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19 17:52:43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林下生態經濟,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林下產業;生態經濟;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游憩;千島湖區
基金項目:杭州市科技情報調研項目“發展林下生態經濟產業的調查研究”(編號:20110634M29)資助
作者簡介:徐高福(1963―),男,浙江淳安人,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風景園林設計與科技推廣工作。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1)10015903
お
1 林下生態經濟產業的內涵
林下生態經濟產業,是在林下經濟的概念基礎上提出的,林下經濟雖然還是新名詞,沒有統一定義,但已有許多不同的表述。筆者提出的林下生態經濟產業更加強調生態保護與高效經濟的有機結合,是指以林業生態經濟理論為指導,遵循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規律,以林地為依托,以林木資源為背景,合理利用林下土地、動植物和空間資源,從事林下養殖、種植、游憩等立體經營,從而使農林牧漁和旅游等各業實現資源共享、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林業生態經濟模式[1]。
林下生態經濟產業符合循環經濟、節約型經濟、低碳經濟發展方向,是實現林業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發展的典型。大力發展林下生態經濟,不僅使林業產業由單純的林木資源向林木資源和林地資源結合利用轉變,在保持林業生態安全的前提下,科學開發林下閑置資源,大力發展綠色循環經濟,綜合體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符合多方面的利益要求,是一舉多贏的良好選擇。
2 林下生態經濟產業發展模式
林下生態經濟產業發展模式與林下經濟模式、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的表述很多。如浙江省林業廳最近(2011)進行了林下經濟調查,全省年實現林下經濟效益826億元,并將林下經濟發展分為高效經濟林、筍竹開發、林苗一體化、林糧套種、林禽共養、復合經營、休閑觀光等7種模式[2];海渤(2010)提出林菌、林禽、林-草-牧復合經營、林藥、林糧、林油、林菜7種模式[3];李彥玲(2011)認為要發展能源型、園林資源型、畜牧業型、林藥型、菜果型林下經濟,并從有利于政策的執行、統籌林地整體經營、信息的利用、技術的扶持、人力資源的合理利用出發,主張林下經濟的發展應該以國有林場為主力[4]。盡管表述眾多,但都可以歸結為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游憩3大類。其中林下種植包括林下藥材種植、林下食用菌培育、林下野菜栽培、林下牧草和綠肥種植、林下育苗和經濟林培育,林下養殖包括林下畜禽養殖和特種經濟動物養殖,林下游憩包括森林旅游觀光、林下休閑娛樂等。
3 千島湖區林下生態經濟產業發展實例
3.1 森林野菜產業
2009年,淳安縣新安江開發總公司在浙江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的指導下,申報并獲得杭州市農業科技攻關項目“千島湖特色森林野菜產業化開發關鍵技術研究”。項目以千島湖優美山水為背景,針對森林野菜栽培、加工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開展林下生態型栽培、良種繁育、干制加工和功能配合等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開發,研發的發明專利《馬蘭生態型仿生栽培方法》,2011年7月27日獲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5]。森林野菜在淳安千島湖地區率先進行優質高效規范化開發,將資源優勢轉變成產業優勢,促進林農增收,推進淳安山區特色經濟發展。目前已在羨山林場童家畈林區井坑塢建立面積1.5hm2的森林野菜林下生態型仿生栽培示范基地,在馬褂木等高大落葉深根性喬木樹種下,種植馬蘭、敗醬等森林野菜。公司將以實施該項目為契機,創新研究森林野菜林下生態型仿生栽培和加工配套技術,在保護好森林的背景下,拓展森林野菜這一新興林業特色產業,引領千島湖區森林野菜規?;?、產業化發展。
3.2 林下養殖
千島湖區以馬尾松為主的次生林占多數,樹種單一,林相單調。進入21世紀以來,千島湖區森林景觀改造得到了空前的重視[6]。2007年,制定了《千島湖區萬頃森林景觀改造規劃》[7],通過林分改造方式,林下帶狀、塊狀、點狀補植南方紅豆杉、油茶、楊梅、千島無核柿、楊桐、茶葉等經濟樹種,同時也是林下生態經濟的一種主要模式。
早在2001年,公司提出在楊梅、枇杷等經濟林中適當保留部分馬尾松、杉木等喬木樹種,形成點塊狀混交的林相,同時與養蜂、養雞、養鵝等養殖業相配合,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生態體系。在金竹牌林場大山林區小坑塢口營建景觀經濟林8hm2,目前楊梅胸徑已有15cm,冠幅2.5m×3.0m;點綴的銀杏冠幅1.5m×2.0m,胸徑8~10cm,高5m。楊梅每年的經濟收入達50萬元,純利潤約20萬元左右。
3.3 種養結合的農家樂模式
s安縣新安江開發總公司所屬16個國有林場經營千島湖周圍各類經濟林533.33hm2。目前公司形成以柑桔、茶葉為主的經濟林產業。利用經濟林林地實施放養與舍飼相結合養雞、養豬,對林地實施種養結合立體開發,以短養長,減少土地利用和林地害蟲(特別是柑桔天牛),抑制雜草叢生,培肥土壤,改善茶果品質,提高茶果園單位面積收入,促進承包職工增收,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出臺了有關政策,鼓勵各經濟林經營戶進行土雞肉豬養殖,聘請農業局專家進行指導,聯系魚味館等賓館、飯店定點銷售,形成了經濟種養結合產業化雛形。2010年,在金竹牌林場石塔崗建立了沁沁農莊。采取種養結合――農家樂經營模式,在柑橘園放養土雞,旅客可以在農莊內休閑度假。
3.4 生態文化游憩
圍繞生態文化游憩的定位,堅持在生態游憩中滲透生態文化教育,將國家級良種基地以及獨特的兵團文化和千島湖山水人文底蘊相溶,將森林休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使千島湖湖區觀光旅游、鄉村旅游形成良性互補,并吸納、帶動周邊鄉村農家樂發展。
2006年,結合姥山種質資源保護和良種研發創新平臺項目建設,規劃建立具有千島湖特色的生態休閑場所,加強林業科普教育,提高普通民眾,尤其是青少年對保護物種多樣性的認識,樹立熱愛植物、熱愛大自然、熱愛地球家園的信念,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及生活素養,培養人們的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寓休閑于良種,寓科普于良種,發揮森林的多功能效益[8]。
4 林下生態經濟產業發展建議
(1)發展林下生態經濟產業,必須科學地揭示和正確地掌握不同環境條件發展林下生態經濟產業的潛力。因為不同森林類型、不同立地條件、不同經營基礎,發展林下生態經濟產業潛力不盡相同,所以,采取的林下生態經濟產業發展模式有差別。
(2)發展林下生態經濟產業,要以生態為基礎,以效益為目標,針對林下生態經濟發展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因為只有充分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認識影響發展林下生態經濟產業的主要因素,才能明確林下生態經濟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原則與措施。
(3)發展林下生態經濟產業,必須建立組織領導、政策扶持、規劃與示范、標準化生產、科技支撐、經營管理、資金籌措等保障體系。林下生態經濟產業發展是一項新興產業,當前我國的林下生態經濟產業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林下種養規模較小,林下資源利用少;產業化水平低,只注重初級產品開發,深度開發力度不夠,產業鏈條短,市場發育不全;組織化程度低,被動發展,缺少龍頭帶動和典型引導;科技支撐力度不大,經營效益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等等。因此,發展林下生態經濟產業,要在宏觀和微觀各個層面加強扶持,完善保障體系,促進生態和經濟兩個方面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お
參考文獻:
[1]
方震凡,豐炳財,徐高福.發展林業產業的探析[J].中國林業經濟,2010(4):43~46.
[2] 浙江省林業廳.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加快建設現代林業[J].浙江林業,2011(8):6~7.
[3] 海渤.林下產業經濟模式研究[J].綠色科技,2010(8):19~20.
[4] 李彥玲.淺談林業經濟重點向林下經濟的轉移[J].民營科技,2011(1):128~129.
[5] 淳安縣新安江開發總公司.馬蘭生態型仿生栽培方法[R].淳安:淳安縣新安江開發總公司,2010.
[6] 豐炳財,徐高福.生態景觀林林分改造工程建設理論與千島湖區實踐研究[J].華東森林經理,2006,20(2):9~13.
[7] 徐高福,孫益群,姜禮元,等.千島湖萬頃林相改造景觀設計[J].現代園林,2008(7):61~64.
[8] 徐高福,劉偉宏,秦國峰,等.千島湖姥山林業科普教育與生態休閑基地規劃探析[J].林業調查規劃,2007,32(1):78~82.
Empirical Study of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Forest Industr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housand-isle Lake District
Xu Gaofu
(Zhejiang Xinanjiang development Corporation,Hangzhou 311700,China)
關鍵詞: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林業經濟;發展關鍵
良好的林業環境不僅關乎林業經濟的發展,更是林業經濟能否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在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視角下,只有積極轉變傳統的發展理念,全面踐行可持續發展觀,將林業經濟發展以及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結合起來,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林業經濟的整體發展成效,全方位促進社會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可以說,林業經濟的發展能夠改善和保護林業生態環境,推動社會健康持續發展。
1林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在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視角下,有效推動林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作用。現階段,林業經濟的發展還存在較大不足,不僅無法保障林業的整體發展水平,而且難以推動林業健康有序發展。一方面,有關人員缺乏對林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視以及認知。要想全面深入推動林業經濟健康有序發展,應該更好地認識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內涵以及深刻的現實意義。但人們在發展林業經濟的過程中過分追求短期效益,忽視了長期效益,這就使林業經濟的發展存在短視行為,缺少長期的發展規劃以及戰略布局。在林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人們更多關注推動林業經濟發展等層面,明顯缺乏對林業資源的保護,容易出現部分區域林業資源和珍貴林業物種瀕臨枯竭和滅絕的情況。另一方面,在林業經濟的高效發展過程中,存在林業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比如在快速發展的進程中,部分區域的林業經濟技術化程度較高,采用先進的機械技術和設備,同時配置高素質的技術人員,而部分地區的林業經濟發展和技術水平較低,不僅無法實現機械化作業,而且難以保障人員配置。在林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缺乏綜合素養強的復合型人才。如果綜合能力強、專業素養高、懂經濟、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不足,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林業經濟的整體發展[1]。
2推動林業經濟發展和加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意義
林業經濟發展與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有效推動林業經濟發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優化林業生態環境,為林業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及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林業生態環境的優化能夠促進林業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為此,在大力推動林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切實有效地做好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2]。一系列的發展實踐證明,加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作用。第一,在林業經濟持續發展的進程中,全方位加強對林業生態資源的保護,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節約能源,同時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在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今天,生產生活對于林業資源的需求比較大,容易出現資源消耗以及過度開發等現實問題。為更好地保護林業資源,全方位推動林業經濟發展,有必要做好科學全面的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依托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有效節約資源。第二,加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能夠推動林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繼而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各行各業的發展離不開林業資源。在多元化發展的過程中,林業經濟能夠為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提供關鍵力量與支撐。依托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能夠讓林業資源真正滿足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繼而更好地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林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不僅會直接破壞生態平衡,也會影響林業資源的輸出,需要花費較高的成本進行改善以及治理,會在很大程度上占用社會資本[3]。第三,夯實林業生態資源保護,能夠更好地防治大氣污染、水污染。在林業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依托高效的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充分利用森林資源的光合作用、凈化作用等,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防治大氣污染,有效防范水土流失。
3林業生態環境保護下林業經濟發展的關鍵
在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視角下,為進一步推動林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應該精準全面地把握林業經濟發展的關鍵思路,依托關鍵的發展舉措,最大程度提升林業經濟的發展水平,更好地促進林業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在實踐過程中,應該依托科學高效的發展路徑,切實提升林業經濟的發展成效,更好地實現林業經濟和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共同發展。
3.1明確林業的功能,加強對林業發展的重視
在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視角下,為更好地推動林業經濟的發展,應該從思想觀念方面進行轉變。在人們的傳統認知中,發展林業主要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發展林業的初衷以及目的是獲取經濟效益。但在林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過分注重經濟效益甚至以犧牲林業生態環境來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容易出現“竭澤而漁”的問題,不利于林業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在實踐過程中,為全面保障林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地鞏固林業經濟發展實效,應該明確林業的功能,充分認識到發展林業經濟的多重作用,提高林業經濟發展水平。在實踐過程中,林業的功能是多元化、全面化的,具備較強的生態功能、社會功能以及自然功能。以自然功能為例,發展林業經濟能夠保護植物的多樣性。尤其是在部分山區,大力推動林業經濟發展,還能夠更好地保護土壤,防范可能出現的水土流失問題。在林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人們還應該高度認識到發展林業經濟的重要性[4]。
3.2健全環境保護機制,加大林業監管力度
在新常態下,為切實有效地提升林業經濟的整體發展成效,更好地提高林業的發展水平,加強對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應該建立健全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在部分區域,林業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甚至存在較大問題。為有效保護林業生態環境,應該建立并完善科學且精細的環境保護機制。依托環境保護機制,有利于高效防范林業發展中可能存在的生態破壞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林業發展的整體質量。同時,在林業經濟發展實踐中,相關監管部門應該加大監管以及查處力度。對于不按照規范發展林業經濟或者破壞林業生態環境的行為,要堅決予以打擊。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可以采用信息化手段實施林業監管,通過視頻監控、衛星偵查等方式提高監管成效[5]。隨著信息技術持續快速發展,在林業保護的實踐過程中,可以利用智能化信息技術輔助或者取代傳統的人工管理模式,更好地提升管理的全面性,確保管理無死角。同時,采用信息化技術進行保護以及監管,有效打擊違法犯罪,精準高效地進行現場取證,更好地警示違法犯罪分子。
3.3加大林業保護投入,實現林業規范化建設
在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指導下,為深入有效地鞏固林業發展實效,必須加大林業保護投入,同時全面實現林業規范化建設。一方面,在林業經濟發展中,應該加大林業保護的整體投入。林業部門應該設立專項資金統籌負責林業保護工作。在資金的使用過程中,全方位加大監督管理力度,不斷優化財務管理成效,最大程度提高資金的整體使用效率。設立林業專項保護資金,利用這部分資金進行必要的補種培育,為林業保護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比如通過設置違法舉報獎金的方式,激勵人們自覺保護林業資源,及時舉報可能存在的違法行為,為保護林業資源創造良好的環境,有效提升林業資源的保護水平。另一方面,應該科學有效地推動林業規范化建設。在林業建設的實踐中,要尊重自然規律,同時結合區域內林業資源的保護現狀,有效防范可能出現的破壞環境問題以及資源浪費問題。在林業資源的保護實踐中,部分地區存在矯枉過正的問題,比如盲目引入其他物種,在未全面調研現場情況的基礎上培植新品種,這不僅無法有效提升成活率,還容易造成外來物種入侵,給生態環境帶來威脅。
3.4充分契合社會需求,實現林業多元化經營
在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視角下,為大力推動林業經濟發展,必須立足于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把握當前階段人們的實際需要,確保林業經濟發展的針對性、高效性。在林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應該積極有效地推動其多元化經營。所謂多元化經營,是指在持續發揮林業經濟發展優勢的同時,著重發展林業旅游業、生態休閑林業、觀光林業等,在全面提升林業經濟發展效益的同時,拉近人們與林業資源之間的距離,更好地提升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在林業資源的保護過程中,應該注重保護與開發并重。只有真正做好保護工作,科學地進行開發,才能提升林業資源的發展潛能,為林業資源保護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全面推動林業健康發展,進一步提升林業經濟的整體發展實效。
關鍵詞:林業;生態環境;經濟發展
1林業生態環境的作用
1.1生態方面的作用
我國有著豐富的森林資源,森林資源是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林業的發展方向可以反映出我國森林資源發展的一些現狀,二者有著相同的作用。森林能夠凈化空氣,也能夠調節局部氣候、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但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忽視了森林資源的生態功能,而僅僅被人們當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這就嚴重影響到了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的需求,所以必須要在發展林業經濟的同時保護森林資源的生態功能,從而為人類的長遠發展提供環境基礎。
1.2經濟方面的作用
林業資源的經濟功能主要通過直接功能和間接功能2種形式來表現。在林業的直接經濟功能中,主要是指對林木的買賣,通過買賣林木能夠獲得很大一部分的經濟收入,將這些林木應用在建筑或造紙工藝中,能夠直接獲得經濟利益,這是目前吸引人們投身于林業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造成林業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主要原因,越來越多的人不按規定,為獲得經濟利益而亂砍濫伐樹木,不利于林業的長遠發展。而林業資源的間接經濟功能主要是體現在旅游業的發展中,人們通過保護林業的生態來發展觀光旅游,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途徑,提升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同時也能夠讓外出人口回到本地發展,提供更多的知識和人才。通過發展觀光旅游來實現林業的生態功能,已成為目前我國農村建設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這是符合國家發展規劃和生態環境要求的,同時也是我國林業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1.3社會方面的作用
林業產業的發展必須要與人類社會與森林資源共同結合才得以形成和發展,缺少任何一項都不能夠推動林業的向前發展,這也就是林業的社會作用。一個地區中林業資源的變化能夠反映當地人們的經濟活動和生態情況,通過這些不同的影響也能夠對人們的林業經濟活動產生一定的警示作用,幫助人們更好地調節人和自然的關系。另外,有些有利的人類活動也能夠拯救生態環境,從而保證林業資源的持續發展,更好地發揮自身的社會作用。
2保護林業生態環境的意義
如今,我國的林業生態環境面臨著極大的威脅,雖然經濟在不斷向前發展,但環境一直處于倒退的趨勢。因此,加強林業的生態資源保護已經成為目前林業發展中的重要工作。對林業的生態環境進行保護是時展的要求,也是國家實現經濟發展戰略的基礎,林業資源是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資源之一,能夠實現國家的節能減排目標。目前,人們對林業的需求越來越大,而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目前人們的需求,所以必須要改變經濟發展的模式,努力實現生態環境和經濟共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促進我國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推動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共同發展的方法
3.1保護生態環境,科學改造
要想推動我國林業的生態和經濟共同發展,就必須要保證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如果林業的生態系統受到破壞,那么不僅會影響到經濟收益,同時也會影響到人類的長遠發展。所以在管理林業時,必須要以生態平衡為基礎,通過合理的發展林業經濟來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
3.2各個部門聯合管理
保護和合理發展林業資源,不僅是林業部門的主要任務,其他相關部門都也要主動參與其中,只有實現了各個部門的聯合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問題的發生,推動林業的向前發展。如在開墾土地時,林業部門就必須要參與其中,保證土地在開墾的過程中符合征用條件,不能破壞當地的植被,或在開墾土地后要對地區的植被進行恢復,才能夠推動工作的正常開展。另外,在和其他單位合作時也要注意,建立移動、聯通通訊站時要保護周圍的林業資源,做到資源保護和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不管是進行哪種經濟活動,都不能亂砍濫伐,避免出現毀林占地的情況。
3.3合理發展旅游業
要想實現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的共同發展,就必須要保護林木,同時也要擴大林木的種植面積,而這一工作不僅側重于種植林木,同時也可以多種一些具有其他價值的樹種,例如藥材。在種植林木前,必須全面考察當地的自然環境和氣候,了解市場中的動態變化后再開展這項工作,從而實現林業的跨越發展。另外,提高林業的產業進程也可以通過延長產業鏈來完成,使林業的發展走向更深的層面。在發展林業資源時,可以培育一些新型企業,在保證農民的基本收入的前提下,保衛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除此之外,要注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只有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后才能夠從更多方面推動經濟的進步。相關地區可以從自身現有的旅游資源入手,改進目前的旅游現狀,增加有關民俗民風的活動并合理結合現代的科學技術,吸引更多人前來旅游,從而推動當地的經濟進步。
3.4加強執法力度
加強執法力度在促進林業的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中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開展林業執法活動,嚴懲那些亂砍濫伐樹木、隨意占用林地的行為,進一步規范采砂采石等活動的流程,進一步規范所有有關林業征地的行為,接受人們的共同監督和檢驗。另外,在完善執法的過程中,不僅要整治現存的問題,也要加強對新出現問題的治理力度,更好地推動林業資源有序發展。
3.5提高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保護我國的林業生態環境,不僅需要國家的支持和相關部門的配合,同時也需要所有居民的共同配合。林業部門所需要做的是規范一切經濟行為,推動林業經濟的發展,而我們所需要做的是積極參與到林業的生態環境保中,提高自身的生態保護意識和經濟發展意識,從而推動林業經濟的長遠發展。為此,當地政府部門可以定期對居民進行思想教育活動,讓居民能夠真正了解到林業生態保護對于社會和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才能夠有意識地規范自身的行為,自覺主動地去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當地的經濟效益。另外,政府也可以鼓勵居民參與樹木的種植活動,增強政府和居民之間的聯系,讓居民能夠擁護政府的措施。
關鍵詞:生態理念;園林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上了一個大臺階,其中,園林成為了人民對居住環境的新要求。園林景觀生態設計是園林景觀保持自身特色,協調城市與自然系統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園林景觀是一個城市當中人們休閑、享受戶外生活的場所,在城市擴張過程中,人口越來越多,注重園林景觀的生態性就顯得更為重要。
一、生態理念下的園林景觀設計的必要性
1、改善環境
干凈的綠化的環境是人們所喜愛的,也是對人們的生活健康有利的環境,進行園林綠化建設能夠凈化空氣,美化生活環境,增加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這不僅是城市園林的重要作用,也是其核心任務。當今經濟雖然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科技也在迅速更新,但是在這背后,是以無盡的工業污染的存在作為代價的。嚴重的工業污染,不僅給整個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惡劣的影響,而且在直接和間接方面都對人們的生命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脅。園林綠化的存在不僅可以美化環境,愉悅心情,而且可以吸收大量有害氣體,釋放新鮮的氧氣,達到凈化空氣的目的,同時還可以吸收灰塵,減小噪音,給人們呈現出一個寧靜清潔的生存環境。
2、體現精神文明,展現城市文化內涵
園林綠化給人們提供的是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人們在這樣和諧的環境中生活,不僅可以保證身體健康,還可以在和諧的生存環境中獲得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體現出整個城市的健康和活力,促進人類精神文明的進步。
對于園林的景觀設計,可以采用當地的民俗、生活習慣、文化符號、特色產品等作為其設計的元素,然后通過藝術的提煉和升華,以景觀的手法表現出來,不但簡單漂亮,而且可以引起人們對園林中形象意識上的共鳴,從而增強家鄉自豪感及幸福感,同時可以逐漸形成城市的形象,成為城市的文化符號,增加城市文化內涵[1]。
二、生態理念下的園林景觀設計的原則
1、統一的原則
植物景觀設計時,樹形、色彩、線條、質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異和變化,顯示多樣性,但又要使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統一感,這樣既生動活潑,又和諧統一??傊兓啵w就會顯得雜亂無章,失去美感,過于繁雜的色彩還會引起心煩意亂,無所適從;但太平鋪直敘,沒有變化,也會顯得單調呆板,因此生態園林設計時要掌握在統一中求變化。
2、景觀性原則
應該表現出植物群落的美感,體現出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和諧。這需要我們進行植物配置時,熟練掌握各種植物材料的觀賞特性和造景功能,并對整個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體把握,根據美學原理和人們對群落的觀賞要求進行合理配置,同時對所營造的植物群落的動態變化和季節景觀有較強的預見性,豐富群落美感,提高觀賞價值。
3、均衡的原則
將體量、質地各異的植物種類按均衡的原則配植,景觀就顯得穩定、比較順眼一點。如色彩太濃重、體量太龐大、數量繁多、質地粗厚、枝葉茂盛的植物種類,會給人沉重的感覺;相反,色彩素淡、體量小巧、數量減少、質地細柔、枝葉疏朗的植物種類,則給人以輕盈的感覺;根據周圍環境,在配植時有規則式均衡和自然式均衡。規則式均衡常用于規則式建筑,如莊嚴的陵園或雄偉的皇家園林中。自然式均衡常用于花園、公園、植物園、風景區等較自然的環境中[2]。
4、生態位原則
生態位概念是指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種與物種之間、物種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在城市園林綠地設計和建設中,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征,合理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物種間直接競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以利于物種間互相補充,既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又能形成優美的景觀。
三、生態理念下的園林景觀設計的方法
1、利用地勢條件科學搭配園林植物
城市景觀設計中要首先考察下當地的地形,地勢,以及土壤性質等自然條件,景觀設計時要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資源,這樣不僅可以節約建筑成本,還可利用自然條件創造出更為真切,自然的景觀。利用自然起伏的多變的地形可創造出輪廓清晰,有起伏的構建物等;根據土壤的性質,可適當的選擇配置具有觀賞性,又適應性的植物進行多樣化的結構配置栽植,科學合理的搭配,可實現四季觀景的需要,使景觀四季呈現出不同的變化。
2、從立體角度打造設計城市園林景觀
園林景觀工程不是簡單的平面栽植綠化,涉及到的元素有很多,如,墻體,燈柱,高架綠棚,亭臺樓閣,假山疊石,樹木,花卉,草坪,柵欄等等。景觀設計過程中,要遵循多年植物的運用原則以及植物生長習性,根據地勢,以及各個元素之間的合理搭配,立體化的構思進行設計,打造持續性的綠化立體景觀。立體景觀設計是進行空間上的劃分,可給人視覺上的空間擴大,同時也利用立體綠化景觀達到吸附浮塵凈化城市空氣的目的,為提高城市環境奠定基礎。
3、開闊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
近年來,城市園林小區景觀綠化設計中大多采用假山,亭臺,綠化草坪等打造的景觀也都大多相似,多數已出現審美疲勞,越來越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心理需求。這就要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人員能夠不斷的開闊設計思路,開闊視野,以多種形式,多樣元素的構思結合設計提高園林景觀的綠化面積,打造有創新性的園林景觀。例如,泥地零散鋪石的方式為增加園林內的綠化面積提供便捷條件,在路的兩旁,石子間縫隙種植綠化模擬郊外自然景觀等。
4、園林綠化設計從人性化角度出發
城市園林景觀完工后,是要給人們提供一個進行休閑,運動和交流的充滿生活氣息的氛圍,所以,設計時要從人性化的角度出發,使人們盡可能多的接觸到綠色,能夠使人們在休閑時盡情的呼吸新鮮空氣,享受陽光雨露,從而構建和諧美好的人際關系。
5、園林綠化景觀四季養護管理要點
5.1 春季養護階段的養護管理幾點注意內容:一,春季天氣適合種植,對于缺苗或者冬天的死苗等是進行補植缺株的好時節。二,春季是萬物復蘇的季節,苗木都開始正常生長,要注意這時在冬季整型修剪的基礎上進行復剪,并適時的進行除草,剝芽,去蘗等。三,拆除防寒物,對冬季的植被防寒物拆除時,要防治病蟲害的滋生,可利用人工捕打誘殺及噴藥對刺蛾、蚜蟲、白粉病、花葉病和銹病等進行防治清除。四,對植物進行施肥,改善土壤的營養條件,注意灌溉澆水,保證樹木的正常需要[3]。
5.2 夏季養護階段的養護管理幾點注意內容:一,夏季天氣炎熱,陽光充足,雨量也較大,雨季前要將過于高大的樹冠,適時疏植,截短修剪,可增強抗風能力。并進行注意夏季專項病蟲害防治。二,根據需要適時的追施磷,鉀肥料,有機肥等,并進行中耕除草。三,汛期排水防澇,例如大風大雨可能導致樹木倒伏,影響交通。這些情況都需要及時排除。四,汛期對發生倒歪傾斜的樹木及時扶正,補植常綠樹,利用雨季補植常綠樹,竹子等。
5.3 秋季養護階段的養護管理幾點注意內容:一,秋季天氣逐漸有暖變涼,此時應對一些需要偏冠的、樹型不整齊或需要造型的喬灌木進行整型。也要準備好防寒措施,不耐寒的樹種,可根據不同耐寒性采取不同的防寒措施,以保安全越冬。二,施底肥、灌凍水:落葉后,封凍前施有機肥作底肥;落葉后到土壤封凍前灌足水,水后及時封高堰。三,進行入冬前的病蟲防治,并進行補植工作,以耐寒樹種為主。四,進一步組織維護巡查,以保證園林植被安全越冬。
5.4 冬季養護階段的養護管理幾點注意內容:一,整型修剪:各種樹木除常綠樹木和一些冬季不宜修剪的樹木,應在休眠期作一次修剪。二,防治病蟲:用挖蛹蟲,刮樹皮等方法消滅各種越冬蟲害。三,積肥、積雪:利用冬閑時期應大力積肥;下雪后,及時堆雪于樹根處,以增加土壤水封,對植被安全越冬和次年生長大有好處。四,維護巡查:加強對各路段、公園等處樹木的看管保護,以減少人為的破壞。五,檢修機械:冬季時期應安排把一年內樹木養護管理工作中所需要用的機械、車輛、工具等檢修保養完備,以便來年使用。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實現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園林工程應運而生,在其設計和養護工作上,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措施。在園林的設計上,需要按照環境效益配置植物、因地制宜,盡量使用鄉土植物、符合城市功能分區原則。在園林的養護工作上,需要將綠化養護工作貫穿于園林建設的整個過程、防止害蟲的侵蝕、充分體現景觀設計的理念、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從而實現園林工程的高效進行。
參考文獻:
[1]李偉平.對住宅區園林景觀及生態設計淺析[J].江西建材,2013(01):46-47.
關鍵詞:生態文明;林業經濟;持續發展
1生態文明視域下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的必要性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發展林業經濟是實現社會進步和經濟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種大背景條件下,我國林業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①林業作為一種綠色的環保產業,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生態文明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而現階段我國要想實現生態文明體系的健康發展,就必須要把林業發展放在首要位置,促進生態文明體系的真正建立。林業在生態文明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在某些特殊地區更是占據著核心的地位。林業可以實現水土保持的重要功能,還能保證當地生態穩定性,實現生態的穩定運轉,在生態文明體系的正常運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能夠實現生態安全的維護,保證整個生態環境的有序運行,防止出現外來物種入侵等等一系列破壞生態平衡的不良現象[1]。②現階段我國林業的發展總體上處于不完善的階段,還存在著眾多的發展問題,這些問題的具體表現多種多樣,從資源匱乏的現狀,再到總體上呈現的減少趨勢。這種趨勢對林業的整體發展帶來極其嚴重的影響,使得林業難以發揮在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系統構建中的重要作用。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和大量的資源投入,都嚴重影響了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會給其他相關產業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和管理人員及時提出可行的解決措施。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在思想層面上重視林業經濟的發展,加強對重要性的認識和產業聯系的了解程度,最終實現林業經濟在生態文明視域下實現發展的持續性,保證經濟發展效果的最大化。③現階段我國越來越重視生態文明的發展,林業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生態文明體系的最終構建,因而對國家整體重視的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國家在總體發展環境上滿足林業經濟的總體要求,才能真正實現林業經濟在生態文明視域下的變革性進步,實現自身產業價值的最大化,這也體現了林業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實現發展目標。
2生態文明視域下實現我國林業經濟健康發展的有效措施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林業經濟正面臨著越來越嚴峻形勢。在生態文明視域的大背景下,我國林業經濟產生了新的變化,在發展的要求上也出現了與時俱進的重要特點,為了實現林業經濟平穩快速的發展,就必須要實現相關發展措施的優化調整。
2.1大力培育森林資源
現階段我國林業經濟發展最為突出的問題是森林資源較為匱乏,這種狀況難以滿足生態文明體系構建的基本要求,必須要及時采取相關的措施進行改進,其中最為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大森林資源的培育力度,同時加大現有資源的保護力度,對濫砍濫伐的行為和現象進行及時的制止并采取懲罰的措施,進一步保證森林資源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要想實現森林資源的有效培養,必須注意因地制宜,對于林業資源需求量比較大,同時自身林業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加強培育的力度,實施重點改進的措施,這樣可以有效增加該地區的森林資源數量,從而為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相應的保證,實現森林資源總量的不斷增加,促進生態文明體系的最終構建。
2.2實現林業經濟結構的優化
除了上述提到的不斷加大林業資源培育的力度之外,還應該從整體入手,實現林業經濟總體結構的優化。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是指數目的增多這一方面,還應該包括林業經濟的具體發展和應用,只有在實踐應用中不斷加強相關領域的研究,才能真正實現林業資源的價值,使得可持續發展得到真正的實現,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就是采取科學的辦法,盡力保證林業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這種效益的真正受益人就是廣大農民,效益的增加會使得農民更加重視林業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的參與度和熱情,從而保證整體效益的持續性[2]。
2.3建立和完善林地資源保護制度
要想解決現階段我國林業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就必須要從制度入手,建立和健全林地資源保護制度。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林業資源進行強有力的保護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這種保護措施只有真正得到制度上的保證并得以落到實處,才能實現生態文明體系的真正建立?,F階段濫砍濫伐的現象已經嚴重影響到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相關部門在監管和打擊方面加大力度,嚴格按照相應的制度進行查處。林地資源保護制度就是執法人員的執法標準,該制度必須要對林業資源的整個過程和每個環節做出具體的規定,真正實現全方位的監管,防止違法犯罪行為現象的發生[3]。
2.4促進林業發展穩定性的實現
為了實現林業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并進一步滿足時代提出的具體要求,林業作為一個產業還必須要實現自身的穩定性,只有這樣才能滿足生態文明視域提出的要求,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除此之外,還要從各方面入手提高林地區域自身的氣候變化適應力,充分發揮其自身的生態功能。綜上所述,林業經濟的發展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生態文明的大背景情況下,需要對林業資源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探索研究,不僅能在數量上滿足增加的需求,還要實現結構的優化,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彪,于立云,李健毅,等.生態文明視域下天津市經濟—資源—環境系統協調發展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5(5):18-23.
[2]高為民.生態文明視域下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探析[J].農業經濟,2014(1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