是現代畜牧產業的發展方向。探索多種合作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合作入股等多種形式實現更多小農戶與現代畜牧業的有機街接,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提高畜牧業從業者的整體素質,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畜牧業,加快發揮畜牧業鄉村振興戰略引領作用。
3現代畜牧業職教集團在產業精準扶貧中的作用,保障了農民就近就業的利益
農民最熟悉的生產方式就是種養殖業,農民最能依靠的資源也是種養殖業,只要農民掌握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養殖模式,這無疑是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發揮現代畜牧業職教集團的作用,通過開展校企、校校等深度合作,建立政府、行業、企業、院校、農民深度融合的平臺,優化資源配置,疏通就業創業渠道,與政府和企業一起積極探索“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訂單養殖模式,通過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
4現代畜牧業職教集團在扶持新型經營主體中的作用,拓展了農民就近就業的途徑
依托現代畜牧業職教集團,發展一批專業水平高、服務能力強、服務行為規范、覆蓋畜牧業產業鏈條的生產組織,積極培育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同時加強職業院校對新型經營主體的員工培訓和技術服務并扶大扶強,引導其從單一養殖向服務加工、市場營銷、畜牧觀光旅游、全程社會化服務方面轉型,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間和農民就近就業的途徑。同時運用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宣傳推介產品,引導畜牧業生產進入現代畜牧業發展軌道。
現階段,隨著我國畜牧業的飛速發展,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作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畜牧業發展已經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當前畜牧養殖工作中,確保畜禽健康、科學的養殖離不開獸醫的幫助,他們的服務能力和專業水平對畜牧業的飛速發展產生重要的作用。如何提升獸醫服務能力、促進畜牧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已經成為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共同關注的問題。本文圍繞獸醫服務及其發展現狀展開分析,進而對提升獸醫服務能力的作用進行討論,希望能夠為其他動物醫療工作者提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
獸醫服務能力;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作用
近些年,動物衛生工作的不到位使動物疫病問題頻繁發生,為基層養殖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對畜牧業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障礙。為了適應現代畜牧業發展的節奏,促進畜牧業發展方式發生轉變,基層動物衛生監督部門和獸醫應加大動物衛生監督和管理工作的力度,提升獸醫服務能力,普及動物防疫相關知識,消除疫病傳染源,控制其傳染途徑,將動物衛生工作落到實處,從而促進畜牧業發展方式進行轉變,進一步加快我國畜牧業的經濟發展。
1獸醫服務的概述以及發展現狀
1.1獸醫服務的概述
獸醫服務及動物醫療服務,對動物之間的疫病進行預防、診斷和治療[1]。同時,動物醫療工作者也可以采用先進的動物醫療技術和方法對禽畜的生存和發展進行統籌安排和綜合協調。可以說,在畜牧業發展過程中,獸醫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若想促進畜牧業的飛速發展和其方式的轉變,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就應該盡可能的提升獸醫的服務能力,使其為畜牧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重要保障。
1.2我國獸醫發展的現狀
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獸醫工作得到了一定的重視,但重視程度仍然不夠,獸醫發展仍然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就目前形勢來看,獸醫服務與畜牧業的發展難以很好的相契合,實際上,獸醫服務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其難以與發展迅猛的畜牧業相適應。這種情況導致我國畜牧業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約,發展速度忽高忽低,迅猛有余,后勁不足[2]。現階段,相較于畜牧業的發展,獸醫事業相對落后,國家農業部門已經充分掌握這一情況,并采取各種措施提升獸醫服務質量和能力,以期能夠帶動畜牧業的進一步發展,并促進其發展方式進行轉變。因此,加強獸醫事業的發展,增強其服務能力和水平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2提升獸醫服務能力
對促進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產生的作用近年來,我國畜牧業相關政策不斷出臺,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逐漸加深。在這樣的形勢下,傳統農業發展方式逐漸發生轉變,并不斷向經濟模式靠攏。農業也逐漸向現代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在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帶動下,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畜牧業,其發展方式也開始發生變化。而在畜牧業的發展過程中,獸醫服務屬于核心部分,其發展能夠促進畜牧業的發展,其服務模式的轉變能夠促進畜牧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因此,提升獸醫服務能力在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為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提升獸醫服務能力是促進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保證
3.1提升獸醫服務能力,符合時展的需求
無論是最原始的農耕社會,還是現代社會,均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若想完成畜牧業發展方式的轉變,也需要使其具有時代性和先進性。據時展的角度來看,提升獸醫服務能力應該以滿足時展的需求和人們對物質精神生活的需求為準則,進而使畜牧業發展方式向著更符合時展和市場供需關系的方向進行轉變。
3.2建立健全的獸醫監管機制,增強獸醫服務能力
為了督促廣大動物醫療工作者提高自身的服務能力,相關部門就應該加強對其日常服務工作的監督和管理,加快獸醫監督管理體系的建立,使獸醫日常服務工作質量和效率得到充分保障,進而為保證畜牧業食品安全提供重要前提。在具體措施實施過程中,應該著重把握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將源頭監督管理當作獸醫監管工作的關鍵性任務,并對畜牧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和發展方式進行有效控制,要求獸醫具有增強畜禽抗病力的能力,使畜禽疫病發生概率和影響降到最低。同時,還要求他們盡量減少獸藥和添加劑的使用量,對畜牧業產業發展的源頭實施疫病控制,進而提高畜禽的免疫力,使其能夠抵抗一定的疫病[3]。另一方面,監管部門應對機制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并對畜禽由誕生到加工的整個環節進行全面監督和控制,逐漸擴展監督和管理的范圍,為其最終覆蓋畜牧業發展的整個流程奠定基礎。
3.3加快獸醫防疫體制的建立,促進畜牧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為了促進畜牧業發展方式的轉變,獸醫防疫體制應該具有實效性、科學性以及先進性,并符合我國目前畜牧業的發展節奏和特點。在滿足規模養殖需求的基礎上,還需要滿足散戶養殖的需要。因此,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加快獸醫防疫體制的建立,使動物防疫工作更加系統化、科學化以及高效化。同時,加大獸醫實驗室的建設力度,促進獸醫體制的深化改革,使動物醫療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和服務能力得到顯著提高,進而為畜牧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奠定堅實的基礎。
4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人民群眾的重視,其中肉類食品安全是食品安全問題的重中之重,所以,動物的防疫工作是食品安全工作的主要任務。動物衛生監督工作是公共衛生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基層動物衛生監督工作是動物疫病得以有效防治控制的重要前提,為保證肉類食品安全奠定了牢固的基礎。保證動物健康離不開廣大獸醫的辛勤努力,因此,只有提升獸醫服務能力,才能使我國畜牧業得到蓬勃發展,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高炎坤.荊州市現代畜牧業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D].荊州:長江大學,2012.
[2]李嘉.基層獸醫防疫體系現狀和服務機制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08.
關鍵詞:石漠化;草食畜牧業;綜合治理
中圖分類號:S156 文獻標識碼:A
石漠化治理是一個綜合治理工程,石漠化綜合治理主要通過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人工種草(改良草地)及建設農用水利、實施生態移民等措施以達到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目標。草食畜牧業工程就是從石漠化地區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出發,堅持草地生態建設與發展草地畜牧業相結合,在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草地畜牧業,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生態建設中發展經濟,在經濟建設中保護生態的目標。根據廣西巖溶地區石漠化現狀,筆者分析了發展草地畜牧業對鞏固石漠化綜合治理成效的作用,為下一步的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工程的草地畜牧業項目的實施提供些許參考。
1 廣西石漠化現狀、成因及其危害
廣西巖溶土地分布廣闊,巖溶地貌發育典型,范圍涉及河池市、百色市、桂林市、崇左市、南寧市、來賓市、柳州市、賀州市、貴港市、梧州市等10市76縣(市、區),位于N22°11′~25°18′,E106°20′~110°01′之間;廣西巖溶地區規劃范圍行政區域土地面積1787萬hm2,其中巖溶土地面積833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46.6%。巖溶地區石漠化現象普遍,危害十分嚴重。
1.1 石漠化現狀
石漠化指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條件和巖溶極其發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為活動干擾,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壞,造成土壤嚴重侵蝕,基巖大面積,礫石堆積的土地退化現象,是巖溶地區土地退化的極端形式。廣西現有石漠化土地238萬hm2,占巖溶土地面積的28.6%;潛在石漠化土地186.71萬hm2,占巖溶土地面積的22.4%。在石漠化土地中,輕度石漠化面積23.53萬hm2,占10.0%;中度石漠化面積65.91萬hm2,占27.2%;強度石漠化面積13.04萬hm2,占55.2%;極強度石漠化面積18.05萬hm2,占7.6%。石漠化導致巖溶地區生態系統退化,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資源喪失,成為廣西頭號的生態問題。
1.2 石漠化成因分析
石漠化是在自然巖溶過程基礎上人為因素疊加所造成的,而人類不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是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根據石漠化監測結果,因生產經營方式落后、毀林開墾、過度樵采、濫放牧、亂采石礦等人為因素導致石漠化土地的面積148.5萬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積的62.4%;因災害性氣候和地質災害導致石漠化面積6.6萬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積的2.8%;因其他自然因素導致石漠化面積82.81萬hm2,占34.8%。
1.3 石漠化主要危害
石漠化危害主要表現在: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狀況惡化,部分石漠化地區生存條件喪失;自然災害頻繁,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加劇貧困,阻礙區域經濟發展。據調查,廣西巖溶地區平均每年受洪水淹沒的耕地達3.4萬hm2,糧食減產2.56億kg,因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被迫棄耕的農田已達0.8萬hm2,巖溶地區飲水不安全人數達440多萬人。
2 廣西區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草食畜牧業工程實施
2008~2010年,廣西區在都安、大化、環江、鳳山、田陽、田東、平果、天等、柳江、忻城、馬山、平樂共12個縣實施了《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項目》,項目總投資33227萬元,其中草地畜牧業項目投資4005.19萬元,占12.05%。項目實施3a,共完成草地建設2162.97hm2,棚圈建設71819m2,青貯池建設16489m3,購置鍘草機1355臺。通過項目工程的實施,項目區生態環境得到顯著的改善,同時對巖溶地區草食畜牧業建設起到科技示范作用,增加了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
3 廣西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草食畜牧業工程的主要模式及成效
3.1 “林+草+農作物秸稈+畜+沼+果(菜)”模式
石漠化地區環境惡劣,人地矛盾嚴重。試點項目實施3a,施行“林+草+農作物秸稈+畜+沼+果(菜)”模式,林下種草共105hm2,以每公頃年產鮮草10萬kg計,年產鮮草1050萬kg,結合利用農作物秸稈1750萬kg,年可圈養育肥出欄肉牛6200頭(可飼養肉羊約3萬只/年)。牛(羊)糞便用作沼氣原料,沼氣供農戶生活用能,沼肥施用于果(菜、草);項目區群眾在林地種植牧草,種草后的林間草群叢生,增加林地植物覆蓋度11.2個百分點,從而減少水土流失;實行牛羊圈養使濫牧、過牧現象得到遏制,減緩天然草地放牧壓力,有利于石山灌叢草地的保護與休養生息;沼肥施用于果(菜、草),改善土壤結構,實現農牧業生態良性循環,實現農牧業同步可持續發展。林下種草,解決了農民養牛用草料問題,植被得到恢復,科學利用農作物秸稈飼喂牛羊,減少了空氣污染,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
廣西現已實施退耕還林面積97萬hm2,退耕地有一部分坡度相對小,土層較厚,從而為種草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若實施3萬hm2林草間作,平均按年產量45t/hm2計算,共可產鮮草135萬t,結合利用農作物秸稈135萬t,可增加飼養量300萬個羊單位,對廣西區草食畜牧業經濟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2 “退耕還草,冬閑田地種草,推行舍飼圈養飼養技術,發展草食家畜”模式
廣西區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特點,而坡耕地每年的水土流失最為嚴重,是石漠化的主要成因,開展25°以上的坡耕地人工種草種植牧草,發展草食家畜,不僅能防止水土流失,而且又可使農戶獲得可觀的收益。據測定,坡度為5°的農田,每年流失15t/hm2;20°的坡耕地,流失31.5t/hm2,而有草地植被的24°的坡地可避免沖刷和土壤流失。若實施人工種植皇竹草、桂牧一號等多年生高產牧草,以8.25萬kg/hm2計,補飼蛋白質類精料0.1~0.15kg/只·天,每年可出欄肉羊50只,可獲純收入30000元/hm2,若種植玉米,收效最多只能在9000/hm2·年,種草養羊比單種玉米可增加純收入21000元/hm2,有效地提高了農戶的經濟收入。通過種植多年生高產牧草,實施牛羊等草食家畜的舍飼或半舍飼,是避免草山草坡遭受破壞的一項重要措施。
廣西冬閑田地資源充裕,可用于開發冬季種植的耕地約203萬hm2,若每年用6萬hm2種植高產牧草,平均年產鮮草按9萬 kg/hm2計,可產鮮草540萬t,另補飼蛋白質類精料0.1~0.15kg/只·天,可提供飼料達590萬個羊單位(或118萬個牛單位),既可緩解人畜爭糧爭地,又可使天然草地得到有效保護。
3.3 “野生雜草,農作物秸稈(農副產品),推行舍飼圈養,發展草食家畜”模式
廣西區水熱資源充足,尤其適合灌木、草本植物的生長,草地資源豐富。經調查,全區可利用的草地面積有655萬hm2。由于傳統觀念和習慣的影響,豐富的草地資源未能得到很好地利用,任其一歲一枯榮或樵采燒掉,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全區年產各類農作物秸稈及副產品約5500萬t,只有約700萬t用于飼喂家畜,絕大部分也被燒掉。在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區域,根據各項目戶條件和能力,規劃飼養8~12頭肉牛或20~30只優質母羊,項目規劃配置有飼草機械、青貯池、家畜欄舍及種植牧草。試點項目實施了3a,第3年至目前,已有約20%的項目戶,自備電動三輪車或微型小氣車,至交通較便利的山坡上割雜草,經過物理加工,發酵4~7d再飼喂;不同的季節利用不同的農作物秸稈和農副產品:甘蔗尾葉、玉米秸稈、稻草、黃豆稈、花生藤、苜蓿渣、黃豆渣等,經總結,農作物秸稈和農副產品可以用到總飼草量的60%。每個飼養戶年可獲利36000~50000元,達到致富的目的。充分利用野生雜草和農作物秸稈(農副產品),增加了飼料來源,降低了飼養成本,同時結合家畜品種改良、動物疫病防治、適量補飼精料等舍飼圈養技術;產出的農家肥可提高農作物和草地產量,從而達到農業生態良性循環的目的。
4 結語
人為因素是巖溶地區石漠化的主要原因,逐步改變農民生產、生活行為是生態修復的關鍵所在。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退耕還林還草、充分利用豐富的農作物秸稈和農副產品資源,改變傳統的散養方式,推行家畜舍飼圈養,既使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又能提高養殖業生態效益。廣西區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主要實行植被恢復、基本農田建設、農村能源建設、草食畜牧業和后續產業發展、易地扶貧搬遷六大措施,而草食畜牧業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對其他幾個環節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實踐證明,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對鞏固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成效已產生非常積極的作用:
4.1林下種草
增加土地植被覆蓋度,涵養水源。
4.2為種植業提供優質的有機肥
改善土壤肥力和結構,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從而也提高了經濟效益。
4.3為農戶提供上好的沼氣原料
解決農戶生活用能需要,節約薪柴,保護森林資源,亦即實現節支增收。截至2012年底,全區戶用沼氣池總量達395.1萬座,沼氣入戶率達49.3%,據調查,一個8m3沼氣池每年可滿足一個4~5口農家的炊事用能需要,每年可節約薪柴2.5t,相當于每年保護1333.3m2森林資源,同時每年可實現節支增收1550元。
4.4解決了項目區域群眾生產、生活的經濟來源
發展草食畜牧業,是把生產、生活和生態有機結合起來的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徑,已成為農民收入增加的重要來源,也將成為穩定廣西脫貧致富與改善生態環境相協調的重要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 規劃編寫組,張菁.廣西壯族自治區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J].草業科學,2008(9).
[關鍵詞] 現代畜牧業 機械化特征 發展建議
所謂現代化畜牧業是把現代工程技術與現代生物技術完善的結合,通過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生產,為社會提供豐富的、優質的、安全的畜產品,是從事畜牧業生產的企業或農戶得到顯著的經濟效益。
一、畜牧業現代化發展離不開機械化
實踐證明:利用機械及相應的技術措施,對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和農村廢棄物的處理和資源的循環利用,可實現農作物秸稈變廢為寶,促進糧食增產、畜牧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據統計,2010年陜西全省加工玉米秸稈飼草大約800萬噸,僅此一項直接為農民增收約8.5億多元。
工作量:在自動飲水、人工投料、人工干清糞的生產水平下,一個熟練工人飼養250~300頭、20kg~120kg的后備豬;在自動飲水、自動投料、水泡糞的生產水平下,一個熟練工人飼養500~800頭、20kg`120kg的后備豬、并負責疾病治療、按照防疫程序進行疫苗注射、驅蟲保健、轉群及統計工作,協助技術經理搞好種豬選擇培育工作。對發病豬進行及時的診斷和治療。
顯而易見,機械化可以改善畜牧養殖業的生產經營條件,提升生產經營規模、技術水平,減輕從業者的勞動輕度,增加畜牧養殖經濟效益,改善生態環境。機械化廣泛應用于畜牧養殖業,實現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生產,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技術推廣應用成本、市場交易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產出率,提高競爭率。
因而,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產業現代畜牧養殖業,選擇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生產,機械化應優先貫穿在生產經營的產前、產中、產后各個階段。如:飼料生產加工與儲備,良種的培育、飼養,畜產品的加工,檢疫檢測、消毒防病治病,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等技術裝備設施。實現現代工程技術與現代生物技術的完善結合。
二、現代畜牧業發展新模式
美國畜牧業機械化程度高。在養牛方面,從拌料、投料、擠奶到牛舍沖洗等幾乎全部機械化;在養豬方面,從種豬、仔豬、飼料、育肥到銷售各個環節,機械化水平也都很高;養雞方面機械化程度就更高了。
澳大利亞、新西蘭是世界上最大的畜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澳、新兩國畜牧業生產機械化程度很高,幾百頭牛的小型農場只需要1~2個人經營管理。
荷蘭畜牧業生產的現代化程度非常高,牧場從飼料的耕種、收割、青貯到舍內供水、給料、溫度、通風、擠奶、清糞等全部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尤其是飼養管理全部由電腦自動調控。畜禽糞便送到大田或草地。對于施入土壤中過剩糞肥脫水加工成顆粒狀肥料。
日本奶牛、肉牛飼養和養雞、養豬業都實現了集約化與機械化。
進入20世紀以來,以工廠集成化柵(散)欄養殖技術、胚胎移植技術、性控技術、奶牛DHI測定技術、TMR技術、牧場電子管理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示范推廣應用,是提升現代畜牧養殖發展水平的新模式。
三、陜西現代畜牧業發展特征
1.家庭分散養殖逐步退出
據統計,全省養殖農戶由2004年的868.3萬戶減少到2009年的335.1萬戶,減少了62%;以生豬飼養為例2009~2010年就有63%的散戶退出。
2.規模養殖迅速發展。2010年全省共有規模養殖場4851個,其中2006年以來建設的2811個,占全省規模養殖場總數的57.9%。
3.社會資本成為投入主體。據調研2008年以來,全省新建的養殖場80%都是業外人士投資建設。80%的投資都是社會資本投資,全省新建種豬場的社會資本占投資總額的98%,新建奶牛場的社會資本投資占投資總額的88.7%。
4.畜牧業進入高投入高成本時代。就規模養殖來說,目前建設1個1000頭規模的奶牛場需要投資2000萬元,建設1個萬頭的肉豬自繁自育場需要投資1200萬元。
5.現代高科技廣泛應用。生豬集成柵欄養殖、奶牛散欄式飼養、DHI測定、TMR飼喂、奶牛性控、胚胎移植、電子管理等代表當今世界畜牧業生產最高科技水平的生產技術正在全省應用推廣。
然而,全省畜牧養殖業機械化水平還很低,據統計,畜牧養殖機械、畜產品采集加工配套機械相對較少。“十一五”末,畜牧養殖機械擁有量為29.37萬臺,其中,飼草料加工機械28.57萬臺,畜牧飼養機械0.43萬臺,畜產品采集加工機械0.37萬臺,機械化加工飼草800萬噸。當前的畜牧機械數量還遠遠不能適應畜牧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以擠奶設備為例,全省奶牛的總存欄量約為60.5萬頭,而機械化擠奶設備僅能滿足約13萬頭奶牛的需要,缺口巨大;飼草(料)加工機械總體較少,加工數量明顯不足,其它的飼料攪拌、自動飼喂、自動飲水、溫濕度調控、糞便清理等機械數量與實際需求差距更大。
四、幾點建議
1.我省各級農機和畜牧主管、專業技術部門應緊密協作,結合各地實際,按照“十二五”陜西省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以畜牧養殖全程機械化為目標,積極采取加大補貼、項目扶持等措施,為畜牧養殖企業(農戶)做好選型、宣傳示范,力爭畜牧養殖機械化裝備水平實現重大突破。
2.應積極投入人力、財力研制和引進發達國家先進的畜牧養殖機械裝備。應用于我省畜牧養殖業,促進畜牧養殖業現代化進程。
3.應抓住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機遇。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中,畜牧養殖機械分為十三類,從秸稈飼草(料)收獲、加工,生豬產仔、禽蛋孵化繁育保育設施,自動飼(喂)料與飲水設施,畜禽舍溫、濕控設施,畜禽養殖消毒、防疫設備,糞便清理脫水加工設備,畜產品的采集加工(剪羊毛機、擠奶、貯奶、冷藏)設備等,品目繁多。結合我省各地實際,加大宣傳力度,選優推廣適宜本地的畜牧養殖機械,落實好國家對畜牧養殖機械購置補貼這一惠民政策。
4.應強化現代畜牧養殖示范(點)區建設,針對畜牧養殖生產關鍵環節,大力發展適用機械。立足秸稈飼草收集、加工青貯機械、飼料粉碎機械、擠奶設備、自動飼喂機、糞便處理機械等新技術設備。實現奶牛、生豬的健康養殖、規模養殖、標準化養殖。
5.力爭信貸政策的扶持,努力保障我省畜牧養殖業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經營的企業(農戶)的健康快速發展,為社會提供更為豐富的、安全的、高質量的畜禽產品。在解決從業高投入、成本高、風險高的同時,達到提升全省畜牧養殖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生產中的機械化裝配水平。使種植業與畜牧養殖業有機結合,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良性循環,促進我省農村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6.以提高畜牧養殖從業人員的管理養殖技能水平為目標,注重培訓畜牧養殖機械操作使用技能人才,是畜牧養殖機械化新技術新裝備能有效利用,發揮最大效能。
現階段,隨著我國畜牧業的飛速發展,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作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畜牧業發展已經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當前畜牧養殖工作中,確保畜禽健康、科學的養殖離不開獸醫的幫助,他們的服務能力和專業水平對畜牧業的飛速發展產生重要的作用。如何提升獸醫服務能力、促進畜牧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已經成為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共同關注的問題。本文圍繞獸醫服務及其發展現狀展開分析,進而對提升獸醫服務能力的作用進行討論,希望能夠為其他動物醫療工作者提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
獸醫服務能力;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作用
近些年,動物衛生工作的不到位使動物疫病問題頻繁發生,為基層養殖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對畜牧業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障礙。為了適應現代畜牧業發展的節奏,促進畜牧業發展方式發生轉變,基層動物衛生監督部門和獸醫應加大動物衛生監督和管理工作的力度,提升獸醫服務能力,普及動物防疫相關知識,消除疫病傳染源,控制其傳染途徑,將動物衛生工作落到實處,從而促進畜牧業發展方式進行轉變,進一步加快我國畜牧業的經濟發展。
1獸醫服務的概述以及發展現狀
1.1獸醫服務的概述
獸醫服務及動物醫療服務,對動物之間的疫病進行預防、診斷和治療[1]。同時,動物醫療工作者也可以采用先進的動物醫療技術和方法對禽畜的生存和發展進行統籌安排和綜合協調。可以說,在畜牧業發展過程中,獸醫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若想促進畜牧業的飛速發展和其方式的轉變,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就應該盡可能的提升獸醫的服務能力,使其為畜牧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重要保障。
1.2我國獸醫發展的現狀
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獸醫工作得到了一定的重視,但重視程度仍然不夠,獸醫發展仍然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就目前形勢來看,獸醫服務與畜牧業的發展難以很好的相契合,實際上,獸醫服務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其難以與發展迅猛的畜牧業相適應。這種情況導致我國畜牧業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約,發展速度忽高忽低,迅猛有余,后勁不足[2]。現階段,相較于畜牧業的發展,獸醫事業相對落后,國家農業部門已經充分掌握這一情況,并采取各種措施提升獸醫服務質量和能力,以期能夠帶動畜牧業的進一步發展,并促進其發展方式進行轉變。因此,加強獸醫事業的發展,增強其服務能力和水平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2提升獸醫服務能力對促進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產生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畜牧業相關政策不斷出臺,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逐漸加深。在這樣的形勢下,傳統農業發展方式逐漸發生轉變,并不斷向經濟模式靠攏。農業也逐漸向現代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在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帶動下,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畜牧業,其發展方式也開始發生變化。而在畜牧業的發展過程中,獸醫服務屬于核心部分,其發展能夠促進畜牧業的發展,其服務模式的轉變能夠促進畜牧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因此,提升獸醫服務能力在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為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提升獸醫服務能力是促進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保證
3.1提升獸醫服務能力,符合時展的需求
無論是最原始的農耕社會,還是現代社會,均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若想完成畜牧業發展方式的轉變,也需要使其具有時代性和先進性。據時展的角度來看,提升獸醫服務能力應該以滿足時展的需求和人們對物質精神生活的需求為準則,進而使畜牧業發展方式向著更符合時展和市場供需關系的方向進行轉變。
3.2建立健全的獸醫監管機制,增強獸醫服務能力
為了督促廣大動物醫療工作者提高自身的服務能力,相關部門就應該加強對其日常服務工作的監督和管理,加快獸醫監督管理體系的建立,使獸醫日常服務工作質量和效率得到充分保障,進而為保證畜牧業食品安全提供重要前提。在具體措施實施過程中,應該著重把握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將源頭監督管理當作獸醫監管工作的關鍵性任務,并對畜牧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和發展方式進行有效控制,要求獸醫具有增強畜禽抗病力的能力,使畜禽疫病發生概率和影響降到最低。同時,還要求他們盡量減少獸藥和添加劑的使用量,對畜牧業產業發展的源頭實施疫病控制,進而提高畜禽的免疫力,使其能夠抵抗一定的疫病[3]。另一方面,監管部門應對機制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并對畜禽由誕生到加工的整個環節進行全面監督和控制,逐漸擴展監督和管理的范圍,為其最終覆蓋畜牧業發展的整個流程奠定基礎。
3.3加快獸醫防疫體制的建立,促進畜牧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為了促進畜牧業發展方式的轉變,獸醫防疫體制應該具有實效性、科學性以及先進性,并符合我國目前畜牧業的發展節奏和特點。在滿足規模養殖需求的基礎上,還需要滿足散戶養殖的需要。因此,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加快獸醫防疫體制的建立,使動物防疫工作更加系統化、科學化以及高效化。同時,加大獸醫實驗室的建設力度,促進獸醫體制的深化改革,使動物醫療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和服務能力得到顯著提高,進而為畜牧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奠定堅實的基礎。
4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人民群眾的重視,其中肉類食品安全是食品安全問題的重中之重,所以,動物的防疫工作是食品安全工作的主要任務。動物衛生監督工作是公共衛生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基層動物衛生監督工作是動物疫病得以有效防治控制的重要前提,為保證肉類食品安全奠定了牢固的基礎。保證動物健康離不開廣大獸醫的辛勤努力,因此,只有提升獸醫服務能力,才能使我國畜牧業得到蓬勃發展,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高炎坤.荊州市現代畜牧業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D].荊州:長江大學,2012.
[2]李嘉.基層獸醫防疫體系現狀和服務機制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