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1 17:35:42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中醫學的治療方法,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眩暈;清晨高血壓;中醫藥療法;綜述
清晨高血壓是現代醫學提出的概念,清晨血壓是指早晨醒后1h內,服藥前、早餐前,家庭自測血壓的結果,或動態血壓記錄起床后2h或上午6:00—10:00間的血壓。當清晨家庭血壓平均值≥135/85mmHg,診室測量血壓平均值≥140/90mmHg時,則是清晨高血壓。而血壓晨峰則是在清晨6:00—10:00時段血壓急劇升高的一種波動現象。與血壓晨峰相比,清晨血壓更趨于統一,可操作性更強,大量研究表明,一天24小時中,清晨血壓管理的效果是影響心腦血管終點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1,2]。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孫寧玲等教授撰寫的《清晨血壓臨床管理的中國專家指導建議》[3]中認為“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在清晨時段的發生率最高”,該《建議》中也被推薦更適用于臨床血壓管理。因此,現代醫學十分重視對其防治的研究。中醫藥界關于清晨高血壓的研究較少,而中老年高血壓患者尤易出現清晨高血壓[4],也多處在探索階段。近年來研究者逐漸將目標轉移到防治清晨高血壓的研究上來。現將其研究近況綜述如下。
1清晨血壓的中醫理論基礎
清晨血壓在古代中醫文獻中沒有專門的病名記載。根據本病的主要癥狀及其發展過程,可歸屬于中醫學的眩暈、頭痛、肝風等范疇。并與心悸、水腫、中風等病癥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其中以眩暈論述者最多見。而對于“眩暈”的中醫研究可謂源遠流長。《黃帝內經》稱其為“頭眩”“眩冒”。《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提到“朝則人氣始生”,與現代研究發現的人體激素在清晨升高有類似的描述,隱約指出了血壓晨峰發生的中醫病機。《素問•生氣通天論》認為“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盛,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人的氣機隨時間的改變而相應的發生變化,這一觀點與現代人體生理學方面提出的晝夜節律變化不謀而合。可見清晨是“人氣始生”的時候,血壓也會隨之變化。《金匱要略》中有“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認為飲邪是導致眩暈的重要病理因素,《素問玄機原病式》中主張風火二邪侵襲頭目導致眩暈的觀點,《丹溪心法》則強調“無痰不作眩”,認為痰邪可以阻礙氣機運轉,使氣機不能上承,清竅失養,發為眩暈。張子和亦從“痰”立論,提出痰涎氣血壅盛為眩暈的病機。李東垣以“脾胃氣虛,痰濁上逆”立論。
2中醫證型分布
2002年修訂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將高血壓的中醫辨證分型定為肝火尤盛證、陰虛陽亢證、痰濕壅盛證及陰陽兩虛證四型[5]。清晨高血壓作為變異性高血壓的一種,雖然符合高血壓的證型,卻有著明顯的時間特性,故其應有自己的證型分布及與其他危險因素內在關系的特點,但通過文獻檢索卻并未見到相關的研究報道。在此基礎上,部分學者進行了相關的學術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鄒志東等[6]運用現代流行病學調查證實,高血壓的中醫證型中肝陽上亢型最多,用藥類別以補虛藥為首。王裕頤等[7]運用24h動態血壓監測觀察到晨峰現象也屬于陰虛陽亢證,高血壓患者陰虛陽亢組血壓呈晝高夜低。方顯明等[8]收集廣西區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進行聚類分析以劃分原發性高血壓的臨床證候類型,結果以陰虛陽亢證最多。其余為風陽上擾證、痰濁中阻證和痰血阻絡證。趙微、萬啟南等[9]研究發現血壓晨峰增高的高血壓患者中以肝火亢盛證居多,其次為痰濕壅盛證、陰虛陽亢證、陰陽兩虛證;其血壓晨峰峰值升高幅度中TC、TG、LDL-C升高者和HDL-C降低者遠大于正常者。梅俊、陳廣垠[10]發現在血壓晨峰增高的高血壓病患者中,以陰虛陽亢證為主,依次為痰濕壅盛證、肝火亢盛證、陰陽兩虛證。血壓晨峰峰值升高幅度為:肝火亢盛組血壓晨峰最高,痰濕壅盛組、陰虛陽亢組、陰陽兩虛組依次降低。提示實證或兼有實證的患者比虛證患者有更高的血壓晨峰。宋磊、劉永明[11]研究表明,高血壓不同中醫證型晨峰血壓比例肝陽上亢證高于其他各證型組。
3中醫治療方法
3.1辨證論治李泓等[12]認為本病主要由外周交感腎上腺髓質功能偏亢所致,故清晨高血壓多用滋水涵木,平肝潛陽之法,予杞菊地黃口服液服之。現代藥理學亦證明六味地黃丸有保護血管內皮和協同降血壓作用[13]。枸杞子[14]有降壓、降糖、調節中樞植物神經的作用,也有降壓作用。由此可見杞菊地黃口服液可能通過抑制交感神經系統發揮降低清晨高血壓的作用。方偉、祝光禮等[15]認為中西醫結合療法在控制高血壓晨峰方面療效優于單純西醫療法。李艷紅、張俐等[16]認為半夏白術天麻湯加味聯合針刺與苯磺酸氨氯地平結合治療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痰瘀阻絡型)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且安全無毒副作用,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陳錦汝[17]總結祝光禮教授治療晨峰高血壓臨床經驗,認為晨峰高血壓多見于“肝風”,主要有肝陽化風證以及虛風內動證。兩證均遵循肝腎同源治則,在辨證基礎上重視平肝陽、補肝腎;施以鎮肝熄風湯治標在前,杞菊地黃湯固本在后。肝陽亢甚則加重潛鎮肝陽之品;體虛則隨證酌情加用健脾補腎之品。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3.2其他療法王芳、蘇等[18]研究結果表明,耳穴壓豆具有明顯的即刻降壓療效,耳穴壓豆配合纈沙坦氨氯地平干預血壓晨峰現象較單純服用纈沙坦氨氯地平治療無明顯優勢,說明耳穴壓豆在降壓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尚待進一步研究。黃潔紅[19]將治療組根據子午流注學說制定不同抗高血壓藥的服藥時間,對照組早餐后口服抗高血壓藥,都配合口服杞菊地黃丸。根據研究結果認為子午流注學說制定服藥時間,可以較好的降低高血壓患者清晨血壓。于濤、楊海玉[20]在每日上午均給予兩組患者常規降壓治療。中藥浴足方組在此基礎上加用浴足方,該方以懷牛膝、川芎、天麻、鉤藤、夏枯草、吳茱萸、肉桂組成。對照組予等量溫水足浴。結果表明中藥浴足方組既可在24h內達到降壓目標,又能有效控制血壓晨峰程度。朱東曉[21]在高血壓患者肝陽上亢證中治療組采用腎俞穴注射川芎嗪,對照組采用臀部肌內注射川芎嗪。結果治療組各項療效均優于對照組。牛蘭香[22]臨床研究發現參照組予厄貝沙坦治療,觀察組采用中藥研磨成粉制備的藥丸并于曲池等特定穴位貼敷治療,觀察組優于參照組。
4小結
一、基本治療
血脂異常的基本治療主要是指該病患者要通過合理地安排膳食、改善生活方式進行治療。其中合理地安排膳食是指要保持飲食的清淡,每天所攝入脂肪的含熱量不應超過攝入總熱量的10%,每天攝入的飽和脂肪量應低于所攝入總脂肪量的30%,而且每天攝入的膽固醇量應低于300毫克。要做到以上這幾點,血脂異常患者就要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如瘦肉、魚(帶魚除外)、雞、鴨、鵝和豆制品等,要少吃含飽和脂肪酸和高膽固醇的食品,如肥肉、蛋黃、奶制品和動物內臟等。改善生活方式是指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要多參加體育活動,注意控制體重,并要戒煙、戒酒,避免精神過度緊張等。
一般來說,輕度的血脂異常患者通過合理地安排膳食、改善生活方式等基本治療,是可以控制病情的。但若通過基本治療不能達到治療的目標,則必須進行藥物治療。需要注意的是,血脂異常患者在采用藥物治療的同時,還必須堅持進行基本治療,絕不能因為使用了調脂藥就不注意飲食的調節和生活方式的改善,否則是很難控制好血脂的。
二、藥物治療
目前,臨床上用于治療血脂異常的藥物主要有以下4類:
1.他汀類藥物(又叫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抑制劑):他汀類藥物是目前臨床上應用的最有效的調脂藥。該類藥物可通過抑制膽固醇合成酶的分泌來降低膽固醇,并能促進肝臟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受體的合成,具有降低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以及輕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的作用。另外,血脂異常患者使用該藥,可以明顯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目前,臨床上常用的他汀類藥物主要有辛伐他汀(舒降之、辛可)、氟伐他汀(來適可)、普伐他汀(普拉固、美百樂鎮)、阿托伐他汀(立普妥)和血脂康(含洛伐他汀成分)等。
需要注意的是,他汀類藥物可能會引起肝功能損害和肌病等不良反應,因此人們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該類藥物。若在服藥期間出現了轉氨酶升高、肌肉酸痛、肌無力及血清肌酸激酶升高等現象,應及時停藥并咨詢醫生。由于人體內的膽固醇多在夜間合成,因此血脂異常患者最好在晚上服用他汀類藥物。另外,他汀類藥物最好不要與貝特類藥物合用,否則可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
2.貝特類藥物(又叫苯氧酸類藥物):貝特類藥物能通過增強人體脂蛋白酶的作用來加速血液中甘油三酯的乳糜微粒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降解,具有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的作用(對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也有輕度降低的作用)。常用的貝特類藥有:非諾貝特(力平脂)、吉非貝特(吉非羅齊、諾衡)和苯扎貝特(必利脂)等。由于貝特類藥物可引起腹痛、胃腸不適、惡心嘔吐和肌肉疼痛等不良反應,并可影響肝腎的功能,因此,人們在服用該類藥物期間應定期去醫院檢查肝腎功能。另外,該類藥物不宜與他汀類藥物合用。
3.膽酸螯合劑:膽酸螯合劑可阻止腸道對膽酸和膽固醇的吸收,促進其從腸道排除,并能加強人體對膽固醇的降解能力。常用的膽酸螯合劑主要有考來烯胺(消膽胺)等。由于該類藥物的使用劑量較大,而且口味欠佳,對血脂的調節作用也不明顯,因此臨床上已較少使用。
【關鍵詞】建筑材料;課程改革;教學方式
建筑材料課是建筑類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其教學目的是使學生獲得建筑材料的基礎知識,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能、應用及其試驗檢測技能,以便在今后實踐工作中能正確與合理的使用建筑材料,同時為學習后續專業課提供基礎知識。
一、中職生學習現狀及建筑材料課程特點分析
中職生普遍存在學習動機不明,學習興趣偏低,學習能力低,學習習慣差且存在悲觀失望,消極逆反的心理。而建筑材料課程具有概念多,敘述性內容多,章節內容獨立性強且缺乏系統性連接,涉及知識面廣,綜合性強,實踐性強等特點,再加上授課時數有限,學生學習時無條理可循,易感枯燥乏味,提不起興趣,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自信心,最終甚至放棄。
二、突破傳統,因材施教
中職生的學習現狀及建筑材料課程特點,使得大多數中職校的《建筑材料》課程教學內容陳舊,缺乏實用性,實踐教學流于形式,能力培養沒有真正落實,且不能夠與工程實際相結合。因此,必須適應形勢的需要,對《建筑材料》課程進行教學改革。
(1)根據中職生特點及專業培養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中等職校的學生學習建筑材料的目的是學會如何應用材料,而不是深入地研究材料,需要的知識面較寬,但內容不宜深,所以對于教材內容可以講解得淺一些、范圍廣一些,但知識更新要快,以增加學生畢業后的工作適應性。傳統材料如石膏、石灰、水泥、普通混凝土、鋼材、木材等不宜講得過多、過細。而各種新材料、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層出不窮,因此有必要做出相應調整與補充,以便在有限的學時條件下結合專業的實際情況更好地使教學內容反映出當前建筑材料的新發展,在講授傳統材料的基礎上,重點突出新材料的優異性能,以及先進技術與新工藝在經濟效益方面的驚人之處,使學生耳目一新、眼界大開。這樣可以使學生們了解更多的材料信息,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貫徹知行合一教學理念,重視實驗課教學內容實驗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改革實驗內容,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必須在實驗教學內容中創新,改變以驗證性實驗為主的局面。例如:在混凝土配合比設計的實驗中,各材料數據均要求學生本人測定,經試驗室調整后,交給施工的技術人員審核,然后告訴學生怎樣進行施工配合比調整,并將最后采納在工程上的配合比數據告訴學生。學生在拌合機旁觀察配料,親眼看到他們自己設計出來的配合比運用在生產上,當學生親眼看到自己所學知識付諸于實踐,感到了知識的價值。但是書本知識運用正確與否,還要通過實踐來證明。學生在拌合機口分小組取樣,裝入試模,第二天讓他們自己拆模編號,養護28天后進行強度測定,讓學生親自檢驗自己的產品是否符合設計的要求。讓學生體驗“做中學”的樂趣,知行合一,提高學習興趣。
(3)教學方式的突破若不突破“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的傳統教學方法,無論教師如何精選教學內容,改善教學語言,提高教學能力,都不能改變建筑材料課不盡人意的現狀。因此教學方法改革勢在必行。
三、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1)創設教學情境,引入生活實例,激發學生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主要動力”。生活中不乏與建筑材料有關的現象,在教學中可以信手拈來,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學習石灰時,首先以于謙《石灰吟》的詩句為謎面,巧妙地引出將要學習的內容;然后以粉刷過的墻壁上出現的鼓泡、開裂現象提問,使學生對石灰的熟化原理饒有興趣;接著又提出為什么在使用石灰時常常摻入砂、紙筋等填充材料的問題,引導學生從石灰的硬化中找原因。通過這些生活實例,學生那種好奇、要探究個徹底的天性便被激發了。這些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不僅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而且使每一章的學習更加連貫。
(2)課堂巧用實物演示,營造直觀活躍的教學氛圍建筑材料是有形、有色的實體,我們可以把一些便于攜帶的建筑材料帶到課程上,教學效果更直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獲得理想教學效果。如在講解泡沫混凝土土時,帶一塊樣品到課堂上,讓同學們親手摸一摸,體會保溫材料的特點。再如在講解水泥的體積安定性時,拿出合格和不合格的兩塊水泥試餅做對比。同學們一看到不合格試餅的外觀及疏松結構,會很自然聯想這樣的水泥用到工程中的危害性。此時再分析不合格試餅產生原因及危害,學生便能很快理解掌握。
(3)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爭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傳統授課方式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單調的教學方式使該課程教學缺乏活力,對學生缺乏吸引力。隨著建筑材料的迅速發展,新材料、新工藝不斷涌現,而授課課時有限,為增加課堂的知識信息量,多媒體輔助教學勢在必行。教師收集的資料、拍攝的建筑材料應用照片、實際工程錄像等,都可以用多媒體課堂展示,教學內容豐富、先進。教學方法也從單一的課堂灌輸到多種方法并用,從單純由老師講,到師生互相交流的互動式教學。這些方法對于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多媒體教學形象真切、生動、感染力強、觀看人數又不受限制,教學次數不怕重復。
(4)理論聯系實踐,進一步鞏固和充實課堂理論知識從培養實用性工程技術人員出發,即要講授理論知識,又要對學生進行基本實驗技能的訓練,盡量與工程實踐結合,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實驗課是建筑材料課的重要環節,通過實驗,不僅能驗證已學材料的性質,還能鍛煉動手能力,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了加強課堂教學外,還應加強社會實踐,讓學生深入到工程實踐中去。鞏固和充實課堂理論知識,培養學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術,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
(5)落實多樣化的教學評估,全面提高W生的綜合素質教學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具有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學會看書、學會學習。當前的教學評估主要以書面考試為主,學生的主要目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應付考試,這種教育評估模式導致了大量高分低能“人才”的出現。因此,要改變當前的教學評估方式,改變當前的考試方式,使學生將重心轉移到能力的培養上,使自己適應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學生的成績應該包括考試的卷面成績、實驗成績、平時的作業、課堂討論以及實習的成績,應該綜合評價,使學生重視平時的理論學習和實際操作,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四、結語
中等職業教育是任重而道遠的一項任務,其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也是無止境的。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培養能力;在發揮教的主導作用的同時,又要調動學的主體作用;既要重視理論學習,又要倡導動手實踐。而建筑材料在中職土建施工專業的重要地位更是加強了要進行課程改革的步伐。
參考文獻:
[1]任務軍.高職建筑材料教學方法的改進與運用[J].科學教育家,2008(6):92.
[2]王艷飛.淺析高職院校《建筑材料》的課程改革[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34):205-206.
關鍵詞:高血壓;中西醫結合;方法;優勢
高血壓屬于常見多發性疾病,有著“三高”與“三低”等特點,其中三高指的是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三低指的是低知曉率、低控制率、低服藥率,甚至有學者指出還有不愛用藥、不規律服藥及不難受不吃藥“三不”特點[1]。為此高血壓患者應及時采取有效的方案治療,才能改善預后與生活質量。為了進一步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的方法與優勢,我院針對接診的80例患者進行了對照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計納入對象80例,全部為我院接診的高血壓患者,納入研究時間2013年4月~2016年4月。納入研究對象有完整臨床資料,確診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2],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67.8±3.4歲(39~77歲);病程4.8±1.2年(1~13年)。研究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67.5±3.7歲(41~75歲);病程4.7±1.5年(1~12年)。在前述一般資料上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可比。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西醫治療,包括馬來酸依那普利片,5 mg/次,2次/d,培哚普利吲達帕胺片,2.5 mg/次,1次/d,硝苯地平緩釋片,20 mg/次,1次/d。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醫辯證治療:①肝陽上亢:方藥為龍膽草、澤瀉、天麻、茵陳各12 g,山梔、柴胡各10 g,黃芩、木通各9 g,、生地、決明子、鉤藤各30 g,以及車前子20 g。②痰濕壅盛:方藥為半夏、南星、陳皮、菖蒲各9 g,天麻、白術、茯苓、豬苓、澤瀉各12 g,丹參、生山楂、車前子各30 g,以及川芎15 g。③肝腎陰虛:方藥為生地、山藥、何首烏、珍珠母各30 g,天麻、丹皮、茱萸肉、澤瀉各12 g,桑寄生、杜仲、枸杞、川牛膝、白芍各15 g。④陰陽兩虛:方藥為巴戟天、茯苓、茱萸肉、澤瀉各12 g,五味子、石菖蒲、遠志各9 g,熟地、麥冬、杜仲各15 g,肉桂3 g、制附子6 g。將上述方藥采取水煎煮服用,1劑/d,分為早晚兩次服完。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臨床效果,以及治療前后收縮壓、舒張壓及生活質量評分,并對比分析。
1.4 評價標準[3] 研究療效標準如下:治療后患者舒張壓降幅不低于10 mmHg,且降壓至正常或者降幅不低于20 mmHg為顯效;治療后患者舒張壓降幅不足10 mmHg但降到正常范圍或者降幅10~19 mmHg為有效;治療后未能達到前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有效率+顯效率。
1.5 統計學處理 將本次研究的相關數據錄入EXCEL表格中,統計學分析采取SPSS18.0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予以卡方(χ2)檢驗,而計量資料則用均數(x±s)表示,予以t檢驗,以P
2結果
2.1組間臨床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后顯效26例、有效1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治療后顯效16例、有效17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2.50%,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
2.2治療前后收縮壓、舒張壓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收縮壓、舒張壓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但治療后研究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
3討論
高血壓屬于臨床常見疾病,但中西醫對本病發病機制理解及體系均不同,治療理念也就有一定差異[4]。中醫學并無血壓概念,對血壓變化引發的疾病主要根據其癥候表現歸為“中風”、“眩暈”、“頭痛”等范疇,但因為這些診斷無特定血壓制含義,為此高血壓或低血壓都可能發生上述類型。中醫治療重視“天人合一”整體觀念與辯證論治,強調臟腑、氣血及陰陽平衡,在治療高血壓上善于從機體狀態失調著手,對患者體質差異進行分析,掌握血壓升高與其他臟器間的病變關系,根據致病因素如居住條件、情志、飲食等進行辯證治療。
我院針對接診的80例高血壓患者進行對照研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以常規西醫治療,研究組則加用中醫辯證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以及治療后收縮壓、舒張壓及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不僅可以提高療效,而且可以更好地改善血壓與生活質量,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劉h ,張京春,史大卓,等.波動性高血壓與血小板活化及其中西醫結合干預策略[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33(7):869-872.
[2]倪宇艇.中西醫結合防治高血壓的切入點及策略探討[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5):601-602.
[3]張春華.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伴腔隙性腦梗死病人的臨床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5(6):860-861.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方法;腦血管病偏癱;臨床分析
腦血管疾病是我國常見疾病之一,其主要特點是高死亡率、高致殘率[1]。我國正在步入老齡化階段,同時對于老年患者出現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時治療不及時,極有可能導致腦血管意外而出現偏癱情況。由偏癱引起的患者活動能力和自理能力地下降,會影響其生活質量。根據以上情況,我院為提高腦血管病偏癱治療率,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腦血管病偏癱,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140例,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各70例。治療組男42例,女28例,年齡55-77歲,平均65.7歲。對照組男40例,女30例,年齡54-76歲,平均64.9歲。兩組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單純西醫治療方式進行治療,治療組在醫治療方式基礎上加上推拿、針灸等中醫方式進行治療,具體方法如下。
1.2.1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治療方法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其中包括腦血栓和腦栓塞,對于這兩種疾病而導致的偏癱患者在進行中醫針灸方法治療時,要及時進行,時間越早效果越加明顯。較早采用中醫針灸療法可減輕患者偏癱程度,提高自理能力。在進行中醫針灸治療同時,同時要配合西醫方式進行綜合治療。我院在進行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時就采用中西綜合治療方式,且對患者在進行發病后立即進行中醫針灸治療,取得了理想的治療效果[2]。
1.2.2 出血性腦血管疾病治療方法 出血性腦血管疾病包括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對于這類疾病首先要采用西醫方法進行治療,讓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再采用中醫針灸療法。所有選擇對象針灸治療時取內關、三陰交及患側肢體的體針,予平補平瀉法,太沖穴予重瀉以平肝潛陽。整個針灸過程在30分鐘左右為宜[3]。在進行針灸后,患者情緒和血壓會出現較大波動,護理人員要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幫助患者舒緩煩躁不安的情緒,同時對于患者血壓的變化要給予密切的關注,當發現患者出現血壓過高的情況,要及時向醫生進行報告,讓醫生采用藥物方式對患者進行降壓處理。
1.2.3 中藥熏療 對患者進行中藥熏療部位以身體局部為主,首先采用蒸汽對于患者偏癱部位進行蒸汽熏療,也可將藥液用毛巾浸泡后敷在患者偏癱部位,然后熏療一段時間后,將患者偏癱部位浸于藥液中,浸泡時間在30分鐘左右。患者需一天進行兩次熏療,持續1個月左右可見療效[4]。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 結 果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腦血管疾病是由于腦部血液循環不暢通而導致的急性腦血管病變。其主要特點是高死亡率和高殘疾率,是人類主要致死疾病之一[5]。所以對于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工作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特別是一些身材比較肥胖的中老年人,因為隨著經濟條件地改善,大部分中老年人都出現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情況,同時社會生存壓力較大,人們情緒波動較大,這些條件都是極有可能導致腦血管疾病發生的誘因。而且腦血管疾病存在的高致殘率,使許多患者出現偏癱的現象,使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質量嚴重受到損害。我院為提高腦血管病偏癱治愈率,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進行對比實驗。西藥治療方式還是以常規西醫藥物治療為主,主要目的在于控制病情,恢復患者知覺。中醫治療方式以針灸治療和中藥熏療為主,中醫治療方法好處是藥物副作用較少,治療成本較低,同時可以配合西醫進行病情地緩解[6]。經我院對比實驗證明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腦血管病偏癱效果顯著,對于患者活動能力恢復有顯著促進作用,比單純采用西醫治療效果更加明顯,對比后優越性明顯。但要將這種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腦血管病偏癱進行大面積推廣,還需進行更多針對腦血管病偏癱的治療方法的專業性研究,對方法進行進一步研究和改進,真正幫助患者恢復活動能力,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房顯輝,周鵬,周蔚華,等.溫針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的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14):150-151.
[2] 張麗麗,杜宇征,褚芹,等.近年來“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中風的臨床及基礎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1,38(16):1240-1243.
[3] 張愛娜,郭威,劉穎,等.醒腦開竅法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11,38(12):345-346.
[4] 程力明,梁流亞,徐孝倫,等.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中國康復醫學診療規范[J].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12(11):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