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1 17:36:35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中圖分類號:P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5(a)-0060-01
因氣候、地質、人為破壞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多年來,我國各地尤其是山區地質災害頻繁發生,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等。其中泥石流災害對人類生產生活危害最為嚴重,且其具有復雜、頻發、影響因素多、規模較大等特點,使得對其防治設計的難度增大。一般對其防治設計的步驟是先測繪、地質勘查、工程勘察、現場調查、后進行計算、方案比選等而實際工作中,測繪、勘察、設計是各專業獨立完成,相互之間銜接并不緊密。實踐證明,缺少銜接的工作思路無助于設計的完整性,后期出現的問題會導致整個設計的失敗,甚至避重就輕,該治理的沒治理,重點治理的投入措施不夠可靠等。該文以設計工作的思路為主線進行初步探索。
1 工程概況
該文以云南一特大泥石流治理項目為例,大理州賓川縣力角鎮楊巡箐泥石流發生地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力角鎮,隸屬于力角鎮米湯村。該泥石流規模較大,威脅嚴重,溝口咫尺村屯,威脅居民987人,受災害影響,威脅資產2 000萬元。從20世紀末期以來,由于各種原因,此泥石流周邊區域地質災害漸趨嚴重,是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的區域之一,嚴重威脅當地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嚴重制約當地社會經濟發展。
2 前期判別
所謂前期判別,即在測繪、勘查之前,對項目區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整體環境、周邊環境等基礎數據進行收集、分析,最終對泥石流區域進行初步判別,為后期的測繪、勘查,乃至設計提供基礎數據。
適合前期判別工作的方法建議采用3S技術,即GPS(全球定位系統)、RS(遙感)、GIS(地理信息系統),是一種方便、快捷、成本較低且有效的判定和初步調查方式。具體步驟如下:
(1)根據待治理泥石流區域的簡要說明,并到現場采用GPS定位,初步了解災害的表現形式;
(2)根據GPS定位成果,通過調用該區域遙感衛星圖片,并對其初步處理;
(3)通過GIS系統,對衛片進行解譯分析,形成直觀、形象的數據成果;
(4)通過數據成果,可得到3D地形圖,從中可初步量測流域范圍、匯水面積、溝道高差、山體坡比等基礎數據。
根據得到的數據成果,還可對后期測繪進行指導,根據直觀3D影像,可較全面的制定測繪方案,尤其是測繪范圍,以保證滿足設計計算的要求。
根據得到的數據成果,可對后期勘查提供數據支撐,對于主要溝道的走向、急彎有初步認識,也對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有初步的了解,而指導勘查布置工程量,做到有的放矢,省掉了很多后期補勘等麻煩。
3 現場踏勘
現場踏勘是貫徹設計工作的始終,也是整個設計工作的關鍵節點,由于上述前期判別提供的基礎數據,也為現場踏勘的高效率進行提供了很好的數據支持。
現場踏勘的關鍵有以下幾方面:
(1)形成區現狀,形成區是泥石流發育、發展的源頭,通過踏勘,可初步了解地表植被狀況,為后期防治提供基本思路;
(2)流通區現狀,流通區主要由溝道組成,對流通區走勢、兩側山體坡度等有一個初步認知;
(3)堆積區現狀,堆積區一般以扇形堆積于溝道尾部,現場調查其規模、堆積物等情況;
(4)水體流向,泥石流治理主要一項就是排水,而將水體排除需要了解其排導方向和位置。
根據現場踏勘成果,也對測繪、勘查工作提出較具體要求,比如堆積區勘探孔位置的確定、預設攔擋設施的詳勘和局部地形詳測等。
4 防治方案比選
通過前期判別、現場踏勘、測繪、勘查等工作,設計需要的主要數據基本完整,而有效的使用這些數據是設計準備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準備工作中的方案比選。該工程,可采用多道鋼筋混凝土攔擋壩進行攔截泥石流,或者采用谷坊分段堵截;可采用種植植被的方式穩定形成區坡面,或者采用擋土墻、漿砌石護坡的方式。對于上述方式的取舍,其中要考慮到工程投資、單體結構造價、適應性植被、施工方法、材料選取、占用土地等一系列的數據。
而這些數據的收集都是經過前期幾項工作所得的成果,前后工作相互制約、也相互銜接,只有全面考慮才能使設計工作達到預定的要求,使其更加完善。
方案比選確定后,應進行二次補測、補勘,并到現場再次核實。
5 結語
該文根據云南地區較大型泥石流治理項目的設計實踐,結合各項前期工作的具體任務,整體考慮其間相關性,得出以下結論:
(1)3S技術應用到前期判定具有直觀性、可測量等功能性。
(2)前期判別、踏勘、測繪和勘查之間相互提供數據,并相互銜接和提供數據指導,防治方案的比選也反應前期工作的全面性,只有在工作開展前對整體工作思路進行合理安排,才能減少工作過程中不必要的反工,節省成本的同時提高工作效率,保證設計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 陳洪江.土木工程地質[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5.
關鍵詞:泥石流;危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P642 文獻標識碼:A
泥石流是常見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有巨大危害,為加強對泥石流的控制和防治,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我國就開始對泥石流的防治措施進行研究,目前對于泥石流的防治形成了以預防為主、防治為輔的局面,加強泥石流的防治措施的研究,對我國泥石流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目前我國泥石流的防治主要有預防、預警預報及治理三大類措施。預防指在對泥石流進行預測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措施對泥石流進行繞避和預防的措施,預警預報指的是通過各種通信手段,對泥石流危害進行預報,對人群進行疏散,最大限度減少傷亡的措施。對泥石流的治理則是針對泥石流災害進行直接治理過程。
一、泥石流的監測和預警
泥石流的監測以及預警,是泥石流防治的一個重要措施,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先進技術在泥石流防治工作中的應用逐漸加深,大大提高了泥石流的監測以及預警水平,對泥石流危害有很好的控制。在泥石流的監測和預警過程中,一般會對線狀交通的干線以及點狀的重要工程、基礎設施等位置進行監測以及預警預報,這些地方是泥石流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地區,加強對這些地區的預警防護,有助于該地區的泥石流危害的控制,將損失降到最低。采用監測以及預警的方式進行控制,比較典型的是長江上游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滑坡泥石流預警系統。長江沿岸尤其是上游地區,泥石流災害分布比較集中,危害也十分嚴重。長江上游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滑坡泥石流預警系統的建立,對于泥石流災害的預測以及預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個系統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建立并且投入使用開始,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監控規模越來越大,加上各種先進技術的逐漸應用,對該地區的泥石流的防護工作帶來了促進作用。
二、工程防治
泥石流的工程防治措施可以分為很多種,比如跨越工程、穿過工程、排導工程等。其中,跨越工程指的是在泥石流常發地區修建橋梁、涵洞等基礎設施,從泥石流溝的上方跨越通過,讓泥石流的排泄工作在各種基礎上設施的底部進行,實現避開泥石流的目的。防護工程指的是在泥石流常發地區,對一些基礎設施,如橋梁、隧道、路基等工程設施進行一定的防護,建設防護建筑物,用來抵御泥石流的沖擊和侵害。常見的防護工程類型有護坡、擋墻、順壩等。排導工程指的是通過對泥石流的流勢進行引導,通過增大排泄能力的一種泥石流的防治方式。通過相應的設計,使得泥石流能夠按照設計的意圖進行順利排泄,最終降低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的排導工程種類包括很多,比如導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攔擋工程指的是利用一些固體物質對泥石流進行阻擋的方式, 以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的總量以及能量,從而降低泥石流的危害程度。常見的攔擋工程有攔渣壩、儲淤場、截洪工程等。
工程治理是泥石流防治過程中的一種常見的治理方式,是種綜合治理的措施,這種方法有工期短、效益明顯的優點,同時具備一定缺點,如工程一旦超過使用年限,會導致工程失效,甚至出現工程受損的現象,反而會加重泥石流的影響以及危害程度。同時,工程防治措施的投資比較大、費用也較高,不是經濟性的措施。
三、生物防治
形成泥石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植被或者植被被嚴重破壞,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的現象。因此在泥石流的防治過程中,加強生物防治措施的應用,對于泥石流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生物治理指的是對于泥石流常發地區進行植樹造林、封山育林,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森林的涵養,加強水土保持林、工程防護林、經濟林等植被的種植與建設。以提高泥石流常發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并且使得當地的生態環境得到恢復,達到“土蓄水、水養樹、樹固土”的目的,降低泥石流的發生頻率。生物防治措施與工程防治措施相比較而言,具有其特征,比如投資較少、效益比較高、風險比較小、防治的作用具有可持續性、對自然環境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這種防治方式成為當前泥石流防治過程中的一種常見方式,但同時生物防治措施也具有一定的缺點,比如森林的生長周期比較長、管護工作比較復雜等。但是生物防治措施可以說是泥石流防治的一種根本方法。在具體的防治過程中,可以加強生物防治和工程防治相結合的方式,在泥石流治理的前期采用工程防治措施,在治理的后期采用生物措施進行防治,可以有效地延長工程防治措施的年限,促進兩種防治措施的作用有效地發揮。
四、綜合治理
第一,對泥石流地區進行全面治理。這種治理措施對于泥石流地區而言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加強全面治理,有助于對各種泥石流誘發問題進行控制,運用這種方式進行泥石流治理的地區有很多,比如四川黑沙河、甘肅南小河等地區的治理就是采用這種方式進行治理的。這種治理方式是在泥石流溝內,采用工程以及生物防治措施,對各種生態資源進行綜合治理的措施,適用于全流域的泥石流活動比較頻繁、居民較多、條件較復雜、耕地范圍較廣地區。第二,以治水為主的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主要是采取引水、蓄水、截水等工程措施,對泥石流災害進行綜合防治,這種防治措施適用于水動力起主導作用的稀性泥石流溝。第三,以治土為主。這種治理措施主要適用于土力類黏性泥石流溝,也可以用于一些蓄水工程引起的稀性泥石流溝。第四,以排導為主的治理方式,這種治理方式能暫時消除或者減輕泥石流的災害,并不能對泥石流進行有效控制。第五,以生態工程為主的治理方式。這種治理方式適用于坡度比較平緩、滑坡較少等地區。
結語
泥石流是對人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威脅的自然災害,對泥石流的防治工作,從上世紀開始我國就已經開始研究,目前形成了以防治為主、治理為輔的防治模式,在泥石流的治理過程中,要加強生物治理措施的應用,對泥石流災害進行根治。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山洪;泥石流;防治;災害處理
中圖分類號P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55-0093-02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在山區居住的居民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地質問題,而山洪和泥石流則是地質災害中非常常見的,也是給居民生命和財產威脅較大的地質災害之一。所以,處理好這些潛在的威脅,是山區居民的迫切需要。
1形成山洪泥石流災害的因素
山洪泥石流災害具有較強的突發性、地域性和季節性。由于地形地質因素、水文氣象因素及水利設施落后等客觀因素的共同作用,其集中爆發在汛期的丘陵地區和山區。
之所以在山區容易發生山洪泥石流地質災害根本上是由其山高坡陡的地形條件決定的。調研泥石流地質災害高發區可知,山洪泥石流大多順著高陡的山麓地區坡度大的狹溝流動。通過地形及地質的分析可知,高山地區復雜的地質構造,在長期的外界環境作用下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出現了大量風化破碎的巖石和厚厚的地表砂壤土,這種粘結性極差的土為山洪和泥石流的產生提供了大量的固體物質來源,加之高俊的山峰和深谷等地形條件的存在又為山洪泥石流的奔流帶來了巨大的勢能和動能。
山洪泥石流爆發的又一誘導因素便是由于持續大量降水等原因導致的在災害形成區內聚集大量的雨水,這一因素即為山洪災害產生的氣象水文因素。通常西風帶環流的南北移動、副熱帶高壓的南北移動或季風的影響都有可能造成復雜氣候的形成,進而導致一定范圍內的連續強降雨,急劇匯集大量的降水致使地表流水的水位驟漲,水流沖刷碎石、壤土以及崩塌的巖石形成了強大的山洪泥石流。
一些山區缺乏必要的防洪設施是導致山洪泥石流災害產生嚴重后果的外界因素。很多山洪泥石流高發區分布在地表水系發育復雜且防洪防汛等水利工程設施匱乏的地區。經常可見有些地區的河流隨意流動沒有固定河岸,沒有攔河壩等水利設施,有些地區雖有小型防洪水庫,但往往由于建設等級低或年久失修而難以勝任防洪防汛角色。
2山洪和泥石流地質災害防御工作的根本原則
《全國山洪和泥石流災害防治規劃》作為全國性的保障山區構建和諧型社會的安全的規劃,它規定了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為山區山洪和泥石流地質災害防御工作的根本。它體現了山區努力提高人民的生存條件和生活水平、努力發展社會經濟和努力保護山區環境的要求。為了使防御治理山洪泥石流的水平提高,為了能夠使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關系的得到促進,不難看出探討和做出全國性山洪和泥石流地質災害防御治理措施的迫切性。
奉行“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基本原則。通過大力宣傳防災減災的措施,來增強群眾防災和自救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堅持“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結合”的制度。以非工程措施為主,積極開展集體互幫互助活動和監控預防等山洪和泥石流災害防治的工程以外的措施。做到提前預防,迅速帶領群眾轉移到安全地帶。對于有保護意義的重要地方可以依據當地情況施以適當的工程保護措施加以重點保護。
奉行“以重點為主,以一般為輔”的原則。防御治理山洪和泥石流地質災害的工作,應采取統一規劃設計,分層實施,保證以重點為主,以一般為輔。實行重點與一般結合的原則,按照各地區災害的嚴重性、急迫性,有條理的完成災害防御系統的建設。一步一步完成規劃目標。
奉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人類的各種活動不但是人類自己的安全遭到威脅,同時非常嚴重的破壞了自然環境。這也是誘發山洪和泥石流的至關重要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見,防治的根源是人類本身。所以,我們必須強化人的管理,使人的各種活動趨于合理化,禁止再對防洪排洪措施的侵占和破壞,改進耕種的模式,“退耕還草、還林”,防止水土的大面積流失,從而進一步改善我們所居住的環境。
奉行“兼顧統籌,全面治理”的原則。可以各個不同的山區的山洪和泥石流地質災害的特點,全面顧及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以及群眾自身生命以及財產安全。將各方面與生態環境的提高進行統籌兼顧,做好全方位的規劃。
根據各個地區的不同情況,本著經濟適用的原則采取適宜于本地區的防治措施。由于我國的自然地質情況相差懸殊,山洪和泥石流災害需要防護的地方非常多,而且各地經濟水平良莠不齊,所以山洪的防御治理工作應根據當地情況,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一方面,再有能力有必要的地區可以采用當今較為先進的技術手段;另一方面,對于能力相對較弱的地區可以采用較為經濟實用的技術手段,同時可以大范圍的采取群測群防措施進行防治。
3山洪和泥石流地質災害防御治理的方法
山洪和泥石流地質災害具有速度快、范圍廣、危害大等特點,但是如果對山洪和泥石流地質災害區內的居民的生命和財產采用的保護措施是工程措施那顯然是不經濟不合適的。山洪和泥石流地質災害的防御治理要以保護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首要目標,采用非工程措施為首選,工程措施為備選的綜合性防治模式。通過對山洪和泥石流地質災害的成因、特點以及分布等方面的探索,我們把災害地區用重點和一般防治區兩個標準來區分,并將小流域作為基本單元,根據當地具體情況作出具體的規劃。通常我們防治山洪和泥石流地質災害的措施有:
3.1工程方法
當城市、較為大型的企業和礦場或是較為重要的設施受到山洪或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威脅時,為了保證重點保護對象不受威脅,經過相關的經濟技術方面的評估,我們通常采取相應的必不可少的工程措施進行防治。工程措施有:保持水土、加固病險水庫、山洪溝泥石流溝的疏導等。
3.1.1興建防洪設施
為了有效地攔截洪水,起到削弱洪峰的效果,最大限度的降低山洪泥石流爆發的可能性,應考慮在泥石流形成區興建如引水渠、截水溝、防洪水庫等水利設施。
3.1.2泥石流溝的疏導
當遇到比較重要的保護對象或是泥石流溝受到的危害較為嚴重時,我們通常采用工程治理的手段。修建擋墻、疏通及治理泥石流溝和蓄水為泥石流溝疏導的基本手段。今年,計劃對2 359條泥石流溝進行治理,計劃疏導9 210km、施工擋墻15 730座。
3.1.3洪溝的疏導
當城鎮、大型企業和礦場、農田或基礎設施的安全受到威脅時,我們通常采用工程手段進行治理。修建排洪溝和護岸和疏通洪溝是主要的治理洪溝的措施。今年,計劃對19 230條洪溝進行治理,約102 450km的護岸和堤岸需要加固、建設。洪溝工程約138 250km。
3.1.4滑坡災害的防治措施
當城鎮、大型企業和礦場、基礎設施的安全受到危險滑坡的威脅時,或滑坡的穩定性影響到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通常先論證經濟技術的合理性,然后采用涮坡、擋墻、排水、錨固等手段對滑坡進行整治。今年,計劃對1 549個滑坡進行治理,修建擋墻1 003.5萬m,排水溝405 320m。
3.1.5保持水土
結合當地水土流失的成因、特征、分布等因素和山洪泥石流地質災害防御治理規劃采用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和生物工程手段綜合起來治理。今年,有約1 520 000km2的山洪泥石流地質災害區繼續治理。
3.2非工程方法
宣傳災害預防知識、進行災害知識普查、編制預警方案、建立和完善災害預報系統、危險地區居民遷移等為非工程方法。
3.2.1宣傳災害預防知識
由于山洪泥石流地質災害帶來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這就要求我們全國人民同心協力,每個人都有義務參加災害的防治工作。《全國山洪和泥石流災害防治規劃》中指出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大型地質災害防治的科普宣傳,以此來強化人們的防避災的意識和災后自救的本領,使得山洪和泥石流地質災害的防御治理成為災害區社會各界的自覺行為。
3.2.2進行災害普查
《全國山洪和泥石流災害防治規劃》中規定有關部門要全力展開災害普查。探索地質災害發生的臨界狀態和規律,以供災害預報之用。依據臨界降水量,我們初步將降水引發山洪泥石流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分為低中高三級。在我國降水引發山洪泥石流的高可能發生地主要有:四川盆地,云南西南,湖南南部,湖北西部,太行山等地。遺憾,因為規劃的局限性,還有很多地方存在災害或災害隱患尚未被發現,而且由于自然以及人類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新的災害還會出現。所以,災害普查的范圍和力度急需進一步加大。
3.2.3實行躲避遷移
規劃將對住在災害區或是難治理的地勢低洼地的居民實施長久行遷移規劃。盡量為原本散居的居民制造更多機會,加以政策上的引導,促使居民遷移在安全地帶建立村鎮。但在此之前必須評估新選地址的山洪泥石流地質災害的危險性,保證居民遷入地不會發生新的地質災害防治再次遷移發生。
3.2.4建立和完善監控預報系統
對降水的全過程進行監控,通過分析監控信息進行山洪災害的預報,并且能夠及時公布預報結果,這是目前最有效最好的防災避災方法。水文、泥石流、氣象、滑坡等專業監控為主要的監控手段。今年,計劃開建氣象觀測站4 051個,雷達觀測站45個,雨量觀測站9 132個,簡易的人工觀測站13.2萬個,水溫觀測站455個。
3.2.5編制山洪和泥石流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編制具有可行性的防治方案,建立由社會各界組成的山洪泥石流地質災害防治體系,當有災害發生的前兆時,廣大居民就能夠在第一時間得到通知,同時能夠遵照原定方案迅速井然有序的對群眾進行轉移。盡可能減少人員的傷亡數量。
參考文獻
[1]毛罕平.設施農業的現狀與發展[J].農業裝備技術,2007,33(5):4-9.
[2]劉述麗.城市雨水利用工程技術研究[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08(3):8-10.
[3]袁巧霞,蔡秋月.溫濕地區溫室集雨系統效果的研究[J].節水灌溉,2008(6):19-20.
防治需求。泥石流廣泛發育于占我國陸地面積約2/3的山地,分布廣泛,活動頻繁,每年爆發數百處以上,直接成災的泥石流至少數十處,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嚴重影響了山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山區資源開發與可持續發展以及山區工程建設及其安全運行。科學、有效、經濟、適時地防治泥石流災害是國家減災和山區發展的戰略需求。今后,我國泥石流防治的需求主要表現在:進一步加強山區城鎮泥石流監測預警、災害治理和風險管理,有效減輕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提高山區城鎮這一區域發展中心的安全保障;加強水電、道路、管線、礦山等重大工程建設的減災防災工作,針對工程安全需求,有針對性地發展減災技術,制訂相應的技術規范和減災標準,更加有效地開展重大工程減災;進一步加強民眾的減災知識和科學普及,建立和完善災害群策群防體系,擴大減災實效和范圍;加強泥石流風險分析、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理論方法的研究,開展泥石流風險分區和風險制圖,服務區域發展和工程建設。
存在問題。我國泥石流研究具有較高的水平,已經針對不同危害對象的特點建立了相應的適合欠發達地區特點的泥石流綜合防治模式和配套技術;然而,泥石流形成條件、運動規律和成災機制復雜,泥石流研究歷史較短,對其物理性質和基本規律的認識還有待進一步深入,這就使得泥石流防治還處于半經驗階段,不能滿足國家減災的需求。目前,存在于泥石流防治工作中的主要問題有:泥石流預測預報基本上是基于“雨一地”關系的模型,沒有脫離統計預報的范疇,預報精度不高,進一步提高的空間較大;泥石流防治工程設計參數計算方法具有一定的經驗性,不同科技人員計算結果差異較大,需要不斷總結經驗,逐步完善;泥石流災害風險分析和風險管理近期才得到重視,需要進一步加強這方面工作,建立完善的災害風險分析和風險管理理論和方法;盡管已經在泥石流灘地開發利用方面做了一定探索,但這方面的工作只是剛剛起步,需要進一步加強泥石流災害資源化利用的技術研發,充分利用災害的資源屬性。
對策建議。加大對泥石流基礎理論和基本規律研究的支持力度,特別注重地震區泥石流形成演化規律的研究。系統集成泥石流減災技術,不斷完善技術指南和技術規范,促進減災工程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加強泥石流災害治理,將災害治理和資源利用相結合,保障可持續發展。針對不同泥石流類型和形成背景條件,選擇典型災害點,開展試驗示范工程,樹立災害治理、區域脫貧、可持續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的示范樣板,在全國推廣經驗和技術。建立健全災害風險管理體制和機制。
崔鵬,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自然地理與水土保持學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山地分會副主任等,曾任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所長、中科院云南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國家站站長。主要從事以泥石流為主的山地災害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研究,100余篇,出版專著2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及三等獎3項、發明專利1項、軟件著作權授權1項,先后主持10余項國家項目。
關鍵詞:泥石流;形成機理;防治方法
針對泥石流防治的來講,除了要考慮泥石流的條件、性質、發生趨勢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更為重要的是要需要從全球的角度,以實用,相互關聯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預警措施和有效的行政管理措施,泥石流流域或區域統一規劃。因此,泥石流的防治不是單個的具體的預報或防治措施,而是若干個措施的結合,是泥石流預警預報、應急求助、災前防治、災后治理和重建等一系列工作的系統結合。目前,針對泥石流防治的研究已經進取得了一定進展,各種軟硬防治方法層出不窮,但由于泥石流防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涉及宣傳預防、緊急搶救和治理重建等眾多環節,因此,如何以系統的理論來統領整個泥石流的防治,把各種方法有效結合起來,將有限的資源合理安排到泥石流防治的各個階段,以到達安全最大化,效益最大化,仍然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1防治方法
1.1防治概述
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并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質容量大和破壞力強等特點。發生泥石流常常會沖毀公路鐵路等交通設施甚至村鎮等,造成巨大損失。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3個基本條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適當地形,上游堆積有豐富的松散固體物質,短期內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來源。
我國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長時間的連續降雨等。
誘發因素:由于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程度和規模也在不斷發展。近年來,因為人為因素誘發的泥石流數量正在不斷增加。
1.2防治方法
經過上面分析討論,泥石流防治工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硬性措施和軟性措施,基本手段為在構筑強制性硬性措施的和行政管理方法為主,盡量有效避開泥石流災害的軟性措施。
一方面對于硬性措施來說,主要形成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綜合預防體系,能有效強制性的對泥石流形成進行限制,也就說更為有效的控制泥石流發生源地,從而避免泥石流災害的發生,或者利用此方法降低災害的暴發頻率,能夠減小規模或者消減災害危害作用。但是同時,這種方面由于需要采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只有對于重點地段才采用硬性措施,因而難以普遍采用。
另外一方面,對于軟性措施來說,就是從過相關監測工作,來研究泥石流的氣象、水文等主要因素的動態變化,來分析泥石流的發展變化,從而更為有效的對于泥石流災害進行預測、預警處理,同時更為有效對于人畜進行疏散,從而安全能撤出災區。利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進行科學決策,對于劃分泥石流危險區并指導建設項目的規劃選址和避災具有重要意義。
下面針對實際工作情況,對于我國泥石流災害現狀及治理方法探討,重點從3個方面探討泥石流防治工作的開展。
1)重點在于預防,軟性措施為先
預防為主的策略主要對于對潛在威脅和可能發生的災害顯得十分必要,同時利用軟性措施為先的方針,可以有效減少災害的影響,節省資金進行重點地段的整治工作,能夠從全局的角度說明如何將災害損失降低到最低。根據流域危險區劃制訂防避方案;鐵路、公路、航道、水渠、電力及通訊等線路工程,在勘測選線和運營階段,做好通過具有嚴重危險泥石流溝的繞避方案和線路通過泥石流活躍地區的選線繞避方案是防避泥石流災害的有效方式。
2)應該把單項治理普遍化
對于我國鐵路、公路部門來說,包括排導工程程、分洪工程、攔蓄工程和停淤工程等是普遍采用并運用多年、行之有效的泥石流治理方法。所謂的單項治理,主要是指,將泥石流與保護對象實行隔離,或將泥石流攔蓄停淤,或將泥石流疏導排泄,具有工程簡單,功能可靠,造價節省,容易維護等優點,而不是直接在發源地對于泥石流進行治理。但是需要注意這種方式的局限性,其防災減災的效益較為有限,也就說它不具有、減少水土流失、抑制泥石流發生、改善生態環境的功能。
3)重點地段應綜合治理
針對不同泥石流地段,包括上至流域水源區、形成區,下至流通段、堆積區,可以選取不同方法,采取多種措施對于泥石流形成與活動的全過程實施控制,這樣才能保證盡可能減少災害損失,目前,這也是我國城鎮、工業礦區泥石流的防治處理主要方法。綜合治理主要包括生物的、工程的、預報報警的、行政與法制管理的等方面的內容,也就是采用方法多種,措施多樣,功能互補,覆蓋范圍較寬的多種措施。這樣的處理方法能有效避免人為主觀判斷,同時也避免了由于設備故障,設施缺陷,管理維護不當引起的錯誤判斷,從而能保證把災害損失降低到最低。但是也需要注意,周期長(3年-5年或更久),需用人力和經費較多是這種方面的局限性所在,還難以普遍展開英勇,而僅限于重點實施。
2結論
本文介紹了泥石流的防治原理和方法,對臺風暴雨和植被對泥石流形成的影響進行了定性分析,但是其具體的作用機制及微觀機理還不太明確,尤其是在臺風暴雨的反復作用下,植被的防水固沙作用到底有多大等問題,仍需要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