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2 17:40:32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勞動力價值的構成要素,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Abstract: General commodity value drops with technology progress. The thesis arguments that commodity value of labor force increases with technology progress.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it's inevitable that advantage of cheap labor resource is not consistent,wage rigidy,national difference in wages appear.
Key words: technology progress;value of labor force commodity;increasing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36-0162-02
1 技術進步使勞動力商品價值上升的機理分析
1.1 勞動力商品價值模型 勞動力即勞動能力是蘊藏于鮮活人體中的體力與智力的總和。作為一種商品,它的生產也需要投入相應的資源,這些資源構成了獲取勞動能力的成本。勞動力存在于鮮活人體中,而人體是個耗散結構,要源源不斷的得到勞動能力,就需要投入相應的資源,因此,“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就是維持、恢復和延續勞教者的體力和腦力”。“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時間,可化為生產這些生活資料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或者說,勞動力的價值,就是維持勞動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1]。生活資料的價值除了能維持勞動者本人的生活需要以外,還必須能夠養育勞動者家屬所需的生活資料,即“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總和,要包括工人的補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資料”;最后,勞動者從事工作需要一定的技能和技巧,為此需要一定的教育和培訓,而這要有教育經費支出,“這種教育費,包括在生產勞動力所耗費的價值總和中”[2]。因此,勞動力商品的獲取成本是勞動力所需要的各種生活資料價值和教育培訓費用的函數。如果用V表示勞動力商品形成成本,那么V=∑PiQi+E,其中P、Q、E分別是勞動力所需要的各種生活資料的價格、數量、及勞動力所付出的教育培訓費用。i代表勞動力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種類。
1.2 勞動力商品價值的各構成因素隨著技術進步的變動趨勢 隨著技術進步及其在生產中應用,會導致勞動生產率提高。而勞動生產率提高引致勞動者所需要的各種生活資料的價值降低,呈現出的經濟現象是勞動者所需要的各種生活資料的價格會降低,即P會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有降低的趨勢。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者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種類和同種生活資料的數量會增加,即i和Q會增加。
技術進步及其在生產、生活中應用,使得社會知識存量增加,勞動者成為合格勞動力所要掌握最低的技能水平提高,由于要掌握最低技能水平提升,勞動者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進行學習和吸收,因此,其教育培訓費用也會增加,即E會增加,這一點,表現為社會現實即是人們受教育年限的增長,及不斷的學習與培訓。
1.3 勞動力商品價值隨技術進步而上升的機理 隨著技術進步?仔及其引致的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在勞動力成本決定因素里,既有促使勞動力商品價值下降的因素,即勞動力所需要的各種生活資料的價值P;也有上升的因素,即勞動力所需要的各種生活資料的數量Q和教育培訓費用支出E,兩種變動趨勢相反因素的影響,必然使勞動力商品價值呈波動式變化。
在勞動力商品價值決定模型中,一方面促使勞動力商品價值上升的變量多于使其下降的變量,另一方面,從變動的程度來看,隨著技術進步,勞動者需要掌握的最低基本技能會越來越多,所以教育培訓方面的支出即E的增加幅度會越來越大;而消費資料的生產需要資源的投入,其價格P下降的最低界限不能低于其生產成本,所以,其下降的程度畢竟有限。所以,在某一時期,勞動力商品價值會下降,但總體趨勢會上升。但其上升不會是直線,而是波動式上升。
2 技術進步使勞動力商品價值上升的實證分析
2.1 指標確定
2.1.1 勞動力商品價值的確定 勞動力商品價值V=∑PiQi+E,因此,確定勞動力商品價值也就是計量勞動力所需要的各種生活資料的價格總額與教育培訓費用支出之和。由于不同類型勞動力所實際消費的生活資料的種類和數量不同,教育培訓費用支出量也不同,所以,勞動力所需要的各種生活資料的價格總額及教育培訓費用支出用社會平均值表示,即勞動力商品價值用社會平均的勞動力商品價值表示。
勞動力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價格總額包括勞動者本人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格總額,養育家屬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格總額。一定時期全體勞動力所需要的各種生活資料的價格總額,可用社會消費品零售價格總額確定。人們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必須用收入購買,而只有就業人口有收入,所以,單個勞動力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格總額可近似用就業人口平均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價格總額代替,即∑PiQi=社會消費品零售價格總額/就業人口。
勞動力所需要的人均教育培訓費用可用教育經費與經濟活動人口的比值表示。這里只所以選擇經濟活動人口作為計量人均教育經費支出,是因為經濟活動人口是占用教育經費的主體。
因此V=(社會消費品零售價格總額/就業人口)+(教育經費/經濟活動人口)
2.1.2 技術進步 技術進步可用多種指標來衡量,本文使用R&D經費支出代表技術進步的程度。
2.2 技術進步使勞動力商品價值上升的實證分析
以R&D經費支出為自變量,以勞動力商品價值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得:?琢=000;F=1062.436;R2=0.983;?茁=2.969;?琢=000,說明技術進步與勞動力商品價值統計相關,并以100%的把握通過假設檢驗;F=1062.436說明技術進步與勞動力商品價值二者所形成的回歸方程的線性關系顯著;R2=0.983,說明技術進步能解釋勞動力商品價值變動的98.3%;?茁=2.969,說明技術進步一個點的變動,會引致勞動力商品價值2.977個點的變動,技術進步與勞動力商品價值同方向變動。我國技術進步與勞動力商品價值回歸分析結果支持技術進步促進勞動力商品價值上升的假設。
3 結論和意義
3.1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上升 經濟理論認為,隨著技術進步、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商品價值會降低,這對于物質性產品而言是確實如此。技術進步、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對于勞動力商品價值的影響卻是個例外,勞動力商品價值不是隨其下降而是上升。經濟理論之所以把勞動力商品價值隨勞動生產率的變動等同于一般物質商品,原因在于在論證與應用勞動力商品價值的構成要素時,產生了偏離。馬克思經濟理論在論證勞動力商品價值構成要素里時,認為勞動力商品價值構成要素有生活資料價值和教育培訓費用支出等,但在實際應用時,把教育培訓費用支出忽略了,僅考慮生活資料的價值,就是這樣的忽略,才得出商品價值隨勞動生產率的提升而下降的普適規則。教育培訓費用納入到勞動力價值構成要素后,機理與實證分析都顯示勞動力商品價值隨勞動生產率的提升而升高。這是一個理論上的突破。
3.2 工資下降剛性 工資下降剛性是指勞動力商品的工資只能上升不能下降的特性,對于這種現象,西方經濟理論有內部人—外部人模型、合同與長期關系理論、效率理論等理論解釋了此現象。這些理論都是從勞動力商品的外在因素出發,而沒有就勞動力商品本身的價值考慮,其實,從勞動力商品自身形成成本出發考察,對此經濟現象的解釋力更強。技術進步與勞動力形成成本成正方向變動,隨著技術進步、獲取勞動能力的成本會不斷提高,勞動力商品形成成本決定了勞動力工資最低限度,最低限度的提高,必然推動工資的提高,工資下降不可能低于其勞動力商品的成本,而勞動力成本隨著技術進步一直在攀升,這樣形成了工資的硬支撐,這種支撐一方面阻礙工資的下降,一方面推動著工資的上升,從而形成了工資下降的剛性,即只能上升,不能下降的特性。
3.3 工資的國民差異 在不同國家之間,工資有著差異,一般而言,發達國家工人實際工資高于發展中國家的實際工資,這種現象稱為工資的國民差異。對于此現象,相關解釋理論也很多。從勞動力商品形成成本隨著技術進步上升這一角度理解,工資的國民差異是經濟技術發展差異的必然結果。世界經濟、技術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對應的獲取勞動能力的成本也不同,工資作為勞動力商品的價格是商品內在成本與供求關系共同作用的結果,由于不同國家勞動能力獲取的成本有差異,作為反映勞動力商品內在成本的工資,必然會因成本的不同而表現出差異來。發達國家技術水平、勞動生產率都要比發展中國家高,那么其國的勞動力商品價值也相對其它國家為高,由勞動力商品價值折射出的工資也比其它國家高則成為一種必然。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M].人民出版社,1975.
[2]魯迪格·多恩布什,斯坦利·費希爾.宏觀經濟學[M].東北財經大學,2002.
【關鍵詞】分配/勞動力價值/工資
【正文】
勞動力價值理論是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資本積累理論和利潤率理論的組成部分。國外某些學者為了否定馬克思的學說,對馬克思收入分配理論提出了種種非難。本文現以羅賓遜、大衛·P·萊文等人的觀點為代表進行評析,旨在說明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論是一致的,不存在國外某些學者所說的相互矛盾。
一、勞動力價值的三個定義完全是一個虛構
羅賓遜在《資本主義、沖突和通貨膨脹》一書的第七章《馬克思的工資理論》中說,馬克思的經濟學著作中存在著三個不一致的勞動力價值的定義。第一個定義是《資本論》第1卷中所說的勞動力價值由勞動力的生產成本來決定,即“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生產、、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來決定的”[1](P146)。第二個定義是勞動力的價值由傳統的生活水平來決定。羅賓遜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力價值包含著和道德的因素,就是指勞動力價值還取決于每個國家的傳統生活水平。在馬克思的經濟學著作中存在的勞動力價值的第三個定義是:“至于談到勞動價值的界限,那末,這種界限的實際確定總是依供給和需求為轉移。我所說的是資本方面對勞動的需求和工人方面對勞動的供給。在殖民地國家里,供求有利于工人。因此,美國的工資水平是比較高的。在那里,資本用盡一切,也不能制止勞動市場往往因雇傭工人經常轉化為獨立自耕農而陷入空虛的情況。”[1](P146)羅賓遜認為:“這段話提出,勞動力的價值是誘使人們在資本主義生產部門尋找工作或留下來工作最少需要的工資。這樣一個工資,必須保障生活標準起碼等于非資本主義生產部門或別的什么地方的水平。”羅賓遜認為馬克思關于勞動力價值的三個定義不僅內容不一致,而且量也不同。[2](P242-244)其實,這種觀點并不能成立。
1.所謂馬克思勞動力價值存在的三個定義完全是一種虛構。
羅賓遜等人所說的馬克思的三個勞動力價值的定義,實際上是對馬克思勞動力價值構成要素的論述的割裂。馬克思對勞動力價值定義的論述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不存在三個相互矛盾的定義。馬克思認為:“勞動力的價值由兩種要素構成:一種是純生理的要素;一種是歷史的或的要素。勞動力價值的最低界限由生理的要素來決定。……除了這種純粹生理的要素以外,勞動的價值還取決于每一國家的傳統生活水平。這種生活不僅包括滿足生理上的需要,而且包括滿足由人們賴以生息教養的那些社會條件所產生的一定需要。”[1](P165)從以上論述中可以看出,羅賓遜等人所說的勞動力價值的第一個定義,就是馬克思所說的構成勞動力價值的生理要素。第二個定義就是馬克思所說的構成勞動力價值的歷史的或社會的要素。第三個定義是根本不存在的,從羅賓遜所引用的馬克思的論述中可以看出,馬克思只是在舉例說明構成勞動力價值的歷史或社會要素的表現形式,并不是在給勞動力價值下定義。
2.所謂馬克思的勞動力價值理論存在不一致的說法也是不能成立的。
馬克思認為,勞動力價值是由生理要素與歷史或社會要素共同決定,二者不存在任何不一致的地方。勞動力價值的生理要素,決定勞動力價值必須由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來決定。因此,勞動力價值的生理要素決定了勞動力價值的最低限,即資本主義的工資不能低于這個水平,否則,勞動力的再生產就無法正常進行,就不能為資本主義生產提供所需要的勞動力。勞動力價值的歷史或社會要素,決定了勞動力的價值在不同國家和不同的差別。生理要素是構成勞動力價值的基礎,歷史或社會要素則構成勞動力價值的社會和時代的內容。與此相聯系,勞動力價值的變化也取決于這兩種要素的變化。從生理要素來看,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時代,由于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差別不大,因此,勞動力價值的變化主要取決于技術的進步和勞動生產力的變化。從歷史或社會要素來看,勞動力的價值可以在生活資料價值不變的條件下,因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勞動力價值中包含的歷史或社會要素具有彈性,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可能擴大,也可能縮小,甚至完全消失,以至除了生理上的界限以外什么也不會剩下。”[1](P165)
3.所謂三個勞動力價值定義反映的量上不一致的矛盾是不存在的。
勞動力價值的生理要素與歷史或社會要素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兩個勞動力價值的定義,在決定勞動力價值量上,是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的。勞動力價值的生理要素決定勞動力價值的物質內容,沒有勞動力價值的生理要素,勞動力價值的歷史或社會要素就沒有賴以體現的物質基礎。勞動力價值的歷史或社會要素,決定著生活資料的范圍,沒有勞動力價值的歷史或社會要素,勞動力價值的生理要素就會成為超越歷史時代和社會背景的物質產品的堆砌。因此,不存在羅賓遜所說的第一個勞動力價值的定義在量上小于第二個勞動力價值定義的。
二、勞動力價值是決定工資的基礎的觀點與“積累是自變量,工資是因變量”并不矛盾
大衛·P·萊文把馬克思在資本有機構成不變條件下,因資本積累對工資的影響的特定條件下所作的分析,無條件地一般化,并從中得出資本積累對工資的影響與勞動力價值決定工資相矛盾的結論。大衛·P·萊文認為,馬克思在分析資本積累對工資的影響時,指出“資本積累通過對工資產生向上壓力而讓勞動力獲得益處,使工人‘自己的享受范圍’擴大”,“在這個意義上工資就起著調節機制的作用。‘積累由于勞動價格的提高而削弱,因為利潤的刺激變得遲鈍了’”。在這種情況下,“勞動的價格重新降到適合于資本增殖的需要的水平,而不管這個水平現在是低于、高于還是等于工資提高前的正常水平”。在概括上述資本積累對工資的影響時,馬克思還指出:“積累是自變量,工資是因變量,而不是相反。”[3](P680)但馬克思又認為工資是勞動力價值的表現形式,是由勞動力價值決定的。據此,大衛·P·萊文斷言:“通過這些分析,馬克思實際上放棄了生存工資和勞動力價值的思想,而把收入分配的決定看成了產出、價格和投資理論的一部分。”[4](P53)這是以“兩種形式出現,首先一種是通過確定獨立于產品、價格和投資的勞動力價值,來解決分配問題;第二種則與此相反,它根據不斷發展中的資本積累需求來確定工資”[4](P53)。
所謂勞動力價值決定工資與資本積累決定工資的矛盾并不存在。
1.勞動力價值決定工資與資本積累決定工資的適用歷史階段不同。
馬克思關于積累是自變量,工資是因變量的論述,是就資本積累在資本有機構成不變的情況下,積累對工資的影響而言的,不是指決定工資運動的全部原因。馬克思指出:“以上我們只是考察了這個過程的一個特殊階段,即在資本有機構成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增長的階段。但是過程會越出這一階段。”并且這個階段僅僅是資本主義制度建立時期的階段,馬克思指出:“一旦資本主義的一般基礎奠定下來,但積累過程中就一定會出現一個時刻,那時社會生產率的發展成為積累的最強有力的杠桿。”[3](P682)資本積累決定工資是就特定的歷史階段和特定條件下而言的,而勞動力價值決定工資量是就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工資運動的基礎而言的,不能把馬克思在特定條件下關于工資運動的論述,無條件地升為一般意義上的結論。
2.勞動力價值決定工資與積累量決定工資是就不同角度而言的。
前者是指勞動力價值是工資運動的基礎,工資是圍繞勞動力價值來波動的。后者是指資本積累通過影響勞動力的需求而引起的工資運動,是工資運動的直接原因。所以勞動力價值決定工資是就工資運動的基礎而言的,而積累是自變量,工資是因變量,是就工資變動的原因而言的。
3.勞動力價值決定工資與資本積累決定工資的范圍不同。
前者決定工資是指工資變化的界限,勞動力價值的生理要素決定的生活資料量的價值是工資變化的最低限度,否則資本主義生產就會因缺乏勞動力而無法進行,同時,勞動力價值也決定了工資運動的最高限度,即工資的上升不能長期超出勞動力價值,造成剩余勞動減少到損害資本主義制度賴以生存的程度。馬克思指出:“勞動價值的提高被限制在這樣的界限內,這個界限不僅使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不受侵犯,而且還保證資本主義的規模擴大再生產。”[3](P381)所以,資本積累是在勞動力價值確定的范圍內,通過資本積累量的變化,引起對勞動力需求的變化,導致工資的變化。在勞動力供給一定,資本有機構成不變的情況下,資本積累最初會引起對勞動力需求的增加,導致工資的上升。但這種變化到了一定程度,工資的上升就會遠遠超出勞動力價值的范圍,導致利潤率的下降,積累減少,反過來造成對勞動力需求的減少,使工資水平下降,“重新降到適合資本增殖需要的水平”。[3](P680)因此,在上述特定條件下,馬克思在論述“積累是自變量,工資是因變量”時,不存在放棄勞動力價值決定工資的問題。
三、馬克思工資理論與利潤率下降規律理論是一致的
羅賓遜與大衛·P·萊文認為馬克思的工資理論與利潤率下降理論是矛盾的。羅賓遜認為,實際工資的上升和利潤率的下降同時發生,如果實際工資真的不變,則利潤率就不可能下降。[2](P228)大衛·P·萊文則認為:“為了更好地分析利潤率,馬克思傾向于假定在不斷下降的單位勞動成本和不斷上升的資本強度情況下,勞動力價值保持不變。這就可能意味著利潤率的下降是由于實際工資增加,同時也是由于資本強度的上升。”[4](P70)羅賓遜和大衛·P·萊文虛構的馬克思工資理論與利潤下降理論的矛盾是不存在的。
1.馬克思沒有認為實際工資的上升和利潤率的下降是同時發生的。
馬克思多次論述過工資與利潤的對立運動。他指出:“工資一般降低的結果,是剩余價值和剩余價值率的一般提高,并且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還有利潤率的一般提高。”[5](P226)但是,如果考慮其他因素的變化,馬克思認為:“工資和利潤率可以不按相反方向變化,而按相同方向變化,二者可以一同提高,或一同降低。”[5](P982)顯然,所謂馬克思認為實際工資的上升與利潤率的下降是同時發生的斷言,是不能成立的。
2.所謂“實際工資不變,利潤率就不會下降”的論斷也是不能成立的。
引起利潤率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在技術進步的條件下,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資本積累導致可變資本在總資本中的比重下降,從而造成由可變資本帶來的剩余價值總量在增加的情況下,總資本的比率在下降。因此,實際工資的變化,不是引起利潤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實際工資不變的情況下,利潤率也照樣可能下降。馬克思在利潤率下降時指出:“不管這是由于工作日的延長或強化,還是由于勞動生產力的而引起的工資價值的下降,那末,剩余價值量,絕對利潤量,就必然會增加,盡管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是相對減少了。”[5](P245)在勞動力價值下降的條件下,實際工資的提高也不會導致利潤率的下降。馬克思認為:“如果工資因勞動力價值的下降(這種現象甚至可以和勞動的實際價值提高結合在一起)而降低了”[5](P131-132),那么,這就可以提高剩余價值率,從而提高利潤率。
3.在勞動力價值不變的條件下,實際工資的提高不會引起利潤率的下降。
在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力提高的情況下,勞動力價值不變。雖然工人所獲得的生活資料的數量得到了增加,但并沒有改變原有的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的劃分比例,即剩余價值率沒有變。資本積累的增加,由技術進步引起的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同樣會使可變資本的比例相對下降,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減少,從而導致利潤率的下降。因此,在勞動力價值不變時,實際工資的增加,改變的只是勞動者的生活資料量,不會降低利潤率。
四、勞動力價值構成的社會要素與工資以勞動力價值為基礎是一致的
大衛·P·萊文認為,馬克思關于工資爭議的分析過程,“使得勞動力的價值決定于工人要求和維持貨幣工資率水平的能力。如果我們不再深究工資爭議發生的更詳細,那么勞動力的價值和利潤就將取決于外部既定的環境”。[4](P61)同時,他還認為,馬克思關于“工資的一般變動僅僅是由同周期各個時期的更替相適應的產業后備軍的膨脹和收縮來調節”的論述,可能意味著工資會隨著偶然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4](P69)在這里,大衛·P·萊文從兩個方面對馬克思分配提出了非難。一是勞動力價值取決于工人爭取提高工資的能力與工資是由勞動力價值決定相矛盾。二是工資的一般變動僅僅取決于工業周期的變動。其實,上述責難難是不能成立的。
1.勞動力價值的歷史或社會要素說明勞動力價值的確定取決于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工人階級可以通過斗爭擴大原有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勞動力價值的范圍。
馬克思指出:“勞動的價值本身不是一個常數,而是一個變數,它甚至在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仍舊不變的條件下也是一個變數。”[1](P165)馬克思認為,勞動力價值的歷史或社會的要素是可以改變的,而決定這種改變的因素,取決于工人階級與資本家階級“斗爭力量的對比”。[1](P161-166)這種改變是通過工人階級爭取提高工資的斗爭來實現的,但這不等于勞動力的價值僅僅決定于工人要求和維持貨幣工資率的能力,它還要取決于資產階級的力量和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
2.勞動力價值的歷史或社會要素總是由一定和一定國家的具體社會條件所決定。
它在特定國家的特定時期是一定的。因此,勞動力價值的歷史或社會要素的變化,是就勞動力價值的長期變化而言的。工人階級通過長期的歷史斗爭,能擴大勞動力價值的范圍。但這不等于工資完全脫離了勞動力的價值,在一個特定時期內,工人爭取提高工資的斗爭,只能引起工資的變動,而不會改變勞動力價值的范圍。在特定時期內勞動力價值如果沒有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它只能是一個常數,而不是一個變數。從特定的時期來看,由于勞動力價值的歷史或社會要素是既定的,勞動力價值和利潤的變化就取決于勞動力價值生理要素所決定的生活資料價值的變化。從長期來看,勞動力價值的歷史或社會要素也會發生變化,但這種變化主要取決于社會環境的改變,因此不能簡單地說勞動力價值和利潤取決于外在的既定環境。
3.工資的一般變動由工業周期相適應的產業后備軍的膨脹和收縮來調節,不等于工資由偶然因素來決定。
工資是由勞動力價值決定的,工資的變動以勞動力價值為基礎。但勞動力價值并不決定工資變動的具體方向,工資變動的具體方向是由勞動力的需求與供給來決定的。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周期性,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產業后備軍的膨脹和收縮,就成了勞動力供求的決定性因素,從而引起工資的變動。但這種變動仍然只是勞動力價格層面上的變動,工資的漲落仍然圍繞勞動力價值上下波動。收稿日期:
【】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
[2]朱鐘棣.西方學者對馬克思理論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大國硬實力的或文明的能量在一些國外學者,如亨廷頓看來,主要是由一國的領土、人口、經濟實力、軍事能力等構成,而在構成大國實力的要素中經濟力量又是關鍵。《大國的興衰》作者肯尼迪指出,世界上有一種變革的動力,這個動力主要由經濟和技術的發展所驅動。如果說經濟力量是決定其他力量的關鍵,那么大國的人口要素與大國核心實力――經濟成長又是什么關系呢?怎樣的人口變遷對經濟可持續增長是有利的呢?對于這個問題,哈佛大學教授David E?Bloom和Jeffrey G?Williamson認為,從人口要素上講,穩定的勞動力人口規模,相對年輕的勞動力人口結構是保證一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積極條件。
而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是以其文明文化價值觀為核心的,是由一套價值體系和制度構成的。如果說一個文明價值體系及觀念是一國軟實力的核心,那么軟實力的規模和能量就與這個文明價值系統的共同體――人口緊密相連。具體說來,首先,人口規模是一個文明規模和能量的基礎,是一個文明價值觀的基本載體;其次,合理的人口年齡結構是文明價值體系保持活力和應對外界挑戰的必要條件;其三,人口素質則是傳播文明和文明吸引力的必要條件。
我們可以以20世紀末科索沃戰爭為例,從人口要素的角度去分析,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科索沃的民族人口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90%以上是阿爾巴尼亞族,他們信仰伊斯蘭教,其余是塞爾維亞族、黑山族等,主要信仰東正教。雖然塞爾維亞族將科索沃視為自己民族歷史和文化的搖籃,不愿放棄每一寸土地。但實際上一個人口規模擴張的民族正在取代另一個人口規模縮減的民族,從而一個舊有的文明價值體系也被另一個新的所取代更換。
從大國實力競爭的較量歷史看,也有著深刻的啟示。20世紀80年代,創造了東亞奇跡的日本曾經是一派光彩奪目的景象:日本經濟傲視群雄,日本制造、日本文化被人們津津樂道。然而僅僅過了20年,這一切就像過眼云煙,日本現如今根本沒了對美國說“不”的底氣。探究這樣一個巨大的反差,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從人口要素的角度去回答,一目了然。也就在這短短的20年間日本人口進入了加速老化期,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由1980年的9.0%迅速上升到2000年17.2%,翻了近一番;而同期美國老齡化指數則由11.2%微升到12.3%,變化不大。請注意,是日本人口年齡結構如此急速老化這樣一個動態過程使其喪失了與美國競爭的人口實力,所以說,大國實力競爭的背后也是人口的較量。在西歐大國角逐的19世紀,正是由于英國的人口優勢(如人口增長快、年輕型人口有活力、有生機)遠超法國等與之競爭的其他國家,最終成為19世紀歐洲大國的“領頭羊”。
反觀當今中國,當我們自信滿滿地追趕美國并與印度形成競爭之時,我們需要從人口的角度,認真地審視比較一下大國人口方面的變化趨勢。中國在未來10年、20年間,面臨著勞動力人口減少、人口加速老齡化、人口總量減少三大變化。毫不夸張地說,這將是我國歷史上正常人口最大的人口變化。與我們的追趕目標美國相比,我們的老齡化速度快于美國,但卻沒有像美國那樣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與競爭對手印度相比,雖然目前我國人口占有優勢,但未來勞動力人口劇減和加速老齡化會使我們的發展后勁嚴重不足。大國實力的人口較量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長跑”,而是一場艱辛的“馬拉松”!單單從人口數量和結構的變化趨勢比較上看,我們處在極為不利的境地,我們的大國實力――無論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都有可能不僅追不上我們的目標――美國,還有可能被我們最大的競爭對手印度所趕超。
關鍵詞:人力資本;智力資本;關系資本;結構資本
中圖分類號:F0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656(2006)03―0083―06
西方人力資本理論的興起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從人力到人力資源再到人力資本”,是西方經濟理論發展對人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地位認識的不斷升華。但是到目前為止,理論界對人力資本的定義仍然沒有達成統一的認識,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對人力資本的內涵和組成部分進行理解,這就使與人力資本相關的一些理論拓展產生了障礙,比如資本結構的重新構建、對人力資本的產權特性以及人力資本的產權特性與最優企業所有權安排的關系等問題的研究,在理論探討中產生了很大分歧,主要原因還是歸根于對人力資本的內涵理解不同。并且,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智力、技術將直接主導企業資產的價值,形成可容納生產力加速發展并不斷推向創新的結構框架,智力資本將成為企業最大的財富的創造者。智力資本理論在企業知識理論和人力資本理論的基礎上得以迅速發展,許多學者又將人力資本納入到智力資本的結構體系中,導致人力資本理論的延伸產生泛化和模糊的傾向,概念上的混淆帶來一定程度上的弊病。
一、“人力資本”概念的提出
“人力資本”思想的產生可謂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他在代表作《理想國》一書中,提出了人會由于接受了教育和訓練而使能力得到延伸的觀點。而人力資本理論的真正形成,大多數學者認為應該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有舒爾茨(Theodore?W?Schultz)、明塞爾(Jacob Mincer)和貝克爾(Cary?S?Becker)。1960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在美國經濟年會上發表了題為《論人力資本投資》的演講,被視為人力資本理論誕生的標志。他結合經濟增長問題的分析,明確提出了人力資本的概念,闡述了人力投資的內容及其對于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以知識經濟為背景的新“經濟增長理論”在美、英等國興起。這種以技術內生化為特征的新經濟增長理論,把人力資本納入模型之中,從經濟增長模型中闡發人力資本理論,與20世紀60年代以勞動力要素分析為中心的人力資本理論有不同的研究主線和思路。
20世紀90年代以來,歸功于智力資本理論(Intellectual Capital)的興起,眾多的經濟學家例如斯科特(A.D.Scott)、格魯克曼(Grossman)、赫普曼(Helpman)、貝克爾(C.Becker)等仍遵循羅默爾、盧卡斯的研究思路,在構建技術內生化經濟增長模型的基礎上,對人力資本理論的研究進行了改進。智力資本理論的代表人物有加爾布雷恩、埃德文森、沙利文、斯圖爾特及斯維比。可以說,智力資本理論的出現標志著人力資本理論研究又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因為它加深了對人力資本特性的認識。但是,人力資本與智力資本等經濟范疇之間的關系,仍沒有得到統一完美的認可,有必要深人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二、人力資本的內涵與外延
1.人力資本的基本內涵
我們把資本的內涵界定為一種價值屬性,即通過使用能夠給其所有者帶來超出其投入價值的價值。那么人力資本作為資本的一種表現形態,理當屬于價值范疇。人力資本的價值由自身價值和價值增值兩部分組成,其價值增值部分要比傳統勞動力的價值大得多。人力資本自身的價值范圍包括:維護勞動力再生產的生活資料價值;維護勞動者家屬再生產的生活資料價值;用于教育、培訓、健康的費用等。事實上,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由于資源的稀缺性,人力資本價值不僅包括人力資本生產中耗費的活勞動價值,而且還包括其中投入的物質資本價值,因為,人力資本也是商品,它的價值也分為c+v+m三部分。人力資本既然屬于價值范疇,那么存在于個人當中的人力資本的價值屬性是如何產生的呢?顯然,是由于勞動力的存在。只有當勞動力的使用給其所有者(即勞動者本身)帶來超過勞動力投入價值的價值時,勞動力才是資本,即人力資本。因此,我們認為,勞動力應該是人力資本概念的基本內涵,人的勞動能力是人力資本的核心。我們這里所指的勞動能力與原始的勞動力有所區別,是特指凝聚在人身上的體力、知識和技能的綜合表現。
2.人力資本的外延
傳統的資本理論局限于物質資本,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人力資本理論的興起才有所改變。其實,一切的物質資本,如果離開了人的勞動力,就是靜止不變的東西,價值不會發生變化,也就不能給其所有者帶來利潤,因而就不成其為資本。利潤不只是由物質資本帶來的,而是由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共同帶來的。
90年代以來,企業的競爭優勢轉移到企業內部,產生以資源為墓礎的企業理淪,而構成企業特有資源和能力的基礎是知識。美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現實,引發了學術理論界對知識推動經濟增長作用的重新認識。智力資本的概念應運而生。我們認為,如同原子發生“裂變”一樣,經濟環境的變化歷史就是資本外延的演進歷史,資本的外延又一次擴展到智力資本。當前,智力資本正在成為企業的核心資源,智力資本管理理論試圖揭示企業核心資源的作用和管理的內在機理。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人力資本理論是資本形態演進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但它沒有涉及到組織發展中知識與經驗增長的內生性,智力資本理論則彌補了這一遺憾。智力資本理淪的提出為理解企業的知識創新、知識傳遞、知識利用和知識保護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理論框架,它將傳統的有形資本和無形資本、物質資本和非物質資本、賬面價值和市場價值以及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等多對概念統一在智力資本概念中,有效地說明了人力資本與結構資本之間的互動關系,改變了以往企業財務與會計無法科學評估知識、技能等無形資產的局面,從而為企業選擇正確的經營方針和發展戰略提供指導,適應了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資本運營與資本管理的新變化。
三、以“智力資本”為中心的資本結構
“智力資本”是個新名詞,在學術界也沒有達成共識。智力資本的概念與相近的人力資本、無形資產等概念有何聯系與區別,其內涵與外延又如何界定?這些問題在目前大多數的研究智力資本的學術文獻中都沒有得到正面回答。我們認為,在當前論及人力資本的外延時,不得不辨析一下它與智力資本的關系。智力資本的理論是從知識管理領域發展而來的,所以國內很多學者將“智力資本”(IntellectualCapital)譯為“知識資本”。美國學者加爾布雷斯(J.K.Galbraith)在1969年最早提出智力資本的概念,他認為智力資本是一種知識性活動,是一種動態的資本。他將智力的含義由個體范圍拓展到組織范圍,描
述那些存在于組織中的,能夠提高企業競爭力的,為企業增加價值的無形資產。
隨后,理論界對從不同角度對智力資本的內涵與外延進行了辨析,張海濤將國內外學者對智力資本的概念及構成方面的觀點進行了歸納和總結。雖然看法上各有差異,但人們對智力資本的內涵已經達成了以下共識:(1)智力資本是對傳統資本概念的有效擴充,它拓展了傳統的物質資本和非物質資本的適用空間;(2)智力資本包括一系列的知識、學問、創意和創新,并且尤其關注組織的知識;(3)智力資本強調與組織有關的人力資本的能力;(4)智力資本將傳統理論所忽視的無形資源與企業的競爭優勢和企業價值聯系在一起。[3]對于智力資本的構成要素,很多學者都是在埃德文森和沙利文提出H―S結構的基礎上衍生和擴展開去的。盡管不同學者對智力資本的構成要素的具體劃分有所差異,但認識的本質基本一致。我們在總結以上學者關于智力資本構成要素主要觀點的基礎上,勾畫出以智力資本為中心的資本結構圖,如圖1所示。
一般認為,智力資本主要包括:人力資本、關系資本和結構資本三大部分(其中要素的組合可能有所不同)。其中,人力資本包括:訣竅、教育、職業資格、與工作相關的知識、職業評價、心理測量評價、與工作相關的能力、企業家熱情、創新性、積極反應能力、可變性等。結構資本包括智力資產和基礎結構性資本兩方面內容,具體有:智力資產(專利、版權、設計權利、商業秘密、商標、服務標志),基礎結構性資本(管理哲學、公司文化、管理流程、信息系統、網絡系統、財務關系)。關系資本包括用戶、用戶忠誠度、公司名稱、備用物定購、分銷渠道、業務合作、許可協議、有利的合同、特許權協議。
埃德文森和沙利文(Edvinsson & Sullivan,1996)[4]將企業的智力資本分為人力資本和結構資本,其中,人力資本是指組織中所有與人的因素有關的方面,包括所有者、雇員、合伙人、供應商以及所有將自己的能力、訣竅和技能帶到企業的個人。他們所指的人力資本是指以潛在的、未編碼的形式附著于個人身上的知識和技能,個人擁有對這些未編碼知識的所有權。一旦未編碼知識轉化為編碼知識,原所有者則失去獨有權。結構性資本是指不依附于企業人力資木而存在的組織其它所有有形的和無形的因素。尤形的包括信息技術、用戶數據庫、經營流程、戰略計劃、企業文化和價值觀等。有形的部分則包括財務資產、設施和企業資產表中的有價位的所有項目。
Stewart(1997)[5]認為員工的技能和知識、用戶忠誠以及企業文化、制度和運作中所包含的集體知識都體現著企業的智力資本。他提出了智力資本的H―S―C結構。人力資本是指以潛在方式體現在企業員工身上的各種知識和技能,以員工態度、離職率和新產品產值率來衡量。結構資本是指企業的組織結構、制度規范、企業文化等,以數據庫和置換成本、銷售率、管理費用以及營運資本周轉率來衡量。關系資本是指市場營銷渠道、用戶忠誠度、企業信譽等經營性資產,以用戶滿意度、品牌、留住用戶的比率來衡量。Nick Bontis,[6]認為關系資本表示一個企業獲得的源自組織外部無形資產中的潛在能力。國內學者劉建對關系資本的理解是市場營銷渠道、服務力量、客戶忠誠、企業信譽等經營性無形資產。
Edvinsson and Malone認為結構資本應該包括流程資本(process capital)和組織資本(organizationalcapital)。流程資本是工作程序、特殊方法,以及擴大并加強制造或服務效率的員工計劃,為一種連續性價值創造的實用知識。組織資本是公司針對系統工具,以增加知識在組織內流動的速度,和知識供給與傳播渠道的投資。其中創新資本則是指革新能力和保護商業權利、智慧財產,并且其他利用來開發并加速新產品或新服務上市的無形資產和才能。
組織資本是與結構資本比較接近的一個概念,近年來國內外關于組織資本的研究碩果累累,許多成果可以借鑒到結構資本的理論中來。E.C.Prescott和M.Visscher(1980),[7]最早從信息的角度定義組織資本,他們認為信息是組織資本的基本源泉,“信息是企業的一種資產,因為信息影響生產的可能性并且與產品鏟除相伴而生。我們把這一企業資產稱為企業的組織資本。”
Hubert(1996)[8]55認為結構資本應包含四個要素:系統、結構、策略與文化。系統是指組織的流程與輸出處理。結構是職責與任務的安排,或是說組織成員間的職位與關系。策略是組織的目標與如何達成的方法。文化是指組織中個人見解、分享、價值觀與規范。并且,這四個組成部分彼此關系密切,需要相互協作,才能發揮功效。Ross(1997)[8]66認為結構資本應細分為:與外界關系、組織、更新與發展。外界關系包括與客戶群、上下游顧客群、上下游供應商、其他投資人、股東、聯盟企業的關系,其成功的關鍵在于依賴長期信息與商品的流量。組織代表企業的市場價值,包括基礎設施(結構配置、專利、商標、品牌等)、生產程序(能讓整個組織結合在一起運作的部分)、企業文化(能夠描繪出整個企業形象的事務,包括儀式、象征、標匯、規范,長期互動與演化的結果,提供組織成員行為遵行的依據)。
智力資本的構成非常豐富,涉及到人力資本、市場、管理、技術等多個方面。當對智力資本進行再細分時,就可能產生同義反復和無限循環的問題,其結果是無法找到最優的分類方法。此外,當為每一個類目設置相應的指標時,會產生大量的指標排列組合。而基于這些分類的智力資本報告可能使其閱讀者陷入繁瑣的指標,難以發現有用的知識。因此,將智力資本劃分得過細是不合適的。
四、以人力資本為中心的資本結構
我們認為,按照物質形態(從有形與無形來界定)來分,資本可分為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兩大類。雖然智力資本的構成要素主要是人的知識、技能、經驗、資歷等,但是,并不能由此說明智力資本包含人力資本,凌駕于人力資本之上。因為,智力資本的存在主要山智力因素起作用,而智力是人力資本的一個組成要素。智力是指人們認識事物和運用知識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總稱,創造性是其本質特征,所以,我們將智力資本納入到人力資本的范圍之巾。智力資本以及結構資本、組織資本、關系資本等等都不過是人力資本的衍生資本。智力資本強調的是創新型知識對企業的更大貢獻。當前世界經濟正從農業經濟、工業經濟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產業發展形態也隨之由資本密集型(以物質資本為主體)向勞動密集型(以人力資本為主體)發展,進一步過渡到知識密集型(以智力資本為主體),也就是說,人力資源正從人力資本走向智力資本。1996年聯合國人力資源開發報告指出:依據多個國家的調查表明,財富資源(資金、有形資本)占這些國家總資源的12%,自然資源(指土地、礦山、水資源等)占24%,人力資源與社會資源占64%。可見,占多數的就是人才、技術、管理等組成的智力資本。
社會經濟形態從大工業時代飛躍到知識經濟時代,國家之間、企業之間的競爭也從有形的物質產品的競爭轉向無形的技術、智力與知識的競爭,產品中的技術、知識含量成了競爭的基礎和決勝的關鍵。因此,智力資本成了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競爭的焦點。
與人力資本相比,智力資本具有一些明顯的特征:1.智力資本與人力資本的明顯區別在于其受到相關法律的保護(如專利法、知識產權、商標法、著作權等),并且隨著知識經濟社會的發展,其受到保護的程度將日益深化。2.人力資本可以通過對員工的一般投資形成,而智力資本不僅趨于年輕化,更依賴創造性教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成為知識經濟時代智力資本的關鍵資源,成為創造社會財富的巨大源泉。3.智力資本具有高價值。智力資本比人力資本能更多地給社會、給全球帶來利益。微軟的成功,就顯示出這種高密度的智力資本能迅猛地創造財富,因為它擁有比物質或金融資本更具價值的智力資本。因此,人才資本化與資本人格化成為知識經濟與智力資本的顯著特征。
我們認為,智力資本中包括的結構資本或者關系資本,都是由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共同創造的,所以應該說智力資本是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通過有機的結合,在知識經濟的影響下凝結在組織中的能使企業價值增值,作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源泉的無形資源。智力資本的內涵是人力資本理論突破傳統的一般物質資本理論后進行的又一次富有深遠意義的拓展,即從資本――人力資本――智力資本。智力資本、結合關系資本和結構資本是對人力資本外延的拓展和豐富,我們可以通過一個資本系統圖來表示兩次資本結構革命的歷程(圖2)。
五、結 語
作者從研究目前國內外學者有關人力資本內涵的觀點入手,將其進行比較和辨析,以資本的內涵和外延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構建了以智力資本、關系資本、結構資本為嚴肅的人力資本理論體系,提出自己對人力資本內涵與外延的新認識:
1.如同原子發生“裂變”一樣,經濟環境的變化歷史就是資本外延的演進歷史,資本的外延又一次從人力資本再擴展到智力資本。當前,智力資本正在成為企業的核心資源,智力資本管理理論試圖揭示企業核心資源的作用和管理的內在機理。
2.按照物質形態(從有形與無形來界定)來分,資本可分為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兩大類。我們將智力資本納入到人力資本的范圍之中,智力資本以及結構資本、組織資本、關系資本等等都不過是人力資本的衍生資本。
參考文獻:
[1]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254.
[2]周朝琦,侯龍文.資本增值經營[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14.
[3]張海濤.知識型企業井購的風險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10.
[4]EDVINSSON.L,SULLIVAN.P.Developing a Model for Managing Intellectual Capital[J]).European ManagementJournal,1996,14(4):356―364.
[5]徐笑君.現代企業智力資本管理研究[D].復旦大學博士后論文,2002:21.
[6]Nick Bontis.Intellectual Capital:An Exploratory Study That Develops Measures And Models,Management Decision[J].1998,36(2):67.
拍、力、景, 要、求、定,虛、調、言, 感、光、性。
以12個字為綱領,舉一反三漫談開來,本期漫談“拍”字。
“拍”字包含三個問題,即:為什么拍?拍什么?怎么拍?
俗話說:“三思而后行”,這“三拍”問題,正是我們攝影創作的思想準備;是攝影造型的構思內容;是攝影行動的策劃方案。對于攝影初學者而言,是必須明確的問題。可是,很多影友拍了幾年之后,卻也迷茫了,也不知道拍什么,怎么拍了。
為什么越拍越覺得拍不出好片子呢?或許是拍攝時只用了眼和手,沒用腦去構思;或許是缺乏更高的攝影藝術造型技法;或許是缺少更好的攝影創作理念,而導致停滯不前。究其根源,原因有三:一是學習還不夠;二是學習多年,仍不得其法;三是雖然精通攝影技術,但是缺乏文化藝術修養,尤其是缺乏攝影藝術造型理論指導。
“為什么拍”是首先解決拍攝目的的問題。根據拍攝目的,來確定拍攝主題思想,避免攝影創作的盲目性。
拍攝目的因人而異,大致上可分為三種:
1.為生活興趣而拍攝。 把照相機當作記事本,為滿足個人樂趣而隨時隨地記錄身邊的見聞,追求記錄價值。如圖2,春節期間到農村走親做客時隨手拍攝的圖片。
2.為追求藝術而拍攝。 把照相機當作畫筆,為滿足個人的愛好和追求去創作藝術攝影“光畫”作品,追求審美價值。如圖3,以寫意的造型技法,創作出類似中國水墨畫一樣的攝影作品。
3.為承接任務而拍攝。 把照相機當作工具,為履行承諾或職責而進行攝影記錄或藝術創作,從而追求記錄價值、審美價值、經濟價值三者兼備。如圖4,是受河北省廊坊市旅游局的委托而拍攝的作品。
為什么拍?是攝影人必須弄清楚的問題,否則就是盲目地復印客觀局部景物。當然,不否認也有人僥幸拍到一些確實有價值的圖片,其實,這只是歪打正著。因此,當我們拿起照相機拍攝之前,一定要根據拍攝目的或拍攝任務或拍攝靈感,來確定拍攝主題。正所謂“意在拍先”。例如秦皇島開發區舉辦“創業杯攝影大展”,我們想參與該活動。那么,首先要認真研究征稿啟事的相關內容,根據大展活動的要求和主題去構思、制定拍攝計劃。征稿啟事要求征集的作品,要能夠反映開發區奮發創業、經濟發展、宜居宜業、富庶和諧以及生態環境建設等內容。由此可見,拍攝主題十分明確,就是要記錄當前的建設過程和反映已經取得的創業成果。知道為什么拍,有了主題思想,下一步拍什么選擇什么題材就十分清晰了。
“拍什么”是根據主題思想,確定拍攝題材和要反映的內容,并且構思出畫面的構成要素。構成要素大致分為3個方面:
1.能夠反映主題思想的代言主體
2.能夠補充說明思想內容的陪體
3.能夠襯托突出主體的環境背景
比如,接上例,可以拍攝開發區生態環境建設題材,如圖5,畫面主體是開發區投資服務中心廣場,綠草如茵、生機盎然、市容整潔、環境優美,從而反映了開發區宜居宜業、美麗和諧的投資環境;還可拍攝征用農民土地后解決勞動就業問題的題材,如圖6,畫面生動反映出勞動力密集型企業解決了安置農民工作問題;還可拍攝農民安居改造題材,如圖7,畫面主體是農民新居環境等等,只要能夠反映城鄉發展變化的題材都可以去拍攝。但是,拍攝畫面內容要清楚,也就是要選擇好以上提到的3個方面的構成要素。
“怎么拍”是根據拍攝題材的構成要素,確定表現體裁,從而完成畫面構圖的構思。其要求是:
1.設法突出視覺中心點
2.觀察提煉畫面結構線
3.營造畫面視覺空間面
怎么拍?對于紀實攝影而言,攝影人必須到達拍攝現場后,才能夠知道要拍攝的主體和陪體,以及環境背景是什么狀態,通過對現場環境的觀察,考慮有哪些藝術語言能夠提煉出來,主體能否以視覺中心點凸顯出來,從而確定表現形式和拍攝技巧。“怎么拍”是攝影構思中的核心問題,主要是解決如何構圖、如何用光,以及拍攝技巧等問題。其實,“拍”字之后的11個字都是解決“怎么拍”的問題。